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的功德窟。武則天還在龍門廣造彌勒,千佛洞、惠簡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盧舍那像龕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經營下的皇家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公元672年,武則天還特別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助修奉先寺。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的功德窟。武則天還在龍門廣造彌勒,千佛洞、惠簡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盧舍那像龕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經營下的皇家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公元672年,武則天還特別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助修奉先寺。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佛

一般認為,盧舍那大佛約在高宗乾豐元年(666年)前後開工,上元二年(675年)竣工,耗時十年之久(具體年代還存爭論,且用常見說法)。

高規格的營造加上漫長的工期,使得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在整個龍門石窟東山、西山千萬洞窟中,處在了眾星拱月的地位。

盧舍那大佛,實測高度17米,加上背光火焰紋,高20米左右,圓臉,面短,大眼,小嘴,眉彎,儼然是一位女性形象。

大佛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彷彿都在微笑,佛像整體採用圓雕,造型勻稱,身體修長豐約,儀容莊嚴典雅,肩背寬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

廬舍那大佛的頭部向下俯視,豐頤秀目,可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流。大佛嘴角含而不露微笑,格外引人注目,使人們感受到盛唐的自信和豪邁的時代風貌。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的功德窟。武則天還在龍門廣造彌勒,千佛洞、惠簡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盧舍那像龕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經營下的皇家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公元672年,武則天還特別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助修奉先寺。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佛

一般認為,盧舍那大佛約在高宗乾豐元年(666年)前後開工,上元二年(675年)竣工,耗時十年之久(具體年代還存爭論,且用常見說法)。

高規格的營造加上漫長的工期,使得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在整個龍門石窟東山、西山千萬洞窟中,處在了眾星拱月的地位。

盧舍那大佛,實測高度17米,加上背光火焰紋,高20米左右,圓臉,面短,大眼,小嘴,眉彎,儼然是一位女性形象。

大佛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彷彿都在微笑,佛像整體採用圓雕,造型勻稱,身體修長豐約,儀容莊嚴典雅,肩背寬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

廬舍那大佛的頭部向下俯視,豐頤秀目,可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流。大佛嘴角含而不露微笑,格外引人注目,使人們感受到盛唐的自信和豪邁的時代風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希臘Kouros青年雕像的微笑,公元前530年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的功德窟。武則天還在龍門廣造彌勒,千佛洞、惠簡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盧舍那像龕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經營下的皇家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公元672年,武則天還特別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助修奉先寺。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佛

一般認為,盧舍那大佛約在高宗乾豐元年(666年)前後開工,上元二年(675年)竣工,耗時十年之久(具體年代還存爭論,且用常見說法)。

高規格的營造加上漫長的工期,使得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在整個龍門石窟東山、西山千萬洞窟中,處在了眾星拱月的地位。

盧舍那大佛,實測高度17米,加上背光火焰紋,高20米左右,圓臉,面短,大眼,小嘴,眉彎,儼然是一位女性形象。

大佛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彷彿都在微笑,佛像整體採用圓雕,造型勻稱,身體修長豐約,儀容莊嚴典雅,肩背寬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

廬舍那大佛的頭部向下俯視,豐頤秀目,可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流。大佛嘴角含而不露微笑,格外引人注目,使人們感受到盛唐的自信和豪邁的時代風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希臘Kouros青年雕像的微笑,公元前530年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犍陀羅式微笑,時間不詳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的功德窟。武則天還在龍門廣造彌勒,千佛洞、惠簡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盧舍那像龕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經營下的皇家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公元672年,武則天還特別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助修奉先寺。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佛

一般認為,盧舍那大佛約在高宗乾豐元年(666年)前後開工,上元二年(675年)竣工,耗時十年之久(具體年代還存爭論,且用常見說法)。

高規格的營造加上漫長的工期,使得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在整個龍門石窟東山、西山千萬洞窟中,處在了眾星拱月的地位。

盧舍那大佛,實測高度17米,加上背光火焰紋,高20米左右,圓臉,面短,大眼,小嘴,眉彎,儼然是一位女性形象。

大佛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彷彿都在微笑,佛像整體採用圓雕,造型勻稱,身體修長豐約,儀容莊嚴典雅,肩背寬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

廬舍那大佛的頭部向下俯視,豐頤秀目,可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流。大佛嘴角含而不露微笑,格外引人注目,使人們感受到盛唐的自信和豪邁的時代風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希臘Kouros青年雕像的微笑,公元前530年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犍陀羅式微笑,時間不詳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的微笑

大佛的微笑,最初來自西方,是由希臘雕像的微笑,演變成印度犍陀羅佛像的微笑,這一微笑,又隨佛造像傳入中國。

唐朝當時流行“血暈妝”、“啼面妝”,唐朝女人把眉毛剔除,眉毛上和臉頰上塗幾道濃厚的豔粉或者粉暈。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的功德窟。武則天還在龍門廣造彌勒,千佛洞、惠簡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盧舍那像龕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經營下的皇家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公元672年,武則天還特別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助修奉先寺。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佛

一般認為,盧舍那大佛約在高宗乾豐元年(666年)前後開工,上元二年(675年)竣工,耗時十年之久(具體年代還存爭論,且用常見說法)。

高規格的營造加上漫長的工期,使得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在整個龍門石窟東山、西山千萬洞窟中,處在了眾星拱月的地位。

盧舍那大佛,實測高度17米,加上背光火焰紋,高20米左右,圓臉,面短,大眼,小嘴,眉彎,儼然是一位女性形象。

大佛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彷彿都在微笑,佛像整體採用圓雕,造型勻稱,身體修長豐約,儀容莊嚴典雅,肩背寬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

廬舍那大佛的頭部向下俯視,豐頤秀目,可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流。大佛嘴角含而不露微笑,格外引人注目,使人們感受到盛唐的自信和豪邁的時代風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希臘Kouros青年雕像的微笑,公元前530年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犍陀羅式微笑,時間不詳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的微笑

大佛的微笑,最初來自西方,是由希臘雕像的微笑,演變成印度犍陀羅佛像的微笑,這一微笑,又隨佛造像傳入中國。

唐朝當時流行“血暈妝”、“啼面妝”,唐朝女人把眉毛剔除,眉毛上和臉頰上塗幾道濃厚的豔粉或者粉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的功德窟。武則天還在龍門廣造彌勒,千佛洞、惠簡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盧舍那像龕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經營下的皇家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公元672年,武則天還特別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助修奉先寺。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佛

一般認為,盧舍那大佛約在高宗乾豐元年(666年)前後開工,上元二年(675年)竣工,耗時十年之久(具體年代還存爭論,且用常見說法)。

高規格的營造加上漫長的工期,使得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在整個龍門石窟東山、西山千萬洞窟中,處在了眾星拱月的地位。

盧舍那大佛,實測高度17米,加上背光火焰紋,高20米左右,圓臉,面短,大眼,小嘴,眉彎,儼然是一位女性形象。

大佛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彷彿都在微笑,佛像整體採用圓雕,造型勻稱,身體修長豐約,儀容莊嚴典雅,肩背寬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

廬舍那大佛的頭部向下俯視,豐頤秀目,可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流。大佛嘴角含而不露微笑,格外引人注目,使人們感受到盛唐的自信和豪邁的時代風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希臘Kouros青年雕像的微笑,公元前530年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犍陀羅式微笑,時間不詳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的微笑

大佛的微笑,最初來自西方,是由希臘雕像的微笑,演變成印度犍陀羅佛像的微笑,這一微笑,又隨佛造像傳入中國。

唐朝當時流行“血暈妝”、“啼面妝”,唐朝女人把眉毛剔除,眉毛上和臉頰上塗幾道濃厚的豔粉或者粉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洛陽古墓博物館出土壁畫

盧舍那大佛如今看起來沒有眉毛的造型,似乎就是當年的“血暈妝”,把微笑烘托得更加迷人。她的微笑,與犍陀羅佛像和龍門早期北魏佛像相比,多了一份包容和寬厚,而少了幾分來自宗教的神祕和超凡脫俗。

雕刻工匠還適當地誇大了大佛的頭部、上身的比例尺度,彌補了人們視覺上的誤差,還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希臘鼻”(又叫“通天鼻”)的技巧,大佛的鼻樑與前額相平,不至於產生鼻樑塌陷的錯覺。為了表現眼神,大佛的眼睛被雕刻得呈半球形凸起,瞳仁則保持接近眼球的高度。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的功德窟。武則天還在龍門廣造彌勒,千佛洞、惠簡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盧舍那像龕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經營下的皇家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公元672年,武則天還特別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助修奉先寺。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佛

一般認為,盧舍那大佛約在高宗乾豐元年(666年)前後開工,上元二年(675年)竣工,耗時十年之久(具體年代還存爭論,且用常見說法)。

高規格的營造加上漫長的工期,使得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在整個龍門石窟東山、西山千萬洞窟中,處在了眾星拱月的地位。

盧舍那大佛,實測高度17米,加上背光火焰紋,高20米左右,圓臉,面短,大眼,小嘴,眉彎,儼然是一位女性形象。

大佛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彷彿都在微笑,佛像整體採用圓雕,造型勻稱,身體修長豐約,儀容莊嚴典雅,肩背寬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

廬舍那大佛的頭部向下俯視,豐頤秀目,可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流。大佛嘴角含而不露微笑,格外引人注目,使人們感受到盛唐的自信和豪邁的時代風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希臘Kouros青年雕像的微笑,公元前530年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犍陀羅式微笑,時間不詳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的微笑

大佛的微笑,最初來自西方,是由希臘雕像的微笑,演變成印度犍陀羅佛像的微笑,這一微笑,又隨佛造像傳入中國。

唐朝當時流行“血暈妝”、“啼面妝”,唐朝女人把眉毛剔除,眉毛上和臉頰上塗幾道濃厚的豔粉或者粉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洛陽古墓博物館出土壁畫

盧舍那大佛如今看起來沒有眉毛的造型,似乎就是當年的“血暈妝”,把微笑烘托得更加迷人。她的微笑,與犍陀羅佛像和龍門早期北魏佛像相比,多了一份包容和寬厚,而少了幾分來自宗教的神祕和超凡脫俗。

雕刻工匠還適當地誇大了大佛的頭部、上身的比例尺度,彌補了人們視覺上的誤差,還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希臘鼻”(又叫“通天鼻”)的技巧,大佛的鼻樑與前額相平,不至於產生鼻樑塌陷的錯覺。為了表現眼神,大佛的眼睛被雕刻得呈半球形凸起,瞳仁則保持接近眼球的高度。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這是希臘雕刻手法,使大佛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但盧舍那大佛的眼睛刻畫,不限於吸收希臘藝術經驗,它還有所創新,工匠把一個黑色玻璃罩鑲嵌到眼睛裡去,以表現瞳仁。這種對新材料的結合使用,產生了更為傳神的藝術效果。

盧舍那大佛的營造,與武則天關係緊密。一千文錢為一貫,兩萬貫的捐資,放到如今,也是一筆天文數字。

武則天之前曾在感業寺為尼,在走向權力寶座的幾十年宮廷鬥爭中,佛教是她的精神依託。

武則天在支持佛事活動和修建寺院方面都很熱心。盧舍那大,本意光明遍照,盧舍那大佛,就是光明遍照大佛,它是武則天本人形象和政治理想的現實化身。

中國古代塑像的對象,不外乎三個:

“一、畜生;二、鬼神;三、卑下之人。”(學者摩羅的話)為尊者雕像,不光是一種空缺,而且是一種嚴格的禁忌。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的功德窟。武則天還在龍門廣造彌勒,千佛洞、惠簡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盧舍那像龕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經營下的皇家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公元672年,武則天還特別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助修奉先寺。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佛

一般認為,盧舍那大佛約在高宗乾豐元年(666年)前後開工,上元二年(675年)竣工,耗時十年之久(具體年代還存爭論,且用常見說法)。

高規格的營造加上漫長的工期,使得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在整個龍門石窟東山、西山千萬洞窟中,處在了眾星拱月的地位。

盧舍那大佛,實測高度17米,加上背光火焰紋,高20米左右,圓臉,面短,大眼,小嘴,眉彎,儼然是一位女性形象。

大佛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彷彿都在微笑,佛像整體採用圓雕,造型勻稱,身體修長豐約,儀容莊嚴典雅,肩背寬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

廬舍那大佛的頭部向下俯視,豐頤秀目,可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流。大佛嘴角含而不露微笑,格外引人注目,使人們感受到盛唐的自信和豪邁的時代風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希臘Kouros青年雕像的微笑,公元前530年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犍陀羅式微笑,時間不詳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的微笑

大佛的微笑,最初來自西方,是由希臘雕像的微笑,演變成印度犍陀羅佛像的微笑,這一微笑,又隨佛造像傳入中國。

唐朝當時流行“血暈妝”、“啼面妝”,唐朝女人把眉毛剔除,眉毛上和臉頰上塗幾道濃厚的豔粉或者粉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洛陽古墓博物館出土壁畫

盧舍那大佛如今看起來沒有眉毛的造型,似乎就是當年的“血暈妝”,把微笑烘托得更加迷人。她的微笑,與犍陀羅佛像和龍門早期北魏佛像相比,多了一份包容和寬厚,而少了幾分來自宗教的神祕和超凡脫俗。

雕刻工匠還適當地誇大了大佛的頭部、上身的比例尺度,彌補了人們視覺上的誤差,還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希臘鼻”(又叫“通天鼻”)的技巧,大佛的鼻樑與前額相平,不至於產生鼻樑塌陷的錯覺。為了表現眼神,大佛的眼睛被雕刻得呈半球形凸起,瞳仁則保持接近眼球的高度。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這是希臘雕刻手法,使大佛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但盧舍那大佛的眼睛刻畫,不限於吸收希臘藝術經驗,它還有所創新,工匠把一個黑色玻璃罩鑲嵌到眼睛裡去,以表現瞳仁。這種對新材料的結合使用,產生了更為傳神的藝術效果。

盧舍那大佛的營造,與武則天關係緊密。一千文錢為一貫,兩萬貫的捐資,放到如今,也是一筆天文數字。

武則天之前曾在感業寺為尼,在走向權力寶座的幾十年宮廷鬥爭中,佛教是她的精神依託。

武則天在支持佛事活動和修建寺院方面都很熱心。盧舍那大,本意光明遍照,盧舍那大佛,就是光明遍照大佛,它是武則天本人形象和政治理想的現實化身。

中國古代塑像的對象,不外乎三個:

“一、畜生;二、鬼神;三、卑下之人。”(學者摩羅的話)為尊者雕像,不光是一種空缺,而且是一種嚴格的禁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奉先寺

盧舍那大佛,從與皇權結合的角度講,打破了為尊者塑像的禁忌。這也就是為什麼坊間盛傳,廬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原因。

另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盛唐時期的許多菩薩像,都被雕刻得婀娜多姿,敦煌莫高窟裡不少這樣的形象。《唐高僧傳》的作者道宣曾經有感於盛唐菩薩像的世俗造型,發出感慨,說,菩薩居然如妓女,風姿太妖嬈。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的功德窟。武則天還在龍門廣造彌勒,千佛洞、惠簡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盧舍那像龕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經營下的皇家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公元672年,武則天還特別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助修奉先寺。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佛

一般認為,盧舍那大佛約在高宗乾豐元年(666年)前後開工,上元二年(675年)竣工,耗時十年之久(具體年代還存爭論,且用常見說法)。

高規格的營造加上漫長的工期,使得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在整個龍門石窟東山、西山千萬洞窟中,處在了眾星拱月的地位。

盧舍那大佛,實測高度17米,加上背光火焰紋,高20米左右,圓臉,面短,大眼,小嘴,眉彎,儼然是一位女性形象。

大佛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彷彿都在微笑,佛像整體採用圓雕,造型勻稱,身體修長豐約,儀容莊嚴典雅,肩背寬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

廬舍那大佛的頭部向下俯視,豐頤秀目,可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流。大佛嘴角含而不露微笑,格外引人注目,使人們感受到盛唐的自信和豪邁的時代風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希臘Kouros青年雕像的微笑,公元前530年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犍陀羅式微笑,時間不詳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的微笑

大佛的微笑,最初來自西方,是由希臘雕像的微笑,演變成印度犍陀羅佛像的微笑,這一微笑,又隨佛造像傳入中國。

唐朝當時流行“血暈妝”、“啼面妝”,唐朝女人把眉毛剔除,眉毛上和臉頰上塗幾道濃厚的豔粉或者粉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洛陽古墓博物館出土壁畫

盧舍那大佛如今看起來沒有眉毛的造型,似乎就是當年的“血暈妝”,把微笑烘托得更加迷人。她的微笑,與犍陀羅佛像和龍門早期北魏佛像相比,多了一份包容和寬厚,而少了幾分來自宗教的神祕和超凡脫俗。

雕刻工匠還適當地誇大了大佛的頭部、上身的比例尺度,彌補了人們視覺上的誤差,還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希臘鼻”(又叫“通天鼻”)的技巧,大佛的鼻樑與前額相平,不至於產生鼻樑塌陷的錯覺。為了表現眼神,大佛的眼睛被雕刻得呈半球形凸起,瞳仁則保持接近眼球的高度。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這是希臘雕刻手法,使大佛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但盧舍那大佛的眼睛刻畫,不限於吸收希臘藝術經驗,它還有所創新,工匠把一個黑色玻璃罩鑲嵌到眼睛裡去,以表現瞳仁。這種對新材料的結合使用,產生了更為傳神的藝術效果。

盧舍那大佛的營造,與武則天關係緊密。一千文錢為一貫,兩萬貫的捐資,放到如今,也是一筆天文數字。

武則天之前曾在感業寺為尼,在走向權力寶座的幾十年宮廷鬥爭中,佛教是她的精神依託。

武則天在支持佛事活動和修建寺院方面都很熱心。盧舍那大,本意光明遍照,盧舍那大佛,就是光明遍照大佛,它是武則天本人形象和政治理想的現實化身。

中國古代塑像的對象,不外乎三個:

“一、畜生;二、鬼神;三、卑下之人。”(學者摩羅的話)為尊者雕像,不光是一種空缺,而且是一種嚴格的禁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奉先寺

盧舍那大佛,從與皇權結合的角度講,打破了為尊者塑像的禁忌。這也就是為什麼坊間盛傳,廬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原因。

另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盛唐時期的許多菩薩像,都被雕刻得婀娜多姿,敦煌莫高窟裡不少這樣的形象。《唐高僧傳》的作者道宣曾經有感於盛唐菩薩像的世俗造型,發出感慨,說,菩薩居然如妓女,風姿太妖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奉先寺菩薩

但我們看到,相對於盧舍那大佛的氣韻生動,大佛的左右脅菩薩像,雖然都身著盛裝豔服,表情卻都被雕刻得顯出一些呆滯,體型也缺少動態變化,沒有道宣所說的風姿妖嬈。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的功德窟。武則天還在龍門廣造彌勒,千佛洞、惠簡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盧舍那像龕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經營下的皇家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公元672年,武則天還特別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助修奉先寺。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佛

一般認為,盧舍那大佛約在高宗乾豐元年(666年)前後開工,上元二年(675年)竣工,耗時十年之久(具體年代還存爭論,且用常見說法)。

高規格的營造加上漫長的工期,使得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在整個龍門石窟東山、西山千萬洞窟中,處在了眾星拱月的地位。

盧舍那大佛,實測高度17米,加上背光火焰紋,高20米左右,圓臉,面短,大眼,小嘴,眉彎,儼然是一位女性形象。

大佛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彷彿都在微笑,佛像整體採用圓雕,造型勻稱,身體修長豐約,儀容莊嚴典雅,肩背寬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

廬舍那大佛的頭部向下俯視,豐頤秀目,可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流。大佛嘴角含而不露微笑,格外引人注目,使人們感受到盛唐的自信和豪邁的時代風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希臘Kouros青年雕像的微笑,公元前530年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犍陀羅式微笑,時間不詳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的微笑

大佛的微笑,最初來自西方,是由希臘雕像的微笑,演變成印度犍陀羅佛像的微笑,這一微笑,又隨佛造像傳入中國。

唐朝當時流行“血暈妝”、“啼面妝”,唐朝女人把眉毛剔除,眉毛上和臉頰上塗幾道濃厚的豔粉或者粉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洛陽古墓博物館出土壁畫

盧舍那大佛如今看起來沒有眉毛的造型,似乎就是當年的“血暈妝”,把微笑烘托得更加迷人。她的微笑,與犍陀羅佛像和龍門早期北魏佛像相比,多了一份包容和寬厚,而少了幾分來自宗教的神祕和超凡脫俗。

雕刻工匠還適當地誇大了大佛的頭部、上身的比例尺度,彌補了人們視覺上的誤差,還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希臘鼻”(又叫“通天鼻”)的技巧,大佛的鼻樑與前額相平,不至於產生鼻樑塌陷的錯覺。為了表現眼神,大佛的眼睛被雕刻得呈半球形凸起,瞳仁則保持接近眼球的高度。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這是希臘雕刻手法,使大佛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但盧舍那大佛的眼睛刻畫,不限於吸收希臘藝術經驗,它還有所創新,工匠把一個黑色玻璃罩鑲嵌到眼睛裡去,以表現瞳仁。這種對新材料的結合使用,產生了更為傳神的藝術效果。

盧舍那大佛的營造,與武則天關係緊密。一千文錢為一貫,兩萬貫的捐資,放到如今,也是一筆天文數字。

武則天之前曾在感業寺為尼,在走向權力寶座的幾十年宮廷鬥爭中,佛教是她的精神依託。

武則天在支持佛事活動和修建寺院方面都很熱心。盧舍那大,本意光明遍照,盧舍那大佛,就是光明遍照大佛,它是武則天本人形象和政治理想的現實化身。

中國古代塑像的對象,不外乎三個:

“一、畜生;二、鬼神;三、卑下之人。”(學者摩羅的話)為尊者雕像,不光是一種空缺,而且是一種嚴格的禁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奉先寺

盧舍那大佛,從與皇權結合的角度講,打破了為尊者塑像的禁忌。這也就是為什麼坊間盛傳,廬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原因。

另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盛唐時期的許多菩薩像,都被雕刻得婀娜多姿,敦煌莫高窟裡不少這樣的形象。《唐高僧傳》的作者道宣曾經有感於盛唐菩薩像的世俗造型,發出感慨,說,菩薩居然如妓女,風姿太妖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奉先寺菩薩

但我們看到,相對於盧舍那大佛的氣韻生動,大佛的左右脅菩薩像,雖然都身著盛裝豔服,表情卻都被雕刻得顯出一些呆滯,體型也缺少動態變化,沒有道宣所說的風姿妖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這裡面,大概也包含了雕刻者的政治正確,用盧舍那大佛身旁的其他雕像,來突出盧舍那大佛的生動。

唐玄宗天寶二年,日本聖武天皇仰慕奉先寺大盧舍那佛形象,也在國都奈良東大寺鑄金銅盧舍那大佛,重五百噸,高五丈(摺合15.5米),投入勞力二百多萬人次,歷時十年才最後完成。可見盧舍那大佛的影響和工程之浩大。

從北魏到隋唐,龍門石窟佛像的雕刻手法逐漸以中國畫式的線形替代了犍陀羅式(希臘式)立體凹凸的表現手法,佛身軀體漸圓,佛身漸胖,衣帶在線條的帶動下,漸有飄逸感,衣紋律動,已經明顯區別於希臘、犍陀羅式雕塑。

宗白華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裡寫到:

埃及、希臘的建築、雕刻是一種團塊……中國古代藝術打破團塊,使它有虛有實,使它疏通。中國古代的傳統畫是一個線條的組織。

龍門以盧舍那大佛為代表的唐代佛像,都體現了這種畫意,這種從凹凸團塊兒到線條的轉變,基本消除了希臘、印度雕塑對肉感的刻畫。

佛像自希臘傳來的古風微笑,到了盧舍那大佛那裡,已經不再那麼嚴峻。

龍門唐代造像,宗教神祕氣氛已經被人間情調代替,人物刻畫更加註重神態與情感,佛像身軀肥碩,刀法豪壯。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的功德窟。武則天還在龍門廣造彌勒,千佛洞、惠簡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盧舍那像龕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經營下的皇家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公元672年,武則天還特別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助修奉先寺。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佛

一般認為,盧舍那大佛約在高宗乾豐元年(666年)前後開工,上元二年(675年)竣工,耗時十年之久(具體年代還存爭論,且用常見說法)。

高規格的營造加上漫長的工期,使得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在整個龍門石窟東山、西山千萬洞窟中,處在了眾星拱月的地位。

盧舍那大佛,實測高度17米,加上背光火焰紋,高20米左右,圓臉,面短,大眼,小嘴,眉彎,儼然是一位女性形象。

大佛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彷彿都在微笑,佛像整體採用圓雕,造型勻稱,身體修長豐約,儀容莊嚴典雅,肩背寬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

廬舍那大佛的頭部向下俯視,豐頤秀目,可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流。大佛嘴角含而不露微笑,格外引人注目,使人們感受到盛唐的自信和豪邁的時代風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希臘Kouros青年雕像的微笑,公元前530年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犍陀羅式微笑,時間不詳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的微笑

大佛的微笑,最初來自西方,是由希臘雕像的微笑,演變成印度犍陀羅佛像的微笑,這一微笑,又隨佛造像傳入中國。

唐朝當時流行“血暈妝”、“啼面妝”,唐朝女人把眉毛剔除,眉毛上和臉頰上塗幾道濃厚的豔粉或者粉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洛陽古墓博物館出土壁畫

盧舍那大佛如今看起來沒有眉毛的造型,似乎就是當年的“血暈妝”,把微笑烘托得更加迷人。她的微笑,與犍陀羅佛像和龍門早期北魏佛像相比,多了一份包容和寬厚,而少了幾分來自宗教的神祕和超凡脫俗。

雕刻工匠還適當地誇大了大佛的頭部、上身的比例尺度,彌補了人們視覺上的誤差,還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希臘鼻”(又叫“通天鼻”)的技巧,大佛的鼻樑與前額相平,不至於產生鼻樑塌陷的錯覺。為了表現眼神,大佛的眼睛被雕刻得呈半球形凸起,瞳仁則保持接近眼球的高度。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這是希臘雕刻手法,使大佛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但盧舍那大佛的眼睛刻畫,不限於吸收希臘藝術經驗,它還有所創新,工匠把一個黑色玻璃罩鑲嵌到眼睛裡去,以表現瞳仁。這種對新材料的結合使用,產生了更為傳神的藝術效果。

盧舍那大佛的營造,與武則天關係緊密。一千文錢為一貫,兩萬貫的捐資,放到如今,也是一筆天文數字。

武則天之前曾在感業寺為尼,在走向權力寶座的幾十年宮廷鬥爭中,佛教是她的精神依託。

武則天在支持佛事活動和修建寺院方面都很熱心。盧舍那大,本意光明遍照,盧舍那大佛,就是光明遍照大佛,它是武則天本人形象和政治理想的現實化身。

中國古代塑像的對象,不外乎三個:

“一、畜生;二、鬼神;三、卑下之人。”(學者摩羅的話)為尊者雕像,不光是一種空缺,而且是一種嚴格的禁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奉先寺

盧舍那大佛,從與皇權結合的角度講,打破了為尊者塑像的禁忌。這也就是為什麼坊間盛傳,廬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原因。

另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盛唐時期的許多菩薩像,都被雕刻得婀娜多姿,敦煌莫高窟裡不少這樣的形象。《唐高僧傳》的作者道宣曾經有感於盛唐菩薩像的世俗造型,發出感慨,說,菩薩居然如妓女,風姿太妖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奉先寺菩薩

但我們看到,相對於盧舍那大佛的氣韻生動,大佛的左右脅菩薩像,雖然都身著盛裝豔服,表情卻都被雕刻得顯出一些呆滯,體型也缺少動態變化,沒有道宣所說的風姿妖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這裡面,大概也包含了雕刻者的政治正確,用盧舍那大佛身旁的其他雕像,來突出盧舍那大佛的生動。

唐玄宗天寶二年,日本聖武天皇仰慕奉先寺大盧舍那佛形象,也在國都奈良東大寺鑄金銅盧舍那大佛,重五百噸,高五丈(摺合15.5米),投入勞力二百多萬人次,歷時十年才最後完成。可見盧舍那大佛的影響和工程之浩大。

從北魏到隋唐,龍門石窟佛像的雕刻手法逐漸以中國畫式的線形替代了犍陀羅式(希臘式)立體凹凸的表現手法,佛身軀體漸圓,佛身漸胖,衣帶在線條的帶動下,漸有飄逸感,衣紋律動,已經明顯區別於希臘、犍陀羅式雕塑。

宗白華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裡寫到:

埃及、希臘的建築、雕刻是一種團塊……中國古代藝術打破團塊,使它有虛有實,使它疏通。中國古代的傳統畫是一個線條的組織。

龍門以盧舍那大佛為代表的唐代佛像,都體現了這種畫意,這種從凹凸團塊兒到線條的轉變,基本消除了希臘、印度雕塑對肉感的刻畫。

佛像自希臘傳來的古風微笑,到了盧舍那大佛那裡,已經不再那麼嚴峻。

龍門唐代造像,宗教神祕氣氛已經被人間情調代替,人物刻畫更加註重神態與情感,佛像身軀肥碩,刀法豪壯。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奉先寺力士

"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引子: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經歷了從北魏到明清漫長的開鑿和重修。眾多的佛像,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中國雕塑的一部演變史。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蔡諳、秦京到印度取回《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立像,史稱“永平求法”,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攜佛經及釋迦牟尼立像來到了京城洛陽,這是我國內地最早的佛教雕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本無像,世人為了方便,立佛像以為法門,於是有了後世無數的佛教雕塑。佛教雕塑中,佛窟藝術尤為燦爛。我國石窟藝術,分佈甚廣。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白馬寺鎮寺之寶 元代羅漢像

其分佈地理位置,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後再經四川向南發展。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部起訖點之一,也是隋唐時期全國佛教的中心。從這一點看,龍門石窟的開鑿和蔚然壯觀,是絲綢之路文化在洛陽傳播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遷洛後,佛教在洛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龍門山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開窟造像以來,歷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諸朝,都有不同程度的開鑿和修復。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洛 (洛陽博物館展示油畫)

其中北魏和唐代出現的兩次開窟造像高潮,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1962年統計,兩山現有石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種左右。不過因為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統計確切數目。

古陽洞的漢風轉變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大型洞窟,由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洛陽的一批官僚貴族所開鑿。由於古陽洞中留下了很多造像記和紀年銘刻,所以後世可以準確進行佛像斷代。

古陽洞從太和十九年(495年)起,開始出現西方式衣著的佛龕,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開鑿者開始正式營造大窟。這一時期的維摩居士的雕塑形象往往寬衣博帶、執掌塵尾、倨傲自負、從容論道。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維摩居士雕塑

雕刻手法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人物比較寫實,周圍還有蓮花、飛天、火焰等裝飾。

犍陀羅藝術源自貴霜帝國,其特點是結合了希臘的寫實主義與印度的佛教藝術形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立佛,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於巴基斯坦Gandhara,時間為1世紀到2世紀,為犍陀羅藝術代表

由於貴霜帝國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犍陀羅藝術,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雕塑的風格,龍門早期古陽洞、賓陽洞造像含有來自西域的犍陀羅元素。

中國的四大洞窟不乏西方元素。敦煌石窟的美人洞,還保留裸露上身的菩薩形象,菩薩身著單肩吊帶,瓔珞覆身,有的還袒露小腹,穿著相當開放,看起來性感嫵媚。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敦煌石窟裡的菩薩(45號窟)

這些都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雕塑和繪畫不避諱裸體。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還出現了大量性愛場面的雕塑。可見希臘文化傳到了印度,反倒有了另一種更開放、更激烈的變體。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中印度北部地區卡吉拉霍遺址(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雕塑

不過北魏初期造像的各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菩薩像的服飾開始漢化,景明四年(503年)前後,菩薩的服飾全部漢化,接下來便是如來像的服飾逐漸漢化。

至正始二年(505年),菩薩、如來像皆為漢式,漢化過程完成。絕大多數佛像穿上了新裝,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寬衣博帶式的外衣。佛和菩薩塑像的衣服越穿越多,越來越肥大。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陽洞佛像除去一些犍陀羅影響的因素外,從衣褶到形象塑造,都展現了中國繪畫線條的熟練運用,表現出一種有別於犍陀羅風格的靈動,明顯受顧愷之《女史箴圖》畫風的影響。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顧愷之的“遊絲描”所刻畫的細線人物非常有名,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秀勁古逸。以形寫神,凸出人物神韻。

這時的造像,面相清瘦,身形修長,菩薩廣額,小頤,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龍門石窟早期犍陀羅式菩薩像

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造像衣飾看,中國藝術的線條,開始取代古希臘雕塑的凹凸,形成了中原特有的,帶有名士風度的“秀骨清像”。

古陽洞造像服飾漢化從太和十九年到正始二年,歷經十餘年,西方式佛像與漢化佛像同處一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對比雕塑。

賓陽中洞禮佛圖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傾盡財力給父親孝文帝和母后做的功德洞。

其中有兩幅著名的浮雕瑰寶《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和《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分別鐫刻於賓陽中洞前壁門拱兩側。這兩幀大型浮雕圖畫取材莊重,立意深邃。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魏孝文帝禮佛圖》(現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文昭皇后禮佛圖》(現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皇帝和皇后形象在洞窟的石刻裡出現,顯示了佛教和皇權世俗的結合。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經有過沙門是否應該跪拜帝王的爭論。

北魏時期,北方的高僧法果經常說,太祖(道武帝)明睿好道,即是當世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兩幅禮佛圖的出現,也是法果這一派理論得到皇權認可的積極結果,把皇帝當做當世如來,而藉助皇權,佛教及其教義能夠得到更廣泛傳播。

由於是受皇室之託,古代工匠為了表現當時皇家宗教生活的隆重氣氛,兩幅禮佛圖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展現了高超技法。

以構圖而論,這兩幀作品在有限的壁畫空間中,對人物層次和主次羅列都作了周密的設計,人物集中,神態各異,細節刻畫到位,層次錯綜緊湊,又和諧統一。

這一組佛浮雕在構圖和雕刻技巧上,已達到了兩漢以來以造像碑為代表的“板塊造型”藝術的爐火純青境界。

雕刻手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明快洗練,受到了《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的強烈感染,烘托出了宗教的肅穆和人物的飄逸。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這兩幅圖中,世俗化的禮佛,也成了宗教藝術的表現之一。題材不再限於簡單的佛像塑造,大大豐富了後世的宗教題材。中國佛教造像也在隨後的傳播中,逐漸地顯出世俗化的傾向。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被僱傭的中國石匠及被盜走的佛像(圖為莫高窟佛像)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Langdon Warner

盜取敦煌壁畫的文物販子,美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看到龍門石窟這兩幅禮佛圖的照片,他把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並附言:

“你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的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可惜當時動亂的中國沒有能力保護這兩幀國寶,它們被中國石匠一塊兒一塊兒敲碎,然後被文物販子倒賣到了美國。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唐代開窟造像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登上權力寶座的蹤跡。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的功德窟。武則天還在龍門廣造彌勒,千佛洞、惠簡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盧舍那像龕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經營下的皇家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公元672年,武則天還特別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助修奉先寺。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佛

一般認為,盧舍那大佛約在高宗乾豐元年(666年)前後開工,上元二年(675年)竣工,耗時十年之久(具體年代還存爭論,且用常見說法)。

高規格的營造加上漫長的工期,使得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在整個龍門石窟東山、西山千萬洞窟中,處在了眾星拱月的地位。

盧舍那大佛,實測高度17米,加上背光火焰紋,高20米左右,圓臉,面短,大眼,小嘴,眉彎,儼然是一位女性形象。

大佛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彷彿都在微笑,佛像整體採用圓雕,造型勻稱,身體修長豐約,儀容莊嚴典雅,肩背寬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

廬舍那大佛的頭部向下俯視,豐頤秀目,可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流。大佛嘴角含而不露微笑,格外引人注目,使人們感受到盛唐的自信和豪邁的時代風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古希臘Kouros青年雕像的微笑,公元前530年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犍陀羅式微笑,時間不詳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盧舍那的微笑

大佛的微笑,最初來自西方,是由希臘雕像的微笑,演變成印度犍陀羅佛像的微笑,這一微笑,又隨佛造像傳入中國。

唐朝當時流行“血暈妝”、“啼面妝”,唐朝女人把眉毛剔除,眉毛上和臉頰上塗幾道濃厚的豔粉或者粉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啼面妝 洛陽古墓博物館出土壁畫

盧舍那大佛如今看起來沒有眉毛的造型,似乎就是當年的“血暈妝”,把微笑烘托得更加迷人。她的微笑,與犍陀羅佛像和龍門早期北魏佛像相比,多了一份包容和寬厚,而少了幾分來自宗教的神祕和超凡脫俗。

雕刻工匠還適當地誇大了大佛的頭部、上身的比例尺度,彌補了人們視覺上的誤差,還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希臘鼻”(又叫“通天鼻”)的技巧,大佛的鼻樑與前額相平,不至於產生鼻樑塌陷的錯覺。為了表現眼神,大佛的眼睛被雕刻得呈半球形凸起,瞳仁則保持接近眼球的高度。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這是希臘雕刻手法,使大佛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但盧舍那大佛的眼睛刻畫,不限於吸收希臘藝術經驗,它還有所創新,工匠把一個黑色玻璃罩鑲嵌到眼睛裡去,以表現瞳仁。這種對新材料的結合使用,產生了更為傳神的藝術效果。

盧舍那大佛的營造,與武則天關係緊密。一千文錢為一貫,兩萬貫的捐資,放到如今,也是一筆天文數字。

武則天之前曾在感業寺為尼,在走向權力寶座的幾十年宮廷鬥爭中,佛教是她的精神依託。

武則天在支持佛事活動和修建寺院方面都很熱心。盧舍那大,本意光明遍照,盧舍那大佛,就是光明遍照大佛,它是武則天本人形象和政治理想的現實化身。

中國古代塑像的對象,不外乎三個:

“一、畜生;二、鬼神;三、卑下之人。”(學者摩羅的話)為尊者雕像,不光是一種空缺,而且是一種嚴格的禁忌。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奉先寺

盧舍那大佛,從與皇權結合的角度講,打破了為尊者塑像的禁忌。這也就是為什麼坊間盛傳,廬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原因。

另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盛唐時期的許多菩薩像,都被雕刻得婀娜多姿,敦煌莫高窟裡不少這樣的形象。《唐高僧傳》的作者道宣曾經有感於盛唐菩薩像的世俗造型,發出感慨,說,菩薩居然如妓女,風姿太妖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奉先寺菩薩

但我們看到,相對於盧舍那大佛的氣韻生動,大佛的左右脅菩薩像,雖然都身著盛裝豔服,表情卻都被雕刻得顯出一些呆滯,體型也缺少動態變化,沒有道宣所說的風姿妖嬈。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這裡面,大概也包含了雕刻者的政治正確,用盧舍那大佛身旁的其他雕像,來突出盧舍那大佛的生動。

唐玄宗天寶二年,日本聖武天皇仰慕奉先寺大盧舍那佛形象,也在國都奈良東大寺鑄金銅盧舍那大佛,重五百噸,高五丈(摺合15.5米),投入勞力二百多萬人次,歷時十年才最後完成。可見盧舍那大佛的影響和工程之浩大。

從北魏到隋唐,龍門石窟佛像的雕刻手法逐漸以中國畫式的線形替代了犍陀羅式(希臘式)立體凹凸的表現手法,佛身軀體漸圓,佛身漸胖,衣帶在線條的帶動下,漸有飄逸感,衣紋律動,已經明顯區別於希臘、犍陀羅式雕塑。

宗白華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裡寫到:

埃及、希臘的建築、雕刻是一種團塊……中國古代藝術打破團塊,使它有虛有實,使它疏通。中國古代的傳統畫是一個線條的組織。

龍門以盧舍那大佛為代表的唐代佛像,都體現了這種畫意,這種從凹凸團塊兒到線條的轉變,基本消除了希臘、印度雕塑對肉感的刻畫。

佛像自希臘傳來的古風微笑,到了盧舍那大佛那裡,已經不再那麼嚴峻。

龍門唐代造像,宗教神祕氣氛已經被人間情調代替,人物刻畫更加註重神態與情感,佛像身軀肥碩,刀法豪壯。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奉先寺力士

佛像為什麼越來越胖?龍門石窟告訴你答案

奉先寺力士

佛像衣褶流暢自然,菩薩端莊溫柔,天王力士雄武有力。盧舍那多肌肉,豐腴,具有曲線美。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在隋唐時期,高不可攀的佛教雕塑神祕的面紗已被揭去,佛和菩薩的形象變成了普通的凡人,這也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一大特點。

龍門石窟造像,不少都刻有紀年,可知它們開鑿的絕對年代,這些有紀年的造像依次編年排列,就是一部偉大的石窟寺造像藝術史,確切地說,是從北魏遷都洛陽一直到中唐——將近三百年的編年史。

佛教雕塑的造型和表現內容,必然受到誕生年代品格和特色的浸染,留下時代的標記,為我們後人瞭解時代變遷,留下註解。龍門石窟的雕塑,是中國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見證。

參考文獻:

宮大中:《龍門石窟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12

夏琳瑜:《盧舍那佛形態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7.5

張乃翥:《龍門佛教造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2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