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
"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亞馬遜森林是個遼闊神奇的動物樂園,關於小小的螞蟻就可以講述許多有趣的故事。

進入雨林後不久的一天,我在森林裡與一列密密麻麻排成長隊的淡褐色螞蟻不期而遇,每個螞蟻隊員都在頭上高舉著一小片樹葉,匆匆忙忙而又顫顫巍巍地向前奔。我好奇地逆著“隊伍”向後走,百米開外迎面的是一棵高大的榕樹,螞蟻“部隊”一直挺進了高高的樹梢。原來它們是從這50米的冠層上剪下了一片片樹葉。

"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亞馬遜森林是個遼闊神奇的動物樂園,關於小小的螞蟻就可以講述許多有趣的故事。

進入雨林後不久的一天,我在森林裡與一列密密麻麻排成長隊的淡褐色螞蟻不期而遇,每個螞蟻隊員都在頭上高舉著一小片樹葉,匆匆忙忙而又顫顫巍巍地向前奔。我好奇地逆著“隊伍”向後走,百米開外迎面的是一棵高大的榕樹,螞蟻“部隊”一直挺進了高高的樹梢。原來它們是從這50米的冠層上剪下了一片片樹葉。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瞧著這些來來往往,忙忙碌碌的小生命,我暗自嘆息它們的生活也很辛勞。我後來瞭解到,這些螞蟻並不直接吃樹葉,而是將葉子從樹上切成小片帶到蟻穴裡發酵,然後取食生長出來的蘑菇,所以人們通常稱它們“切葉蟻”或“蘑菇蟻”。

有位昆蟲學家曾仔細研究過切葉蟻的巢,裡邊競像個輝煌的宮殿,分為蟻后室、幼蟲室、保育室、儲藏室等等,四通八達,十分寬敞。不過,這類螞蟻有時也會“切”昏了頭腦,跑出森林落戶到印地安人的部落裡掠食木薯葉,土著人因此對其深惡痛絕。

"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亞馬遜森林是個遼闊神奇的動物樂園,關於小小的螞蟻就可以講述許多有趣的故事。

進入雨林後不久的一天,我在森林裡與一列密密麻麻排成長隊的淡褐色螞蟻不期而遇,每個螞蟻隊員都在頭上高舉著一小片樹葉,匆匆忙忙而又顫顫巍巍地向前奔。我好奇地逆著“隊伍”向後走,百米開外迎面的是一棵高大的榕樹,螞蟻“部隊”一直挺進了高高的樹梢。原來它們是從這50米的冠層上剪下了一片片樹葉。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瞧著這些來來往往,忙忙碌碌的小生命,我暗自嘆息它們的生活也很辛勞。我後來瞭解到,這些螞蟻並不直接吃樹葉,而是將葉子從樹上切成小片帶到蟻穴裡發酵,然後取食生長出來的蘑菇,所以人們通常稱它們“切葉蟻”或“蘑菇蟻”。

有位昆蟲學家曾仔細研究過切葉蟻的巢,裡邊競像個輝煌的宮殿,分為蟻后室、幼蟲室、保育室、儲藏室等等,四通八達,十分寬敞。不過,這類螞蟻有時也會“切”昏了頭腦,跑出森林落戶到印地安人的部落裡掠食木薯葉,土著人因此對其深惡痛絕。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另一類有趣的螞蟻會在樹上建造“花園”。這些螞蟻將潮溼的泥土粒和體積微小的植物種子搬到樹幹有枝杈的地方築成巢,隨著巢體的一層層增加,種子也開始生根發芽。植物的根系牢牢抓住泥土,任憑風吹雨打,烈日暴晒,蟻巢都不會發生崩潰。與此同時,種子也逐漸發育成綠油油的草和茁壯的小樹,有時還綻開一朵朵豔麗的花,遠遠望去,儼然一座座懸掛在樹幹上的微型花園。

"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亞馬遜森林是個遼闊神奇的動物樂園,關於小小的螞蟻就可以講述許多有趣的故事。

進入雨林後不久的一天,我在森林裡與一列密密麻麻排成長隊的淡褐色螞蟻不期而遇,每個螞蟻隊員都在頭上高舉著一小片樹葉,匆匆忙忙而又顫顫巍巍地向前奔。我好奇地逆著“隊伍”向後走,百米開外迎面的是一棵高大的榕樹,螞蟻“部隊”一直挺進了高高的樹梢。原來它們是從這50米的冠層上剪下了一片片樹葉。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瞧著這些來來往往,忙忙碌碌的小生命,我暗自嘆息它們的生活也很辛勞。我後來瞭解到,這些螞蟻並不直接吃樹葉,而是將葉子從樹上切成小片帶到蟻穴裡發酵,然後取食生長出來的蘑菇,所以人們通常稱它們“切葉蟻”或“蘑菇蟻”。

有位昆蟲學家曾仔細研究過切葉蟻的巢,裡邊競像個輝煌的宮殿,分為蟻后室、幼蟲室、保育室、儲藏室等等,四通八達,十分寬敞。不過,這類螞蟻有時也會“切”昏了頭腦,跑出森林落戶到印地安人的部落裡掠食木薯葉,土著人因此對其深惡痛絕。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另一類有趣的螞蟻會在樹上建造“花園”。這些螞蟻將潮溼的泥土粒和體積微小的植物種子搬到樹幹有枝杈的地方築成巢,隨著巢體的一層層增加,種子也開始生根發芽。植物的根系牢牢抓住泥土,任憑風吹雨打,烈日暴晒,蟻巢都不會發生崩潰。與此同時,種子也逐漸發育成綠油油的草和茁壯的小樹,有時還綻開一朵朵豔麗的花,遠遠望去,儼然一座座懸掛在樹幹上的微型花園。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最神出鬼沒的當屬軍團蟻,這類螞蟻個頭一般只有半釐米,體呈黑色。其活動特點是大兵團作戰,數不清的螞蟻組成龐大的群,密麻麻黑壓壓一片,大有驚天地泣鬼神之勢。

如果用簡單的漢字描述蟻群的運動,“流動”一詞是再恰如其分不過了。一部分螞蟻從“蟻塘”分出來,向側方延伸開去,如果捕獲到大的獵物,分支便逐漸壯大,倘若沒有收穫,“蟻流”便重新匯入“蟻塘”。

宏觀地看上去,蟻群就像一汪不逝的水在叢林裡流來蕩去,所到之處各種陸棲昆蟲、兩棲和爬行動物以及鳥獸無不望風而逃。那些逃不快或逃不掉的,如巢中的幼鳥幼獸和一些爬蟲,就會不幸地成為螞蟻的口中餐。

我曾經見到一條大蛇被軍團蟻嗜咬的慘狀:蛇的全身叮滿了螞蟻,不停地翻滾蠕動,可能是試圖擺脫螞蟻的蟄咬;而軍團蟻卻死死地纏住不放,一旦有螞蟻被蹭下來,其它的個體便立即衝上去。最後,蛇的扭動速度越來越緩,直至一動不動。

"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亞馬遜森林是個遼闊神奇的動物樂園,關於小小的螞蟻就可以講述許多有趣的故事。

進入雨林後不久的一天,我在森林裡與一列密密麻麻排成長隊的淡褐色螞蟻不期而遇,每個螞蟻隊員都在頭上高舉著一小片樹葉,匆匆忙忙而又顫顫巍巍地向前奔。我好奇地逆著“隊伍”向後走,百米開外迎面的是一棵高大的榕樹,螞蟻“部隊”一直挺進了高高的樹梢。原來它們是從這50米的冠層上剪下了一片片樹葉。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瞧著這些來來往往,忙忙碌碌的小生命,我暗自嘆息它們的生活也很辛勞。我後來瞭解到,這些螞蟻並不直接吃樹葉,而是將葉子從樹上切成小片帶到蟻穴裡發酵,然後取食生長出來的蘑菇,所以人們通常稱它們“切葉蟻”或“蘑菇蟻”。

有位昆蟲學家曾仔細研究過切葉蟻的巢,裡邊競像個輝煌的宮殿,分為蟻后室、幼蟲室、保育室、儲藏室等等,四通八達,十分寬敞。不過,這類螞蟻有時也會“切”昏了頭腦,跑出森林落戶到印地安人的部落裡掠食木薯葉,土著人因此對其深惡痛絕。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另一類有趣的螞蟻會在樹上建造“花園”。這些螞蟻將潮溼的泥土粒和體積微小的植物種子搬到樹幹有枝杈的地方築成巢,隨著巢體的一層層增加,種子也開始生根發芽。植物的根系牢牢抓住泥土,任憑風吹雨打,烈日暴晒,蟻巢都不會發生崩潰。與此同時,種子也逐漸發育成綠油油的草和茁壯的小樹,有時還綻開一朵朵豔麗的花,遠遠望去,儼然一座座懸掛在樹幹上的微型花園。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最神出鬼沒的當屬軍團蟻,這類螞蟻個頭一般只有半釐米,體呈黑色。其活動特點是大兵團作戰,數不清的螞蟻組成龐大的群,密麻麻黑壓壓一片,大有驚天地泣鬼神之勢。

如果用簡單的漢字描述蟻群的運動,“流動”一詞是再恰如其分不過了。一部分螞蟻從“蟻塘”分出來,向側方延伸開去,如果捕獲到大的獵物,分支便逐漸壯大,倘若沒有收穫,“蟻流”便重新匯入“蟻塘”。

宏觀地看上去,蟻群就像一汪不逝的水在叢林裡流來蕩去,所到之處各種陸棲昆蟲、兩棲和爬行動物以及鳥獸無不望風而逃。那些逃不快或逃不掉的,如巢中的幼鳥幼獸和一些爬蟲,就會不幸地成為螞蟻的口中餐。

我曾經見到一條大蛇被軍團蟻嗜咬的慘狀:蛇的全身叮滿了螞蟻,不停地翻滾蠕動,可能是試圖擺脫螞蟻的蟄咬;而軍團蟻卻死死地纏住不放,一旦有螞蟻被蹭下來,其它的個體便立即衝上去。最後,蛇的扭動速度越來越緩,直至一動不動。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當然,還有更悲慘的故事。有一次,我的一位法國同事用籠子在樹梢捕捉棉毛負鼠。他傍晚將籠子安放好,放進熟透的香蕉做誘餌;第二天一大早興沖沖地爬上樹梢查看。還真沒白忙活,籠子的確逮住了獵物,不過不是活的負鼠而是一具乾乾淨淨的負鼠骨架。可想而知,倒黴的負鼠因貪吃被關在籠子裡,隨後軍團蟻到了,可憐的傢伙無法逃脫,便發生了慘劇。

不僅如此,軍團蟻有時甚至直接與我們作對,有好幾個傍晚,我們剛剛坐在木板搭就的小樓閣裡進餐,它們便到了。第一個受襲擊者腳或腿被蟄了,發出尖叫,所有的人便只能乖乖而又迅速地逃之夭夭。跑得慢的,一定會再發出一兩聲尖叫。

不過,螳螂捕蟬麻雀在後,這話真是不假。軍團蟻也有剋星,那是各種各樣的食蟻鳥,常常有一、二十隻,專門尾隨在軍團蟻大部隊的後面,在矮樹枝和細樹幹之間飛來竄去,不時跳到地面上啄食一兩個螞蟻,隨即迅速飛起以避免被蟻群糾纏,然後再重複前一個捕食過程。

每每在叢林裡遇到軍團蟻和食蟻鳥,我總會跟在它們後面漫遊一陣子,領略大自然的奧妙和體會弱肉強食的法則。看到蟻群噬咬獵物的慘狀,我難免為遇難的動物悲傷。但我更清楚這樣一個生態學道理,從物種的角度講,捕食者與被捕食者兩個種群是相互依賴、彼此不可分割的整體:前者以後者為食,後者則需要前者除掉群體中老弱病殘的個體,提高種群質量。

毫無疑問,沒有獵物,捕食者必將餓死;但若沒有捕食者,被捕食者也一定會因為不健康個體參與生殖而導致種群的衰敗。大自然貌似簡單的外表下就是這樣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亞馬遜森林是個遼闊神奇的動物樂園,關於小小的螞蟻就可以講述許多有趣的故事。

進入雨林後不久的一天,我在森林裡與一列密密麻麻排成長隊的淡褐色螞蟻不期而遇,每個螞蟻隊員都在頭上高舉著一小片樹葉,匆匆忙忙而又顫顫巍巍地向前奔。我好奇地逆著“隊伍”向後走,百米開外迎面的是一棵高大的榕樹,螞蟻“部隊”一直挺進了高高的樹梢。原來它們是從這50米的冠層上剪下了一片片樹葉。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瞧著這些來來往往,忙忙碌碌的小生命,我暗自嘆息它們的生活也很辛勞。我後來瞭解到,這些螞蟻並不直接吃樹葉,而是將葉子從樹上切成小片帶到蟻穴裡發酵,然後取食生長出來的蘑菇,所以人們通常稱它們“切葉蟻”或“蘑菇蟻”。

有位昆蟲學家曾仔細研究過切葉蟻的巢,裡邊競像個輝煌的宮殿,分為蟻后室、幼蟲室、保育室、儲藏室等等,四通八達,十分寬敞。不過,這類螞蟻有時也會“切”昏了頭腦,跑出森林落戶到印地安人的部落裡掠食木薯葉,土著人因此對其深惡痛絕。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另一類有趣的螞蟻會在樹上建造“花園”。這些螞蟻將潮溼的泥土粒和體積微小的植物種子搬到樹幹有枝杈的地方築成巢,隨著巢體的一層層增加,種子也開始生根發芽。植物的根系牢牢抓住泥土,任憑風吹雨打,烈日暴晒,蟻巢都不會發生崩潰。與此同時,種子也逐漸發育成綠油油的草和茁壯的小樹,有時還綻開一朵朵豔麗的花,遠遠望去,儼然一座座懸掛在樹幹上的微型花園。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最神出鬼沒的當屬軍團蟻,這類螞蟻個頭一般只有半釐米,體呈黑色。其活動特點是大兵團作戰,數不清的螞蟻組成龐大的群,密麻麻黑壓壓一片,大有驚天地泣鬼神之勢。

如果用簡單的漢字描述蟻群的運動,“流動”一詞是再恰如其分不過了。一部分螞蟻從“蟻塘”分出來,向側方延伸開去,如果捕獲到大的獵物,分支便逐漸壯大,倘若沒有收穫,“蟻流”便重新匯入“蟻塘”。

宏觀地看上去,蟻群就像一汪不逝的水在叢林裡流來蕩去,所到之處各種陸棲昆蟲、兩棲和爬行動物以及鳥獸無不望風而逃。那些逃不快或逃不掉的,如巢中的幼鳥幼獸和一些爬蟲,就會不幸地成為螞蟻的口中餐。

我曾經見到一條大蛇被軍團蟻嗜咬的慘狀:蛇的全身叮滿了螞蟻,不停地翻滾蠕動,可能是試圖擺脫螞蟻的蟄咬;而軍團蟻卻死死地纏住不放,一旦有螞蟻被蹭下來,其它的個體便立即衝上去。最後,蛇的扭動速度越來越緩,直至一動不動。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當然,還有更悲慘的故事。有一次,我的一位法國同事用籠子在樹梢捕捉棉毛負鼠。他傍晚將籠子安放好,放進熟透的香蕉做誘餌;第二天一大早興沖沖地爬上樹梢查看。還真沒白忙活,籠子的確逮住了獵物,不過不是活的負鼠而是一具乾乾淨淨的負鼠骨架。可想而知,倒黴的負鼠因貪吃被關在籠子裡,隨後軍團蟻到了,可憐的傢伙無法逃脫,便發生了慘劇。

不僅如此,軍團蟻有時甚至直接與我們作對,有好幾個傍晚,我們剛剛坐在木板搭就的小樓閣裡進餐,它們便到了。第一個受襲擊者腳或腿被蟄了,發出尖叫,所有的人便只能乖乖而又迅速地逃之夭夭。跑得慢的,一定會再發出一兩聲尖叫。

不過,螳螂捕蟬麻雀在後,這話真是不假。軍團蟻也有剋星,那是各種各樣的食蟻鳥,常常有一、二十隻,專門尾隨在軍團蟻大部隊的後面,在矮樹枝和細樹幹之間飛來竄去,不時跳到地面上啄食一兩個螞蟻,隨即迅速飛起以避免被蟻群糾纏,然後再重複前一個捕食過程。

每每在叢林裡遇到軍團蟻和食蟻鳥,我總會跟在它們後面漫遊一陣子,領略大自然的奧妙和體會弱肉強食的法則。看到蟻群噬咬獵物的慘狀,我難免為遇難的動物悲傷。但我更清楚這樣一個生態學道理,從物種的角度講,捕食者與被捕食者兩個種群是相互依賴、彼此不可分割的整體:前者以後者為食,後者則需要前者除掉群體中老弱病殘的個體,提高種群質量。

毫無疑問,沒有獵物,捕食者必將餓死;但若沒有捕食者,被捕食者也一定會因為不健康個體參與生殖而導致種群的衰敗。大自然貌似簡單的外表下就是這樣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蟻科昆蟲中不乏極端的與人為善者,那是一種黃褐色身體細長有著一對鋒利的大顎的猛蟻(猛蟻是蟻科昆蟲的一個亞科,其成員共同的形態特點是腹部有一圈凹陷),有一窩就“住”在我們小樓閣旁邊一棵樹的根部。

說來有趣,我們的這些小鄰居每天傍晚一定準時光臨“寒舍”,在靠近電燈的樑柱上靜靜但似乎很警覺地趴著。原來,電燈吸引來許多夜行性的小飛蛾,圍著燈飛來飛去,一旦有運氣不佳者落在一個猛蟻的襲擊範圍內,後者便會在剎那間急速撲上去,用大顎將獵物鉗住並用尾部的毒針一刺,獵物便一動不動了。然後,猛蟻高舉著比自己大許多倍的戰利品向“家”奔去。

作為生物學者,我知道不應該用“聰明”一詞描述螞蟻的行為,但我由衷地讚歎這些小生命快速而強烈的適應能力。說來也怪,猛蟻對獵物異常凶悍,對人卻溫順得很。有許多次,我好事地將一兩隻猛蟻放在手上,它們從不試圖用大顎或尾刺襲擊我。莫非小小的螞蟻通人性,知道我不會傷害它們?!

"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亞馬遜森林是個遼闊神奇的動物樂園,關於小小的螞蟻就可以講述許多有趣的故事。

進入雨林後不久的一天,我在森林裡與一列密密麻麻排成長隊的淡褐色螞蟻不期而遇,每個螞蟻隊員都在頭上高舉著一小片樹葉,匆匆忙忙而又顫顫巍巍地向前奔。我好奇地逆著“隊伍”向後走,百米開外迎面的是一棵高大的榕樹,螞蟻“部隊”一直挺進了高高的樹梢。原來它們是從這50米的冠層上剪下了一片片樹葉。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瞧著這些來來往往,忙忙碌碌的小生命,我暗自嘆息它們的生活也很辛勞。我後來瞭解到,這些螞蟻並不直接吃樹葉,而是將葉子從樹上切成小片帶到蟻穴裡發酵,然後取食生長出來的蘑菇,所以人們通常稱它們“切葉蟻”或“蘑菇蟻”。

有位昆蟲學家曾仔細研究過切葉蟻的巢,裡邊競像個輝煌的宮殿,分為蟻后室、幼蟲室、保育室、儲藏室等等,四通八達,十分寬敞。不過,這類螞蟻有時也會“切”昏了頭腦,跑出森林落戶到印地安人的部落裡掠食木薯葉,土著人因此對其深惡痛絕。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另一類有趣的螞蟻會在樹上建造“花園”。這些螞蟻將潮溼的泥土粒和體積微小的植物種子搬到樹幹有枝杈的地方築成巢,隨著巢體的一層層增加,種子也開始生根發芽。植物的根系牢牢抓住泥土,任憑風吹雨打,烈日暴晒,蟻巢都不會發生崩潰。與此同時,種子也逐漸發育成綠油油的草和茁壯的小樹,有時還綻開一朵朵豔麗的花,遠遠望去,儼然一座座懸掛在樹幹上的微型花園。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最神出鬼沒的當屬軍團蟻,這類螞蟻個頭一般只有半釐米,體呈黑色。其活動特點是大兵團作戰,數不清的螞蟻組成龐大的群,密麻麻黑壓壓一片,大有驚天地泣鬼神之勢。

如果用簡單的漢字描述蟻群的運動,“流動”一詞是再恰如其分不過了。一部分螞蟻從“蟻塘”分出來,向側方延伸開去,如果捕獲到大的獵物,分支便逐漸壯大,倘若沒有收穫,“蟻流”便重新匯入“蟻塘”。

宏觀地看上去,蟻群就像一汪不逝的水在叢林裡流來蕩去,所到之處各種陸棲昆蟲、兩棲和爬行動物以及鳥獸無不望風而逃。那些逃不快或逃不掉的,如巢中的幼鳥幼獸和一些爬蟲,就會不幸地成為螞蟻的口中餐。

我曾經見到一條大蛇被軍團蟻嗜咬的慘狀:蛇的全身叮滿了螞蟻,不停地翻滾蠕動,可能是試圖擺脫螞蟻的蟄咬;而軍團蟻卻死死地纏住不放,一旦有螞蟻被蹭下來,其它的個體便立即衝上去。最後,蛇的扭動速度越來越緩,直至一動不動。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當然,還有更悲慘的故事。有一次,我的一位法國同事用籠子在樹梢捕捉棉毛負鼠。他傍晚將籠子安放好,放進熟透的香蕉做誘餌;第二天一大早興沖沖地爬上樹梢查看。還真沒白忙活,籠子的確逮住了獵物,不過不是活的負鼠而是一具乾乾淨淨的負鼠骨架。可想而知,倒黴的負鼠因貪吃被關在籠子裡,隨後軍團蟻到了,可憐的傢伙無法逃脫,便發生了慘劇。

不僅如此,軍團蟻有時甚至直接與我們作對,有好幾個傍晚,我們剛剛坐在木板搭就的小樓閣裡進餐,它們便到了。第一個受襲擊者腳或腿被蟄了,發出尖叫,所有的人便只能乖乖而又迅速地逃之夭夭。跑得慢的,一定會再發出一兩聲尖叫。

不過,螳螂捕蟬麻雀在後,這話真是不假。軍團蟻也有剋星,那是各種各樣的食蟻鳥,常常有一、二十隻,專門尾隨在軍團蟻大部隊的後面,在矮樹枝和細樹幹之間飛來竄去,不時跳到地面上啄食一兩個螞蟻,隨即迅速飛起以避免被蟻群糾纏,然後再重複前一個捕食過程。

每每在叢林裡遇到軍團蟻和食蟻鳥,我總會跟在它們後面漫遊一陣子,領略大自然的奧妙和體會弱肉強食的法則。看到蟻群噬咬獵物的慘狀,我難免為遇難的動物悲傷。但我更清楚這樣一個生態學道理,從物種的角度講,捕食者與被捕食者兩個種群是相互依賴、彼此不可分割的整體:前者以後者為食,後者則需要前者除掉群體中老弱病殘的個體,提高種群質量。

毫無疑問,沒有獵物,捕食者必將餓死;但若沒有捕食者,被捕食者也一定會因為不健康個體參與生殖而導致種群的衰敗。大自然貌似簡單的外表下就是這樣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蟻科昆蟲中不乏極端的與人為善者,那是一種黃褐色身體細長有著一對鋒利的大顎的猛蟻(猛蟻是蟻科昆蟲的一個亞科,其成員共同的形態特點是腹部有一圈凹陷),有一窩就“住”在我們小樓閣旁邊一棵樹的根部。

說來有趣,我們的這些小鄰居每天傍晚一定準時光臨“寒舍”,在靠近電燈的樑柱上靜靜但似乎很警覺地趴著。原來,電燈吸引來許多夜行性的小飛蛾,圍著燈飛來飛去,一旦有運氣不佳者落在一個猛蟻的襲擊範圍內,後者便會在剎那間急速撲上去,用大顎將獵物鉗住並用尾部的毒針一刺,獵物便一動不動了。然後,猛蟻高舉著比自己大許多倍的戰利品向“家”奔去。

作為生物學者,我知道不應該用“聰明”一詞描述螞蟻的行為,但我由衷地讚歎這些小生命快速而強烈的適應能力。說來也怪,猛蟻對獵物異常凶悍,對人卻溫順得很。有許多次,我好事地將一兩隻猛蟻放在手上,它們從不試圖用大顎或尾刺襲擊我。莫非小小的螞蟻通人性,知道我不會傷害它們?!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不過猛蟻家族也的確有凶猛的成員。有一種體長約3釐米,油黑髮亮,也築巢於小樹的根基處。這種螞蟻專門捕食築巢於地下的大白蟻。我曾從頭到尾地觀看過一場黑螞蟻捕食白蟻的殺戮。

那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下午,一群近千隻的大白蟻在草叢間忙忙碌碌地覓食。一小隊30只黑螞蟻突然一個接一個地衝過來,凶神惡煞般撲向白蟻,用大顎緊緊夾住後者,身體就勢一彎,尾部的毒針刺向可憐的獵物,白蟻幾乎在被刺的一瞬間就一動不動了。黑螞蟻於是放下第一個死掉的獵物,匆匆地尋找第二個。

這時再看白蟻群,早就亂了陣腳,體型較小的白蟻慌慌張張地向回竄,爭先恐後地鑽進洞裡;體型較大的個體卻逆著回巢的方向四處奔跑,在搜索和組織同伴撤退。

最感動我的是這樣一個場面:一個體型相對碩大的白蟻,用大顎死命地咬住一隻黑螞蟻的大腿不放,任憑後者將它拖來拖去也死死地不肯鬆口。最後所有的白蟻都逃進洞了,它卻被另一個黑螞蟻捉住了。

我當時真想介入這場不平衡的戰爭,幫助無辜的弱者。但理智告訴我這些捕食者“殺生”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生存;在動物的世界裡,殺過行為是罕見的。

由螞蟻的殺戮,我聯想起在法國南部小城尼姆“欣賞”的一次鬥牛表演:彪悍的公牛被趨入鬥牛場,牛被長時期的禁閉憋得性起,一入場便東闖西跳;第一位鬥牛者騎著身披藤條衣的馬用扎槍刺傷牛的後背;隨後三位鬥牛士一個接一個地將三對短梭鏢再插到牛的後背上;最後主鬥手出場,先是用將鮮血淋漓的牛鬥得精疲力竭,隨後一劍從牛的肩部刺入心臟;牛驟然倒下,觀眾席上掌聲雷動;牛的屍體在“鬥牛士”樂曲中被拖下場。螞蟻殺白蟻與人殺鬥牛,一個是為生存而殺戮,另一個是為娛樂而殺戮,哪一個更合乎情理呢?!

"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亞馬遜森林是個遼闊神奇的動物樂園,關於小小的螞蟻就可以講述許多有趣的故事。

進入雨林後不久的一天,我在森林裡與一列密密麻麻排成長隊的淡褐色螞蟻不期而遇,每個螞蟻隊員都在頭上高舉著一小片樹葉,匆匆忙忙而又顫顫巍巍地向前奔。我好奇地逆著“隊伍”向後走,百米開外迎面的是一棵高大的榕樹,螞蟻“部隊”一直挺進了高高的樹梢。原來它們是從這50米的冠層上剪下了一片片樹葉。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瞧著這些來來往往,忙忙碌碌的小生命,我暗自嘆息它們的生活也很辛勞。我後來瞭解到,這些螞蟻並不直接吃樹葉,而是將葉子從樹上切成小片帶到蟻穴裡發酵,然後取食生長出來的蘑菇,所以人們通常稱它們“切葉蟻”或“蘑菇蟻”。

有位昆蟲學家曾仔細研究過切葉蟻的巢,裡邊競像個輝煌的宮殿,分為蟻后室、幼蟲室、保育室、儲藏室等等,四通八達,十分寬敞。不過,這類螞蟻有時也會“切”昏了頭腦,跑出森林落戶到印地安人的部落裡掠食木薯葉,土著人因此對其深惡痛絕。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另一類有趣的螞蟻會在樹上建造“花園”。這些螞蟻將潮溼的泥土粒和體積微小的植物種子搬到樹幹有枝杈的地方築成巢,隨著巢體的一層層增加,種子也開始生根發芽。植物的根系牢牢抓住泥土,任憑風吹雨打,烈日暴晒,蟻巢都不會發生崩潰。與此同時,種子也逐漸發育成綠油油的草和茁壯的小樹,有時還綻開一朵朵豔麗的花,遠遠望去,儼然一座座懸掛在樹幹上的微型花園。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最神出鬼沒的當屬軍團蟻,這類螞蟻個頭一般只有半釐米,體呈黑色。其活動特點是大兵團作戰,數不清的螞蟻組成龐大的群,密麻麻黑壓壓一片,大有驚天地泣鬼神之勢。

如果用簡單的漢字描述蟻群的運動,“流動”一詞是再恰如其分不過了。一部分螞蟻從“蟻塘”分出來,向側方延伸開去,如果捕獲到大的獵物,分支便逐漸壯大,倘若沒有收穫,“蟻流”便重新匯入“蟻塘”。

宏觀地看上去,蟻群就像一汪不逝的水在叢林裡流來蕩去,所到之處各種陸棲昆蟲、兩棲和爬行動物以及鳥獸無不望風而逃。那些逃不快或逃不掉的,如巢中的幼鳥幼獸和一些爬蟲,就會不幸地成為螞蟻的口中餐。

我曾經見到一條大蛇被軍團蟻嗜咬的慘狀:蛇的全身叮滿了螞蟻,不停地翻滾蠕動,可能是試圖擺脫螞蟻的蟄咬;而軍團蟻卻死死地纏住不放,一旦有螞蟻被蹭下來,其它的個體便立即衝上去。最後,蛇的扭動速度越來越緩,直至一動不動。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當然,還有更悲慘的故事。有一次,我的一位法國同事用籠子在樹梢捕捉棉毛負鼠。他傍晚將籠子安放好,放進熟透的香蕉做誘餌;第二天一大早興沖沖地爬上樹梢查看。還真沒白忙活,籠子的確逮住了獵物,不過不是活的負鼠而是一具乾乾淨淨的負鼠骨架。可想而知,倒黴的負鼠因貪吃被關在籠子裡,隨後軍團蟻到了,可憐的傢伙無法逃脫,便發生了慘劇。

不僅如此,軍團蟻有時甚至直接與我們作對,有好幾個傍晚,我們剛剛坐在木板搭就的小樓閣裡進餐,它們便到了。第一個受襲擊者腳或腿被蟄了,發出尖叫,所有的人便只能乖乖而又迅速地逃之夭夭。跑得慢的,一定會再發出一兩聲尖叫。

不過,螳螂捕蟬麻雀在後,這話真是不假。軍團蟻也有剋星,那是各種各樣的食蟻鳥,常常有一、二十隻,專門尾隨在軍團蟻大部隊的後面,在矮樹枝和細樹幹之間飛來竄去,不時跳到地面上啄食一兩個螞蟻,隨即迅速飛起以避免被蟻群糾纏,然後再重複前一個捕食過程。

每每在叢林裡遇到軍團蟻和食蟻鳥,我總會跟在它們後面漫遊一陣子,領略大自然的奧妙和體會弱肉強食的法則。看到蟻群噬咬獵物的慘狀,我難免為遇難的動物悲傷。但我更清楚這樣一個生態學道理,從物種的角度講,捕食者與被捕食者兩個種群是相互依賴、彼此不可分割的整體:前者以後者為食,後者則需要前者除掉群體中老弱病殘的個體,提高種群質量。

毫無疑問,沒有獵物,捕食者必將餓死;但若沒有捕食者,被捕食者也一定會因為不健康個體參與生殖而導致種群的衰敗。大自然貌似簡單的外表下就是這樣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蟻科昆蟲中不乏極端的與人為善者,那是一種黃褐色身體細長有著一對鋒利的大顎的猛蟻(猛蟻是蟻科昆蟲的一個亞科,其成員共同的形態特點是腹部有一圈凹陷),有一窩就“住”在我們小樓閣旁邊一棵樹的根部。

說來有趣,我們的這些小鄰居每天傍晚一定準時光臨“寒舍”,在靠近電燈的樑柱上靜靜但似乎很警覺地趴著。原來,電燈吸引來許多夜行性的小飛蛾,圍著燈飛來飛去,一旦有運氣不佳者落在一個猛蟻的襲擊範圍內,後者便會在剎那間急速撲上去,用大顎將獵物鉗住並用尾部的毒針一刺,獵物便一動不動了。然後,猛蟻高舉著比自己大許多倍的戰利品向“家”奔去。

作為生物學者,我知道不應該用“聰明”一詞描述螞蟻的行為,但我由衷地讚歎這些小生命快速而強烈的適應能力。說來也怪,猛蟻對獵物異常凶悍,對人卻溫順得很。有許多次,我好事地將一兩隻猛蟻放在手上,它們從不試圖用大顎或尾刺襲擊我。莫非小小的螞蟻通人性,知道我不會傷害它們?!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不過猛蟻家族也的確有凶猛的成員。有一種體長約3釐米,油黑髮亮,也築巢於小樹的根基處。這種螞蟻專門捕食築巢於地下的大白蟻。我曾從頭到尾地觀看過一場黑螞蟻捕食白蟻的殺戮。

那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下午,一群近千隻的大白蟻在草叢間忙忙碌碌地覓食。一小隊30只黑螞蟻突然一個接一個地衝過來,凶神惡煞般撲向白蟻,用大顎緊緊夾住後者,身體就勢一彎,尾部的毒針刺向可憐的獵物,白蟻幾乎在被刺的一瞬間就一動不動了。黑螞蟻於是放下第一個死掉的獵物,匆匆地尋找第二個。

這時再看白蟻群,早就亂了陣腳,體型較小的白蟻慌慌張張地向回竄,爭先恐後地鑽進洞裡;體型較大的個體卻逆著回巢的方向四處奔跑,在搜索和組織同伴撤退。

最感動我的是這樣一個場面:一個體型相對碩大的白蟻,用大顎死命地咬住一隻黑螞蟻的大腿不放,任憑後者將它拖來拖去也死死地不肯鬆口。最後所有的白蟻都逃進洞了,它卻被另一個黑螞蟻捉住了。

我當時真想介入這場不平衡的戰爭,幫助無辜的弱者。但理智告訴我這些捕食者“殺生”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生存;在動物的世界裡,殺過行為是罕見的。

由螞蟻的殺戮,我聯想起在法國南部小城尼姆“欣賞”的一次鬥牛表演:彪悍的公牛被趨入鬥牛場,牛被長時期的禁閉憋得性起,一入場便東闖西跳;第一位鬥牛者騎著身披藤條衣的馬用扎槍刺傷牛的後背;隨後三位鬥牛士一個接一個地將三對短梭鏢再插到牛的後背上;最後主鬥手出場,先是用將鮮血淋漓的牛鬥得精疲力竭,隨後一劍從牛的肩部刺入心臟;牛驟然倒下,觀眾席上掌聲雷動;牛的屍體在“鬥牛士”樂曲中被拖下場。螞蟻殺白蟻與人殺鬥牛,一個是為生存而殺戮,另一個是為娛樂而殺戮,哪一個更合乎情理呢?!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我曾對大黑螞蟻做了有趣的小實驗。這種螞蟻行進時總是排成一個縱隊,我用鑷子將最後一個悄悄夾起,隊伍的其它成員毫無反應地繼續向前走。我再夾起隊伍中間的一個,前面的十幾只螞蟻沒有反應,後面的十幾只卻亂了套,如臨大敵般四處出擊。隨後我將最前面的第一個逮住,整個隊伍便在頃刻間炸了鍋。

結論是,黑螞蟻在被捉的瞬間在地面塗上了表示危險的外激素。不過,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它們“蟄”了,當地土著撒拉馬乾人告訴我,被一隻黑螞蟻“蟄”會有頭暈,同時被三個“蟄”便有死亡的危險。

張樹義

我國第一個到南美亞馬遜熱帶雨林進行野外研究與考察的生態學者。1990-1994年在法國居里大學留學期間,他曾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位於法屬圭亞那原始森林裡的努裡格(Nouragues)生態站工作19個月,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本文是張樹義教授講述的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親身經歷。

"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亞馬遜森林是個遼闊神奇的動物樂園,關於小小的螞蟻就可以講述許多有趣的故事。

進入雨林後不久的一天,我在森林裡與一列密密麻麻排成長隊的淡褐色螞蟻不期而遇,每個螞蟻隊員都在頭上高舉著一小片樹葉,匆匆忙忙而又顫顫巍巍地向前奔。我好奇地逆著“隊伍”向後走,百米開外迎面的是一棵高大的榕樹,螞蟻“部隊”一直挺進了高高的樹梢。原來它們是從這50米的冠層上剪下了一片片樹葉。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瞧著這些來來往往,忙忙碌碌的小生命,我暗自嘆息它們的生活也很辛勞。我後來瞭解到,這些螞蟻並不直接吃樹葉,而是將葉子從樹上切成小片帶到蟻穴裡發酵,然後取食生長出來的蘑菇,所以人們通常稱它們“切葉蟻”或“蘑菇蟻”。

有位昆蟲學家曾仔細研究過切葉蟻的巢,裡邊競像個輝煌的宮殿,分為蟻后室、幼蟲室、保育室、儲藏室等等,四通八達,十分寬敞。不過,這類螞蟻有時也會“切”昏了頭腦,跑出森林落戶到印地安人的部落裡掠食木薯葉,土著人因此對其深惡痛絕。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另一類有趣的螞蟻會在樹上建造“花園”。這些螞蟻將潮溼的泥土粒和體積微小的植物種子搬到樹幹有枝杈的地方築成巢,隨著巢體的一層層增加,種子也開始生根發芽。植物的根系牢牢抓住泥土,任憑風吹雨打,烈日暴晒,蟻巢都不會發生崩潰。與此同時,種子也逐漸發育成綠油油的草和茁壯的小樹,有時還綻開一朵朵豔麗的花,遠遠望去,儼然一座座懸掛在樹幹上的微型花園。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最神出鬼沒的當屬軍團蟻,這類螞蟻個頭一般只有半釐米,體呈黑色。其活動特點是大兵團作戰,數不清的螞蟻組成龐大的群,密麻麻黑壓壓一片,大有驚天地泣鬼神之勢。

如果用簡單的漢字描述蟻群的運動,“流動”一詞是再恰如其分不過了。一部分螞蟻從“蟻塘”分出來,向側方延伸開去,如果捕獲到大的獵物,分支便逐漸壯大,倘若沒有收穫,“蟻流”便重新匯入“蟻塘”。

宏觀地看上去,蟻群就像一汪不逝的水在叢林裡流來蕩去,所到之處各種陸棲昆蟲、兩棲和爬行動物以及鳥獸無不望風而逃。那些逃不快或逃不掉的,如巢中的幼鳥幼獸和一些爬蟲,就會不幸地成為螞蟻的口中餐。

我曾經見到一條大蛇被軍團蟻嗜咬的慘狀:蛇的全身叮滿了螞蟻,不停地翻滾蠕動,可能是試圖擺脫螞蟻的蟄咬;而軍團蟻卻死死地纏住不放,一旦有螞蟻被蹭下來,其它的個體便立即衝上去。最後,蛇的扭動速度越來越緩,直至一動不動。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當然,還有更悲慘的故事。有一次,我的一位法國同事用籠子在樹梢捕捉棉毛負鼠。他傍晚將籠子安放好,放進熟透的香蕉做誘餌;第二天一大早興沖沖地爬上樹梢查看。還真沒白忙活,籠子的確逮住了獵物,不過不是活的負鼠而是一具乾乾淨淨的負鼠骨架。可想而知,倒黴的負鼠因貪吃被關在籠子裡,隨後軍團蟻到了,可憐的傢伙無法逃脫,便發生了慘劇。

不僅如此,軍團蟻有時甚至直接與我們作對,有好幾個傍晚,我們剛剛坐在木板搭就的小樓閣裡進餐,它們便到了。第一個受襲擊者腳或腿被蟄了,發出尖叫,所有的人便只能乖乖而又迅速地逃之夭夭。跑得慢的,一定會再發出一兩聲尖叫。

不過,螳螂捕蟬麻雀在後,這話真是不假。軍團蟻也有剋星,那是各種各樣的食蟻鳥,常常有一、二十隻,專門尾隨在軍團蟻大部隊的後面,在矮樹枝和細樹幹之間飛來竄去,不時跳到地面上啄食一兩個螞蟻,隨即迅速飛起以避免被蟻群糾纏,然後再重複前一個捕食過程。

每每在叢林裡遇到軍團蟻和食蟻鳥,我總會跟在它們後面漫遊一陣子,領略大自然的奧妙和體會弱肉強食的法則。看到蟻群噬咬獵物的慘狀,我難免為遇難的動物悲傷。但我更清楚這樣一個生態學道理,從物種的角度講,捕食者與被捕食者兩個種群是相互依賴、彼此不可分割的整體:前者以後者為食,後者則需要前者除掉群體中老弱病殘的個體,提高種群質量。

毫無疑問,沒有獵物,捕食者必將餓死;但若沒有捕食者,被捕食者也一定會因為不健康個體參與生殖而導致種群的衰敗。大自然貌似簡單的外表下就是這樣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蟻科昆蟲中不乏極端的與人為善者,那是一種黃褐色身體細長有著一對鋒利的大顎的猛蟻(猛蟻是蟻科昆蟲的一個亞科,其成員共同的形態特點是腹部有一圈凹陷),有一窩就“住”在我們小樓閣旁邊一棵樹的根部。

說來有趣,我們的這些小鄰居每天傍晚一定準時光臨“寒舍”,在靠近電燈的樑柱上靜靜但似乎很警覺地趴著。原來,電燈吸引來許多夜行性的小飛蛾,圍著燈飛來飛去,一旦有運氣不佳者落在一個猛蟻的襲擊範圍內,後者便會在剎那間急速撲上去,用大顎將獵物鉗住並用尾部的毒針一刺,獵物便一動不動了。然後,猛蟻高舉著比自己大許多倍的戰利品向“家”奔去。

作為生物學者,我知道不應該用“聰明”一詞描述螞蟻的行為,但我由衷地讚歎這些小生命快速而強烈的適應能力。說來也怪,猛蟻對獵物異常凶悍,對人卻溫順得很。有許多次,我好事地將一兩隻猛蟻放在手上,它們從不試圖用大顎或尾刺襲擊我。莫非小小的螞蟻通人性,知道我不會傷害它們?!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不過猛蟻家族也的確有凶猛的成員。有一種體長約3釐米,油黑髮亮,也築巢於小樹的根基處。這種螞蟻專門捕食築巢於地下的大白蟻。我曾從頭到尾地觀看過一場黑螞蟻捕食白蟻的殺戮。

那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下午,一群近千隻的大白蟻在草叢間忙忙碌碌地覓食。一小隊30只黑螞蟻突然一個接一個地衝過來,凶神惡煞般撲向白蟻,用大顎緊緊夾住後者,身體就勢一彎,尾部的毒針刺向可憐的獵物,白蟻幾乎在被刺的一瞬間就一動不動了。黑螞蟻於是放下第一個死掉的獵物,匆匆地尋找第二個。

這時再看白蟻群,早就亂了陣腳,體型較小的白蟻慌慌張張地向回竄,爭先恐後地鑽進洞裡;體型較大的個體卻逆著回巢的方向四處奔跑,在搜索和組織同伴撤退。

最感動我的是這樣一個場面:一個體型相對碩大的白蟻,用大顎死命地咬住一隻黑螞蟻的大腿不放,任憑後者將它拖來拖去也死死地不肯鬆口。最後所有的白蟻都逃進洞了,它卻被另一個黑螞蟻捉住了。

我當時真想介入這場不平衡的戰爭,幫助無辜的弱者。但理智告訴我這些捕食者“殺生”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生存;在動物的世界裡,殺過行為是罕見的。

由螞蟻的殺戮,我聯想起在法國南部小城尼姆“欣賞”的一次鬥牛表演:彪悍的公牛被趨入鬥牛場,牛被長時期的禁閉憋得性起,一入場便東闖西跳;第一位鬥牛者騎著身披藤條衣的馬用扎槍刺傷牛的後背;隨後三位鬥牛士一個接一個地將三對短梭鏢再插到牛的後背上;最後主鬥手出場,先是用將鮮血淋漓的牛鬥得精疲力竭,隨後一劍從牛的肩部刺入心臟;牛驟然倒下,觀眾席上掌聲雷動;牛的屍體在“鬥牛士”樂曲中被拖下場。螞蟻殺白蟻與人殺鬥牛,一個是為生存而殺戮,另一個是為娛樂而殺戮,哪一個更合乎情理呢?!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我曾對大黑螞蟻做了有趣的小實驗。這種螞蟻行進時總是排成一個縱隊,我用鑷子將最後一個悄悄夾起,隊伍的其它成員毫無反應地繼續向前走。我再夾起隊伍中間的一個,前面的十幾只螞蟻沒有反應,後面的十幾只卻亂了套,如臨大敵般四處出擊。隨後我將最前面的第一個逮住,整個隊伍便在頃刻間炸了鍋。

結論是,黑螞蟻在被捉的瞬間在地面塗上了表示危險的外激素。不過,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它們“蟄”了,當地土著撒拉馬乾人告訴我,被一隻黑螞蟻“蟄”會有頭暈,同時被三個“蟄”便有死亡的危險。

張樹義

我國第一個到南美亞馬遜熱帶雨林進行野外研究與考察的生態學者。1990-1994年在法國居里大學留學期間,他曾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位於法屬圭亞那原始森林裡的努裡格(Nouragues)生態站工作19個月,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本文是張樹義教授講述的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親身經歷。

野性亞馬遜(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

往期推薦:

野性亞馬遜(二):繽紛的植物王國

野性亞馬遜(一):叢林中的“努裡格”生態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