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這三句話,能做到的話修養就到家了


南懷瑾先生:這三句話,能做到的話修養就到家了


內聖的修養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這三句話,就是大密宗,也就是大禪宗了。能做到的話修養就到家了。“瞻”,就像我們看東西一樣,遠遠地看到。“闋者”,就是那個圓咚咚的圓圈,這是形容看到那個圓滿清淨的地方。“虛室生白”,這個虛室是指內心,閉著眼睛,但是卻在一片亮光中,所謂自性的光明發現了。有些人打坐的經驗,夜裡在沒有燈光的房間裡打坐,亮光忽現,張開眼睛,什麼東西都看得清楚,這一類也是虛室生白,但是還不究竟,要內在到了虛室生光,自性發光,身體內部五臟六腑,每一個細胞,自己都看得很清楚,那才算真的接近虛室生白。

像白骨觀修到了家的人,“瞻彼闋者,虛室生白”,空靈到極點,自性的光明發生,這個時候才對啦!然後“吉祥止止”,這才是大止,得了大定,止算是定,還沒有觀喔!所以你們修《摩訶止觀》的,修密修禪修道的,注意!不到達這個境界,你妄念停不了。“吉祥”是大吉大利,所以後來說“皇上吉祥”這類的話。

“止止”,前面一個止是動詞,後面是名詞。修止修到這裡,就是真正得止了,也真正得定了。

“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大家打坐,人坐在那裡,心裡頭在跑,唉喲!這個念頭又來了,我怎麼又想鈔票!某人欠我十塊錢!打坐都想起來了,心中在那裡開運動會,坐馳!注意啊!大家打坐都犯了這個毛病。

“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他說,你要曉得修養的方法,我們平常眼睛喜歡向外面看,耳朵喜歡向外面聽,真正修養做到了,眼睛對外面見而不見,看到的同我不相干。就是佛學的話,內心意識不起分別,雖在鬧市中,隨便怎麼吵,沒有聽見。佛經上記載,有一次佛在恆河邊上,吃完飯以後,偶然坐一下。這時有一個商隊過河,車馬很多,那個車聲馬叫聲,搞了很久,結果他老人家出定後,看見地上都是亂七八糟的水,就問這些弟子們,這個地方怎麼啦?弟子說,剛才很多馬車過來。佛說他自己一點都不知道。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不是昏沉,不是睡著了,而是“徇耳目內通”,眼睛不向外看了,內觀;耳朵也不外聽,內通。就是《楞嚴經》上說觀音法門,“反聞聞自性”,用耳根修的“入流亡所”。

你們注意啊!尤其年紀大一點的,最好用觀音法門,用耳根迴轉來聽自己,可以長壽。為什麼可以長壽?因為耳通氣海,耳也通腎海,用觀音法門修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到達了入流亡所;耳朵、眼睛迴轉來,進入那個法性,自性之法流。亡所,亡掉了所聽所聞的境界,也就是莊子所講的吉祥止止。這個時候,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怎麼叫外於心知?就是不要起心動念,一個念頭也不動,妄念不動,第六意識不用,而能夠天上人間無所不知;把能夠知道一切的能知之智,及所知之境都空掉了,之後出來的叫般若,佛學叫大智慧,大智慧能通一切法。拿佛學的道理講,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轉成了大圓鏡智,照天照地。他說到達了那個境界,“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連鬼神都站在你面前聽命,更何況是人呢!“舍”就是到這裡停止,停在你的面前。

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這個萬物之化就是道。以道家來講,包括儒家、道家、道統。就是《易經》上孔子所說的,到這個境界是“參贊天地之化育”。人的生命功能價值到了最高處,彌補了天地宇宙的缺陷。我們生活的這個娑婆世界,是有缺陷的,人修道修養到了這個境界,天地的缺陷可以彌補了。這就是我們傳統的道統,堯、舜、禹三代傳心的法要,“禹舜之所紐也”。所謂儒道兩家所標榜的內聖外王,上古三代聖王堯、舜、禹,他們內聖的修養,關鍵就在這裡。

“伏戲”就是伏羲,我們那個畫八卦的老祖宗。“幾蘧”是上佔的聖王,明主。“之所行終”,他們為什麼能夠天人合一呢?他們是人世間的帝王,等於佛經上說治世的轉輪聖王。就是因為他們內聖修養到達了萬物之化育的境界,所以可以達到天人合一。這個是傳統文化的道統,內聖的道統。“而況散焉者乎!”其他我們的老祖宗,黃帝、伏羲、神農等等,都得到了這個道統,內聖而後外王;歷代的名臣名相,有功業留在歷史上的,都是因為他內聖做到了,然後出來外王。

佛家講度人度世,這個度人的意思就是外王。千萬不要說,皈依你了,拿個紅包給你,聽你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就是又度了一個人了。如果是這樣,你要小心!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這是我從四川峨嵋下山以後,幾十年對自己的結論。我本欲度眾生啊!到現在我感覺到,反被眾生度我了。所以要小心,不要隨便講度人,除非你內聖做到了,才能外王。好了,《人間世》第一段故事,到此為止。

孔子教育顏回的這個故事,我們再檢討一下,開始就說到春秋時代諸侯並起,那個時候,中央天子勢力已經薄弱了。顏回聽說衛君不是一個好領袖,想教育他,使他變成一個明主,所以想去做王者之師,因此向孔子請假,說自己要到衛國去教訓衛君。孔子說,你去吧!去了,你吃飯的傢伙就掉了,就是這個腦袋要被人家砍了,你這一點本事怎麼行!

這個故事,就說明一個人,做學問也好,修道也好,常會犯的錯誤,就是得少為足,稍稍得了一點就滿足了。也犯了孟子所講的,“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錯誤。像我們一樣就完了,給人家叫一聲老師,馬上就倒黴了,反被眾生度了,就是被學生度了的;所以千萬不能當人師。這個是第一段的道理。後來孔子對顏回的訓話,就是教育我們出社會做人做事,應該有的態度;做領袖的是哪一種態度,幫人家又該如何。

顏回聽了不滿足,孔子再告訴他,進一步你真想出去度人,拿佛家的話,對世界對社會有所貢獻,必須要完備內聖的修養,做到了聖人的境界,然後出來外用,才能夠起作用。不然的話,目前看起來很輝煌,是很光明燦爛的人生,死後呢?四個字再加上一個字,“與草木同腐”,埋在土下腐化而已!所以,我常告訴青年同學,你們看歷史上多少皇帝、宰相、狀元,能記得幾個名字?在當時他們是了不起,過後都被歷史遺忘了,因為沒有功德留在人間,就是因為內聖沒有做好而出來外用的。這些人都能夠爭取到一時,不能爭取到千秋。所以事業是分兩方面來看的,這些聖人們,教主們,說真的也是在爭唷!不過爭的是千秋,不是一時。

南師懷瑾先生《莊子諵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