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頭 · 大後山,小民俗

【聚焦學習】

老包頭 · 大後山,小民俗

大後山一般指陰山中段的大青山以北,其民俗文化是指清代形成大後山地域概念後的民俗文化,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 大後山自古就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地,明清時期先後有蒙古土默特部和茂名安部等遷入,清中晚期漢人大量遷入,所以就形成大後山蒙漢共存的多樣豐富的民俗文化。
  • 大後山的民俗

——衣食住行四件寶,即莜麵、山藥(馬鈴薯)、盤炕、羊皮祆。

莜麵和山藥是大後山的主要農作物,同時兩者也是互相搭配的最好選擇。冬天的大後山,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保暖就成了一件大事,所以羊皮襖和盤炕就出爐了。

一件羊皮襖毛朝裡可取暖,天熱了可將毛朝外穿,一年大半時間不離身。

“老婆孩子熱炕頭”,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也說明了炕的重要性。更有特色的是在炕圍上的繪畫,這些炕圍畫是大後山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三陽開泰、喜鵲登梅、金玉滿堂等,可以說是家裡最閃亮的色彩。

老包頭 · 大後山,小民俗

踢股子,又稱跑圈子秧歌,這是大後山節俗的精華,也是大後山過大年時主要的娛樂活動。北方冬季寒冷,並且地域寬廣,所以人們可以在寬廣的地方進行大型、激烈的活動,既可以取暖,又可以聯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踢股子有固定隊形,多則三四人,少則兩人。表演時,一是串院,一是踩街。

老包頭 · 大後山,小民俗

大後山民俗文化豐富多樣,民族融合特點明顯,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絢爛多彩。

內容綜合 | 《包頭城市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