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一般人都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

"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聖人懂得“道”的用,所以成其為聖人。佛經常拿“無常”的道理示人,大家同樣研究佛法、佛學,可是常戴一副有色的眼鏡,對於世間的無常都持悲觀的看法。實際上,釋迦牟尼的印度文化所講的“無常”,就是中國文化的“變”,天地萬物沒有不變的,不是永恆固定的。所以,生死是無常,人有生就有死,就變去了,這是必然的變去,所以教我們認清這個“變”。《易經》講變是個基本原則,印度文化講的是“現象”,叫做“無常”。一般聖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永遠是成功的,不會失敗。

“民之從事”,這個“民”,不是站在官的立場,是指老百姓而言,是代表普遍的一般人,或者可解釋為“人類”。一般人做事“常於幾成而敗之”,快到成功的時候失敗了,爬樓梯還剩一階就要爬到頂上,突然跌下來,骨頭也跌傷了,照X光打石膏,這是“幾成而敗之”。做一件事情,無論小事或大事,快要成功時就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快成功會使自己昏了頭,一高興,眼前的成功反而成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縱然不死,卻要再重新開始了。所以說一般人多半是“幾成而敗之”,在幾乎快要成功的時候反而失敗了。

但是,要注意“幾”字,再進一步做更深一層的講,成敗都有它的先機,有它的關鍵。先機是什麼?是“未兆易謀”那個兆頭。一件事情的成敗,常有些前後相關的現象,當你動作的時候,它已經有現象了,自己沒有智慧看不出來;如能把握那個“機”,就不至於失敗。所以,一般的人們“幾成而敗之”,是因為把壞的機看成成功的機,自己看不清楚,結果失敗了。這是進一步解釋“幾”的道理。

老子再告訴我們“慎終如始”,青年同學們對這幾個字要好好記在腦海裡,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則。他告訴我們,到了成功的時候,你要保持開始時的那個態度,那個本色。即使做了最偉大的事,戴上皇冠,坐在皇位上的時候,也要心中無事,就像在媽媽懷抱裡一樣的平凡,那就真的成功了。

更要知前因後果,不要因為成功就得意,因為學問、事業有成就而滿足得昏了頭。這樣馬上就會“幾成而敗”,失敗了。在爬到最高的時候,始終保持開始時那個心情,你就永遠是成功,因為你不自滿不驕慢,很平凡。“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任何的成功不要滿足,永遠保持開始第一天那樣的心情,則永遠沒有失敗,永遠是進步的。

"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聖人懂得“道”的用,所以成其為聖人。佛經常拿“無常”的道理示人,大家同樣研究佛法、佛學,可是常戴一副有色的眼鏡,對於世間的無常都持悲觀的看法。實際上,釋迦牟尼的印度文化所講的“無常”,就是中國文化的“變”,天地萬物沒有不變的,不是永恆固定的。所以,生死是無常,人有生就有死,就變去了,這是必然的變去,所以教我們認清這個“變”。《易經》講變是個基本原則,印度文化講的是“現象”,叫做“無常”。一般聖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永遠是成功的,不會失敗。

“民之從事”,這個“民”,不是站在官的立場,是指老百姓而言,是代表普遍的一般人,或者可解釋為“人類”。一般人做事“常於幾成而敗之”,快到成功的時候失敗了,爬樓梯還剩一階就要爬到頂上,突然跌下來,骨頭也跌傷了,照X光打石膏,這是“幾成而敗之”。做一件事情,無論小事或大事,快要成功時就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快成功會使自己昏了頭,一高興,眼前的成功反而成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縱然不死,卻要再重新開始了。所以說一般人多半是“幾成而敗之”,在幾乎快要成功的時候反而失敗了。

但是,要注意“幾”字,再進一步做更深一層的講,成敗都有它的先機,有它的關鍵。先機是什麼?是“未兆易謀”那個兆頭。一件事情的成敗,常有些前後相關的現象,當你動作的時候,它已經有現象了,自己沒有智慧看不出來;如能把握那個“機”,就不至於失敗。所以,一般的人們“幾成而敗之”,是因為把壞的機看成成功的機,自己看不清楚,結果失敗了。這是進一步解釋“幾”的道理。

老子再告訴我們“慎終如始”,青年同學們對這幾個字要好好記在腦海裡,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則。他告訴我們,到了成功的時候,你要保持開始時的那個態度,那個本色。即使做了最偉大的事,戴上皇冠,坐在皇位上的時候,也要心中無事,就像在媽媽懷抱裡一樣的平凡,那就真的成功了。

更要知前因後果,不要因為成功就得意,因為學問、事業有成就而滿足得昏了頭。這樣馬上就會“幾成而敗”,失敗了。在爬到最高的時候,始終保持開始時那個心情,你就永遠是成功,因為你不自滿不驕慢,很平凡。“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任何的成功不要滿足,永遠保持開始第一天那樣的心情,則永遠沒有失敗,永遠是進步的。

南懷瑾先生:一般人都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老子文章的寫作方法,是楚國的文化,現在說是南方的文化,都是有韻腳的,每一句都是押韻的韻文,很好聽。“明道”,真正的大明之道“若昧”,“昧”不是完全黑暗,是有一點模糊,有一點不明,就是我們現在一句通俗的話,“天亮以前,有一段黑暗。”這一段黑暗,文學專門的名稱叫做“昧爽”,就是要亮而未亮之間,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黎明。這種“昧”是自然物理的現象,也說明了道的作用。

“明道若昧”的道理,引申到為人處事方面,就是事情在成功以前.常有很艱苦的一段。在科學研究工作上,要發明一項東西時,研究到最後似乎絕望,當自己將要放棄時,忽然一個靈光來臨,發明成功了。這就是“明道若昧”。打坐修道的人,也許修了幾十年,一點影子都沒有,毫無進步。但在毫無進步當中,絕不要放棄!這一句話可以給自己當作一個安慰,也許快要悟道了,因為“明道若昧”,自己越來越笨了。這雖然聽起來像笑話,但的確有這樣的一個現象過程。

“進道若退”,學任何一樣東西,做任何一件事情,進步到一個程度,成果快要出現的時候,你反而覺得是退步。比如說寫毛筆字,開始寫的三天,越看寫得越有味道,越寫越漂亮,自己也讚歎自己快要變成書法家了。到了第四天越寫越難看,第五六天自己都不想練了,越看越不成樣子。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放棄,寫的字雖然越看越難看,那正是你書法上的進步過程。

學拳也是一樣,不管太極拳、少林拳,學了半月就想打人,覺得自己的武功天下第一,好像都可以飛簷走壁了。三個月後慢慢發懶了,半年以後,所學的通通丟光。所以,在進步以前就有這個現象,人情物理都是如此。古人只是拿人世間的經驗,以及物理的狀況,加以說明而已。

——《老子他說》


其實你真懂了,世間法作人也是一樣,一個做事業的人,當事業快要成功的時候,魔障就來了。就在你最後一分鐘,忍得過去就成功了,忍不過去就失敗了。所以出世法、世法都是一樣,事情常在要成功的那一剎那間,與學佛一樣,那相纏的魔境界就來了。你要看清楚才行,要以大智慧認得清,咔嚓一個劫數就過去了,不然就全垮了。等於你打球、開車、跑步,最後一秒鐘過去,失敗就失敗了,前功盡棄,學佛也是如此,甚至更難。這不是理論,不是光在那裡搞佛學,有什麼用?這個地方要注意。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