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
"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作者:洞見·朱麗葉

大多曾如黛玉一般的女孩兒,最後一步步走向圓融通達的寶釵。

知乎上曾有一個提問:為什麼大多數人喜歡林黛玉而貶低薛寶釵?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是這麼說的:

“我們偏愛黛玉,是懷念那個稜角未損、還活在天真世界裡年少的自己;

我們不愛寶釵,是因為不愛在她身上看到對世事妥協、面目模糊的自己。”

小時候讀《紅樓》,總覺得寶釵看不太真切。

明明博覽群書,卻偏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空有“好風憑藉力”的青雲志,卻遇事“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

雖然勸說寶玉要關注“仕途經濟”,卻寫下《螃蟹詠》,令寶玉大嘆罵得痛快。

後來經歷了人世變幻,才明白:

年少時在寶釵身上沒讀懂的那部分,叫做生活。

"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作者:洞見·朱麗葉

大多曾如黛玉一般的女孩兒,最後一步步走向圓融通達的寶釵。

知乎上曾有一個提問:為什麼大多數人喜歡林黛玉而貶低薛寶釵?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是這麼說的:

“我們偏愛黛玉,是懷念那個稜角未損、還活在天真世界裡年少的自己;

我們不愛寶釵,是因為不愛在她身上看到對世事妥協、面目模糊的自己。”

小時候讀《紅樓》,總覺得寶釵看不太真切。

明明博覽群書,卻偏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空有“好風憑藉力”的青雲志,卻遇事“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

雖然勸說寶玉要關注“仕途經濟”,卻寫下《螃蟹詠》,令寶玉大嘆罵得痛快。

後來經歷了人世變幻,才明白:

年少時在寶釵身上沒讀懂的那部分,叫做生活。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01

寶釵出生於“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的薛家。

書中寫道:“當時他父親在日,極愛此女,令其讀書識字,較之乃兄,竟高十倍。”

寥寥數字,輕描淡寫,卻能看到她從小就肩負光耀門楣的使命。

“自父親死後,見哥哥不能安慰母心,她便不以書字為念,只留心針黹(zhi)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代勞。”

父親早逝,兄長鬍鬧,家族希望寄於一人之身,又怎能不收斂性情、藏愚守拙,盡力去做那些“正確”的事呢?

第四十五回描寫寶釵大觀園的生活:

“夜復漸長,遂至母親房中商議,打點些針線。日間至賈母王夫人處兩次省候,不免又承色陪坐;園中姐妹處,也要度時閒話一回;故日間不大得閒,每夜燈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寢。”

我們總說她人情練達,可“事事想得妥當”的背後,只因金鎖掛在身上,擔起了責任,放下了自我。

對外以進宮待選之身,翼圖拯救日趨衰敗的家族;

對內照顧家中買賣,操心“漸亦消耗”的生意,時常提醒不靠譜的哥哥;

進到內室,寬慰母心,承歡膝下;

客居賈府,處處細心、事事周全,上下左右應對妥當。

放眼整部《紅樓》,寶釵是最讓人省心的懂事孩子。

只是,她把自己戒掉了。

紅學專家劉心武評價寶釵靠吃冷香丸壓制體內熱症時,就曾指出這是在隱喻她的剋制天性。

再回首,有沒有發現寶釵很像一天天長大的我們?

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紀,我們傷春悲秋,任性任情,唯獨不諳世事,雙手不沾陽春水,也不曉得柴米油鹽貴,今夕何年。

待到光陰流轉,一頭扎進滾滾紅塵,在艱難人事的錘鍊下,把自己活成一支孤獨的隊伍。

零零碎碎的一地雞毛不掃起來,何處可落腳?

千瘡百孔的生活不縫縫補補,如何撐起體面?

這個時候,我才懂得寶釵的“妥當周全”裡,是難以細細與人言的“當家才知柴米貴”。

原來,黛玉和寶釵之間,隔著一個煙火世俗的人間。

"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作者:洞見·朱麗葉

大多曾如黛玉一般的女孩兒,最後一步步走向圓融通達的寶釵。

知乎上曾有一個提問:為什麼大多數人喜歡林黛玉而貶低薛寶釵?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是這麼說的:

“我們偏愛黛玉,是懷念那個稜角未損、還活在天真世界裡年少的自己;

我們不愛寶釵,是因為不愛在她身上看到對世事妥協、面目模糊的自己。”

小時候讀《紅樓》,總覺得寶釵看不太真切。

明明博覽群書,卻偏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空有“好風憑藉力”的青雲志,卻遇事“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

雖然勸說寶玉要關注“仕途經濟”,卻寫下《螃蟹詠》,令寶玉大嘆罵得痛快。

後來經歷了人世變幻,才明白:

年少時在寶釵身上沒讀懂的那部分,叫做生活。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01

寶釵出生於“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的薛家。

書中寫道:“當時他父親在日,極愛此女,令其讀書識字,較之乃兄,竟高十倍。”

寥寥數字,輕描淡寫,卻能看到她從小就肩負光耀門楣的使命。

“自父親死後,見哥哥不能安慰母心,她便不以書字為念,只留心針黹(zhi)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代勞。”

父親早逝,兄長鬍鬧,家族希望寄於一人之身,又怎能不收斂性情、藏愚守拙,盡力去做那些“正確”的事呢?

第四十五回描寫寶釵大觀園的生活:

“夜復漸長,遂至母親房中商議,打點些針線。日間至賈母王夫人處兩次省候,不免又承色陪坐;園中姐妹處,也要度時閒話一回;故日間不大得閒,每夜燈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寢。”

我們總說她人情練達,可“事事想得妥當”的背後,只因金鎖掛在身上,擔起了責任,放下了自我。

對外以進宮待選之身,翼圖拯救日趨衰敗的家族;

對內照顧家中買賣,操心“漸亦消耗”的生意,時常提醒不靠譜的哥哥;

進到內室,寬慰母心,承歡膝下;

客居賈府,處處細心、事事周全,上下左右應對妥當。

放眼整部《紅樓》,寶釵是最讓人省心的懂事孩子。

只是,她把自己戒掉了。

紅學專家劉心武評價寶釵靠吃冷香丸壓制體內熱症時,就曾指出這是在隱喻她的剋制天性。

再回首,有沒有發現寶釵很像一天天長大的我們?

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紀,我們傷春悲秋,任性任情,唯獨不諳世事,雙手不沾陽春水,也不曉得柴米油鹽貴,今夕何年。

待到光陰流轉,一頭扎進滾滾紅塵,在艱難人事的錘鍊下,把自己活成一支孤獨的隊伍。

零零碎碎的一地雞毛不掃起來,何處可落腳?

千瘡百孔的生活不縫縫補補,如何撐起體面?

這個時候,我才懂得寶釵的“妥當周全”裡,是難以細細與人言的“當家才知柴米貴”。

原來,黛玉和寶釵之間,隔著一個煙火世俗的人間。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02

寶釵的待女鶯兒和賈環擲骰子玩。賈環擲了個么,偏耍賴說是四個點,鶯兒氣得與他爭辯起來。

一旁的寶釵,喝止了鶯兒,說道:“越大越沒規矩!難道爺們還賴你?還不放下錢來呢。”

小時候讀到這一段,只覺得寶釵圓滑虛偽,是非不明。

可是這些年,我慢慢發現,自己也不再是當初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人了。

前兩個月,一大家子人去曼谷旅行,打車回酒店時,司機有意繞路,正常73泰銖的路程,卻要150泰銖。

表弟憤怒地說:“不能給那麼多,我要報警,大不了打一架,誰怕誰?”

我勸表弟:“沒多少錢的事,鬧上半天,不值得。”

表弟斬釘截鐵地說:“這不是錢,是原則!”

看著他年輕氣盛的模樣,我沉默片刻,說道:

“但是咱們帶著老人、孩子,真在語言不通的國外大街上打起來,就算你贏了,也沒了看風景的心情。所以算了吧。”

隨著年紀漸長,看不慣的人和事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領悟一句“算了”背後的涵義。

心裡再討厭一個人,表面上仍會奉承兩句;

即使不認同對方的所作所為,話到嘴邊卻變成了“他也有他的道理”;

那些不是大善大惡、大是大非的事,就一笑而過了;

遇到一些無關緊要的爭執,也學會了像寶釵一樣“事不關己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我們的心變大了,是因為我們在人生的各種抉擇中明白了一個道理:

人這一生,說起來很短,可過起來挺長。

我們當如何面對,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不如意?

與其為了那些拿不起、放不下、得不到的疲於奔命,不如對自己說一聲“算了”,學會釋懷,學會悅納。

"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作者:洞見·朱麗葉

大多曾如黛玉一般的女孩兒,最後一步步走向圓融通達的寶釵。

知乎上曾有一個提問:為什麼大多數人喜歡林黛玉而貶低薛寶釵?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是這麼說的:

“我們偏愛黛玉,是懷念那個稜角未損、還活在天真世界裡年少的自己;

我們不愛寶釵,是因為不愛在她身上看到對世事妥協、面目模糊的自己。”

小時候讀《紅樓》,總覺得寶釵看不太真切。

明明博覽群書,卻偏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空有“好風憑藉力”的青雲志,卻遇事“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

雖然勸說寶玉要關注“仕途經濟”,卻寫下《螃蟹詠》,令寶玉大嘆罵得痛快。

後來經歷了人世變幻,才明白:

年少時在寶釵身上沒讀懂的那部分,叫做生活。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01

寶釵出生於“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的薛家。

書中寫道:“當時他父親在日,極愛此女,令其讀書識字,較之乃兄,竟高十倍。”

寥寥數字,輕描淡寫,卻能看到她從小就肩負光耀門楣的使命。

“自父親死後,見哥哥不能安慰母心,她便不以書字為念,只留心針黹(zhi)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代勞。”

父親早逝,兄長鬍鬧,家族希望寄於一人之身,又怎能不收斂性情、藏愚守拙,盡力去做那些“正確”的事呢?

第四十五回描寫寶釵大觀園的生活:

“夜復漸長,遂至母親房中商議,打點些針線。日間至賈母王夫人處兩次省候,不免又承色陪坐;園中姐妹處,也要度時閒話一回;故日間不大得閒,每夜燈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寢。”

我們總說她人情練達,可“事事想得妥當”的背後,只因金鎖掛在身上,擔起了責任,放下了自我。

對外以進宮待選之身,翼圖拯救日趨衰敗的家族;

對內照顧家中買賣,操心“漸亦消耗”的生意,時常提醒不靠譜的哥哥;

進到內室,寬慰母心,承歡膝下;

客居賈府,處處細心、事事周全,上下左右應對妥當。

放眼整部《紅樓》,寶釵是最讓人省心的懂事孩子。

只是,她把自己戒掉了。

紅學專家劉心武評價寶釵靠吃冷香丸壓制體內熱症時,就曾指出這是在隱喻她的剋制天性。

再回首,有沒有發現寶釵很像一天天長大的我們?

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紀,我們傷春悲秋,任性任情,唯獨不諳世事,雙手不沾陽春水,也不曉得柴米油鹽貴,今夕何年。

待到光陰流轉,一頭扎進滾滾紅塵,在艱難人事的錘鍊下,把自己活成一支孤獨的隊伍。

零零碎碎的一地雞毛不掃起來,何處可落腳?

千瘡百孔的生活不縫縫補補,如何撐起體面?

這個時候,我才懂得寶釵的“妥當周全”裡,是難以細細與人言的“當家才知柴米貴”。

原來,黛玉和寶釵之間,隔著一個煙火世俗的人間。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02

寶釵的待女鶯兒和賈環擲骰子玩。賈環擲了個么,偏耍賴說是四個點,鶯兒氣得與他爭辯起來。

一旁的寶釵,喝止了鶯兒,說道:“越大越沒規矩!難道爺們還賴你?還不放下錢來呢。”

小時候讀到這一段,只覺得寶釵圓滑虛偽,是非不明。

可是這些年,我慢慢發現,自己也不再是當初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人了。

前兩個月,一大家子人去曼谷旅行,打車回酒店時,司機有意繞路,正常73泰銖的路程,卻要150泰銖。

表弟憤怒地說:“不能給那麼多,我要報警,大不了打一架,誰怕誰?”

我勸表弟:“沒多少錢的事,鬧上半天,不值得。”

表弟斬釘截鐵地說:“這不是錢,是原則!”

看著他年輕氣盛的模樣,我沉默片刻,說道:

“但是咱們帶著老人、孩子,真在語言不通的國外大街上打起來,就算你贏了,也沒了看風景的心情。所以算了吧。”

隨著年紀漸長,看不慣的人和事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領悟一句“算了”背後的涵義。

心裡再討厭一個人,表面上仍會奉承兩句;

即使不認同對方的所作所為,話到嘴邊卻變成了“他也有他的道理”;

那些不是大善大惡、大是大非的事,就一笑而過了;

遇到一些無關緊要的爭執,也學會了像寶釵一樣“事不關己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我們的心變大了,是因為我們在人生的各種抉擇中明白了一個道理:

人這一生,說起來很短,可過起來挺長。

我們當如何面對,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不如意?

與其為了那些拿不起、放不下、得不到的疲於奔命,不如對自己說一聲“算了”,學會釋懷,學會悅納。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03

細看《紅樓》,寶釵似乎很少為什麼人、什麼事流淚嘆惜過。

金釧跳井自殺,寶釵平靜地勸慰王夫人:

“據我看來,她並不是賭氣投井,或是在井旁邊兒玩,失了腳掉下去的……十分過不去,不過多賞她幾兩銀子,發送她,也就盡了主僕之情了。”

一番話未免讓人感嘆冷漠,但她卻能將自己新做的衣裳拿出來為金釧裝裹。

柳湘蓮因誤解要與尤三姐退婚,三姐自刎而死,柳湘蓮悔恨至深,隨一道士出走,不知所蹤。

眾人無不駭然,寶釵卻不以為意地說: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也是他們前生命定,依我說,不必為他們傷感。倒是自從哥哥打江南迴來了一二十日,那同伴去的的夥計們辛辛苦苦的,也該請一請,酬謝酬謝才是,別叫人家看著無理似的。”

這段話波瀾不驚,年少時,讓我痛感人性涼薄。

如今,我也經歷過一些人事悲喜,才看到與現世妥協的無奈。

金釧死不能復生,倒不如儘可能撫卹她的家人。寶玉縱使再傷心,但真正為其家人爭取利益的是寶釵。

柳湘蓮失蹤,就算為之哀傷痛哭也不能改變結果。各人有各人的造化,各人也有各人的承擔,寶釵只能負責她那一份。

如果她也像母親和哥哥一樣長吁短嘆,而忘了生意正事,又如何接下生活砸過來的難題?

人到中年,我才真的讀懂了寶釵。

童話結束,現實嚴酷,困境之下,唯有保持一份沉靜從容的氣度,日子才不會那麼難過。

“金釵雪裡埋”,不是不哭,只是這份悲苦被大雪掩藏了痕跡。

"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作者:洞見·朱麗葉

大多曾如黛玉一般的女孩兒,最後一步步走向圓融通達的寶釵。

知乎上曾有一個提問:為什麼大多數人喜歡林黛玉而貶低薛寶釵?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是這麼說的:

“我們偏愛黛玉,是懷念那個稜角未損、還活在天真世界裡年少的自己;

我們不愛寶釵,是因為不愛在她身上看到對世事妥協、面目模糊的自己。”

小時候讀《紅樓》,總覺得寶釵看不太真切。

明明博覽群書,卻偏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空有“好風憑藉力”的青雲志,卻遇事“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

雖然勸說寶玉要關注“仕途經濟”,卻寫下《螃蟹詠》,令寶玉大嘆罵得痛快。

後來經歷了人世變幻,才明白:

年少時在寶釵身上沒讀懂的那部分,叫做生活。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01

寶釵出生於“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的薛家。

書中寫道:“當時他父親在日,極愛此女,令其讀書識字,較之乃兄,竟高十倍。”

寥寥數字,輕描淡寫,卻能看到她從小就肩負光耀門楣的使命。

“自父親死後,見哥哥不能安慰母心,她便不以書字為念,只留心針黹(zhi)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代勞。”

父親早逝,兄長鬍鬧,家族希望寄於一人之身,又怎能不收斂性情、藏愚守拙,盡力去做那些“正確”的事呢?

第四十五回描寫寶釵大觀園的生活:

“夜復漸長,遂至母親房中商議,打點些針線。日間至賈母王夫人處兩次省候,不免又承色陪坐;園中姐妹處,也要度時閒話一回;故日間不大得閒,每夜燈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寢。”

我們總說她人情練達,可“事事想得妥當”的背後,只因金鎖掛在身上,擔起了責任,放下了自我。

對外以進宮待選之身,翼圖拯救日趨衰敗的家族;

對內照顧家中買賣,操心“漸亦消耗”的生意,時常提醒不靠譜的哥哥;

進到內室,寬慰母心,承歡膝下;

客居賈府,處處細心、事事周全,上下左右應對妥當。

放眼整部《紅樓》,寶釵是最讓人省心的懂事孩子。

只是,她把自己戒掉了。

紅學專家劉心武評價寶釵靠吃冷香丸壓制體內熱症時,就曾指出這是在隱喻她的剋制天性。

再回首,有沒有發現寶釵很像一天天長大的我們?

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紀,我們傷春悲秋,任性任情,唯獨不諳世事,雙手不沾陽春水,也不曉得柴米油鹽貴,今夕何年。

待到光陰流轉,一頭扎進滾滾紅塵,在艱難人事的錘鍊下,把自己活成一支孤獨的隊伍。

零零碎碎的一地雞毛不掃起來,何處可落腳?

千瘡百孔的生活不縫縫補補,如何撐起體面?

這個時候,我才懂得寶釵的“妥當周全”裡,是難以細細與人言的“當家才知柴米貴”。

原來,黛玉和寶釵之間,隔著一個煙火世俗的人間。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02

寶釵的待女鶯兒和賈環擲骰子玩。賈環擲了個么,偏耍賴說是四個點,鶯兒氣得與他爭辯起來。

一旁的寶釵,喝止了鶯兒,說道:“越大越沒規矩!難道爺們還賴你?還不放下錢來呢。”

小時候讀到這一段,只覺得寶釵圓滑虛偽,是非不明。

可是這些年,我慢慢發現,自己也不再是當初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人了。

前兩個月,一大家子人去曼谷旅行,打車回酒店時,司機有意繞路,正常73泰銖的路程,卻要150泰銖。

表弟憤怒地說:“不能給那麼多,我要報警,大不了打一架,誰怕誰?”

我勸表弟:“沒多少錢的事,鬧上半天,不值得。”

表弟斬釘截鐵地說:“這不是錢,是原則!”

看著他年輕氣盛的模樣,我沉默片刻,說道:

“但是咱們帶著老人、孩子,真在語言不通的國外大街上打起來,就算你贏了,也沒了看風景的心情。所以算了吧。”

隨著年紀漸長,看不慣的人和事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領悟一句“算了”背後的涵義。

心裡再討厭一個人,表面上仍會奉承兩句;

即使不認同對方的所作所為,話到嘴邊卻變成了“他也有他的道理”;

那些不是大善大惡、大是大非的事,就一笑而過了;

遇到一些無關緊要的爭執,也學會了像寶釵一樣“事不關己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我們的心變大了,是因為我們在人生的各種抉擇中明白了一個道理:

人這一生,說起來很短,可過起來挺長。

我們當如何面對,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不如意?

與其為了那些拿不起、放不下、得不到的疲於奔命,不如對自己說一聲“算了”,學會釋懷,學會悅納。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03

細看《紅樓》,寶釵似乎很少為什麼人、什麼事流淚嘆惜過。

金釧跳井自殺,寶釵平靜地勸慰王夫人:

“據我看來,她並不是賭氣投井,或是在井旁邊兒玩,失了腳掉下去的……十分過不去,不過多賞她幾兩銀子,發送她,也就盡了主僕之情了。”

一番話未免讓人感嘆冷漠,但她卻能將自己新做的衣裳拿出來為金釧裝裹。

柳湘蓮因誤解要與尤三姐退婚,三姐自刎而死,柳湘蓮悔恨至深,隨一道士出走,不知所蹤。

眾人無不駭然,寶釵卻不以為意地說: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也是他們前生命定,依我說,不必為他們傷感。倒是自從哥哥打江南迴來了一二十日,那同伴去的的夥計們辛辛苦苦的,也該請一請,酬謝酬謝才是,別叫人家看著無理似的。”

這段話波瀾不驚,年少時,讓我痛感人性涼薄。

如今,我也經歷過一些人事悲喜,才看到與現世妥協的無奈。

金釧死不能復生,倒不如儘可能撫卹她的家人。寶玉縱使再傷心,但真正為其家人爭取利益的是寶釵。

柳湘蓮失蹤,就算為之哀傷痛哭也不能改變結果。各人有各人的造化,各人也有各人的承擔,寶釵只能負責她那一份。

如果她也像母親和哥哥一樣長吁短嘆,而忘了生意正事,又如何接下生活砸過來的難題?

人到中年,我才真的讀懂了寶釵。

童話結束,現實嚴酷,困境之下,唯有保持一份沉靜從容的氣度,日子才不會那麼難過。

“金釵雪裡埋”,不是不哭,只是這份悲苦被大雪掩藏了痕跡。

年少只愛林黛玉,中年方懂寶釵難

04

林語堂說:“欲知一箇中國人的脾氣,最容易的方法,莫過於問他喜歡林黛玉還是薛寶釵。假如他喜歡黛玉,那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假如他贊成寶釵,那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亦有人說,黛玉和寶釵是我們在成長中的兩個階段。

年少時,對看不慣的人和事,直截了當出言諷刺;對世間的一切汙濁骯髒,理直氣壯直斥其非。

成年後,被生活搓揉一番,學會了端莊克己,說話留了心眼,做事滴水不漏。

大多曾經如黛玉一般的女孩兒,最後都會在歲月的長河裡,一步步走向圓融通達的寶釵。

這個過程,大概就是“成長”。

我們在其中,學會了利弊權衡。

我們不會再像林妹妹一樣淚珠滿面,但一定會如寶釵一般面不改色地將生活繼續。

正如一直很喜歡的那句臺詞:

“有時候,你就是要做正確的事,即使那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我們縱然失去了黛玉的自我率性,失去了“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灑脫,但也和寶釵一樣,經歷過艱辛,圓潤了稜角,深深懂得人生不易,才不願去計較些微瑣事,最終帶著溫暖與善意融入塵世間。

回首望去,深深淺淺裡,不是沒有遺憾,但我們總要遇見不一樣的自己,也終將慢慢錘鍊成最好的自己。

關山已遠,更深露重,前路漫漫,善自珍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