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
"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了最高峰。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約5000—4300年。發現玉器的重要地點有江蘇錢山漾、吳縣草鞋山、張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武進寺墩、浙江餘反山、瑤山等。良諸文化玉器數量很多,玉雕技藝之精湛,令人讚歎不已。良渚文化玉器解放前即已流傳於世,曾被誤為戰國時代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鉞最多,造型宏大雄渾,風格嚴謹深刻,紋飾以神祕莫測的神人獸面引人入勝,陰線雕刻和浮雕完美組合,成為當時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採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磨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有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徵的片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徵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工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遊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了最高峰。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約5000—4300年。發現玉器的重要地點有江蘇錢山漾、吳縣草鞋山、張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武進寺墩、浙江餘反山、瑤山等。良諸文化玉器數量很多,玉雕技藝之精湛,令人讚歎不已。良渚文化玉器解放前即已流傳於世,曾被誤為戰國時代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鉞最多,造型宏大雄渾,風格嚴謹深刻,紋飾以神祕莫測的神人獸面引人入勝,陰線雕刻和浮雕完美組合,成為當時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採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磨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有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徵的片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徵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工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遊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按照器形來分有球、璧、冠狀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錐形器、、半圓形飾、瑣、牌飾、串飾、新月形飾、動物形飾、帶鉤、鉞、端飾和柄形器等。從用途來看,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玉器。這標誌著中華古代部分玉器已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祕的面紗而走上神壇。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其表現手法以陰刻線為主輔以淡浮雕,並出現了圓雕、半圓雕、鏤空等難度很大的手法,飾紋已採用立體紋、地紋和裝飾效三位一體,稱為“三層花”,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雲紋,直線,渦紋等為底紋,然後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輪廓,最後再以陰刻線在凸面表現細部。如良渚玉器的獸面紋常以單(雙)陰線刻的圓圈象徵眼睛,兩眼之下用淡浮雕出呈長方形界,其上增配橋狀隆起,似如鼻樑,少數在其下陰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線勾勒出臉龐,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圓角長方形,有眼瞼和鼻樑或額,無徽牙者,易呈蒜頭形,無眼瞼和鼻樑或額。紋飾著重強調圖像頭部結構;尤其是以圖紋為中心刻畫出牙齒成圖時多采用正視投影。為解決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設計者匠心獨運地採用兩個側面表現立體圖形的方式,將原本單調、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現得面目猙獰、變幻莫測,令人驚然不已,稱其為“猙獰的美’或‘獰厲的美’,是很恰當的。

"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了最高峰。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約5000—4300年。發現玉器的重要地點有江蘇錢山漾、吳縣草鞋山、張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武進寺墩、浙江餘反山、瑤山等。良諸文化玉器數量很多,玉雕技藝之精湛,令人讚歎不已。良渚文化玉器解放前即已流傳於世,曾被誤為戰國時代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鉞最多,造型宏大雄渾,風格嚴謹深刻,紋飾以神祕莫測的神人獸面引人入勝,陰線雕刻和浮雕完美組合,成為當時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採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磨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有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徵的片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徵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工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遊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按照器形來分有球、璧、冠狀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錐形器、、半圓形飾、瑣、牌飾、串飾、新月形飾、動物形飾、帶鉤、鉞、端飾和柄形器等。從用途來看,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玉器。這標誌著中華古代部分玉器已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祕的面紗而走上神壇。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其表現手法以陰刻線為主輔以淡浮雕,並出現了圓雕、半圓雕、鏤空等難度很大的手法,飾紋已採用立體紋、地紋和裝飾效三位一體,稱為“三層花”,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雲紋,直線,渦紋等為底紋,然後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輪廓,最後再以陰刻線在凸面表現細部。如良渚玉器的獸面紋常以單(雙)陰線刻的圓圈象徵眼睛,兩眼之下用淡浮雕出呈長方形界,其上增配橋狀隆起,似如鼻樑,少數在其下陰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線勾勒出臉龐,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圓角長方形,有眼瞼和鼻樑或額,無徽牙者,易呈蒜頭形,無眼瞼和鼻樑或額。紋飾著重強調圖像頭部結構;尤其是以圖紋為中心刻畫出牙齒成圖時多采用正視投影。為解決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設計者匠心獨運地採用兩個側面表現立體圖形的方式,將原本單調、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現得面目猙獰、變幻莫測,令人驚然不已,稱其為“猙獰的美’或‘獰厲的美’,是很恰當的。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質地和製作工藝精粗差別懸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為太湖地區所產各種粗玉,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少量蛇紋石,玉石顏色以綠為主,或泛青或透黃,玉質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釐米左右),手感較輕,有些玉料疏鬆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則選用質地細密晶潤的玉材,觸感平滑細膩,器物表面呈現寶石光澤,近乎銅鏡的亮度,俗稱“包漿殼”,色澤多以黃綠為基調。

"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了最高峰。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約5000—4300年。發現玉器的重要地點有江蘇錢山漾、吳縣草鞋山、張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武進寺墩、浙江餘反山、瑤山等。良諸文化玉器數量很多,玉雕技藝之精湛,令人讚歎不已。良渚文化玉器解放前即已流傳於世,曾被誤為戰國時代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鉞最多,造型宏大雄渾,風格嚴謹深刻,紋飾以神祕莫測的神人獸面引人入勝,陰線雕刻和浮雕完美組合,成為當時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採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磨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有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徵的片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徵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工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遊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按照器形來分有球、璧、冠狀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錐形器、、半圓形飾、瑣、牌飾、串飾、新月形飾、動物形飾、帶鉤、鉞、端飾和柄形器等。從用途來看,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玉器。這標誌著中華古代部分玉器已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祕的面紗而走上神壇。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其表現手法以陰刻線為主輔以淡浮雕,並出現了圓雕、半圓雕、鏤空等難度很大的手法,飾紋已採用立體紋、地紋和裝飾效三位一體,稱為“三層花”,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雲紋,直線,渦紋等為底紋,然後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輪廓,最後再以陰刻線在凸面表現細部。如良渚玉器的獸面紋常以單(雙)陰線刻的圓圈象徵眼睛,兩眼之下用淡浮雕出呈長方形界,其上增配橋狀隆起,似如鼻樑,少數在其下陰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線勾勒出臉龐,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圓角長方形,有眼瞼和鼻樑或額,無徽牙者,易呈蒜頭形,無眼瞼和鼻樑或額。紋飾著重強調圖像頭部結構;尤其是以圖紋為中心刻畫出牙齒成圖時多采用正視投影。為解決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設計者匠心獨運地採用兩個側面表現立體圖形的方式,將原本單調、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現得面目猙獰、變幻莫測,令人驚然不已,稱其為“猙獰的美’或‘獰厲的美’,是很恰當的。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質地和製作工藝精粗差別懸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為太湖地區所產各種粗玉,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少量蛇紋石,玉石顏色以綠為主,或泛青或透黃,玉質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釐米左右),手感較輕,有些玉料疏鬆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則選用質地細密晶潤的玉材,觸感平滑細膩,器物表面呈現寶石光澤,近乎銅鏡的亮度,俗稱“包漿殼”,色澤多以黃綠為基調。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主要玉器有玉琮、璧、瑛、符、鐲、佩、珠、管、環、等禮器及梯形器、半圓形器、三叉形冠飾等,還有蟬、鳥等動物。良渚文化最大的特點是除琮、璧鐲等少數玉器為單件外,多數玉器為複合件,其中有組裝件、穿綴件和鑲嵌件。

"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了最高峰。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約5000—4300年。發現玉器的重要地點有江蘇錢山漾、吳縣草鞋山、張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武進寺墩、浙江餘反山、瑤山等。良諸文化玉器數量很多,玉雕技藝之精湛,令人讚歎不已。良渚文化玉器解放前即已流傳於世,曾被誤為戰國時代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鉞最多,造型宏大雄渾,風格嚴謹深刻,紋飾以神祕莫測的神人獸面引人入勝,陰線雕刻和浮雕完美組合,成為當時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採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磨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有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徵的片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徵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工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遊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按照器形來分有球、璧、冠狀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錐形器、、半圓形飾、瑣、牌飾、串飾、新月形飾、動物形飾、帶鉤、鉞、端飾和柄形器等。從用途來看,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玉器。這標誌著中華古代部分玉器已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祕的面紗而走上神壇。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其表現手法以陰刻線為主輔以淡浮雕,並出現了圓雕、半圓雕、鏤空等難度很大的手法,飾紋已採用立體紋、地紋和裝飾效三位一體,稱為“三層花”,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雲紋,直線,渦紋等為底紋,然後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輪廓,最後再以陰刻線在凸面表現細部。如良渚玉器的獸面紋常以單(雙)陰線刻的圓圈象徵眼睛,兩眼之下用淡浮雕出呈長方形界,其上增配橋狀隆起,似如鼻樑,少數在其下陰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線勾勒出臉龐,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圓角長方形,有眼瞼和鼻樑或額,無徽牙者,易呈蒜頭形,無眼瞼和鼻樑或額。紋飾著重強調圖像頭部結構;尤其是以圖紋為中心刻畫出牙齒成圖時多采用正視投影。為解決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設計者匠心獨運地採用兩個側面表現立體圖形的方式,將原本單調、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現得面目猙獰、變幻莫測,令人驚然不已,稱其為“猙獰的美’或‘獰厲的美’,是很恰當的。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質地和製作工藝精粗差別懸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為太湖地區所產各種粗玉,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少量蛇紋石,玉石顏色以綠為主,或泛青或透黃,玉質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釐米左右),手感較輕,有些玉料疏鬆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則選用質地細密晶潤的玉材,觸感平滑細膩,器物表面呈現寶石光澤,近乎銅鏡的亮度,俗稱“包漿殼”,色澤多以黃綠為基調。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主要玉器有玉琮、璧、瑛、符、鐲、佩、珠、管、環、等禮器及梯形器、半圓形器、三叉形冠飾等,還有蟬、鳥等動物。良渚文化最大的特點是除琮、璧鐲等少數玉器為單件外,多數玉器為複合件,其中有組裝件、穿綴件和鑲嵌件。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琮、玉環、玉鐲等玉器造型嚴謹而規範。良渚文化玉器之中,最為精美的當屬玉琮、玉鉞以及冠型飾。其雕琢紋飾精細,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象徵——神人獸合體的神徽,用細密的陰刻線紋琢出。一引起極為複雜的圖像濃縮到僅有指甲蓋大小的浮雕面上,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也有很吃力才能看清。由此可想象當時雕琢技術之精湛。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特徵的玉器,不僅是形體最大的器件,也是出土較多的玉器品種。良渚玉琮有許多大小不一的規格和形狀。研究發現其不僅有祭地禮器功能,同時又具有殮葬用途。玉琮與崇拜信仰有關,是社會需要和精神信仰的產物。玉琮的形制外方內圓,立面分為若干節。玉琮大小差別很大,有的玉琮只有一節,最多的有十九節。有的玉琮表面有精美的浮雕和陰刻紋飾,有的卻為素面。良渚文化中發現一件非常特殊的玉琮,可稱為良渚玉琮王,屬於寬短琮,即璧琮。該玉琮的玉質甚好,雕琢精細圓潤,可謂玉琮精品。玉琮上神人獸面紋表現出原始圖騰崇拜思想,同時玉琮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有貴族和有地位的人才能擁有玉琮。早期玉宇多陰線刻,晚期玉琮多有浮雕紋飾。從出土情況來看單節玉琮受沁嚴重,變成粉白色居多,多凶玉琮玉質保存好,色沁一般較少。玉琮每一節方柱四角邊沿為中心線,雕刻對稱的變形獸面紋。玉琮中心射徑的挖料技藝高超,玉琮孔徑大多僅有1—2釐米,孔徑口沿稜角規整,孔壁光潔,說明上下對接的誤差很小。良渚文化玉器中有鏤空雕刻的玉雕,玉冠飾,還採用了鑲嵌松石等裝飾手法。

"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了最高峰。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約5000—4300年。發現玉器的重要地點有江蘇錢山漾、吳縣草鞋山、張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武進寺墩、浙江餘反山、瑤山等。良諸文化玉器數量很多,玉雕技藝之精湛,令人讚歎不已。良渚文化玉器解放前即已流傳於世,曾被誤為戰國時代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鉞最多,造型宏大雄渾,風格嚴謹深刻,紋飾以神祕莫測的神人獸面引人入勝,陰線雕刻和浮雕完美組合,成為當時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採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磨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有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徵的片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徵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工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遊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按照器形來分有球、璧、冠狀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錐形器、、半圓形飾、瑣、牌飾、串飾、新月形飾、動物形飾、帶鉤、鉞、端飾和柄形器等。從用途來看,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玉器。這標誌著中華古代部分玉器已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祕的面紗而走上神壇。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其表現手法以陰刻線為主輔以淡浮雕,並出現了圓雕、半圓雕、鏤空等難度很大的手法,飾紋已採用立體紋、地紋和裝飾效三位一體,稱為“三層花”,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雲紋,直線,渦紋等為底紋,然後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輪廓,最後再以陰刻線在凸面表現細部。如良渚玉器的獸面紋常以單(雙)陰線刻的圓圈象徵眼睛,兩眼之下用淡浮雕出呈長方形界,其上增配橋狀隆起,似如鼻樑,少數在其下陰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線勾勒出臉龐,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圓角長方形,有眼瞼和鼻樑或額,無徽牙者,易呈蒜頭形,無眼瞼和鼻樑或額。紋飾著重強調圖像頭部結構;尤其是以圖紋為中心刻畫出牙齒成圖時多采用正視投影。為解決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設計者匠心獨運地採用兩個側面表現立體圖形的方式,將原本單調、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現得面目猙獰、變幻莫測,令人驚然不已,稱其為“猙獰的美’或‘獰厲的美’,是很恰當的。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質地和製作工藝精粗差別懸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為太湖地區所產各種粗玉,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少量蛇紋石,玉石顏色以綠為主,或泛青或透黃,玉質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釐米左右),手感較輕,有些玉料疏鬆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則選用質地細密晶潤的玉材,觸感平滑細膩,器物表面呈現寶石光澤,近乎銅鏡的亮度,俗稱“包漿殼”,色澤多以黃綠為基調。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主要玉器有玉琮、璧、瑛、符、鐲、佩、珠、管、環、等禮器及梯形器、半圓形器、三叉形冠飾等,還有蟬、鳥等動物。良渚文化最大的特點是除琮、璧鐲等少數玉器為單件外,多數玉器為複合件,其中有組裝件、穿綴件和鑲嵌件。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琮、玉環、玉鐲等玉器造型嚴謹而規範。良渚文化玉器之中,最為精美的當屬玉琮、玉鉞以及冠型飾。其雕琢紋飾精細,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象徵——神人獸合體的神徽,用細密的陰刻線紋琢出。一引起極為複雜的圖像濃縮到僅有指甲蓋大小的浮雕面上,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也有很吃力才能看清。由此可想象當時雕琢技術之精湛。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特徵的玉器,不僅是形體最大的器件,也是出土較多的玉器品種。良渚玉琮有許多大小不一的規格和形狀。研究發現其不僅有祭地禮器功能,同時又具有殮葬用途。玉琮與崇拜信仰有關,是社會需要和精神信仰的產物。玉琮的形制外方內圓,立面分為若干節。玉琮大小差別很大,有的玉琮只有一節,最多的有十九節。有的玉琮表面有精美的浮雕和陰刻紋飾,有的卻為素面。良渚文化中發現一件非常特殊的玉琮,可稱為良渚玉琮王,屬於寬短琮,即璧琮。該玉琮的玉質甚好,雕琢精細圓潤,可謂玉琮精品。玉琮上神人獸面紋表現出原始圖騰崇拜思想,同時玉琮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有貴族和有地位的人才能擁有玉琮。早期玉宇多陰線刻,晚期玉琮多有浮雕紋飾。從出土情況來看單節玉琮受沁嚴重,變成粉白色居多,多凶玉琮玉質保存好,色沁一般較少。玉琮每一節方柱四角邊沿為中心線,雕刻對稱的變形獸面紋。玉琮中心射徑的挖料技藝高超,玉琮孔徑大多僅有1—2釐米,孔徑口沿稜角規整,孔壁光潔,說明上下對接的誤差很小。良渚文化玉器中有鏤空雕刻的玉雕,玉冠飾,還採用了鑲嵌松石等裝飾手法。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玉璧也是良渚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玉器,璧的型制呈扁平圓形,中間有孔。玉璧可能源於圓形石斧等原始工具,玉璧存在時間很長,從石器時代直到清朝,都有玉璧出現。古文記載“以蒼璧禮天”,表明其具有禮器用途。良渚玉器中玉璧數量最大,良渚玉器特點是玉璧形體大而厚實,最大的玉璧直徑達40釐米;其二玉質純淨少,多有斑斕色彩;再者玉璧多為素面無紋。一般說來說來良渚玉璧加工粗拙,體現在外邊不圓,邊部厚薄不均,璧體表面不光,璧孔對鑽錯位。但是少數雕琢精緻的玉璧璧面光潔,邊沿和孔徑規整,很少留下旋鑽痕跡。從出土玉璧的數量來看,玉璧在當時深受歡迎。玉璧是禮器,同時也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了最高峰。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約5000—4300年。發現玉器的重要地點有江蘇錢山漾、吳縣草鞋山、張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武進寺墩、浙江餘反山、瑤山等。良諸文化玉器數量很多,玉雕技藝之精湛,令人讚歎不已。良渚文化玉器解放前即已流傳於世,曾被誤為戰國時代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鉞最多,造型宏大雄渾,風格嚴謹深刻,紋飾以神祕莫測的神人獸面引人入勝,陰線雕刻和浮雕完美組合,成為當時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採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磨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有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徵的片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徵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工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遊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按照器形來分有球、璧、冠狀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錐形器、、半圓形飾、瑣、牌飾、串飾、新月形飾、動物形飾、帶鉤、鉞、端飾和柄形器等。從用途來看,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玉器。這標誌著中華古代部分玉器已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祕的面紗而走上神壇。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其表現手法以陰刻線為主輔以淡浮雕,並出現了圓雕、半圓雕、鏤空等難度很大的手法,飾紋已採用立體紋、地紋和裝飾效三位一體,稱為“三層花”,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雲紋,直線,渦紋等為底紋,然後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輪廓,最後再以陰刻線在凸面表現細部。如良渚玉器的獸面紋常以單(雙)陰線刻的圓圈象徵眼睛,兩眼之下用淡浮雕出呈長方形界,其上增配橋狀隆起,似如鼻樑,少數在其下陰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線勾勒出臉龐,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圓角長方形,有眼瞼和鼻樑或額,無徽牙者,易呈蒜頭形,無眼瞼和鼻樑或額。紋飾著重強調圖像頭部結構;尤其是以圖紋為中心刻畫出牙齒成圖時多采用正視投影。為解決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設計者匠心獨運地採用兩個側面表現立體圖形的方式,將原本單調、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現得面目猙獰、變幻莫測,令人驚然不已,稱其為“猙獰的美’或‘獰厲的美’,是很恰當的。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質地和製作工藝精粗差別懸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為太湖地區所產各種粗玉,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少量蛇紋石,玉石顏色以綠為主,或泛青或透黃,玉質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釐米左右),手感較輕,有些玉料疏鬆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則選用質地細密晶潤的玉材,觸感平滑細膩,器物表面呈現寶石光澤,近乎銅鏡的亮度,俗稱“包漿殼”,色澤多以黃綠為基調。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主要玉器有玉琮、璧、瑛、符、鐲、佩、珠、管、環、等禮器及梯形器、半圓形器、三叉形冠飾等,還有蟬、鳥等動物。良渚文化最大的特點是除琮、璧鐲等少數玉器為單件外,多數玉器為複合件,其中有組裝件、穿綴件和鑲嵌件。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琮、玉環、玉鐲等玉器造型嚴謹而規範。良渚文化玉器之中,最為精美的當屬玉琮、玉鉞以及冠型飾。其雕琢紋飾精細,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象徵——神人獸合體的神徽,用細密的陰刻線紋琢出。一引起極為複雜的圖像濃縮到僅有指甲蓋大小的浮雕面上,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也有很吃力才能看清。由此可想象當時雕琢技術之精湛。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特徵的玉器,不僅是形體最大的器件,也是出土較多的玉器品種。良渚玉琮有許多大小不一的規格和形狀。研究發現其不僅有祭地禮器功能,同時又具有殮葬用途。玉琮與崇拜信仰有關,是社會需要和精神信仰的產物。玉琮的形制外方內圓,立面分為若干節。玉琮大小差別很大,有的玉琮只有一節,最多的有十九節。有的玉琮表面有精美的浮雕和陰刻紋飾,有的卻為素面。良渚文化中發現一件非常特殊的玉琮,可稱為良渚玉琮王,屬於寬短琮,即璧琮。該玉琮的玉質甚好,雕琢精細圓潤,可謂玉琮精品。玉琮上神人獸面紋表現出原始圖騰崇拜思想,同時玉琮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有貴族和有地位的人才能擁有玉琮。早期玉宇多陰線刻,晚期玉琮多有浮雕紋飾。從出土情況來看單節玉琮受沁嚴重,變成粉白色居多,多凶玉琮玉質保存好,色沁一般較少。玉琮每一節方柱四角邊沿為中心線,雕刻對稱的變形獸面紋。玉琮中心射徑的挖料技藝高超,玉琮孔徑大多僅有1—2釐米,孔徑口沿稜角規整,孔壁光潔,說明上下對接的誤差很小。良渚文化玉器中有鏤空雕刻的玉雕,玉冠飾,還採用了鑲嵌松石等裝飾手法。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玉璧也是良渚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玉器,璧的型制呈扁平圓形,中間有孔。玉璧可能源於圓形石斧等原始工具,玉璧存在時間很長,從石器時代直到清朝,都有玉璧出現。古文記載“以蒼璧禮天”,表明其具有禮器用途。良渚玉器中玉璧數量最大,良渚玉器特點是玉璧形體大而厚實,最大的玉璧直徑達40釐米;其二玉質純淨少,多有斑斕色彩;再者玉璧多為素面無紋。一般說來說來良渚玉璧加工粗拙,體現在外邊不圓,邊部厚薄不均,璧體表面不光,璧孔對鑽錯位。但是少數雕琢精緻的玉璧璧面光潔,邊沿和孔徑規整,很少留下旋鑽痕跡。從出土玉璧的數量來看,玉璧在當時深受歡迎。玉璧是禮器,同時也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玉鉞也有特色,玉鉞源於穿孔石斧,呈扁寬近方形,一端有兩面對磨的弧形刃,近肩外中間有穿孔。鉞是軍事首領的象徵物,是標誌身份的重要禮器。一般玉鉞光潔無紋,但良渚反山出土的玉鉞在刃部上角兩邊均有以淺浮雕和陰線刻的神人獸面紋,下角均有鳥紋,這些紋飾酷似玉琮上的紋飾。

良渚玉器複合件較多,主要有柱形器、冠狀器、三叉形器、半圓形額飾、錐形器、冠狀器、三叉形器、半圓形額飾、錐形器、鐲、箍等。

"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了最高峰。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約5000—4300年。發現玉器的重要地點有江蘇錢山漾、吳縣草鞋山、張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武進寺墩、浙江餘反山、瑤山等。良諸文化玉器數量很多,玉雕技藝之精湛,令人讚歎不已。良渚文化玉器解放前即已流傳於世,曾被誤為戰國時代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鉞最多,造型宏大雄渾,風格嚴謹深刻,紋飾以神祕莫測的神人獸面引人入勝,陰線雕刻和浮雕完美組合,成為當時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採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磨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有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徵的片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徵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工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遊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按照器形來分有球、璧、冠狀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錐形器、、半圓形飾、瑣、牌飾、串飾、新月形飾、動物形飾、帶鉤、鉞、端飾和柄形器等。從用途來看,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玉器。這標誌著中華古代部分玉器已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祕的面紗而走上神壇。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其表現手法以陰刻線為主輔以淡浮雕,並出現了圓雕、半圓雕、鏤空等難度很大的手法,飾紋已採用立體紋、地紋和裝飾效三位一體,稱為“三層花”,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雲紋,直線,渦紋等為底紋,然後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輪廓,最後再以陰刻線在凸面表現細部。如良渚玉器的獸面紋常以單(雙)陰線刻的圓圈象徵眼睛,兩眼之下用淡浮雕出呈長方形界,其上增配橋狀隆起,似如鼻樑,少數在其下陰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線勾勒出臉龐,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圓角長方形,有眼瞼和鼻樑或額,無徽牙者,易呈蒜頭形,無眼瞼和鼻樑或額。紋飾著重強調圖像頭部結構;尤其是以圖紋為中心刻畫出牙齒成圖時多采用正視投影。為解決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設計者匠心獨運地採用兩個側面表現立體圖形的方式,將原本單調、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現得面目猙獰、變幻莫測,令人驚然不已,稱其為“猙獰的美’或‘獰厲的美’,是很恰當的。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質地和製作工藝精粗差別懸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為太湖地區所產各種粗玉,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少量蛇紋石,玉石顏色以綠為主,或泛青或透黃,玉質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釐米左右),手感較輕,有些玉料疏鬆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則選用質地細密晶潤的玉材,觸感平滑細膩,器物表面呈現寶石光澤,近乎銅鏡的亮度,俗稱“包漿殼”,色澤多以黃綠為基調。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主要玉器有玉琮、璧、瑛、符、鐲、佩、珠、管、環、等禮器及梯形器、半圓形器、三叉形冠飾等,還有蟬、鳥等動物。良渚文化最大的特點是除琮、璧鐲等少數玉器為單件外,多數玉器為複合件,其中有組裝件、穿綴件和鑲嵌件。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琮、玉環、玉鐲等玉器造型嚴謹而規範。良渚文化玉器之中,最為精美的當屬玉琮、玉鉞以及冠型飾。其雕琢紋飾精細,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象徵——神人獸合體的神徽,用細密的陰刻線紋琢出。一引起極為複雜的圖像濃縮到僅有指甲蓋大小的浮雕面上,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也有很吃力才能看清。由此可想象當時雕琢技術之精湛。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特徵的玉器,不僅是形體最大的器件,也是出土較多的玉器品種。良渚玉琮有許多大小不一的規格和形狀。研究發現其不僅有祭地禮器功能,同時又具有殮葬用途。玉琮與崇拜信仰有關,是社會需要和精神信仰的產物。玉琮的形制外方內圓,立面分為若干節。玉琮大小差別很大,有的玉琮只有一節,最多的有十九節。有的玉琮表面有精美的浮雕和陰刻紋飾,有的卻為素面。良渚文化中發現一件非常特殊的玉琮,可稱為良渚玉琮王,屬於寬短琮,即璧琮。該玉琮的玉質甚好,雕琢精細圓潤,可謂玉琮精品。玉琮上神人獸面紋表現出原始圖騰崇拜思想,同時玉琮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有貴族和有地位的人才能擁有玉琮。早期玉宇多陰線刻,晚期玉琮多有浮雕紋飾。從出土情況來看單節玉琮受沁嚴重,變成粉白色居多,多凶玉琮玉質保存好,色沁一般較少。玉琮每一節方柱四角邊沿為中心線,雕刻對稱的變形獸面紋。玉琮中心射徑的挖料技藝高超,玉琮孔徑大多僅有1—2釐米,孔徑口沿稜角規整,孔壁光潔,說明上下對接的誤差很小。良渚文化玉器中有鏤空雕刻的玉雕,玉冠飾,還採用了鑲嵌松石等裝飾手法。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玉璧也是良渚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玉器,璧的型制呈扁平圓形,中間有孔。玉璧可能源於圓形石斧等原始工具,玉璧存在時間很長,從石器時代直到清朝,都有玉璧出現。古文記載“以蒼璧禮天”,表明其具有禮器用途。良渚玉器中玉璧數量最大,良渚玉器特點是玉璧形體大而厚實,最大的玉璧直徑達40釐米;其二玉質純淨少,多有斑斕色彩;再者玉璧多為素面無紋。一般說來說來良渚玉璧加工粗拙,體現在外邊不圓,邊部厚薄不均,璧體表面不光,璧孔對鑽錯位。但是少數雕琢精緻的玉璧璧面光潔,邊沿和孔徑規整,很少留下旋鑽痕跡。從出土玉璧的數量來看,玉璧在當時深受歡迎。玉璧是禮器,同時也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玉鉞也有特色,玉鉞源於穿孔石斧,呈扁寬近方形,一端有兩面對磨的弧形刃,近肩外中間有穿孔。鉞是軍事首領的象徵物,是標誌身份的重要禮器。一般玉鉞光潔無紋,但良渚反山出土的玉鉞在刃部上角兩邊均有以淺浮雕和陰線刻的神人獸面紋,下角均有鳥紋,這些紋飾酷似玉琮上的紋飾。

良渚玉器複合件較多,主要有柱形器、冠狀器、三叉形器、半圓形額飾、錐形器、冠狀器、三叉形器、半圓形額飾、錐形器、鐲、箍等。

良渚文化古玉鑑定收藏(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