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
"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武漢與其說是一座城,不如說是三座城。因為它實際上是由三座城市——武昌、漢口、漢陽,三城合而為一組成的,這在世界範圍內,恐怕也屬罕見。

可惜,大武漢似乎並未幹出很多無愧於這一稱號的大事業。它的成就和影響,不要說遠遠比不上北京、上海,便是較之那個比它邊遠比它小的廣州,也差得很遠。在全國各類排行榜上,武漢似乎都難列榜首甚至在省會城市中,也不算十分出色。

今天,我們來了解這座,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武漢與其說是一座城,不如說是三座城。因為它實際上是由三座城市——武昌、漢口、漢陽,三城合而為一組成的,這在世界範圍內,恐怕也屬罕見。

可惜,大武漢似乎並未幹出很多無愧於這一稱號的大事業。它的成就和影響,不要說遠遠比不上北京、上海,便是較之那個比它邊遠比它小的廣州,也差得很遠。在全國各類排行榜上,武漢似乎都難列榜首甚至在省會城市中,也不算十分出色。

今天,我們來了解這座,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01

武漢的地理特徵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其中,“一線”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則指武漢市民。

武漢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是真正的“國之中”。中國最主要的省份和城市,全都在它周圍。“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從地理地形上看,毛澤東這兩句詞,寫盡了大武漢吞吐山河的氣勢。

易中天總結,武漢還真有資格當首都,說它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文化上“四海呼應”,軍事上“六路齊觀”,經濟上“八面玲瓏”,和全國各地都“十指連心”……

"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武漢與其說是一座城,不如說是三座城。因為它實際上是由三座城市——武昌、漢口、漢陽,三城合而為一組成的,這在世界範圍內,恐怕也屬罕見。

可惜,大武漢似乎並未幹出很多無愧於這一稱號的大事業。它的成就和影響,不要說遠遠比不上北京、上海,便是較之那個比它邊遠比它小的廣州,也差得很遠。在全國各類排行榜上,武漢似乎都難列榜首甚至在省會城市中,也不算十分出色。

今天,我們來了解這座,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01

武漢的地理特徵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其中,“一線”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則指武漢市民。

武漢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是真正的“國之中”。中國最主要的省份和城市,全都在它周圍。“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從地理地形上看,毛澤東這兩句詞,寫盡了大武漢吞吐山河的氣勢。

易中天總結,武漢還真有資格當首都,說它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文化上“四海呼應”,軍事上“六路齊觀”,經濟上“八面玲瓏”,和全國各地都“十指連心”……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事實上,武漢曾經好幾次差一點就當成了首都,至少曾短時間地當過首都。

第一次大概是三國時期。當時東吳的孫皓打算遷都武昌,卻遭到臣民們的反對,道是“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那“武昌”還不是這“武昌”——孫皓擬遷都者,其實是湖北鄂城,而不是現在武漢三鎮中的那個武昌。

1926年,北伐軍攻克江夏,改江夏縣為漢口市,隨後中央政府即由廣州遷都武漢,武漢成為首善之區。1927年,寧漢分裂,汪精衛在武漢和蔣介石唱對臺戲,可惜並未弄成氣候,南京獨佔鰲頭,而武漢僅僅只弄到了一個“特別市”的頭銜。抗戰期間,武漢又曾當了幾天戰時首都,然而武漢很快就失守。

綜上,每次的差點兒都沒成氣候。

"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武漢與其說是一座城,不如說是三座城。因為它實際上是由三座城市——武昌、漢口、漢陽,三城合而為一組成的,這在世界範圍內,恐怕也屬罕見。

可惜,大武漢似乎並未幹出很多無愧於這一稱號的大事業。它的成就和影響,不要說遠遠比不上北京、上海,便是較之那個比它邊遠比它小的廣州,也差得很遠。在全國各類排行榜上,武漢似乎都難列榜首甚至在省會城市中,也不算十分出色。

今天,我們來了解這座,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01

武漢的地理特徵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其中,“一線”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則指武漢市民。

武漢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是真正的“國之中”。中國最主要的省份和城市,全都在它周圍。“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從地理地形上看,毛澤東這兩句詞,寫盡了大武漢吞吐山河的氣勢。

易中天總結,武漢還真有資格當首都,說它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文化上“四海呼應”,軍事上“六路齊觀”,經濟上“八面玲瓏”,和全國各地都“十指連心”……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事實上,武漢曾經好幾次差一點就當成了首都,至少曾短時間地當過首都。

第一次大概是三國時期。當時東吳的孫皓打算遷都武昌,卻遭到臣民們的反對,道是“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那“武昌”還不是這“武昌”——孫皓擬遷都者,其實是湖北鄂城,而不是現在武漢三鎮中的那個武昌。

1926年,北伐軍攻克江夏,改江夏縣為漢口市,隨後中央政府即由廣州遷都武漢,武漢成為首善之區。1927年,寧漢分裂,汪精衛在武漢和蔣介石唱對臺戲,可惜並未弄成氣候,南京獨佔鰲頭,而武漢僅僅只弄到了一個“特別市”的頭銜。抗戰期間,武漢又曾當了幾天戰時首都,然而武漢很快就失守。

綜上,每次的差點兒都沒成氣候。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02

“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武漢人的名聲似乎不好。

因為他們火氣太大,喜歡罵人。

武漢人這種文化性格的形成,有著歷史、地理、文化甚至氣候諸方面的原因。

武漢的氣候條件極差。它有著最壞的地形——北面是水,南面是山。夏天南風吹不進來,冬天北風卻順著漢水往裡灌。結果夏天往往持續高溫,冬天卻又冷到零下。

武漢人就在這大冷大熱中過日子,生活艱難,心情惡劣,其脾氣也壞。聽不少本地土著說,武漢的四季隨機播放,從來摸不準它的調性,也不用準備春裝與秋裝,妥妥的看心情。

有個笑話說,一個人下了地獄,閻王把他扔進油鍋裡炸,誰知他卻泰然自若。閻王問其所以,則答曰“我是武漢人”。武漢人連下油鍋都不怕,還怕什麼?

"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武漢與其說是一座城,不如說是三座城。因為它實際上是由三座城市——武昌、漢口、漢陽,三城合而為一組成的,這在世界範圍內,恐怕也屬罕見。

可惜,大武漢似乎並未幹出很多無愧於這一稱號的大事業。它的成就和影響,不要說遠遠比不上北京、上海,便是較之那個比它邊遠比它小的廣州,也差得很遠。在全國各類排行榜上,武漢似乎都難列榜首甚至在省會城市中,也不算十分出色。

今天,我們來了解這座,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01

武漢的地理特徵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其中,“一線”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則指武漢市民。

武漢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是真正的“國之中”。中國最主要的省份和城市,全都在它周圍。“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從地理地形上看,毛澤東這兩句詞,寫盡了大武漢吞吐山河的氣勢。

易中天總結,武漢還真有資格當首都,說它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文化上“四海呼應”,軍事上“六路齊觀”,經濟上“八面玲瓏”,和全國各地都“十指連心”……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事實上,武漢曾經好幾次差一點就當成了首都,至少曾短時間地當過首都。

第一次大概是三國時期。當時東吳的孫皓打算遷都武昌,卻遭到臣民們的反對,道是“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那“武昌”還不是這“武昌”——孫皓擬遷都者,其實是湖北鄂城,而不是現在武漢三鎮中的那個武昌。

1926年,北伐軍攻克江夏,改江夏縣為漢口市,隨後中央政府即由廣州遷都武漢,武漢成為首善之區。1927年,寧漢分裂,汪精衛在武漢和蔣介石唱對臺戲,可惜並未弄成氣候,南京獨佔鰲頭,而武漢僅僅只弄到了一個“特別市”的頭銜。抗戰期間,武漢又曾當了幾天戰時首都,然而武漢很快就失守。

綜上,每次的差點兒都沒成氣候。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02

“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武漢人的名聲似乎不好。

因為他們火氣太大,喜歡罵人。

武漢人這種文化性格的形成,有著歷史、地理、文化甚至氣候諸方面的原因。

武漢的氣候條件極差。它有著最壞的地形——北面是水,南面是山。夏天南風吹不進來,冬天北風卻順著漢水往裡灌。結果夏天往往持續高溫,冬天卻又冷到零下。

武漢人就在這大冷大熱中過日子,生活艱難,心情惡劣,其脾氣也壞。聽不少本地土著說,武漢的四季隨機播放,從來摸不準它的調性,也不用準備春裝與秋裝,妥妥的看心情。

有個笑話說,一個人下了地獄,閻王把他扔進油鍋裡炸,誰知他卻泰然自若。閻王問其所以,則答曰“我是武漢人”。武漢人連下油鍋都不怕,還怕什麼?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武漢人的性格中有韌性,有蠻勁,也有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這種精神和爽朗相結合,就形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生活在惡劣環境中的武漢人不但有頑強的生命力,也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用武漢作家池莉的話說,就是“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好”。

"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武漢與其說是一座城,不如說是三座城。因為它實際上是由三座城市——武昌、漢口、漢陽,三城合而為一組成的,這在世界範圍內,恐怕也屬罕見。

可惜,大武漢似乎並未幹出很多無愧於這一稱號的大事業。它的成就和影響,不要說遠遠比不上北京、上海,便是較之那個比它邊遠比它小的廣州,也差得很遠。在全國各類排行榜上,武漢似乎都難列榜首甚至在省會城市中,也不算十分出色。

今天,我們來了解這座,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01

武漢的地理特徵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其中,“一線”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則指武漢市民。

武漢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是真正的“國之中”。中國最主要的省份和城市,全都在它周圍。“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從地理地形上看,毛澤東這兩句詞,寫盡了大武漢吞吐山河的氣勢。

易中天總結,武漢還真有資格當首都,說它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文化上“四海呼應”,軍事上“六路齊觀”,經濟上“八面玲瓏”,和全國各地都“十指連心”……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事實上,武漢曾經好幾次差一點就當成了首都,至少曾短時間地當過首都。

第一次大概是三國時期。當時東吳的孫皓打算遷都武昌,卻遭到臣民們的反對,道是“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那“武昌”還不是這“武昌”——孫皓擬遷都者,其實是湖北鄂城,而不是現在武漢三鎮中的那個武昌。

1926年,北伐軍攻克江夏,改江夏縣為漢口市,隨後中央政府即由廣州遷都武漢,武漢成為首善之區。1927年,寧漢分裂,汪精衛在武漢和蔣介石唱對臺戲,可惜並未弄成氣候,南京獨佔鰲頭,而武漢僅僅只弄到了一個“特別市”的頭銜。抗戰期間,武漢又曾當了幾天戰時首都,然而武漢很快就失守。

綜上,每次的差點兒都沒成氣候。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02

“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武漢人的名聲似乎不好。

因為他們火氣太大,喜歡罵人。

武漢人這種文化性格的形成,有著歷史、地理、文化甚至氣候諸方面的原因。

武漢的氣候條件極差。它有著最壞的地形——北面是水,南面是山。夏天南風吹不進來,冬天北風卻順著漢水往裡灌。結果夏天往往持續高溫,冬天卻又冷到零下。

武漢人就在這大冷大熱中過日子,生活艱難,心情惡劣,其脾氣也壞。聽不少本地土著說,武漢的四季隨機播放,從來摸不準它的調性,也不用準備春裝與秋裝,妥妥的看心情。

有個笑話說,一個人下了地獄,閻王把他扔進油鍋裡炸,誰知他卻泰然自若。閻王問其所以,則答曰“我是武漢人”。武漢人連下油鍋都不怕,還怕什麼?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武漢人的性格中有韌性,有蠻勁,也有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這種精神和爽朗相結合,就形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生活在惡劣環境中的武漢人不但有頑強的生命力,也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用武漢作家池莉的話說,就是“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好”。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在易中天眼裡,如果說北京人的大氣中更多理性內容,武漢人的大氣則更多是情感色彩。武漢人的大氣便主要表現為勇氣與火氣。他們易暴易怒,也易和易解;能憎能愛,也敢憎敢愛。

武漢人便把生活變成了藝術。或者說,把他們九死一生的艱難人生和不太順心的煩惱人生,變成了有板有眼、有腔有調、值得“鉚起唱”的生命勁歌。

一個城市因為歷史和文化的傳統不同,才散發著不同的氣質魅力。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鋪張和喧鬧,小城市有小城市的精巧和安靜。

城市就像一個人,有自身的外貌形象和性格內涵,而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的城市,無疑是最具吸引力而叫人難忘的。

朋友們,趁著年輕,背上行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用腳丈量土地,用筆記錄人生!

"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武漢與其說是一座城,不如說是三座城。因為它實際上是由三座城市——武昌、漢口、漢陽,三城合而為一組成的,這在世界範圍內,恐怕也屬罕見。

可惜,大武漢似乎並未幹出很多無愧於這一稱號的大事業。它的成就和影響,不要說遠遠比不上北京、上海,便是較之那個比它邊遠比它小的廣州,也差得很遠。在全國各類排行榜上,武漢似乎都難列榜首甚至在省會城市中,也不算十分出色。

今天,我們來了解這座,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01

武漢的地理特徵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其中,“一線”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則指武漢市民。

武漢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是真正的“國之中”。中國最主要的省份和城市,全都在它周圍。“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從地理地形上看,毛澤東這兩句詞,寫盡了大武漢吞吐山河的氣勢。

易中天總結,武漢還真有資格當首都,說它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文化上“四海呼應”,軍事上“六路齊觀”,經濟上“八面玲瓏”,和全國各地都“十指連心”……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事實上,武漢曾經好幾次差一點就當成了首都,至少曾短時間地當過首都。

第一次大概是三國時期。當時東吳的孫皓打算遷都武昌,卻遭到臣民們的反對,道是“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那“武昌”還不是這“武昌”——孫皓擬遷都者,其實是湖北鄂城,而不是現在武漢三鎮中的那個武昌。

1926年,北伐軍攻克江夏,改江夏縣為漢口市,隨後中央政府即由廣州遷都武漢,武漢成為首善之區。1927年,寧漢分裂,汪精衛在武漢和蔣介石唱對臺戲,可惜並未弄成氣候,南京獨佔鰲頭,而武漢僅僅只弄到了一個“特別市”的頭銜。抗戰期間,武漢又曾當了幾天戰時首都,然而武漢很快就失守。

綜上,每次的差點兒都沒成氣候。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02

“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武漢人的名聲似乎不好。

因為他們火氣太大,喜歡罵人。

武漢人這種文化性格的形成,有著歷史、地理、文化甚至氣候諸方面的原因。

武漢的氣候條件極差。它有著最壞的地形——北面是水,南面是山。夏天南風吹不進來,冬天北風卻順著漢水往裡灌。結果夏天往往持續高溫,冬天卻又冷到零下。

武漢人就在這大冷大熱中過日子,生活艱難,心情惡劣,其脾氣也壞。聽不少本地土著說,武漢的四季隨機播放,從來摸不準它的調性,也不用準備春裝與秋裝,妥妥的看心情。

有個笑話說,一個人下了地獄,閻王把他扔進油鍋裡炸,誰知他卻泰然自若。閻王問其所以,則答曰“我是武漢人”。武漢人連下油鍋都不怕,還怕什麼?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武漢人的性格中有韌性,有蠻勁,也有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這種精神和爽朗相結合,就形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生活在惡劣環境中的武漢人不但有頑強的生命力,也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用武漢作家池莉的話說,就是“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好”。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在易中天眼裡,如果說北京人的大氣中更多理性內容,武漢人的大氣則更多是情感色彩。武漢人的大氣便主要表現為勇氣與火氣。他們易暴易怒,也易和易解;能憎能愛,也敢憎敢愛。

武漢人便把生活變成了藝術。或者說,把他們九死一生的艱難人生和不太順心的煩惱人生,變成了有板有眼、有腔有調、值得“鉚起唱”的生命勁歌。

一個城市因為歷史和文化的傳統不同,才散發著不同的氣質魅力。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鋪張和喧鬧,小城市有小城市的精巧和安靜。

城市就像一個人,有自身的外貌形象和性格內涵,而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的城市,無疑是最具吸引力而叫人難忘的。

朋友們,趁著年輕,背上行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用腳丈量土地,用筆記錄人生!

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大武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