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楊軍 戴江


"

◆作者: 楊軍 戴江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木棉又名“娑羅”,作為一種物產,常見於唐代及其以後的關於雲南的歷史文獻中。而木棉在雲南作為一種經濟作物被發現,得追溯到一百年前的開遠。

"

◆作者: 楊軍 戴江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木棉又名“娑羅”,作為一種物產,常見於唐代及其以後的關於雲南的歷史文獻中。而木棉在雲南作為一種經濟作物被發現,得追溯到一百年前的開遠。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開遠市雲南木棉花蕾近景,出自汪翰明《開遠木棉傳奇》

1

溯源

1918年農曆四月間,開遠縣實業局局長付植在城西郊龍潭呂祖廟遺址的一塊荒草叢中,發現了一棵被砍去了樹幹的樹樁,樹樁側發出了一根約二尺長的枝條。付植畢業於省立甲種農業學校,他對植物比較熟悉,但從未見過這種樹木,深感詫異,於是精心培育,讓枝條逐漸繁茂起來,兩個月後竟開花吐絮,棉桃大,絮纖維長且韌性也佳。全部收得籽棉約半兩、飽滿良種百餘粒。

付植於1919年夏繁育了40株,1920年40株母樹分兩期開花吐絮:第一期3月中旬開花,6月下旬吐絮,6月底收畢;第二期8-9月開花,11-12月吐絮,正月收畢。收穫的皮棉附文報雲南省農業廳,省農業廳認為,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棉種,極好,可以大力推廣種植,並下文在開遠設立木棉場。1921年,省廳即派人來開遠籌建了木棉種植場,租用了南門外的40畝旱地,種植了5000株木棉,專門繁殖籽種供推廣種植之用。

"

◆作者: 楊軍 戴江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木棉又名“娑羅”,作為一種物產,常見於唐代及其以後的關於雲南的歷史文獻中。而木棉在雲南作為一種經濟作物被發現,得追溯到一百年前的開遠。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開遠市雲南木棉花蕾近景,出自汪翰明《開遠木棉傳奇》

1

溯源

1918年農曆四月間,開遠縣實業局局長付植在城西郊龍潭呂祖廟遺址的一塊荒草叢中,發現了一棵被砍去了樹幹的樹樁,樹樁側發出了一根約二尺長的枝條。付植畢業於省立甲種農業學校,他對植物比較熟悉,但從未見過這種樹木,深感詫異,於是精心培育,讓枝條逐漸繁茂起來,兩個月後竟開花吐絮,棉桃大,絮纖維長且韌性也佳。全部收得籽棉約半兩、飽滿良種百餘粒。

付植於1919年夏繁育了40株,1920年40株母樹分兩期開花吐絮:第一期3月中旬開花,6月下旬吐絮,6月底收畢;第二期8-9月開花,11-12月吐絮,正月收畢。收穫的皮棉附文報雲南省農業廳,省農業廳認為,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棉種,極好,可以大力推廣種植,並下文在開遠設立木棉場。1921年,省廳即派人來開遠籌建了木棉種植場,租用了南門外的40畝旱地,種植了5000株木棉,專門繁殖籽種供推廣種植之用。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民國二十六年版雲南省棉業處《雲南木棉之初步調查報告》

木棉逐步推廣成功,引起了雲南省政府及中央政府的重視。中央農業實驗所1935年派奚元齡到開遠縣對木棉考察、測產,1936年秋天又派留美博士馮澤芳到雲南鑑定木棉。馮澤芳驚喜地發現可紡50支紗的優質木棉竟像小樹一樣在滇南開遠等縣零星生長。

馮澤芳感到“木棉”一詞在雲南極為混淆,於是從植物分類上予以鑑定和澄清,並認為開遠木棉來源於埃及海島棉,屬於離核木棉,在開遠縣生長後因氣候暖熱而變化為多年生灌木棉,一年可採收兩次。

這類離核木棉在滇南和滇西南多有發現,該地區屬熱帶、亞熱帶氣候,溫度高、光照足、雨水多,最適合海島棉生長,由於它們的特殊屬性,民國時期相關研究者將其定名為雲南木棉。

"

◆作者: 楊軍 戴江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木棉又名“娑羅”,作為一種物產,常見於唐代及其以後的關於雲南的歷史文獻中。而木棉在雲南作為一種經濟作物被發現,得追溯到一百年前的開遠。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開遠市雲南木棉花蕾近景,出自汪翰明《開遠木棉傳奇》

1

溯源

1918年農曆四月間,開遠縣實業局局長付植在城西郊龍潭呂祖廟遺址的一塊荒草叢中,發現了一棵被砍去了樹幹的樹樁,樹樁側發出了一根約二尺長的枝條。付植畢業於省立甲種農業學校,他對植物比較熟悉,但從未見過這種樹木,深感詫異,於是精心培育,讓枝條逐漸繁茂起來,兩個月後竟開花吐絮,棉桃大,絮纖維長且韌性也佳。全部收得籽棉約半兩、飽滿良種百餘粒。

付植於1919年夏繁育了40株,1920年40株母樹分兩期開花吐絮:第一期3月中旬開花,6月下旬吐絮,6月底收畢;第二期8-9月開花,11-12月吐絮,正月收畢。收穫的皮棉附文報雲南省農業廳,省農業廳認為,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棉種,極好,可以大力推廣種植,並下文在開遠設立木棉場。1921年,省廳即派人來開遠籌建了木棉種植場,租用了南門外的40畝旱地,種植了5000株木棉,專門繁殖籽種供推廣種植之用。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民國二十六年版雲南省棉業處《雲南木棉之初步調查報告》

木棉逐步推廣成功,引起了雲南省政府及中央政府的重視。中央農業實驗所1935年派奚元齡到開遠縣對木棉考察、測產,1936年秋天又派留美博士馮澤芳到雲南鑑定木棉。馮澤芳驚喜地發現可紡50支紗的優質木棉竟像小樹一樣在滇南開遠等縣零星生長。

馮澤芳感到“木棉”一詞在雲南極為混淆,於是從植物分類上予以鑑定和澄清,並認為開遠木棉來源於埃及海島棉,屬於離核木棉,在開遠縣生長後因氣候暖熱而變化為多年生灌木棉,一年可採收兩次。

這類離核木棉在滇南和滇西南多有發現,該地區屬熱帶、亞熱帶氣候,溫度高、光照足、雨水多,最適合海島棉生長,由於它們的特殊屬性,民國時期相關研究者將其定名為雲南木棉。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付植(右三)考察木棉

馮澤芳認為,雲南木棉極具開發推廣價值,並提出了“建立西南長絨棉區”的口號,引起了雲南省政府的重視。隨後,全國許多農業科技界的著名人士及記者,在全國和省廳級的二十多種刊物上先後發表論文及報道多達六十餘篇。開遠木棉在全國棉業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2

歷程

雲南何時引種海島棉,難以考證。馮澤芳《雲南植棉考察報告附陳改進管見》記載:“疑其自埃及傳入。蓋此棉已由原產地南美洲入埃及,而云南之回教徒往埃及留學者甚多,由彼等攜入雲南之可能性最大。”

但大量的史書記載說明,海島棉在雲南種植歷史悠久。王叔武輯校元李京《雲南志略》:“(娑羅樹),出金齒及元江地面。樹大者高三五丈,葉似木槿,花初開黃色,結子變白。一年正月、四月開花結子,以三、八月採之。破其殼,中如柳綿,紡為線,白氎、兜羅錦皆此為之。即漢地之木綿也。”所載娑羅樹與雲南木棉(海島棉)性狀一致,證明元朝時雲南許多地方已經有海島棉種植。

"

◆作者: 楊軍 戴江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木棉又名“娑羅”,作為一種物產,常見於唐代及其以後的關於雲南的歷史文獻中。而木棉在雲南作為一種經濟作物被發現,得追溯到一百年前的開遠。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開遠市雲南木棉花蕾近景,出自汪翰明《開遠木棉傳奇》

1

溯源

1918年農曆四月間,開遠縣實業局局長付植在城西郊龍潭呂祖廟遺址的一塊荒草叢中,發現了一棵被砍去了樹幹的樹樁,樹樁側發出了一根約二尺長的枝條。付植畢業於省立甲種農業學校,他對植物比較熟悉,但從未見過這種樹木,深感詫異,於是精心培育,讓枝條逐漸繁茂起來,兩個月後竟開花吐絮,棉桃大,絮纖維長且韌性也佳。全部收得籽棉約半兩、飽滿良種百餘粒。

付植於1919年夏繁育了40株,1920年40株母樹分兩期開花吐絮:第一期3月中旬開花,6月下旬吐絮,6月底收畢;第二期8-9月開花,11-12月吐絮,正月收畢。收穫的皮棉附文報雲南省農業廳,省農業廳認為,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棉種,極好,可以大力推廣種植,並下文在開遠設立木棉場。1921年,省廳即派人來開遠籌建了木棉種植場,租用了南門外的40畝旱地,種植了5000株木棉,專門繁殖籽種供推廣種植之用。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民國二十六年版雲南省棉業處《雲南木棉之初步調查報告》

木棉逐步推廣成功,引起了雲南省政府及中央政府的重視。中央農業實驗所1935年派奚元齡到開遠縣對木棉考察、測產,1936年秋天又派留美博士馮澤芳到雲南鑑定木棉。馮澤芳驚喜地發現可紡50支紗的優質木棉竟像小樹一樣在滇南開遠等縣零星生長。

馮澤芳感到“木棉”一詞在雲南極為混淆,於是從植物分類上予以鑑定和澄清,並認為開遠木棉來源於埃及海島棉,屬於離核木棉,在開遠縣生長後因氣候暖熱而變化為多年生灌木棉,一年可採收兩次。

這類離核木棉在滇南和滇西南多有發現,該地區屬熱帶、亞熱帶氣候,溫度高、光照足、雨水多,最適合海島棉生長,由於它們的特殊屬性,民國時期相關研究者將其定名為雲南木棉。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付植(右三)考察木棉

馮澤芳認為,雲南木棉極具開發推廣價值,並提出了“建立西南長絨棉區”的口號,引起了雲南省政府的重視。隨後,全國許多農業科技界的著名人士及記者,在全國和省廳級的二十多種刊物上先後發表論文及報道多達六十餘篇。開遠木棉在全國棉業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2

歷程

雲南何時引種海島棉,難以考證。馮澤芳《雲南植棉考察報告附陳改進管見》記載:“疑其自埃及傳入。蓋此棉已由原產地南美洲入埃及,而云南之回教徒往埃及留學者甚多,由彼等攜入雲南之可能性最大。”

但大量的史書記載說明,海島棉在雲南種植歷史悠久。王叔武輯校元李京《雲南志略》:“(娑羅樹),出金齒及元江地面。樹大者高三五丈,葉似木槿,花初開黃色,結子變白。一年正月、四月開花結子,以三、八月採之。破其殼,中如柳綿,紡為線,白氎、兜羅錦皆此為之。即漢地之木綿也。”所載娑羅樹與雲南木棉(海島棉)性狀一致,證明元朝時雲南許多地方已經有海島棉種植。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1947年,開遠縣木棉推廣擴大會議大會留影

當年曾參與雲南木棉考察的於紹傑,在其《中國植棉史考證》中說:“此棉種分佈在雲南省的金沙江、南盤江、瀾滄江、元江、怒江沿江及海拔較低的地方,約25個縣,而以開遠、蒙自、建水為最多。各縣所種因自然和人為的選擇,性狀都有差異,因此常以縣得名,如開遠木棉、彌勒木棉、元江木棉、墨江木棉……種植最廣的是開遠木棉。”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我國棉區大部分淪陷,棉織品十分短缺;國際運輸又遭阻梗,細紗來源全部斷絕,軍需優質棉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處於抗戰大後方的雲南省政府大力提倡開發種植木棉。1938年馮澤芳被中央農業實驗所任命為雲南省工作站主任,率奚元齡、陳仁在開遠建立了“木棉實驗場”,研究木棉的推廣計劃,採集木棉樣品30餘個,在木棉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

1939年成立了“雲南省木棉推廣委員會”,組建“木棉貸款銀團”,制定了木棉收購優惠價格等一系列政策,鼓勵和支持各方各界種植木棉,使農民、機關團體、軍隊的植棉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形成了種植木棉高潮。開遠木棉在此期間的大量種植,對於抗日戰爭軍需民用棉花的供應起了很大作用。

"

◆作者: 楊軍 戴江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木棉又名“娑羅”,作為一種物產,常見於唐代及其以後的關於雲南的歷史文獻中。而木棉在雲南作為一種經濟作物被發現,得追溯到一百年前的開遠。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開遠市雲南木棉花蕾近景,出自汪翰明《開遠木棉傳奇》

1

溯源

1918年農曆四月間,開遠縣實業局局長付植在城西郊龍潭呂祖廟遺址的一塊荒草叢中,發現了一棵被砍去了樹幹的樹樁,樹樁側發出了一根約二尺長的枝條。付植畢業於省立甲種農業學校,他對植物比較熟悉,但從未見過這種樹木,深感詫異,於是精心培育,讓枝條逐漸繁茂起來,兩個月後竟開花吐絮,棉桃大,絮纖維長且韌性也佳。全部收得籽棉約半兩、飽滿良種百餘粒。

付植於1919年夏繁育了40株,1920年40株母樹分兩期開花吐絮:第一期3月中旬開花,6月下旬吐絮,6月底收畢;第二期8-9月開花,11-12月吐絮,正月收畢。收穫的皮棉附文報雲南省農業廳,省農業廳認為,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棉種,極好,可以大力推廣種植,並下文在開遠設立木棉場。1921年,省廳即派人來開遠籌建了木棉種植場,租用了南門外的40畝旱地,種植了5000株木棉,專門繁殖籽種供推廣種植之用。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民國二十六年版雲南省棉業處《雲南木棉之初步調查報告》

木棉逐步推廣成功,引起了雲南省政府及中央政府的重視。中央農業實驗所1935年派奚元齡到開遠縣對木棉考察、測產,1936年秋天又派留美博士馮澤芳到雲南鑑定木棉。馮澤芳驚喜地發現可紡50支紗的優質木棉竟像小樹一樣在滇南開遠等縣零星生長。

馮澤芳感到“木棉”一詞在雲南極為混淆,於是從植物分類上予以鑑定和澄清,並認為開遠木棉來源於埃及海島棉,屬於離核木棉,在開遠縣生長後因氣候暖熱而變化為多年生灌木棉,一年可採收兩次。

這類離核木棉在滇南和滇西南多有發現,該地區屬熱帶、亞熱帶氣候,溫度高、光照足、雨水多,最適合海島棉生長,由於它們的特殊屬性,民國時期相關研究者將其定名為雲南木棉。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付植(右三)考察木棉

馮澤芳認為,雲南木棉極具開發推廣價值,並提出了“建立西南長絨棉區”的口號,引起了雲南省政府的重視。隨後,全國許多農業科技界的著名人士及記者,在全國和省廳級的二十多種刊物上先後發表論文及報道多達六十餘篇。開遠木棉在全國棉業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2

歷程

雲南何時引種海島棉,難以考證。馮澤芳《雲南植棉考察報告附陳改進管見》記載:“疑其自埃及傳入。蓋此棉已由原產地南美洲入埃及,而云南之回教徒往埃及留學者甚多,由彼等攜入雲南之可能性最大。”

但大量的史書記載說明,海島棉在雲南種植歷史悠久。王叔武輯校元李京《雲南志略》:“(娑羅樹),出金齒及元江地面。樹大者高三五丈,葉似木槿,花初開黃色,結子變白。一年正月、四月開花結子,以三、八月採之。破其殼,中如柳綿,紡為線,白氎、兜羅錦皆此為之。即漢地之木綿也。”所載娑羅樹與雲南木棉(海島棉)性狀一致,證明元朝時雲南許多地方已經有海島棉種植。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1947年,開遠縣木棉推廣擴大會議大會留影

當年曾參與雲南木棉考察的於紹傑,在其《中國植棉史考證》中說:“此棉種分佈在雲南省的金沙江、南盤江、瀾滄江、元江、怒江沿江及海拔較低的地方,約25個縣,而以開遠、蒙自、建水為最多。各縣所種因自然和人為的選擇,性狀都有差異,因此常以縣得名,如開遠木棉、彌勒木棉、元江木棉、墨江木棉……種植最廣的是開遠木棉。”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我國棉區大部分淪陷,棉織品十分短缺;國際運輸又遭阻梗,細紗來源全部斷絕,軍需優質棉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處於抗戰大後方的雲南省政府大力提倡開發種植木棉。1938年馮澤芳被中央農業實驗所任命為雲南省工作站主任,率奚元齡、陳仁在開遠建立了“木棉實驗場”,研究木棉的推廣計劃,採集木棉樣品30餘個,在木棉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

1939年成立了“雲南省木棉推廣委員會”,組建“木棉貸款銀團”,制定了木棉收購優惠價格等一系列政策,鼓勵和支持各方各界種植木棉,使農民、機關團體、軍隊的植棉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形成了種植木棉高潮。開遠木棉在此期間的大量種植,對於抗日戰爭軍需民用棉花的供應起了很大作用。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木棉試驗站全貌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雲南省政府成立“省開遠木棉試驗場”,在有關的政令文件中還增加“保護木棉”“擠出資金髮展木棉”等條款,大力發展木棉種植。

1954年、1955年長勢喜人的木棉,遭到了大霜凍,使木棉的推廣受到了影響,加之北方陸地棉優良品種的產量顯著高於開遠木棉,纖維品質又接近它,而且成本相對較低,因此,雲南省政府決定撤銷木棉試驗場、試驗站,改為發展甘蔗等熱帶作物。

3

現狀

雲南木棉雖然最後沒能大面積推廣種植,但今天的少數民族地區仍在普遍種植,紅河沿岸的彝族、哈尼族、傣族種植數量較多。西雙版納、普洱、文山的部分地區,也有零星栽種。

201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君靈等專家,對滇南、滇西南地區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進行了拉網式考察收集,擬瞭解我國西南邊境的棉花遺傳多樣性富集與分佈情況,收集該地區的棉花地方品種,防止我國珍稀瀕危棉花地方品種的流失。考察組先後考察了勐臘、勐海、孟連、西盟、江城等9個縣(市),共收集到地方棉花品種資源94份,其中亞洲棉25份、海島棉67份和陸地棉2份(多數資源的提供者為少數民族居民)。



"

◆作者: 楊軍 戴江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木棉又名“娑羅”,作為一種物產,常見於唐代及其以後的關於雲南的歷史文獻中。而木棉在雲南作為一種經濟作物被發現,得追溯到一百年前的開遠。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開遠市雲南木棉花蕾近景,出自汪翰明《開遠木棉傳奇》

1

溯源

1918年農曆四月間,開遠縣實業局局長付植在城西郊龍潭呂祖廟遺址的一塊荒草叢中,發現了一棵被砍去了樹幹的樹樁,樹樁側發出了一根約二尺長的枝條。付植畢業於省立甲種農業學校,他對植物比較熟悉,但從未見過這種樹木,深感詫異,於是精心培育,讓枝條逐漸繁茂起來,兩個月後竟開花吐絮,棉桃大,絮纖維長且韌性也佳。全部收得籽棉約半兩、飽滿良種百餘粒。

付植於1919年夏繁育了40株,1920年40株母樹分兩期開花吐絮:第一期3月中旬開花,6月下旬吐絮,6月底收畢;第二期8-9月開花,11-12月吐絮,正月收畢。收穫的皮棉附文報雲南省農業廳,省農業廳認為,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棉種,極好,可以大力推廣種植,並下文在開遠設立木棉場。1921年,省廳即派人來開遠籌建了木棉種植場,租用了南門外的40畝旱地,種植了5000株木棉,專門繁殖籽種供推廣種植之用。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民國二十六年版雲南省棉業處《雲南木棉之初步調查報告》

木棉逐步推廣成功,引起了雲南省政府及中央政府的重視。中央農業實驗所1935年派奚元齡到開遠縣對木棉考察、測產,1936年秋天又派留美博士馮澤芳到雲南鑑定木棉。馮澤芳驚喜地發現可紡50支紗的優質木棉竟像小樹一樣在滇南開遠等縣零星生長。

馮澤芳感到“木棉”一詞在雲南極為混淆,於是從植物分類上予以鑑定和澄清,並認為開遠木棉來源於埃及海島棉,屬於離核木棉,在開遠縣生長後因氣候暖熱而變化為多年生灌木棉,一年可採收兩次。

這類離核木棉在滇南和滇西南多有發現,該地區屬熱帶、亞熱帶氣候,溫度高、光照足、雨水多,最適合海島棉生長,由於它們的特殊屬性,民國時期相關研究者將其定名為雲南木棉。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付植(右三)考察木棉

馮澤芳認為,雲南木棉極具開發推廣價值,並提出了“建立西南長絨棉區”的口號,引起了雲南省政府的重視。隨後,全國許多農業科技界的著名人士及記者,在全國和省廳級的二十多種刊物上先後發表論文及報道多達六十餘篇。開遠木棉在全國棉業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2

歷程

雲南何時引種海島棉,難以考證。馮澤芳《雲南植棉考察報告附陳改進管見》記載:“疑其自埃及傳入。蓋此棉已由原產地南美洲入埃及,而云南之回教徒往埃及留學者甚多,由彼等攜入雲南之可能性最大。”

但大量的史書記載說明,海島棉在雲南種植歷史悠久。王叔武輯校元李京《雲南志略》:“(娑羅樹),出金齒及元江地面。樹大者高三五丈,葉似木槿,花初開黃色,結子變白。一年正月、四月開花結子,以三、八月採之。破其殼,中如柳綿,紡為線,白氎、兜羅錦皆此為之。即漢地之木綿也。”所載娑羅樹與雲南木棉(海島棉)性狀一致,證明元朝時雲南許多地方已經有海島棉種植。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1947年,開遠縣木棉推廣擴大會議大會留影

當年曾參與雲南木棉考察的於紹傑,在其《中國植棉史考證》中說:“此棉種分佈在雲南省的金沙江、南盤江、瀾滄江、元江、怒江沿江及海拔較低的地方,約25個縣,而以開遠、蒙自、建水為最多。各縣所種因自然和人為的選擇,性狀都有差異,因此常以縣得名,如開遠木棉、彌勒木棉、元江木棉、墨江木棉……種植最廣的是開遠木棉。”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我國棉區大部分淪陷,棉織品十分短缺;國際運輸又遭阻梗,細紗來源全部斷絕,軍需優質棉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處於抗戰大後方的雲南省政府大力提倡開發種植木棉。1938年馮澤芳被中央農業實驗所任命為雲南省工作站主任,率奚元齡、陳仁在開遠建立了“木棉實驗場”,研究木棉的推廣計劃,採集木棉樣品30餘個,在木棉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

1939年成立了“雲南省木棉推廣委員會”,組建“木棉貸款銀團”,制定了木棉收購優惠價格等一系列政策,鼓勵和支持各方各界種植木棉,使農民、機關團體、軍隊的植棉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形成了種植木棉高潮。開遠木棉在此期間的大量種植,對於抗日戰爭軍需民用棉花的供應起了很大作用。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木棉試驗站全貌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雲南省政府成立“省開遠木棉試驗場”,在有關的政令文件中還增加“保護木棉”“擠出資金髮展木棉”等條款,大力發展木棉種植。

1954年、1955年長勢喜人的木棉,遭到了大霜凍,使木棉的推廣受到了影響,加之北方陸地棉優良品種的產量顯著高於開遠木棉,纖維品質又接近它,而且成本相對較低,因此,雲南省政府決定撤銷木棉試驗場、試驗站,改為發展甘蔗等熱帶作物。

3

現狀

雲南木棉雖然最後沒能大面積推廣種植,但今天的少數民族地區仍在普遍種植,紅河沿岸的彝族、哈尼族、傣族種植數量較多。西雙版納、普洱、文山的部分地區,也有零星栽種。

201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君靈等專家,對滇南、滇西南地區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進行了拉網式考察收集,擬瞭解我國西南邊境的棉花遺傳多樣性富集與分佈情況,收集該地區的棉花地方品種,防止我國珍稀瀕危棉花地方品種的流失。考察組先後考察了勐臘、勐海、孟連、西盟、江城等9個縣(市),共收集到地方棉花品種資源94份,其中亞洲棉25份、海島棉67份和陸地棉2份(多數資源的提供者為少數民族居民)。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木棉

考察組在本次實地考察中發現,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特別是近幾年雲南省橡膠和茶葉兩大經濟作物的高收益,以及交通便利和植棉的低效益影響,許多少數民族群眾改變了原始的自耕自紡,轉而在市場上購買棉布或紗製作民族服飾,自留棉花種子進行種植者已大幅度減少。

2014年,考察組發表了《雲南省東南邊境地區棉花種質資源考察報告》,該報告認為:“收集到的海島棉種質均為多年生,每年兩次開花吐絮。大多數農戶僅種植幾株,種植地點主要集中在房前屋後、公路邊,且多數種植者為老人。”“雲南東南邊境地區多為少數民族居住地,且多為山區,交通不便,棉花雖種植上百年,但很少向外擴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於雲南省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傳統種植棉的低效益,棉花的種植逐漸減少、消失,同時其地方品種也正在消失。”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作者: 楊軍 戴江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木棉又名“娑羅”,作為一種物產,常見於唐代及其以後的關於雲南的歷史文獻中。而木棉在雲南作為一種經濟作物被發現,得追溯到一百年前的開遠。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開遠市雲南木棉花蕾近景,出自汪翰明《開遠木棉傳奇》

1

溯源

1918年農曆四月間,開遠縣實業局局長付植在城西郊龍潭呂祖廟遺址的一塊荒草叢中,發現了一棵被砍去了樹幹的樹樁,樹樁側發出了一根約二尺長的枝條。付植畢業於省立甲種農業學校,他對植物比較熟悉,但從未見過這種樹木,深感詫異,於是精心培育,讓枝條逐漸繁茂起來,兩個月後竟開花吐絮,棉桃大,絮纖維長且韌性也佳。全部收得籽棉約半兩、飽滿良種百餘粒。

付植於1919年夏繁育了40株,1920年40株母樹分兩期開花吐絮:第一期3月中旬開花,6月下旬吐絮,6月底收畢;第二期8-9月開花,11-12月吐絮,正月收畢。收穫的皮棉附文報雲南省農業廳,省農業廳認為,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棉種,極好,可以大力推廣種植,並下文在開遠設立木棉場。1921年,省廳即派人來開遠籌建了木棉種植場,租用了南門外的40畝旱地,種植了5000株木棉,專門繁殖籽種供推廣種植之用。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民國二十六年版雲南省棉業處《雲南木棉之初步調查報告》

木棉逐步推廣成功,引起了雲南省政府及中央政府的重視。中央農業實驗所1935年派奚元齡到開遠縣對木棉考察、測產,1936年秋天又派留美博士馮澤芳到雲南鑑定木棉。馮澤芳驚喜地發現可紡50支紗的優質木棉竟像小樹一樣在滇南開遠等縣零星生長。

馮澤芳感到“木棉”一詞在雲南極為混淆,於是從植物分類上予以鑑定和澄清,並認為開遠木棉來源於埃及海島棉,屬於離核木棉,在開遠縣生長後因氣候暖熱而變化為多年生灌木棉,一年可採收兩次。

這類離核木棉在滇南和滇西南多有發現,該地區屬熱帶、亞熱帶氣候,溫度高、光照足、雨水多,最適合海島棉生長,由於它們的特殊屬性,民國時期相關研究者將其定名為雲南木棉。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付植(右三)考察木棉

馮澤芳認為,雲南木棉極具開發推廣價值,並提出了“建立西南長絨棉區”的口號,引起了雲南省政府的重視。隨後,全國許多農業科技界的著名人士及記者,在全國和省廳級的二十多種刊物上先後發表論文及報道多達六十餘篇。開遠木棉在全國棉業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2

歷程

雲南何時引種海島棉,難以考證。馮澤芳《雲南植棉考察報告附陳改進管見》記載:“疑其自埃及傳入。蓋此棉已由原產地南美洲入埃及,而云南之回教徒往埃及留學者甚多,由彼等攜入雲南之可能性最大。”

但大量的史書記載說明,海島棉在雲南種植歷史悠久。王叔武輯校元李京《雲南志略》:“(娑羅樹),出金齒及元江地面。樹大者高三五丈,葉似木槿,花初開黃色,結子變白。一年正月、四月開花結子,以三、八月採之。破其殼,中如柳綿,紡為線,白氎、兜羅錦皆此為之。即漢地之木綿也。”所載娑羅樹與雲南木棉(海島棉)性狀一致,證明元朝時雲南許多地方已經有海島棉種植。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1947年,開遠縣木棉推廣擴大會議大會留影

當年曾參與雲南木棉考察的於紹傑,在其《中國植棉史考證》中說:“此棉種分佈在雲南省的金沙江、南盤江、瀾滄江、元江、怒江沿江及海拔較低的地方,約25個縣,而以開遠、蒙自、建水為最多。各縣所種因自然和人為的選擇,性狀都有差異,因此常以縣得名,如開遠木棉、彌勒木棉、元江木棉、墨江木棉……種植最廣的是開遠木棉。”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我國棉區大部分淪陷,棉織品十分短缺;國際運輸又遭阻梗,細紗來源全部斷絕,軍需優質棉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處於抗戰大後方的雲南省政府大力提倡開發種植木棉。1938年馮澤芳被中央農業實驗所任命為雲南省工作站主任,率奚元齡、陳仁在開遠建立了“木棉實驗場”,研究木棉的推廣計劃,採集木棉樣品30餘個,在木棉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

1939年成立了“雲南省木棉推廣委員會”,組建“木棉貸款銀團”,制定了木棉收購優惠價格等一系列政策,鼓勵和支持各方各界種植木棉,使農民、機關團體、軍隊的植棉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形成了種植木棉高潮。開遠木棉在此期間的大量種植,對於抗日戰爭軍需民用棉花的供應起了很大作用。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木棉試驗站全貌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雲南省政府成立“省開遠木棉試驗場”,在有關的政令文件中還增加“保護木棉”“擠出資金髮展木棉”等條款,大力發展木棉種植。

1954年、1955年長勢喜人的木棉,遭到了大霜凍,使木棉的推廣受到了影響,加之北方陸地棉優良品種的產量顯著高於開遠木棉,纖維品質又接近它,而且成本相對較低,因此,雲南省政府決定撤銷木棉試驗場、試驗站,改為發展甘蔗等熱帶作物。

3

現狀

雲南木棉雖然最後沒能大面積推廣種植,但今天的少數民族地區仍在普遍種植,紅河沿岸的彝族、哈尼族、傣族種植數量較多。西雙版納、普洱、文山的部分地區,也有零星栽種。

201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君靈等專家,對滇南、滇西南地區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進行了拉網式考察收集,擬瞭解我國西南邊境的棉花遺傳多樣性富集與分佈情況,收集該地區的棉花地方品種,防止我國珍稀瀕危棉花地方品種的流失。考察組先後考察了勐臘、勐海、孟連、西盟、江城等9個縣(市),共收集到地方棉花品種資源94份,其中亞洲棉25份、海島棉67份和陸地棉2份(多數資源的提供者為少數民族居民)。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木棉

考察組在本次實地考察中發現,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特別是近幾年雲南省橡膠和茶葉兩大經濟作物的高收益,以及交通便利和植棉的低效益影響,許多少數民族群眾改變了原始的自耕自紡,轉而在市場上購買棉布或紗製作民族服飾,自留棉花種子進行種植者已大幅度減少。

2014年,考察組發表了《雲南省東南邊境地區棉花種質資源考察報告》,該報告認為:“收集到的海島棉種質均為多年生,每年兩次開花吐絮。大多數農戶僅種植幾株,種植地點主要集中在房前屋後、公路邊,且多數種植者為老人。”“雲南東南邊境地區多為少數民族居住地,且多為山區,交通不便,棉花雖種植上百年,但很少向外擴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於雲南省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傳統種植棉的低效益,棉花的種植逐漸減少、消失,同時其地方品種也正在消失。”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雲南木棉的百年浮沉


從發現一棵小樹苗,到發展成規模龐大的產業,再到逐漸走向消失,雲南木棉,在過去的一百年間,其經歷就如人生一般,歷經浮沉,值得一觀。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