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鎏金蠶

馬未都 漢朝 文物 陶瓷 馬未都 2017-05-17

馬未都:鎏金蠶

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開篇就提到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的漢代鎏金銅蠶,點明瞭絲綢之路證據的起源。誰能料想,小小的一條蠶,成就了偉大的絲綢之路,成就了中華文明的象徵。

馬未都:鎏金蠶

漢代 銅鎏金蠶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這條鎏金蠶發現於1984年,石泉縣農民譚福全在河中淘金時發現了這條鎏金蠶,同時還伴有少量漢代五銖錢。此蠶通長5.6釐米,首尾九個腹節,昂首吐絲或休眠狀,神形兼備,尺度如真。《石泉縣誌》載,此地自古養蠶業發達,與陝西漢唐政治經濟中心地位匹配吻合。此蠶出土,從物證角度證明了漢代絲綢業的發達與廣泛,因此,漢代鎏金蠶作為一級文物入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馬未都:鎏金蠶

18~19世紀大量手工繪畫《桑蠶圖》
通過絲綢之路輸往歐洲,這是12幅之採桑

觀復博物館藏

無獨有偶。大約也在1986或1987年,北京最初的古玩市場——鐘鼓樓市場,一位西北老鄉攜一條鎏金蠶求售,當時無人問津,沒人知其重要,老鄉連頓飯都沒能混上。天時地利人和,老鄉走投無路之際遇上了我,我看後按捺住驚喜,一番討價還價之後,連同一件漢白玉蟬收入囊中,今日憶起,雖間隔三十幾年,但細節仍歷歷在目。

馬未都:鎏金蠶

漢代 銅鎏金蠶 觀復博物館藏

此蠶稍長一些,6.7釐米,亦九個腹節,兩蠶姿態幾近一致,可見漢代的流行及金屬工藝水準。古代絲綢之路上,我們三大主打商品:絲綢、陶瓷、茶葉,其中絲綢為最,歷史最久,價格最貴,當年輸出古羅馬的中國絲綢價比黃金,非貴族不能染指。由絲綢榮膺絲綢之路擔當名至實歸。

馬未都:鎏金蠶

18~19世紀大量手工繪畫《桑蠶圖》通過絲綢之路輸往歐洲,這是12幅之解系理經
觀復博物館藏

先秦思想家荀子不僅寫過《天論》,還寫過《蠶賦》,其中“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精確為“一帶一路”做了很好的註解。今日重讀,感佩聖賢之哲思,驚歎先人之遠見。

2017.5.14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