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W

inshang

引言

“如果沒有數據驅動,單純做一個實體書店的盒子,複製得再好仍然不可能賺錢。”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來源 | 讚歎品牌家(ID:zantanlife)

作者 | 毛毛

在網絡書店的衝擊下,

賣情懷的實體書店關了一家又一家。

卻有一家創建於80年代的實體書店,

打著“歡迎回到書的世界”的情懷標語開了1400多家

成為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

在全球書市一片愁雲慘霧之中,

它的營收卻逆勢上漲,

全日本有50%以上的人都是它家會員,

還被譽為“最美書店”和“日本新朝聖地”而在網上反覆刷屏,

終止了誠品在亞洲的神話。

更讓人費解的是,

即使人人都在網上買書,

它仍然被列為會特地前往的場所,

實在是不可思議。

這家神奇書店,就是蔦屋書店。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圖源:tsutayabooks;蔦屋書店 代官山店

蔦屋書店越被吹捧,

毛毛就越想知道,

它這張漂亮成績單的立足點到底在哪裡?

這問題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別的書店栽的栽虧的虧,憑什麼就蔦屋書店能賺錢?它到底靠什麼賺錢?

其實答案並不複雜,

他的祕密武器,就是“大數據”!

那什麼是大數據?

不久前有一條很火的段子:

一名在電商行業從事多年的博主在微博上透露了電商圈的“潛規則”:不找淘寶好評率低於98%、滴滴低於4.8、搜索“連衣裙”時,客單價低於128元的女朋友,因為“同時滿足以上三條的人,難伺候”。

很多人不理解連衣裙客單價低於128的含義,其實答案很扎心,即在這個消費區間的人群實則是被淘寶系統打上了“低價人群”的標籤,經過對其種種行為的分析之後,成為大數據的一部分。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你看,

數據和算法如此粗暴直接,

把每個用戶都打上標籤、分類放在籃子裡,

商家就可以通過不同的標籤來提供針對性的服務。

“大數據”並不新鮮,

但把大數據邏輯運用得爐火純青的,

蔦屋書店算一個。

01

基於大數據的消費群體定位做老年人的生意

當提到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時,

有一個相當有意思的場景描述:

增田宗昭手裡有一張自己製作的日本人口增長數據圖,

他總是引以為豪地拿著這張圖跟周圍的人侃侃而談,

很可惜,

那時周圍的人根本聽不懂他到底在說什麼。

而增田宗昭卻從這張日本人口數據圖上,

得出一個大家熟視無睹的結論:

1950年戰後日本迎來了第一個人口出生高峰期,

但是在此之後日本的出生率越來越低,

這導致在二戰後第一次嬰兒潮出生的“團塊世代”成為日本的“多數派”,

39歲以下的人群在消費市場的佔比越來越低,

而60歲以上人群則佔據了消費市場的一半以上。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圖源:daikanyama.tsutayabooks

面對這樣的國情,

如果還是跟別人一樣盲目地針對年輕人去做生意的話,

無異於自殺。

增田宗昭以此確定,

只有針對這些出生於1950年代的、已經退休的銀髮一族做生意,

才會更加賺錢。

那要做什麼生意才好呢?

這群退休後的老爺爺老婆婆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作為日本經濟騰飛的主力,

不僅懂得享受生活,

更在經濟景氣時積累了可觀的財富,

相對“一無所有”的年輕人,

他們幾乎就是日本最有錢的階層。

他們不喜歡玩智能手機,

有錢有時間,卻對物質沒啥慾望,

天天掛在嘴邊的就是“斷舍離”。

於是一間專門為60歲以上的人打造的、

用來消磨時間、勾起昔日美好時光記憶的蔦屋書店就此誕生。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圖源:daikanyama.tsutayabooks

店名也沒有采用流行英文,

而是執意恢復銀髮一族更熟悉的漢字“蔦屋”。

針對中老年人早起的習慣,

書店早上7點就開門營業,

好讓這群人開啟咖啡早點和閱讀的一天。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圖源:tsutayabooks

為了匹配成熟的中來年人的品味,

蔦屋書店的店員也是相當有意思。

文學導購是日本著名書評家,

用一張POP就能誕生出暢銷書的“元祖神店員”;

旅遊諮詢員森本曾遊歷過100多個國家,

撰寫過十幾本旅遊書;

負責音樂類的導購興致一來,

還會脫下工作服上臺就給你拉一曲卡農……

無疑,

除了能給顧客提供最專業且個性化的導購服務外,

他們本身就是一本本行走的書籍。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圖源:tsutayabooks

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

一開始基於大數據而開發中老年市場的蔦屋書店,

結果卻吸引了附近一批接一批的年輕人,

包括推著嬰兒車的媽媽,

牽著寵物的潮流男女,

再後來全世界的人甚至專門前來。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圖源:tsutayabooks;蔦屋書店 銀座店

而蔦屋也同樣能為新的顧客群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比如針對年輕人的影音與書籍的結合,

比如針對遊客而設置的明信片文化區等。

這一系列精準匹配人群定位與設計的背後,

來源於蔦屋書店強大的數據運營力,

甚至可以直接說,

蔦屋書店其實是大型數據運營力的成功試驗品。

02

大數據支撐下的個性化用戶體驗

經常光顧蔦屋書店的人可能都有一個相似的感受,

就是在這裡好像總能輕鬆“遇到”自己喜歡的書。

背後的祕密,

就在於與其他書店根據出版商競價選書的方式不同,

蔦屋書店把選書的權利從出版商手中收回來,

基於自身龐大的消費者數據分析目標客戶的偏好,

聘請專業的選書團隊以實現精準選書。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圖源:daikanyama.tsutayabooks

最難得的是,這種選書體系還是“活”的,

門店通過REID系統,

讓POS機能借助書上的電子標籤,

實時記錄、存儲顧客的購書情況,

據此分析出顧客的不同讀書偏好,

從而得以適時調整選書方案。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圖源:daikanyama.tsutayabooks

除此之外,

蔦屋書店內還膽敢打破傳統書店擺設書的方式,

在美食書旁擺放優雅的餐具,

在科幻電影DVD旁放上推理小說……

這種“賣書的內容”而不是單純“賣書”的方式,

不僅增加了銷售的可能性,

也滿足了不同區域顧客的個性需求。

當問起埋頭翻書的人喜歡蔦屋書店哪一點時,

大部分人會歸因於其人性化的體驗。

比如你可以拿起一本新書,

不付錢就可以帶到Starbucks的座位邊喝咖啡邊看。

難道蔦屋就不擔心書被順走嗎?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圖源:ginza_tsutayabooks

事實上蔦屋一點都不傻,

它在背後都悄咪咪地通過大數據給你算好了,

不買書沒關係,

看書總會配杯咖啡吧,

那店裡賺咖啡的錢就好了,

這樣整體計算下來會比經營單純的書店有利潤。

而且大部分顧客會因為花了時間與書本好好相處,

最後往往更願意直接結帳帶回家慢慢看,

這樣一來,

書的銷售額也跟著上漲。

圖源:tsutayabooks;蔦屋書店 六本鬆店

——“如果你不瞭解你的消費者,你就無法取悅他。就象是經營一間餐廳,如果客人喜歡吃肉,那我們就準備肉食。如果客人喜歡吃魚,我們就準備魚。”

這是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曾說過的一句話。

很多奔著蔦屋書店來取經的人把這句話認認真真記在筆記裡,

而蔦屋書店卻繼續把這句話落到實踐裡。

淘寶靠瀏覽與購買記錄來分析顧客喜好,

那蔦屋書店更勝一籌的大數據又是從何而來?

祕密就在於背後經營團隊Culture Convenience Club(下簡稱為CCC)推行的T-CARD會員積分卡。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可問題又來了,

即使是樓下的健身房都有積分卡,

蔦屋書店的厲害在哪裡?

這還真不一樣,

健身小哥們會拿著你們還有1萬餘額的會員積分卡跑路,

但是你卻可以拿著蔦屋書店的T積分卡,

跑遍日本的餐飲、藥妝、便利店、銀行、電信、加油站等等

日本一百多家企業近萬家店鋪都可以積分,

最後累積的積分還可以換取商品或虛擬貨幣。

這種廣泛通用的高效方便,

使蔦屋的會員從一開始的中老年群體為主,

迅速擴展到各年齡層,

持卡會員達到6000萬+(佔比約為日本總人口的一半),

月活躍用戶超5000萬+。

毫無疑問,

龐大的消費數據讓CCC輕鬆還原用戶畫像,

進而提供精準服務(畢竟它比你還了解你自己),

這便是蔦屋書店運營的核心壁壘!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圖源:tsutayabooks;蔦屋書店 中目黑店

蔦屋曾經一天只有一個人光臨,

還是自己的員工,

但現在全日本有大約一半20世代的年輕人都會光顧並在此消費。

論顏值,

絕大部分關門大吉的書店真的一點都不輸,

但正如背後的大Boss增田宗昭所說,

——“如果沒有數據驅動,單純做一個實體書店的盒子,複製得再好仍然不可能賺錢。”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本文經授權轉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投稿、爆料、洽談合作

聯繫小編:winshangxb

推薦閱讀 」

✎ 海底撈也“跟風”賣奶茶了……

✎ 未來,商業地產值得深挖的12個運營模式

✎ 喜茶們的關鍵時刻

因為微信改版,你可能會錯過之前的推送

這麼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請戳閱讀原文,查看我們的精選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