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無長城,不中華

長城要不要拆掉?這曾是一個擺在檯面上被廣泛討論的問題。

1912年,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宣告終結,民國成立。一股掃除舊事物,喜迎新世界的浪潮席捲全國,其中拆除城牆的行動,可謂聲勢浩大。

“阻礙交通”、“不利空氣流動”、“有同圈養,貽笑外人”……當時,中國所有的城牆在那個除舊革新的火熱年代都顯得格格不入。

廣州城殘存的明城牆▼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作為前沿陣地的廣州、上海率先展開“拆城”,《真相畫報》第五期還辟出專欄對此大加讚賞,並順勢拎出了長城:

“城垣之宜拆…而我中國最古最大者,莫如長城,…則長城亦在必拆之列矣。“

可最終的結論是“拆之而勞民,不若存之以為考古之資料”,所以才沒有人跑去拆長城。

傾頹的明長城▼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其實早在清軍入關後,“長城無用論”就已經開始出現。清朝最傲嬌兩個皇帝——康熙和乾隆都曾對修築長城深表不屑,康熙帝巡視到東海時,看到一直延伸到海邊的長城還提筆寫下這樣的詩句:

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

當時用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

即使是長城已經固化為民族精神象徵的今天,依然有人覺得它是鋪張浪費的無用之物。餘秋雨在讚美都江堰的一篇散文中,就曾將長城拿出來反覆拍打:

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

氣勢恢宏的明長城▼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長城真的只是古代帝王揮霍顯擺,亦或,求一個心理安慰的產物嗎?

從單個朝代的角度去看,長城也許是“無用”的,因為它從未確保某一家王朝的江山永固。

可如果把評判的視野拉大,從一個民族數千年生存發展的立場來看,長城所起到的作用就驟然明晰起來。

可以說,如果沒有長城,中國兩千多年的文明史就要改寫,或許也就不會有今天的華夏文明。

壹 · 緣 起

中國的廣袤陸地被一條隱形分界線一分為二:東南季風區,氣候溫潤,水土肥厚,適宜農耕;西北非季風區,降水稀薄,地廣草豐,適合放牧。

農耕勢力遊牧勢力的出現,彷彿是蒼天蓄意為之。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製圖:地球旅客@孤城

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青藏高原開始抬升,這一重大地質事件塑造了中國地貌的基本格局:自西向東,地勢呈階梯狀下降,從世界屋脊一直降到了太平洋沿岸。

東南汪洋,西南群山,整個北方成為身處腹地的古代中國最薄弱也最易被入侵的地方。

而北方是遊牧勢力的地盤。

進入冬季後,北方草原植被銳減,生計艱難,遊牧部族便頻頻南下放牧,進入較溫暖的農耕區。

問題是,他們就是過來放羊牧馬的嗎?當然不!

一般來的時候搶一遍,走的時候再搶一遍,帶不走的就砸掉或者燒掉。如果繼續南下,就直接威脅國都,嚴重者改朝換代。

公元前8世紀左右,一支草原部族——犬戎,頻頻侵犯當時統御中原的西周政權。

為了對付犬戎,周王朝建立起烽火臺方便傳遞軍情,臺臺瞭望,隨時調兵。

這個還沒有城牆相連的“點式長城”,算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軍事防禦系統。

而那個傳說以烽火戲諸侯博美人一笑的周幽王最終也正是被犬戎的亂刀奪去了性命。

周王室東遷,西周覆滅,歷史進入一百多個諸侯國打來打去的春秋戰國時代

公元前656年,齊國要去打楚國,楚大夫屈完前去論戰(注意不是屈原,屈原還要300多年才出生),齊桓公向屈完秀肌肉,顯擺了一套攻擊力爆表的戰車。

屈完卻不慌不忙地說:“君上若能以德服人,大家肯定都會跑來歸順,若您非要動武,那麼楚國就拿方城作城牆,把漢水作護城河,您的戰車再厲害,恐怕也不好使吧!”

中國第一條長城——楚長城閃亮登場。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楚長城古稱“方城”,全長近500公里,大致呈“幾”字形分佈,是中國最早的長城。圖示為已考證的楚長城的一段。(製作@孤城,參考:羅哲文. 2008. 長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楚長城遺址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位於河南省南召縣華山村境內的楚長城遺址,當地人稱其為周家寨或者長寨。

時隔2600多年,楚長城的大部分早已了無蹤影,只有在人跡罕至的山野密林中還殘存著一段段碎石堆樣的城垣。

楚長城的城垛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楚長城的出現,讓整個時代意識到,無論多麼強悍的戰車,在高大的城牆面前都會無計可施。

於是乎,大家開始紛紛在自家領土邊界修築長城。

至今,在我國許多地方還能找到它們的蹤跡:

齊長城——山東萊蕪;魏長城——陝西大荔;趙長城——內蒙古包頭;燕南長城——河北易縣;燕北長城——河北沽源;秦昭王長城——寧夏固原……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拆除了大部分諸侯間的長城,不過特別留下了接壤北部草原的燕趙長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築長城抵禦匈奴,蒙恬將軍一不作二不休,在之前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出了西起甘肅、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神奇的是,這條秦長城,居然與我國半溼潤與半乾旱區分界線——400毫米等降水線基本重合。

秦長城與400毫米等降水線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製圖:地球旅客@孤城

無論是從地域上,還是從氣候上,秦長城都確立了農耕與遊牧的分隔線

從此,匈奴不敢來犯,有了穩固的邊疆,內部才能安心搞發展。

可修築長城又不得不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於是,孟姜女(民間傳說)出現了,農民起義也出現了。

貳 · 守 護

陳勝吳廣起義後,中原戰事不絕。

而在北方,冒頓單于(mò dú chán yú)領導的匈奴族,逐漸成為最強大的勢力。

公元前201年,冒頓以10萬鐵騎圍攻馬邑城,韓王信叛變,意氣風發的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出征匈奴,不料卻在白登山被圍困整整七日,最後還是用珠寶首飾拉攏了冒頓的老婆閼氏(yān zhī),借枕邊風說服了冒頓撤兵。

“白登之圍”後,劉邦知道打不過人家,只得採取“和親政策”撫慰邊境,從此一個個漢室公主和大批金銀細軟被源源不斷地送去了匈奴。

公元前166年,匈奴從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突破長城,南下侵擾,飛將軍李廣鎮守邊塞,抗擊匈奴。

西漢初年,戰火方熄,社會凋敝,正是依託秦昭襄王修築的長城,以及漢文帝提出的屯墾戍邊政策,漢王朝才勉強守住邊疆。

沒有匈奴侵擾,中國才得以出現繁榮一時的文景之治

有了四十年文景之治,漢武帝劉徹才有了時間和精力以及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來思考正兒八經對付匈奴的問題。

確切地說,長城阻止了匈奴騎兵的任意出入,漢朝才有安定的環境發展經濟、繁衍人口,有了國力強盛的後盾,漢武帝再也不肯繼續忍讓匈奴的囂張。

公元前2世紀,居住在敦煌一帶月氏族(ròu zhī)被匈奴所敗,向西遷移,在恆河流域建立了貴霜王朝。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去聯合月氏,夾攻匈奴。

張騫絕對是歷史上的“奇葩”。

公元前138年,匈奴人在河西走廊將張騫抓獲,並給他娶妻成家,一扣就是十年。

公元前129年,張騫設法出逃,一路往西,跑到伊犁的時候,才得知月氏已被烏孫趕跑,他又不依不饒地跑到了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方才找到月氏。

可是月氏已經在新的領地上樂不思蜀,無意再回老家打仗,張騫唸了一年,也沒能打動月氏,無奈之下,他決定返程。

為了避免遭遇匈奴人,張騫改走塔里木盆地南道,避開河西走廊,穿越青海羌人區歸漢。不料羌人區也已被匈奴佔領,他又被抓住關了一年。

公元前126年,趁匈奴內亂,張騫再度脫逃,這次還帶上自己的匈奴妻子一起回到了大漢。

張騫出西域,雖未能達成最初的目的,但卻意外打開了“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與漢軍反擊匈奴線路

橫屏觀看▼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製圖:地球旅客@孤城

不過,絲綢之路來得沒這麼快。

張騫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但中原與西域的貿易往來,不可能總是一路上被匈奴扣幾年再走。

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27年,大將軍衛青從長城多個關隘出發,深入草原,進擊匈奴,收復河套平原

接著漢王朝西遷近十萬人屯墾戍邊,並沿著長城修建多個塞城,長城的防禦體系升級,基本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1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大退匈奴,奪取河西走廊

漢武帝沿河西走廊建造長城,設立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陽關和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

河西走廊與河西四郡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製圖:地球旅客@孤城

陽關遺址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玉門關遺址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匈奴遠遁,漢武帝開始著手修繕秦始皇留下的萬里長城,並將其一直向西延伸到羅布泊境內,漢王朝因此而成為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

有人說長城是閉關鎖國的標誌,其實修築長城的本意從來都不包括自我封鎖,而只是一種應對侵擾的無奈之舉。

西漢的晁錯在《論守邊備塞疏》中說到:

胡人往來轉徙,飄忽不定,總是在我守備力量薄弱的時候,入境劫掠。若不救,邊民會因絕望而投敵,若是去救,人少了不行,人多了,卻不一定追得上敵人。如果退兵,則敵人又來,如果不退,則耗費巨大,難以支撐。長此以往,國將受累。

所以,面對掠奪成性、來去如風的草原遊騎兵,沒有比建一堵牆更好的方法了。

長城,一方面作國家領土邊界的象徵,對於北方遊牧民族而言,無異於一道不可輕易逾越的心理界限

一方面,作為遠離行政中心的軍事設施,不但能有效阻攔草原騎兵的戰馬,還能為遠征軍提供依託,使其進可攻,退可守。

戈壁灘上的漢長城遺址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另外,隨著修築長城而來的屯田政策,實際上也是一種經濟大開發,有效地充實了邊境,激活了偏遠地區的生產活動。

在戰亂平息的年代,長城關隘還為邊塞上的民間交易提供了一個可靠且穩定的場所,大大促進了貿易往來

匈奴敗退後,漢武帝所修築的河西長城則成為保護絲路商旅的核心力量。這條長城的存在不但不是閉關鎖國,反而是一種敞開胸懷、擁抱世界的姿態。

陸上絲綢之路主幹道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製圖:地球旅客@孤城

公元91年,漢軍在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這也是匈奴最後一次跟漢朝交鋒的機會。從此以後,匈奴政權瓦解,不敢逾越長城,開始西遷。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一支來路不明的東北亞遊牧匈人不斷入侵羅馬,最終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據猜測,這支匈人很可能是被漢王朝打敗的匈奴後裔,如果真是這樣,那匈奴部族也是相當可以,走哪兒滅哪兒,直接影響了中亞、西亞、歐洲、中東多個地區的格局。

可以說,長城的出現改寫了半個世界的歷史。

歷盡滄桑的古長城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河北赤城獨石口

叄 · 輪 回

如果說修長城是中原皇帝一代接一代忍不住的“嗜好”,那麼外來的人又如何呢?

匈奴走後,蒙古高原又崛起了一支遊牧民族——鮮卑族

公元386年,鮮卑首領拓跋珪(tuò bá guī)帶領族人一路南下,越過長城,抵達河套平原,建立北魏政權

公元398年,拓跋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都稱帝,中國進入南北朝對峙格局。

而草原上其他的遊牧部族也從來沒有消停,北部的柔然和東北的契丹開始頻頻侵擾北魏。

不要忘了,鮮卑族也是遊牧出身,然而為了對抗另外的遊牧勢力,北魏也開始修築長城。

從423年到426年,北魏長城從河北赤城以東的燕山腳下,一直修到了內蒙古巴彥淖爾的陰山南麓,全長1000多公里。

可北魏的統治者們似乎還不放心,二十年後,又在第一道長城的南側築起另一道專門防衛京畿的長城。

北魏長城示意圖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製作:地球旅客@孤城

一個讓人意外的事實是:深受長城之苦的遊牧民族,在突破長城並建立政權後,更青睞修築長城。

北魏、北齊和金朝都曾大修長城;東魏、北周以及遼朝也有小範圍地築造邊牆;版圖大無邊的元朝也曾對長城關隘進行修繕,並派兵駐守;甚至看不起長城的清朝,也在阻止漢民北上和鎮壓農民起義中,口是心非地修起規模巨大的城牆。而秦漢以後,農耕民族所建立的政權中,僅隋朝明朝有大規模修築長城的記錄。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統治中國,同時也將兩代隋朝皇帝辛苦攢下的裝備一起收入囊中。

公元626年,本已被隋朝打殘了的突厥緩過氣來,重啟南下劫掠的進程。20萬滿血復活的突厥騎兵,一路風馳電掣衝到長安城外。

硬打肯定打不過,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調兵遣將,一方面發揮個人魅力跟突厥首領談判,最後達成了“渭水之盟”,本質上就是用物質換取和平,比如多多贈送絲綢給突厥。

其實歷史上這一類的事件已經一演再演,在遊牧部族本可以將中原政權推翻的時刻,他們總會接受中原皇帝的“盟約”,放棄最好的進攻時機。

好像對於他們而言,反正進攻打仗的目的是財物,撤軍締盟的回報也是財物,只要結果相同,就不在乎過程了。

只不過中原皇帝可不這麼想。

公元630年,兵強馬壯的唐朝軍隊發起對突厥的總攻,並將其徹底瓦解。隨後,唐軍又發揮餘熱,將盤踞在北方和西北的大小勢力逐一收服。唐王朝的版圖也超越長城,遠出大漠,唐朝的皇帝成為天下共主,並被大西北的首領們尊稱為天可汗

沒有外來威脅的唐朝,當然也就沒了修築長城的必要。不過唐朝曾在西域設立大量烽燧,為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保駕護航。

西域古烽燧遺址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要是戰鬥力不行,也沒有長城的守護,會是個什麼後果呢?舉個例子:

公元1125年金滅遼之後,將遼國的領土收入麾下,直接與北宋接壤。而歷朝歷代留下的長城也劃入金國。北宋幾乎無險可守,成為一塊擺在砧板上的肥肉。

1126年,金兵兩度攻臨汴京(今河南開封),先是要錢要地,後來直接破城要人,兩個皇帝以及大量皇族、妃嬪與朝臣共三千餘人被擄,北宋滅亡。

宋欽宗趙桓在草原上當了30年囚徒,有一天金人命趙桓賽馬球,由於趙桓不善馬術,這個57歲的老人很快跌下馬來,被敵人活活玩死。

金滅北宋之戰▼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可能是因為對北宋的悽慘下場心有餘悸,金人入主中原後,為防範強大的蒙古,開始拼命造長城。

和北魏長城一樣,金長城也有兩道,加起來的總長度近2000公里。

不幸的是長城的另一面是人類歷史上最能打的選手——成吉思汗。

金長城遺址▼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金長城的修築方法是”挖地為溝,屯土溝南,呈塹壕狀“,因此金長城曾一直被稱為”金界壕“。由於其擁有長城防禦體系的完整要素,所以目前學術界已將其歸入長城範疇。

元朝末年,貧苦農民朱元璋,憑藉”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箴言,一路走上了統一中華的道路。

1367年,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向北挺進,攻取元大都,將蒙古勢力趕出長城,收復四百年前被契丹奪走的“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製作:地球旅客@孤城

▲燕雲十六州為長城防線所在,是中原王朝的門戶。公元936年,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以燕雲十六州為籌碼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北宋就是活生生的教材。

1372年,戰無不勝的徐達深入草原追擊蒙元殘餘,結果卻遭遇大敗。這讓朱元璋意識到,來無影去無蹤的遊牧勢力,始終如野草燃盡又生,並不容易根除。

防禦,依然是最重要的事情,明太祖朱元璋再次祭出自己的法寶:高築牆!

1373年,修嘉峪關;1374年,修雁門新關;1381年,修山海關……常勝將軍徐達也轉身當起了工程師,先後主持修築了32道關隘。

嘉峪關關城▼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明長城西部起點

山海關老龍頭▼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明長城東部入海處

在抗倭戰爭中表現神勇的戚繼光,修起長城來同樣是一等一的好手。

1568年,戚繼光調任薊(jì)鎮總兵,駐守北部邊疆。

三年時間,抗敵築城兩不誤,戚總兵在山海關至居庸關的長城線上,築起1000多座敵臺,其主持修建的金山嶺長城至今仍是中國長城的顏值擔當。

金山嶺長城▼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河北承德灤平縣

從朱元璋建立大明國號的那一天起,到明王朝覆滅前夕,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明長城的修築與鞏固工作基本未曾停歇。

一道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8800多公里(2009年測繪數據)的明萬里長城橫空出世。

箭扣長城▼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北京懷柔八道河鄉

從規模上講,明長城不及漢長城,但從工程質量上看,明朝的軍士和匠人們將長城防禦體系的品質推向了頂峰。

在要害地段,寬闊的城牆牆頂,可容五馬並騎,十人並進,這無異於在崇山峻嶺間修造了一條可用於兵力機動的“高速公路”

然而,這固若金湯的長城防線,阻止不了自內而外的腐朽,明王朝對長城的痴迷,到底也沒能拯救其衰亡的命運。

撞到口長城▼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北京懷柔九渡河鎮


肆 · 意 外

1626年,山海關外,後金鐵騎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意欲破關而入,寧遠城的袁崇煥據關堅守,打響了著名的“寧遠保衛戰”。努爾哈赤在戰爭中受重創,不久後去世。

1642年,皇太極發動了生前最後一次入關之戰,即使大獲全勝,也無法通過山海關。

1644年,李自成率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招安守衛山海關的統帥吳三桂

吳三桂還在招與不招之際,李自成就扣了人家老爸,佔了人家心愛的老婆。一氣之下吳三桂放手山海關,邀請清軍入關攻打李自成。

長城堅不可摧,長城的守衛者卻不堅定。

雄壯如山海關,最終也敵不過人心的動搖。

此後,多爾袞領清軍入關,同年,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遷都北京,開啟了清王朝對整個中國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

上下2000年,中國的歷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長城脈絡恢宏展現的歷史。

也許吧,長城始終沒能徹底地攔住外來入侵,但在這個不斷對抗與征戰的歷史洪流中,因為有長城的護衛而爭取到的那些長短不一的平和時光,為華夏文明的傳遞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契機。

司馬臺長城▼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北京密雲古北口

伍 · 尊 嚴

無論中國大地如何改朝換代,只有長城,對這片土地的守望,從來沒有改變。

1933年1月,日本關東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對山海關發起猛烈攻擊。中國軍人誓死守衛山海關之戰,拉開了“七七事變”前中國最大規模抗日戰役——長城抗戰的序幕。

在長城防線上遭遇到的頑強抵抗讓日本人始料未及,四個月後,苦於久戰的日軍轉而尋求快速結束戰鬥,逼迫國民政府和談。

1933年5月 ,忙著“剿匪”的蔣介石授意何應欽叫停戰鬥,隨後,日本人心滿意足地拿到了《塘沽協定》

燕雲一帶的長城防線大部分淪為日軍的勢力範圍,而長城也實際上成為民國與日本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的“國界”。

華北再一次門戶洞開,日本人也按部就班地在四年以後發動起全面侵華戰爭。

戰鬥在古長城▼

長城是國之脊樑還是無用之功?一篇長文帶你認識真相

1937年秋,河北淶源浮圖峪(攝影©沙飛)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的警報聲響徹大江南北,長城成為凝結億萬人心的精神象徵,感召全體中華兒女,奮起戰鬥,反擊侵略。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這一聲吶喊能成為新中國的國歌,絕不僅僅是一場空談。

長城,不是一個國家強盛的保證,卻值得每個中國人最虔誠的敬禮。

……

關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錯過!

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各平臺賬號,搜索“地球旅客”

⬇ 更多好文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