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楊

對我文章有印象的讀者都知道,我對房地產企業造車沒什麼好感,在我看來,房地產企業們,無非是打著新能源汽車的幌子,幹著拿地蓋樓的老本行,賺慣了快錢,新能源汽車這種需要長線投資,遠期收益項目,他們肯定幹不來。

"

文/白楊

對我文章有印象的讀者都知道,我對房地產企業造車沒什麼好感,在我看來,房地產企業們,無非是打著新能源汽車的幌子,幹著拿地蓋樓的老本行,賺慣了快錢,新能源汽車這種需要長線投資,遠期收益項目,他們肯定幹不來。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但是,最近有兩件事情,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對房地產企業造車,是不是有什麼誤解和偏見?先說第一件事,上週我和一位做電池製造設備的朋友聊天,他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家四川房地產企業,以造鋰電池工廠的名義在成都拿了一塊地,廠房蓋好後老闆想要變更土地使用用途,不造電池廠改蓋商業樓,結果相關單位堅決不同意,老闆只好硬著頭皮繼續造電池廠,結果發現,1GWh的製造設備就需要3個多億人民幣,資金壓力太大拿不出錢,最後只能把公司解散,造的廠房也成了爛尾樓。

於是我問他,這種事是不是很常見,他說不是,他們公司給很多新能源電池工廠供應產線設備,目前接觸下來,恆大的電池工廠是效率最高的,進度很快,付尾款也很利索,而且恆大的的採購體系很嚴格,去別的廠商投標,基本都能有機會“想想辦法”,恆大那裡完全沒機會,反腐太嚴了。

"

文/白楊

對我文章有印象的讀者都知道,我對房地產企業造車沒什麼好感,在我看來,房地產企業們,無非是打著新能源汽車的幌子,幹著拿地蓋樓的老本行,賺慣了快錢,新能源汽車這種需要長線投資,遠期收益項目,他們肯定幹不來。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但是,最近有兩件事情,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對房地產企業造車,是不是有什麼誤解和偏見?先說第一件事,上週我和一位做電池製造設備的朋友聊天,他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家四川房地產企業,以造鋰電池工廠的名義在成都拿了一塊地,廠房蓋好後老闆想要變更土地使用用途,不造電池廠改蓋商業樓,結果相關單位堅決不同意,老闆只好硬著頭皮繼續造電池廠,結果發現,1GWh的製造設備就需要3個多億人民幣,資金壓力太大拿不出錢,最後只能把公司解散,造的廠房也成了爛尾樓。

於是我問他,這種事是不是很常見,他說不是,他們公司給很多新能源電池工廠供應產線設備,目前接觸下來,恆大的電池工廠是效率最高的,進度很快,付尾款也很利索,而且恆大的的採購體系很嚴格,去別的廠商投標,基本都能有機會“想想辦法”,恆大那裡完全沒機會,反腐太嚴了。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這件故事傳遞了兩個信息,1.想要披著新能源汽車的外衣,去拿地蓋樓,是行不通的。2.不論是造車還是造電池,都需要揹負很大的資金壓力,小魚小蝦是吃不下的,但是恆大這種體量完全沒問題,不僅沒問題,在我看來還有兩個優勢。

第一,蓋樓也是需要承受資金週轉壓力的行當,房地產企業很懂如何控制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開銷,從某幾家新勢力造車的無序擴張,結構臃腫來看,恆大的這項優勢很重要。第二,反腐這個問題可以說房地產企業很多年前都在抓了,現在已經趨於成熟,而貪腐問題帶來的危害,在新入局的造車企業,電池企業中才剛剛凸顯出來。

第二件事,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新聞,前幾天,國家電網與恆大成立了合資公司“國網恆大”,新公司與碧桂園、萬科、融創、恆大地產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在不增加社區供電壓力,不影響居民生活用電的前提下,共同推進社區充電樁建設,並利用智慧能源服務系統,平衡用電谷峰。

"

文/白楊

對我文章有印象的讀者都知道,我對房地產企業造車沒什麼好感,在我看來,房地產企業們,無非是打著新能源汽車的幌子,幹著拿地蓋樓的老本行,賺慣了快錢,新能源汽車這種需要長線投資,遠期收益項目,他們肯定幹不來。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但是,最近有兩件事情,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對房地產企業造車,是不是有什麼誤解和偏見?先說第一件事,上週我和一位做電池製造設備的朋友聊天,他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家四川房地產企業,以造鋰電池工廠的名義在成都拿了一塊地,廠房蓋好後老闆想要變更土地使用用途,不造電池廠改蓋商業樓,結果相關單位堅決不同意,老闆只好硬著頭皮繼續造電池廠,結果發現,1GWh的製造設備就需要3個多億人民幣,資金壓力太大拿不出錢,最後只能把公司解散,造的廠房也成了爛尾樓。

於是我問他,這種事是不是很常見,他說不是,他們公司給很多新能源電池工廠供應產線設備,目前接觸下來,恆大的電池工廠是效率最高的,進度很快,付尾款也很利索,而且恆大的的採購體系很嚴格,去別的廠商投標,基本都能有機會“想想辦法”,恆大那裡完全沒機會,反腐太嚴了。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這件故事傳遞了兩個信息,1.想要披著新能源汽車的外衣,去拿地蓋樓,是行不通的。2.不論是造車還是造電池,都需要揹負很大的資金壓力,小魚小蝦是吃不下的,但是恆大這種體量完全沒問題,不僅沒問題,在我看來還有兩個優勢。

第一,蓋樓也是需要承受資金週轉壓力的行當,房地產企業很懂如何控制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開銷,從某幾家新勢力造車的無序擴張,結構臃腫來看,恆大的這項優勢很重要。第二,反腐這個問題可以說房地產企業很多年前都在抓了,現在已經趨於成熟,而貪腐問題帶來的危害,在新入局的造車企業,電池企業中才剛剛凸顯出來。

第二件事,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新聞,前幾天,國家電網與恆大成立了合資公司“國網恆大”,新公司與碧桂園、萬科、融創、恆大地產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在不增加社區供電壓力,不影響居民生活用電的前提下,共同推進社區充電樁建設,並利用智慧能源服務系統,平衡用電谷峰。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這個新聞讓我茅塞頓開,房地產企業造車,遠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買房買車,一直被認為是可以與結婚相提並論的人生大事,因此,造房又造車豈不是賺到做夢都能笑醒?事實上,不僅房企有一個造車夢,車企也都有一顆蓋樓的心,不少車企都有三產公司,會做一些房地產買賣,更有車企傳出,通過售賣屯的房地產來為造車續命。

"

文/白楊

對我文章有印象的讀者都知道,我對房地產企業造車沒什麼好感,在我看來,房地產企業們,無非是打著新能源汽車的幌子,幹著拿地蓋樓的老本行,賺慣了快錢,新能源汽車這種需要長線投資,遠期收益項目,他們肯定幹不來。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但是,最近有兩件事情,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對房地產企業造車,是不是有什麼誤解和偏見?先說第一件事,上週我和一位做電池製造設備的朋友聊天,他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家四川房地產企業,以造鋰電池工廠的名義在成都拿了一塊地,廠房蓋好後老闆想要變更土地使用用途,不造電池廠改蓋商業樓,結果相關單位堅決不同意,老闆只好硬著頭皮繼續造電池廠,結果發現,1GWh的製造設備就需要3個多億人民幣,資金壓力太大拿不出錢,最後只能把公司解散,造的廠房也成了爛尾樓。

於是我問他,這種事是不是很常見,他說不是,他們公司給很多新能源電池工廠供應產線設備,目前接觸下來,恆大的電池工廠是效率最高的,進度很快,付尾款也很利索,而且恆大的的採購體系很嚴格,去別的廠商投標,基本都能有機會“想想辦法”,恆大那裡完全沒機會,反腐太嚴了。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這件故事傳遞了兩個信息,1.想要披著新能源汽車的外衣,去拿地蓋樓,是行不通的。2.不論是造車還是造電池,都需要揹負很大的資金壓力,小魚小蝦是吃不下的,但是恆大這種體量完全沒問題,不僅沒問題,在我看來還有兩個優勢。

第一,蓋樓也是需要承受資金週轉壓力的行當,房地產企業很懂如何控制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開銷,從某幾家新勢力造車的無序擴張,結構臃腫來看,恆大的這項優勢很重要。第二,反腐這個問題可以說房地產企業很多年前都在抓了,現在已經趨於成熟,而貪腐問題帶來的危害,在新入局的造車企業,電池企業中才剛剛凸顯出來。

第二件事,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新聞,前幾天,國家電網與恆大成立了合資公司“國網恆大”,新公司與碧桂園、萬科、融創、恆大地產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在不增加社區供電壓力,不影響居民生活用電的前提下,共同推進社區充電樁建設,並利用智慧能源服務系統,平衡用電谷峰。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這個新聞讓我茅塞頓開,房地產企業造車,遠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買房買車,一直被認為是可以與結婚相提並論的人生大事,因此,造房又造車豈不是賺到做夢都能笑醒?事實上,不僅房企有一個造車夢,車企也都有一顆蓋樓的心,不少車企都有三產公司,會做一些房地產買賣,更有車企傳出,通過售賣屯的房地產來為造車續命。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但這些都是小打小鬧,直到新能源汽車出現,房地產企業終於看到了突圍汽車行業的機會。為什麼?因為相對於傳統燃油車而言,電動車實現了和車與房的強關聯,燃油車和房地產的關係,最多就是那塊花了老大錢的停車位,但是新能源汽車不同,首先,是充電樁,車可以在家補能,其次是車與家庭供電系統的聯繫,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研發用車來為家裡的電器供電,電動車在用電古期充電,在用電峰期放電,平衡電網的谷峰,降低用電成本。

"

文/白楊

對我文章有印象的讀者都知道,我對房地產企業造車沒什麼好感,在我看來,房地產企業們,無非是打著新能源汽車的幌子,幹著拿地蓋樓的老本行,賺慣了快錢,新能源汽車這種需要長線投資,遠期收益項目,他們肯定幹不來。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但是,最近有兩件事情,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對房地產企業造車,是不是有什麼誤解和偏見?先說第一件事,上週我和一位做電池製造設備的朋友聊天,他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家四川房地產企業,以造鋰電池工廠的名義在成都拿了一塊地,廠房蓋好後老闆想要變更土地使用用途,不造電池廠改蓋商業樓,結果相關單位堅決不同意,老闆只好硬著頭皮繼續造電池廠,結果發現,1GWh的製造設備就需要3個多億人民幣,資金壓力太大拿不出錢,最後只能把公司解散,造的廠房也成了爛尾樓。

於是我問他,這種事是不是很常見,他說不是,他們公司給很多新能源電池工廠供應產線設備,目前接觸下來,恆大的電池工廠是效率最高的,進度很快,付尾款也很利索,而且恆大的的採購體系很嚴格,去別的廠商投標,基本都能有機會“想想辦法”,恆大那裡完全沒機會,反腐太嚴了。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這件故事傳遞了兩個信息,1.想要披著新能源汽車的外衣,去拿地蓋樓,是行不通的。2.不論是造車還是造電池,都需要揹負很大的資金壓力,小魚小蝦是吃不下的,但是恆大這種體量完全沒問題,不僅沒問題,在我看來還有兩個優勢。

第一,蓋樓也是需要承受資金週轉壓力的行當,房地產企業很懂如何控制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開銷,從某幾家新勢力造車的無序擴張,結構臃腫來看,恆大的這項優勢很重要。第二,反腐這個問題可以說房地產企業很多年前都在抓了,現在已經趨於成熟,而貪腐問題帶來的危害,在新入局的造車企業,電池企業中才剛剛凸顯出來。

第二件事,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新聞,前幾天,國家電網與恆大成立了合資公司“國網恆大”,新公司與碧桂園、萬科、融創、恆大地產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在不增加社區供電壓力,不影響居民生活用電的前提下,共同推進社區充電樁建設,並利用智慧能源服務系統,平衡用電谷峰。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這個新聞讓我茅塞頓開,房地產企業造車,遠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買房買車,一直被認為是可以與結婚相提並論的人生大事,因此,造房又造車豈不是賺到做夢都能笑醒?事實上,不僅房企有一個造車夢,車企也都有一顆蓋樓的心,不少車企都有三產公司,會做一些房地產買賣,更有車企傳出,通過售賣屯的房地產來為造車續命。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但這些都是小打小鬧,直到新能源汽車出現,房地產企業終於看到了突圍汽車行業的機會。為什麼?因為相對於傳統燃油車而言,電動車實現了和車與房的強關聯,燃油車和房地產的關係,最多就是那塊花了老大錢的停車位,但是新能源汽車不同,首先,是充電樁,車可以在家補能,其次是車與家庭供電系統的聯繫,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研發用車來為家裡的電器供電,電動車在用電古期充電,在用電峰期放電,平衡電網的谷峰,降低用電成本。

披著新能源外衣去拿地?房企造車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電動汽車和房子的強關聯,使得房地產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戰場,極具優勢。首先是充電樁,很多新能源車主的充電樁安裝過程都不怎麼順利,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來自物業。其次是車接入家庭供電系統,房地產企業完全可以提前佈置進去,交付給消費者一套有深度聯繫的車和房。

結合前面提到的兩件事,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近年來,恆大不惜成本地全球買買買,佈局了從電池、電機等零部件,到造車,再到充電樁樁企,這樣的新能源汽車全業務鏈,一來是隻有恆大這樣的巨無霸房企,才具備吃下這個大蛋糕的實力。二來,恆大一開始想售賣的就不是單一產品,而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買房送車,住恆大的樓,開恆大的車,喝恆大的水,咿,不對,我的恆大冰泉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