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香包:黃土高原上的圖騰崇拜

民俗 手工藝 刺繡 農業 中華網文化 2017-05-27

慶陽香包:黃土高原上的圖騰崇拜

位於隴東的慶陽,地處陝甘寧三省交匯處,這塊莽原沃土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20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便有了早期農耕。悠久的歷史孕育著燦爛的民俗文化,香包文化便是其一。

慶陽香包:黃土高原上的圖騰崇拜

香包,慶陽老百姓俗稱“耍活”“荷包”,又叫“絀絀”“絀兒”。其起始時間尚不可考,據說形成於公元前兩千三百多年,《黃帝內經》的作者歧伯曾攜一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開創"薰蒸法"。因歧伯生於慶陽,故此法在當地漸成習俗,流傳不斷。

慶陽香包:黃土高原上的圖騰崇拜

2001年,慶陽市華池縣在對境內宋代雙石塔進行整體搬遷挖掘時,在塔體內發現了一隻香包。據考證,這隻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澤豔麗,圖案如新,被稱為"千歲香包",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香包。

香包製作多以棉布、絲綢、麻布為材料,運用剪裁、刺繡、控補、粘貼、纏繞、捆紮、填裝等多種手藝加工製成,香包內裝填香草、丁香、蒼朮、白芷、細辛、甘鬆、雄黃等芳香型中藥材。

慶陽香包:黃土高原上的圖騰崇拜

由於受高山大川的阻隔,當地香包的製作較多地保留著遠古文化的風骨及古老的習俗,很多香包中還滲透著巫神文化和古代陰陽平衡的哲學觀念。如用綠布捲成盤蛇,再紮上幾個梅花,便是龍的化身。它是龍蛇崇拜和以龍蛇為圖騰的原生態文化在民間刺繡中的遺存。

慶陽香包:黃土高原上的圖騰崇拜

慶陽百姓把蛙、魚、蛇、壁虎視為神物。端午節時,將其刺繡成吉祥物盤在小孩的肩上,掛在胸前,以保護娃娃平安。這是母系崇拜——女媧的原形。

在香包中有諸多娃娃造型,如坐蓮娃娃、掃天娃娃、送病娃娃,其深刻內涵是女媧崇拜的延續。另外,在慶陽民俗中以魚、蛙、狗、兔、龍、鳳為主題的香包,潛藏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民族圖騰的文化內涵。

慶陽香包:黃土高原上的圖騰崇拜

總而言之,祛邪祈福,是慶陽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題。以比喻象徵的手法,託物言志則是慶陽香包的主要表現手法。比如借老虎獅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惡之氣,保護自身安全;借魚兒鑽蓮喻男女愛情;借葫蘆、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棗、花生、桂圓、蓮子之名,取其諧音,寓早(棗)生貴(桂)子之義。

慶陽香包:黃土高原上的圖騰崇拜

從大量的慶陽香包原創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龍不象龍,鳳不象鳳,幾種花草可以盛開在一起,一個人頭上前後左右都是鼻子、眼睛、嘴;一隻母虎肚裡懷著虎崽,不僅外形誇張,運用意象造型,而且在色彩、透視、解剖上都呈現出一種不合理性,而恰恰是這種稚拙的不合理,才構成了香包作為民間藝術獨有的審美觀念。

慶陽香包:黃土高原上的圖騰崇拜

原汁原味的隴東鄉土氣息,賦予了慶陽香包無限的創作題材,也吸引著更多人的關注。那些世世代代為自己做嫁衣,繡荷包的慶陽婦女們,開始走向市場,看著自己精心製作的各種香包藝術品,走州過縣,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