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 食品醫藥 能源環保 河北圍場為何在這三大產業上有作為

生態旅遊 食品醫藥 能源環保 河北圍場為何在這三大產業上有作為

圖為 圍場縣風力發電項目 資料圖片

王志洋 (作者單位:河北省圍場縣發展改革局)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縣”)生態環境良好,為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先天條件。圍場縣境內擁有主要河流6條,是灤河、遼河兩大水系發源地,水資源總量4.8億立方米;全縣有森林面積784萬畝,分別佔全市全省的23.5%和10.6%,森林覆蓋率58.8%,是華北的“天然氧吧”;空氣環境質量全市第一、全省第六,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這為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實現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提供了先天條件,成為圍場縣未來發展重要的戰略資源。

綠色資源為特色主導產業提供潛力優勢

圍場縣地處河北、內蒙古結合部,屬於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核心區,享受京津冀協同發展、環首都經濟圈、西部大開發等多種政策疊加,發展空間廣闊。特別是,其與天津武清區、唐山豐南區正式簽訂對口幫扶合作框架協議,京津冀協同發展、東西部協作得到不斷深化,全縣政策疊加優勢明顯,這為圍場縣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政策紅利,為其產業拓展對外合作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圍場縣適宜建設風電場的面積為2400平方公里,光能屬於全國二類“很豐富帶”地區,農林生物質資源量48萬噸/年,清潔能源規劃開發容量1120萬千瓦;擁有“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280個,其中馬鈴薯、胡蘿蔔通過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是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現有木蘭秋獮“七十二圍”歷史遺存和歷史文化古蹟60餘處,建成國家4A級景區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景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中國最佳休閒旅遊名縣”。富集的綠色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圍場縣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資源基礎。

全域旅遊起步發展,成功承辦第三屆河北省旅發大會,順利啟動國家一號風景大道建設;功能農業加快推進,以馬鈴薯、蔬菜為主的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總產量達到180萬噸;清潔能源日漸壯大,目前完成裝機323萬千瓦,年納稅6.5億元,為圍場縣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實現“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奠定了物質基礎。

通過科學審視分析圍場縣產業的發展現狀、發展階段、發展基礎和發展潛力,可以發現,未來一段時期內,發展清潔能源對提升圍場縣工業發展質量、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將起到重要作用,而食品醫藥和生態旅遊產業是圍場縣傳統特色優勢產業,是切實發揮資源、環境和歷史文化優勢,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載體。基於以上分析,圍場縣培育發展生態旅遊、食品醫藥、能源環保三大主導產業大有作為。

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環保相結合的發展思路

圍場縣立足現有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在牢牢把握髮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基礎上,確立了“一二三四”產業發展思路,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個核心,狠抓“園區聚集,三產融合”兩個關鍵,實施“做強做大生態旅遊、做精做特食品醫藥、培育壯大清潔能源”的三大主導產業行動計劃,強化“投資拉動、開放帶動、改革推動、環境促動”四個重點,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基礎配套能力,加快構建特色鮮明、佈局合理、競爭力強的產業體系,實現主導產業轉型發展和集聚發展,為圍場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充分挖掘一切發展潛力,優化配置各種生產要素,迅速擴大主導產業規模。在產業規模持續擴張的同時,努力把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和打造知名品牌放在突出位置。堅持把經濟開發區作為充分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主動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積極吸引外部資本、技術和人才,營造優良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創新合作方式、模式,實現合作互利共贏。與此同時,依託圍場現有產業領域的比較優勢,加強內部龍頭企業培育。

聚焦三大主導產業重點行業,引進優勢企業,整合配套企業和研發機構,不斷“加粗”、“拉長”產業鏈。圍場縣通過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研究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努力凝聚企業核心能力。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升能源安全水平和利用效率,推動企業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倡導綠色辦公和低碳生活,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著眼發展需求,構建“一核四域”空間佈局

圍場縣進一步重育功能、重塑空間、重構體系、重造平臺,加快構建“區域特質、產業融合、城鄉一體”的“一核四域”空間佈局結構。縣域中部作為核心區,把經濟開發區作為開放開發的主戰場,按照“一區五園”的發展格局,強功能、優環境、聚產業,打造經濟發展主引擎。

圍場縣西部、北部壩上及接壩區域,依託自然生態資源和完善的產業發展基礎,優化提升旅遊康養產業,規範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旅遊業態和產業基地。東部、東北部區域,依託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重點建設有機富硒馬鈴薯基地、畜禽養殖基地、設施蔬菜基地,創建高端生態農業品牌,輻射帶動全域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南部、東南部區域,依託明顯的區位優勢和濃厚的歷史人文資源,優先發展特色農業,培育發展休閒旅遊業,構建集觀光、採摘、休閒、養生等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有效促進產業價值實現“乘數效應”。西南部區域,依託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基地連接優勢,重點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倉儲物流產業,打造“產加銷”全鏈條、一體化產業聚集區,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做大做強生態旅遊產業。全面整合以區域內主要交通連線、河流水系、地形地貌走向為基礎,深度挖掘各片區自然、歷史、人文、產業等旅遊資源特色,以產業融合、產業集聚為路徑,對圍場縣全域旅遊的空間關係和內在聯繫進行綜合部署,在空間格局上形成“兩核兩極、雙環雙線、九大組團”的佈局,全面拉動圍場縣旅遊發展的框架格局。

緊緊圍繞“生態旅遊、綠色發展”主基調,突出宣傳推介優先,採取有效措施和多種方式,著力提升旅遊對外開發水平,全力促進旅遊發展持續升溫,乘勢而上,再攀高峰,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木蘭圍場旅遊形象。

做精做專食品醫藥產業。突出市場化、特色化和優質化的特點,充分發揮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勢,支持馬鈴薯、蔬菜、林果、中草藥等優勢行業發展。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實現產品系列化、多元化、規模化,力爭建設成為京津冀農產品特供基地。發揮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引領作用,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積極探索“政府推動、政策引導、大戶帶動”的基地建設新機制。

實施龍頭帶動工程,加速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大農業開放引資力度,大力引進新一批精深加工型、科技研發型和“互聯網+”型產業化項目,培育一批營銷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力爭到2020年,全縣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力爭達到5家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2%以上。

培育壯大能源環保產業。圍繞“一核多點兩支撐”佈局,以打造千萬千瓦清潔能源產業基地為目標,統籌資源配置,有序開發風力發電,重點發展光伏發電,適度推進水利發電,配套發展能源裝備製造,形成多元化清潔能源產業格局。全力實施光伏扶貧工程,確保項目早投產、早見效,貧困人口早受益、早脫貧。積極推動全社會利用新建、既有建築建設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帶動脫貧、致富、養老全面發展。配套發展清潔能源裝備製造業,最大化發揮資源優勢,依託現有投資主體的力量,以商引商,以商安商,以壯大新能源產業的總體規模,吸引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設備、生物質鍋爐等清潔能源設備製造的相關企業落戶圍場縣,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