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志

淮安歷史上從來沒有成為過全國性的政治中心,所以淮安的山水一直都缺少“帝王之氣”。2009年,淮安市區以南七十多公里外的盱眙縣馬壩鎮大雲山,卻發掘出了一座氣勢恢宏的西漢諸侯王陵,為千年淮安的悠悠水韻之外,增添了一筆王者雄風。

整座大雲山,方圓數十公頃,都給這位西漢王爺圈進了自己的陵寢,安葬著自己、妻子和諸多寵妾。這位王爺是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的哥哥、被封為江都王的劉非(前168-前128)。他自己的地下宮殿位於大雲山山頭正下方,劈山削石而建,總長近150米、深數十米,採取“中”字形大墓、黃腸題湊、金縷玉衣和玉棺等四種葬制,在全國已發掘的諸侯王墓中是極為罕見的。圍繞著劉非的陵墓早年就已被盜掘,卻依然給世人留下一萬多件各類珍貴文物,創下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江蘇考古之最,被評為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有意思的是,關於江都王劉非安葬在大雲山,傳世文獻中沒有任何記載,在重見天日之前的漫長時光中,對於這座地下宮殿,古人長期一無所知。但是,大雲山漢王陵還是在方誌材料中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當我們對照今天的考古發現再回味這些零星記載,也是饒有趣味的。

大雲山漢王陵建於西漢武帝年間,到了漢末魏晉南北朝這數百年的亂世,地上陵寢建築成為盜墓者的“指向標”,地下墓道早已被盜掘。盜洞塌陷後,大雲山頭便形成深坑,積水為潭,南朝梁代(502-557)的文學家阮升之著有《南兗州記》,便寫到漢代東陽古城邊的大雲山:“東陽山有池水,一名天井,冬夏水深五丈,今見在。”可見,孤零零地盤桓在雲山上的奢華陵園,早已引起盜墓者的覬覦,遭受毒手了。

到了南宋文人王象之編著的地理總志《輿地紀勝》中,記載“在雲山東,塗數丈石壁,上有箭眼並手跡,耆舊相傳為煬天子洞。”大雲山上的這個“煬天子洞”,經過現在考古發掘才知,其實也是盜墓賊發掘後坍塌出來的墓穴,應該是江都王劉非妻妾的魂歸之所。古人看到洞壁上的箭眼和手跡,附會為隋煬帝這個大人物所造,其實應為削山為穴的工匠們留下的鑿痕斧跡。

後來,在明清幾部《盱眙縣誌》中,大雲山頭的深潭被稱為“白龍潭”,還建了白龍廟,是周圍百姓祈雨的地方。“煬天子洞”也被神化為“仙人洞”。由於當時大雲山是泗州盱眙縣和揚州府寶應縣的界山,因此揚州舊志,如嘉靖《惟揚志》、清代《寶應圖經》等對白龍潭、仙人洞都有詳細記載。此外,可能後世還有盜墓者在此活動過,大雲山上還出現了飲馬池、瓢兒井、龍王墩等地名,這些也都是漢王陵陪葬墓或封土堆留下的遺蹟。

風雨兩千年,物故而人非,大雲山王陵的圍牆到了清代還有殘存,乾隆《盱眙縣誌》根據鄉土傳說記作“東嶽城”。直到民國,《寶應縣誌》稱大雲山“山麓城址猶存”,這說明直到民國時期,劉非陵園的地面圍牆遺蹟依然殘存。只是鄉土百姓只把它當做一圈古城殘垣,而不知道這是大漢王陵的陵園。

到了2009年,因緣際會,在被廢棄多年的大雲山(採石場),湮沒在歷史深處的西漢王陵終於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鄉土記憶中一直延續著的“白龍潭”“仙人洞”傳說,被舊方誌記錄下來,為今日的大雲山漢王陵文化遺產開發提供了不一樣的資料。雲山晚照,芳草萋萋,這一段未被人識的千年傳奇,正等待著被重新書寫。(淮安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