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不完美媽媽 睡眠 幼兒園 服裝 吳在天 2019-09-19
"

孩子不能獨自入睡,就像孩子不願意吃飯一樣,常常也是讓父母們感到困擾的地方。

不能獨自入睡,有很多的表現形式:

有的孩子就是不願意在自己的床上睡覺,非要跑到父母的臥室;有的孩子,只允許媽媽陪伴入睡;也有的孩子,獨自入睡後會在夜裡每隔幾個小時就會醒來一次,然後又會找爸爸媽媽。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情況,但他們都可能有著一個共通點。

什麼共通點呢?

我聽過一個孩子的答案,他說:為什麼爸爸媽媽就可以一起睡,而我就要一個人睡。

我想這也許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聲,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睡覺就意味著要跟自己的父母分離,而且不知道父母在做什麼。所以上床睡覺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是一種極其孤單的體驗,而父母他們卻仍然是兩個人在一起,他們不孤單,卻只剩下了我一個人。

所以,孩子天然有一種焦慮。

他們焦慮的是,自己需要和父母分離。而且,自己和父母原來是獨立的不同的個體。

"

孩子不能獨自入睡,就像孩子不願意吃飯一樣,常常也是讓父母們感到困擾的地方。

不能獨自入睡,有很多的表現形式:

有的孩子就是不願意在自己的床上睡覺,非要跑到父母的臥室;有的孩子,只允許媽媽陪伴入睡;也有的孩子,獨自入睡後會在夜裡每隔幾個小時就會醒來一次,然後又會找爸爸媽媽。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情況,但他們都可能有著一個共通點。

什麼共通點呢?

我聽過一個孩子的答案,他說:為什麼爸爸媽媽就可以一起睡,而我就要一個人睡。

我想這也許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聲,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睡覺就意味著要跟自己的父母分離,而且不知道父母在做什麼。所以上床睡覺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是一種極其孤單的體驗,而父母他們卻仍然是兩個人在一起,他們不孤單,卻只剩下了我一個人。

所以,孩子天然有一種焦慮。

他們焦慮的是,自己需要和父母分離。而且,自己和父母原來是獨立的不同的個體。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入睡,會激發我們的分離焦慮。

這種分離的焦慮,從出生就已經開始擁有和體驗了。

溫尼科特說,從來就沒有嬰兒這回事,嬰兒都是跟母親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嬰兒的時候,一定同時看到照顧他的母親。如果嬰兒離開了媽媽,那麼嬰兒就會感受到生命受到了威脅。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睡眠與死亡似乎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像我們平時會用一些類似睡覺的詞語來描述死亡的狀態,比如說長眠。

不僅孩子會擔心自己與父母分離,父母也會擔心與自己的孩子分離。

這樣的焦慮感在很多父母身上會出現,很多新手爸媽有過類似這樣的情緒體驗。

比如,看到自己熟睡的小嬰兒時,有時候會忍不住的去碰一碰孩子,就好像是為了看看孩子是不是還活著,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反應。

許多的睡眠問題, 其實都是分離焦慮的呈現。

"

孩子不能獨自入睡,就像孩子不願意吃飯一樣,常常也是讓父母們感到困擾的地方。

不能獨自入睡,有很多的表現形式:

有的孩子就是不願意在自己的床上睡覺,非要跑到父母的臥室;有的孩子,只允許媽媽陪伴入睡;也有的孩子,獨自入睡後會在夜裡每隔幾個小時就會醒來一次,然後又會找爸爸媽媽。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情況,但他們都可能有著一個共通點。

什麼共通點呢?

我聽過一個孩子的答案,他說:為什麼爸爸媽媽就可以一起睡,而我就要一個人睡。

我想這也許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聲,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睡覺就意味著要跟自己的父母分離,而且不知道父母在做什麼。所以上床睡覺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是一種極其孤單的體驗,而父母他們卻仍然是兩個人在一起,他們不孤單,卻只剩下了我一個人。

所以,孩子天然有一種焦慮。

他們焦慮的是,自己需要和父母分離。而且,自己和父母原來是獨立的不同的個體。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入睡,會激發我們的分離焦慮。

這種分離的焦慮,從出生就已經開始擁有和體驗了。

溫尼科特說,從來就沒有嬰兒這回事,嬰兒都是跟母親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嬰兒的時候,一定同時看到照顧他的母親。如果嬰兒離開了媽媽,那麼嬰兒就會感受到生命受到了威脅。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睡眠與死亡似乎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像我們平時會用一些類似睡覺的詞語來描述死亡的狀態,比如說長眠。

不僅孩子會擔心自己與父母分離,父母也會擔心與自己的孩子分離。

這樣的焦慮感在很多父母身上會出現,很多新手爸媽有過類似這樣的情緒體驗。

比如,看到自己熟睡的小嬰兒時,有時候會忍不住的去碰一碰孩子,就好像是為了看看孩子是不是還活著,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反應。

許多的睡眠問題, 其實都是分離焦慮的呈現。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有的孩子會想跟父母睡在同一張床上,如果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這不是問題。但有的父母並不願意孩子待在身邊,原因是,父母們會覺得,如果孩子不能培養起獨立睡覺的能力的話,那麼在孩子越大的時候,就越難讓孩子獨自入睡,這讓父母們覺得很焦慮。

其實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已經開始在醞釀著分離了,所以我們會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發展出獨處的能力。

獨自入睡,自己一個人去面對孤單,是發展獨處能力的第一步,這是每個人在成長為獨立個體過程中,需要付出的代價。

焦慮,既是成長的代價,也是成長的動力。前提是,有一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為根基。

"

孩子不能獨自入睡,就像孩子不願意吃飯一樣,常常也是讓父母們感到困擾的地方。

不能獨自入睡,有很多的表現形式:

有的孩子就是不願意在自己的床上睡覺,非要跑到父母的臥室;有的孩子,只允許媽媽陪伴入睡;也有的孩子,獨自入睡後會在夜裡每隔幾個小時就會醒來一次,然後又會找爸爸媽媽。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情況,但他們都可能有著一個共通點。

什麼共通點呢?

我聽過一個孩子的答案,他說:為什麼爸爸媽媽就可以一起睡,而我就要一個人睡。

我想這也許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聲,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睡覺就意味著要跟自己的父母分離,而且不知道父母在做什麼。所以上床睡覺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是一種極其孤單的體驗,而父母他們卻仍然是兩個人在一起,他們不孤單,卻只剩下了我一個人。

所以,孩子天然有一種焦慮。

他們焦慮的是,自己需要和父母分離。而且,自己和父母原來是獨立的不同的個體。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入睡,會激發我們的分離焦慮。

這種分離的焦慮,從出生就已經開始擁有和體驗了。

溫尼科特說,從來就沒有嬰兒這回事,嬰兒都是跟母親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嬰兒的時候,一定同時看到照顧他的母親。如果嬰兒離開了媽媽,那麼嬰兒就會感受到生命受到了威脅。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睡眠與死亡似乎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像我們平時會用一些類似睡覺的詞語來描述死亡的狀態,比如說長眠。

不僅孩子會擔心自己與父母分離,父母也會擔心與自己的孩子分離。

這樣的焦慮感在很多父母身上會出現,很多新手爸媽有過類似這樣的情緒體驗。

比如,看到自己熟睡的小嬰兒時,有時候會忍不住的去碰一碰孩子,就好像是為了看看孩子是不是還活著,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反應。

許多的睡眠問題, 其實都是分離焦慮的呈現。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有的孩子會想跟父母睡在同一張床上,如果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這不是問題。但有的父母並不願意孩子待在身邊,原因是,父母們會覺得,如果孩子不能培養起獨立睡覺的能力的話,那麼在孩子越大的時候,就越難讓孩子獨自入睡,這讓父母們覺得很焦慮。

其實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已經開始在醞釀著分離了,所以我們會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發展出獨處的能力。

獨自入睡,自己一個人去面對孤單,是發展獨處能力的第一步,這是每個人在成長為獨立個體過程中,需要付出的代價。

焦慮,既是成長的代價,也是成長的動力。前提是,有一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為根基。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有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12歲的男孩,已升學念初中,卻無法參加學校的軍訓活動,晚上必須得媽媽陪著才能入睡。

期間這位媽媽也嘗試過很多的方法。比如,在孩子房間的床邊再弄個沙發床,晚上她就在沙發床上陪伴孩子入睡,想慢慢過渡到讓孩子獨自入睡。

但是,孩子睡覺時不能關門,也不允許父母的關閉房門。晚上孩子要起床上廁所時,就大聲的喊爸爸媽媽,要父母帶著去洗手間,然後還得陪著他會房間,看著他上床入睡後,父母才能再回到自己的臥室去睡覺。

如果我們單看這個孩子所呈現的狀態,可能會覺得無法理解,又或是覺得這個孩子太麻煩,也可能會懶得理他,斥責他等等。但是,如果你看到這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你就會理解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這個男孩在出生後頭幾個月,主要還是跟在媽媽身邊,因為那時候媽媽有產假。媽媽的產假結束後,孩子大概從4個月大到6歲間,主要由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輪換著照顧,就是幾個月輪一次,一段時間是爺爺奶奶帶,一段時間是外公外婆來住。

雖然親人們對孩子都照顧得挺好,但是孩子的依戀關係不穩定。這極大的影響了孩子的安全感。

他不能自己呆著,不能一個人睡覺,以至於這個孩子,即使現在長大了,但無論他去哪,都得有個人陪著才行。這就給孩子的獨立性、社會性帶來了很大的制約,十幾歲的青少年,還是不能一個人獨立的面對日常生活。

"

孩子不能獨自入睡,就像孩子不願意吃飯一樣,常常也是讓父母們感到困擾的地方。

不能獨自入睡,有很多的表現形式:

有的孩子就是不願意在自己的床上睡覺,非要跑到父母的臥室;有的孩子,只允許媽媽陪伴入睡;也有的孩子,獨自入睡後會在夜裡每隔幾個小時就會醒來一次,然後又會找爸爸媽媽。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情況,但他們都可能有著一個共通點。

什麼共通點呢?

我聽過一個孩子的答案,他說:為什麼爸爸媽媽就可以一起睡,而我就要一個人睡。

我想這也許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聲,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睡覺就意味著要跟自己的父母分離,而且不知道父母在做什麼。所以上床睡覺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是一種極其孤單的體驗,而父母他們卻仍然是兩個人在一起,他們不孤單,卻只剩下了我一個人。

所以,孩子天然有一種焦慮。

他們焦慮的是,自己需要和父母分離。而且,自己和父母原來是獨立的不同的個體。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入睡,會激發我們的分離焦慮。

這種分離的焦慮,從出生就已經開始擁有和體驗了。

溫尼科特說,從來就沒有嬰兒這回事,嬰兒都是跟母親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嬰兒的時候,一定同時看到照顧他的母親。如果嬰兒離開了媽媽,那麼嬰兒就會感受到生命受到了威脅。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睡眠與死亡似乎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像我們平時會用一些類似睡覺的詞語來描述死亡的狀態,比如說長眠。

不僅孩子會擔心自己與父母分離,父母也會擔心與自己的孩子分離。

這樣的焦慮感在很多父母身上會出現,很多新手爸媽有過類似這樣的情緒體驗。

比如,看到自己熟睡的小嬰兒時,有時候會忍不住的去碰一碰孩子,就好像是為了看看孩子是不是還活著,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反應。

許多的睡眠問題, 其實都是分離焦慮的呈現。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有的孩子會想跟父母睡在同一張床上,如果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這不是問題。但有的父母並不願意孩子待在身邊,原因是,父母們會覺得,如果孩子不能培養起獨立睡覺的能力的話,那麼在孩子越大的時候,就越難讓孩子獨自入睡,這讓父母們覺得很焦慮。

其實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已經開始在醞釀著分離了,所以我們會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發展出獨處的能力。

獨自入睡,自己一個人去面對孤單,是發展獨處能力的第一步,這是每個人在成長為獨立個體過程中,需要付出的代價。

焦慮,既是成長的代價,也是成長的動力。前提是,有一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為根基。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有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12歲的男孩,已升學念初中,卻無法參加學校的軍訓活動,晚上必須得媽媽陪著才能入睡。

期間這位媽媽也嘗試過很多的方法。比如,在孩子房間的床邊再弄個沙發床,晚上她就在沙發床上陪伴孩子入睡,想慢慢過渡到讓孩子獨自入睡。

但是,孩子睡覺時不能關門,也不允許父母的關閉房門。晚上孩子要起床上廁所時,就大聲的喊爸爸媽媽,要父母帶著去洗手間,然後還得陪著他會房間,看著他上床入睡後,父母才能再回到自己的臥室去睡覺。

如果我們單看這個孩子所呈現的狀態,可能會覺得無法理解,又或是覺得這個孩子太麻煩,也可能會懶得理他,斥責他等等。但是,如果你看到這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你就會理解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這個男孩在出生後頭幾個月,主要還是跟在媽媽身邊,因為那時候媽媽有產假。媽媽的產假結束後,孩子大概從4個月大到6歲間,主要由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輪換著照顧,就是幾個月輪一次,一段時間是爺爺奶奶帶,一段時間是外公外婆來住。

雖然親人們對孩子都照顧得挺好,但是孩子的依戀關係不穩定。這極大的影響了孩子的安全感。

他不能自己呆著,不能一個人睡覺,以至於這個孩子,即使現在長大了,但無論他去哪,都得有個人陪著才行。這就給孩子的獨立性、社會性帶來了很大的制約,十幾歲的青少年,還是不能一個人獨立的面對日常生活。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法國心理學家費利奧沙說:“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 因為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

有的幼兒園會理解孩子這個階段的心理需求,就會讓父母在孩子入園的時候,給孩子準備一件媽媽的衣服、毛毯或是其它能讓孩子想起媽媽的物件。因為孩子在不安或睡覺時,蓋上一件有媽媽味道的衣服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也能讓孩子在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時,有一份和媽媽的鏈接感。

獨處的能力,是源自於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也就是說,孩子會信任與父母分開後的未知世界,也會相信當我回到這裡來的時候,父母還會在身邊。這就是所謂的把父母內化到自己的內心,成為自己內在的一部分穩定的客體存在。

而孩子的睡眠問題,或是沒有發展起獨處能力的問題,往往原因不是來自孩子,而是來自父母。

一方面,是前面所說的依戀關係根基不穩定。如果過早的去培養孩子的獨立,要求孩子在一個感受不到媽媽的呼吸,皮膚和的環境下睡覺,可能會使孩子產生被遺棄的恐懼和對他人的依賴。

另一方面,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父母離不開孩子。

"

孩子不能獨自入睡,就像孩子不願意吃飯一樣,常常也是讓父母們感到困擾的地方。

不能獨自入睡,有很多的表現形式:

有的孩子就是不願意在自己的床上睡覺,非要跑到父母的臥室;有的孩子,只允許媽媽陪伴入睡;也有的孩子,獨自入睡後會在夜裡每隔幾個小時就會醒來一次,然後又會找爸爸媽媽。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情況,但他們都可能有著一個共通點。

什麼共通點呢?

我聽過一個孩子的答案,他說:為什麼爸爸媽媽就可以一起睡,而我就要一個人睡。

我想這也許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聲,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睡覺就意味著要跟自己的父母分離,而且不知道父母在做什麼。所以上床睡覺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是一種極其孤單的體驗,而父母他們卻仍然是兩個人在一起,他們不孤單,卻只剩下了我一個人。

所以,孩子天然有一種焦慮。

他們焦慮的是,自己需要和父母分離。而且,自己和父母原來是獨立的不同的個體。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入睡,會激發我們的分離焦慮。

這種分離的焦慮,從出生就已經開始擁有和體驗了。

溫尼科特說,從來就沒有嬰兒這回事,嬰兒都是跟母親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嬰兒的時候,一定同時看到照顧他的母親。如果嬰兒離開了媽媽,那麼嬰兒就會感受到生命受到了威脅。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睡眠與死亡似乎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像我們平時會用一些類似睡覺的詞語來描述死亡的狀態,比如說長眠。

不僅孩子會擔心自己與父母分離,父母也會擔心與自己的孩子分離。

這樣的焦慮感在很多父母身上會出現,很多新手爸媽有過類似這樣的情緒體驗。

比如,看到自己熟睡的小嬰兒時,有時候會忍不住的去碰一碰孩子,就好像是為了看看孩子是不是還活著,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反應。

許多的睡眠問題, 其實都是分離焦慮的呈現。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有的孩子會想跟父母睡在同一張床上,如果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這不是問題。但有的父母並不願意孩子待在身邊,原因是,父母們會覺得,如果孩子不能培養起獨立睡覺的能力的話,那麼在孩子越大的時候,就越難讓孩子獨自入睡,這讓父母們覺得很焦慮。

其實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已經開始在醞釀著分離了,所以我們會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發展出獨處的能力。

獨自入睡,自己一個人去面對孤單,是發展獨處能力的第一步,這是每個人在成長為獨立個體過程中,需要付出的代價。

焦慮,既是成長的代價,也是成長的動力。前提是,有一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為根基。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有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12歲的男孩,已升學念初中,卻無法參加學校的軍訓活動,晚上必須得媽媽陪著才能入睡。

期間這位媽媽也嘗試過很多的方法。比如,在孩子房間的床邊再弄個沙發床,晚上她就在沙發床上陪伴孩子入睡,想慢慢過渡到讓孩子獨自入睡。

但是,孩子睡覺時不能關門,也不允許父母的關閉房門。晚上孩子要起床上廁所時,就大聲的喊爸爸媽媽,要父母帶著去洗手間,然後還得陪著他會房間,看著他上床入睡後,父母才能再回到自己的臥室去睡覺。

如果我們單看這個孩子所呈現的狀態,可能會覺得無法理解,又或是覺得這個孩子太麻煩,也可能會懶得理他,斥責他等等。但是,如果你看到這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你就會理解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這個男孩在出生後頭幾個月,主要還是跟在媽媽身邊,因為那時候媽媽有產假。媽媽的產假結束後,孩子大概從4個月大到6歲間,主要由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輪換著照顧,就是幾個月輪一次,一段時間是爺爺奶奶帶,一段時間是外公外婆來住。

雖然親人們對孩子都照顧得挺好,但是孩子的依戀關係不穩定。這極大的影響了孩子的安全感。

他不能自己呆著,不能一個人睡覺,以至於這個孩子,即使現在長大了,但無論他去哪,都得有個人陪著才行。這就給孩子的獨立性、社會性帶來了很大的制約,十幾歲的青少年,還是不能一個人獨立的面對日常生活。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法國心理學家費利奧沙說:“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 因為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

有的幼兒園會理解孩子這個階段的心理需求,就會讓父母在孩子入園的時候,給孩子準備一件媽媽的衣服、毛毯或是其它能讓孩子想起媽媽的物件。因為孩子在不安或睡覺時,蓋上一件有媽媽味道的衣服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也能讓孩子在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時,有一份和媽媽的鏈接感。

獨處的能力,是源自於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也就是說,孩子會信任與父母分開後的未知世界,也會相信當我回到這裡來的時候,父母還會在身邊。這就是所謂的把父母內化到自己的內心,成為自己內在的一部分穩定的客體存在。

而孩子的睡眠問題,或是沒有發展起獨處能力的問題,往往原因不是來自孩子,而是來自父母。

一方面,是前面所說的依戀關係根基不穩定。如果過早的去培養孩子的獨立,要求孩子在一個感受不到媽媽的呼吸,皮膚和的環境下睡覺,可能會使孩子產生被遺棄的恐懼和對他人的依賴。

另一方面,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父母離不開孩子。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馬伊琍曾在微博上提及,女兒提出要自己獨立睡覺,原因是白天和同學聊天,得知同學都是自己睡,於是她也決定獨立睡覺,不再讓媽媽陪。

分房睡的過程很順利,而作為媽媽,馬伊琍說,每次聽到孩子呼吸均勻,準備起身掩上房門離開時,自己的內心卻有些許失落,就好像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這一天居然就來了。

所以,分房睡,其實是孩子的需要。

當孩子哭鬧著不願意分房睡的時候,父母不但要看孩子的因素,也要覺察自己的潛意識。

比如,有位媽媽,她一方面苦惱孩子不夠獨立,不能自己入睡;另外一方面,她有時候又會主動的讓孩子過來他們房間睡。因為在潛意識中,她知道只要孩子在房間,就可以讓她擁有和丈夫不做愛的理由。

假如孩子可以獨自入睡了,就會給父母更多的在一起的時間。那麼,如果夫妻兩並不想在一起呢?

"

孩子不能獨自入睡,就像孩子不願意吃飯一樣,常常也是讓父母們感到困擾的地方。

不能獨自入睡,有很多的表現形式:

有的孩子就是不願意在自己的床上睡覺,非要跑到父母的臥室;有的孩子,只允許媽媽陪伴入睡;也有的孩子,獨自入睡後會在夜裡每隔幾個小時就會醒來一次,然後又會找爸爸媽媽。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情況,但他們都可能有著一個共通點。

什麼共通點呢?

我聽過一個孩子的答案,他說:為什麼爸爸媽媽就可以一起睡,而我就要一個人睡。

我想這也許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聲,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睡覺就意味著要跟自己的父母分離,而且不知道父母在做什麼。所以上床睡覺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是一種極其孤單的體驗,而父母他們卻仍然是兩個人在一起,他們不孤單,卻只剩下了我一個人。

所以,孩子天然有一種焦慮。

他們焦慮的是,自己需要和父母分離。而且,自己和父母原來是獨立的不同的個體。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入睡,會激發我們的分離焦慮。

這種分離的焦慮,從出生就已經開始擁有和體驗了。

溫尼科特說,從來就沒有嬰兒這回事,嬰兒都是跟母親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嬰兒的時候,一定同時看到照顧他的母親。如果嬰兒離開了媽媽,那麼嬰兒就會感受到生命受到了威脅。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睡眠與死亡似乎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像我們平時會用一些類似睡覺的詞語來描述死亡的狀態,比如說長眠。

不僅孩子會擔心自己與父母分離,父母也會擔心與自己的孩子分離。

這樣的焦慮感在很多父母身上會出現,很多新手爸媽有過類似這樣的情緒體驗。

比如,看到自己熟睡的小嬰兒時,有時候會忍不住的去碰一碰孩子,就好像是為了看看孩子是不是還活著,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反應。

許多的睡眠問題, 其實都是分離焦慮的呈現。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有的孩子會想跟父母睡在同一張床上,如果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這不是問題。但有的父母並不願意孩子待在身邊,原因是,父母們會覺得,如果孩子不能培養起獨立睡覺的能力的話,那麼在孩子越大的時候,就越難讓孩子獨自入睡,這讓父母們覺得很焦慮。

其實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已經開始在醞釀著分離了,所以我們會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發展出獨處的能力。

獨自入睡,自己一個人去面對孤單,是發展獨處能力的第一步,這是每個人在成長為獨立個體過程中,需要付出的代價。

焦慮,既是成長的代價,也是成長的動力。前提是,有一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為根基。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有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12歲的男孩,已升學念初中,卻無法參加學校的軍訓活動,晚上必須得媽媽陪著才能入睡。

期間這位媽媽也嘗試過很多的方法。比如,在孩子房間的床邊再弄個沙發床,晚上她就在沙發床上陪伴孩子入睡,想慢慢過渡到讓孩子獨自入睡。

但是,孩子睡覺時不能關門,也不允許父母的關閉房門。晚上孩子要起床上廁所時,就大聲的喊爸爸媽媽,要父母帶著去洗手間,然後還得陪著他會房間,看著他上床入睡後,父母才能再回到自己的臥室去睡覺。

如果我們單看這個孩子所呈現的狀態,可能會覺得無法理解,又或是覺得這個孩子太麻煩,也可能會懶得理他,斥責他等等。但是,如果你看到這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你就會理解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這個男孩在出生後頭幾個月,主要還是跟在媽媽身邊,因為那時候媽媽有產假。媽媽的產假結束後,孩子大概從4個月大到6歲間,主要由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輪換著照顧,就是幾個月輪一次,一段時間是爺爺奶奶帶,一段時間是外公外婆來住。

雖然親人們對孩子都照顧得挺好,但是孩子的依戀關係不穩定。這極大的影響了孩子的安全感。

他不能自己呆著,不能一個人睡覺,以至於這個孩子,即使現在長大了,但無論他去哪,都得有個人陪著才行。這就給孩子的獨立性、社會性帶來了很大的制約,十幾歲的青少年,還是不能一個人獨立的面對日常生活。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法國心理學家費利奧沙說:“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 因為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

有的幼兒園會理解孩子這個階段的心理需求,就會讓父母在孩子入園的時候,給孩子準備一件媽媽的衣服、毛毯或是其它能讓孩子想起媽媽的物件。因為孩子在不安或睡覺時,蓋上一件有媽媽味道的衣服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也能讓孩子在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時,有一份和媽媽的鏈接感。

獨處的能力,是源自於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也就是說,孩子會信任與父母分開後的未知世界,也會相信當我回到這裡來的時候,父母還會在身邊。這就是所謂的把父母內化到自己的內心,成為自己內在的一部分穩定的客體存在。

而孩子的睡眠問題,或是沒有發展起獨處能力的問題,往往原因不是來自孩子,而是來自父母。

一方面,是前面所說的依戀關係根基不穩定。如果過早的去培養孩子的獨立,要求孩子在一個感受不到媽媽的呼吸,皮膚和的環境下睡覺,可能會使孩子產生被遺棄的恐懼和對他人的依賴。

另一方面,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父母離不開孩子。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馬伊琍曾在微博上提及,女兒提出要自己獨立睡覺,原因是白天和同學聊天,得知同學都是自己睡,於是她也決定獨立睡覺,不再讓媽媽陪。

分房睡的過程很順利,而作為媽媽,馬伊琍說,每次聽到孩子呼吸均勻,準備起身掩上房門離開時,自己的內心卻有些許失落,就好像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這一天居然就來了。

所以,分房睡,其實是孩子的需要。

當孩子哭鬧著不願意分房睡的時候,父母不但要看孩子的因素,也要覺察自己的潛意識。

比如,有位媽媽,她一方面苦惱孩子不夠獨立,不能自己入睡;另外一方面,她有時候又會主動的讓孩子過來他們房間睡。因為在潛意識中,她知道只要孩子在房間,就可以讓她擁有和丈夫不做愛的理由。

假如孩子可以獨自入睡了,就會給父母更多的在一起的時間。那麼,如果夫妻兩並不想在一起呢?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入睡?

有個國外的家庭治療案例的視頻記錄,說是一家三口去找治療師,治療孩子不願意自己睡覺的問題。

治療師讓媽媽在孩子每次醒來離開房間後,要把孩子抱回去,讓孩子在自己的房間睡覺,媽媽也按要求的這麼做了。最後,孩子終於可以在自己的房間獨自入睡。

有同行在看到視頻的這個過程時,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很好奇這對夫妻有了多出來的時間,他們又會做些什麼?

果然,在孩子不能獨自入睡的問題解決之後,這對夫妻就分居了。因為孩子不能獨自睡覺的“問題”被解決之後,夫妻間早就埋伏好的衝突就慢慢的浮出了水面。

家庭是個系統,孩子的入睡問題有時候可能只是個幌子,成長是孩子的需要,獨自入睡是孩子則是成長的需要。

有時候,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問問自己,孩子的睡眠問題,到底是在滿足誰的需要?

作者:吳在天,心理專欄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給自己看》《親子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