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在山西省運城市有一個建都五百年的王朝都城,歷史文化厚重,自然環境秀美,宋代大政治家、史學家、詩人司馬光多次探訪,稱頌道“青松敝廬在,白首故人稀…巫咸舊山色,相見尚依依。”明代詩人馬珂“匹馬衝寒過禹城”,寫詩道“行經海角歸功地,馳想天涯治水情。”當代國學大師姚奠中到現場實地考察後稱這裡為“華夏第一城”,這就是位於運城市夏縣禹王鄉的禹王城遺址。

"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在山西省運城市有一個建都五百年的王朝都城,歷史文化厚重,自然環境秀美,宋代大政治家、史學家、詩人司馬光多次探訪,稱頌道“青松敝廬在,白首故人稀…巫咸舊山色,相見尚依依。”明代詩人馬珂“匹馬衝寒過禹城”,寫詩道“行經海角歸功地,馳想天涯治水情。”當代國學大師姚奠中到現場實地考察後稱這裡為“華夏第一城”,這就是位於運城市夏縣禹王鄉的禹王城遺址。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史記》記載,舜禪位於禹,禹即改國號日“夏”,定都安邑。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初到公元前16世紀初,前後歷經500餘年,即5個世紀,有17個帝王先後作為統治者。都城一直在安邑(即夏縣禹王鎮)。湯王伐夏逮住夏桀於鳴條崗即現在鹽湖區安邑鎮北。古代安邑有兩個,一個是北安邑,即現在的運城市夏縣禹王鄉,一個是南安邑,即運城市鹽湖區安邑鎮。

"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在山西省運城市有一個建都五百年的王朝都城,歷史文化厚重,自然環境秀美,宋代大政治家、史學家、詩人司馬光多次探訪,稱頌道“青松敝廬在,白首故人稀…巫咸舊山色,相見尚依依。”明代詩人馬珂“匹馬衝寒過禹城”,寫詩道“行經海角歸功地,馳想天涯治水情。”當代國學大師姚奠中到現場實地考察後稱這裡為“華夏第一城”,這就是位於運城市夏縣禹王鄉的禹王城遺址。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史記》記載,舜禪位於禹,禹即改國號日“夏”,定都安邑。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初到公元前16世紀初,前後歷經500餘年,即5個世紀,有17個帝王先後作為統治者。都城一直在安邑(即夏縣禹王鎮)。湯王伐夏逮住夏桀於鳴條崗即現在鹽湖區安邑鎮北。古代安邑有兩個,一個是北安邑,即現在的運城市夏縣禹王鄉,一個是南安邑,即運城市鹽湖區安邑鎮。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夏王朝結束了氏族部落的原始社會,開啟了中國社會的家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進入奴隸制社會。夏王朝都城一直在安邑(即夏縣禹王鎮)。禹王城遺址,即古安邑,存在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十五華里的禹王鄉一禹王村、廟后辛莊、郭裡村一帶,地處青龍河平川和鳴條崗丘陵地帶,西距司馬光祠約六華里 。

"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在山西省運城市有一個建都五百年的王朝都城,歷史文化厚重,自然環境秀美,宋代大政治家、史學家、詩人司馬光多次探訪,稱頌道“青松敝廬在,白首故人稀…巫咸舊山色,相見尚依依。”明代詩人馬珂“匹馬衝寒過禹城”,寫詩道“行經海角歸功地,馳想天涯治水情。”當代國學大師姚奠中到現場實地考察後稱這裡為“華夏第一城”,這就是位於運城市夏縣禹王鄉的禹王城遺址。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史記》記載,舜禪位於禹,禹即改國號日“夏”,定都安邑。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初到公元前16世紀初,前後歷經500餘年,即5個世紀,有17個帝王先後作為統治者。都城一直在安邑(即夏縣禹王鎮)。湯王伐夏逮住夏桀於鳴條崗即現在鹽湖區安邑鎮北。古代安邑有兩個,一個是北安邑,即現在的運城市夏縣禹王鄉,一個是南安邑,即運城市鹽湖區安邑鎮。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夏王朝結束了氏族部落的原始社會,開啟了中國社會的家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進入奴隸制社會。夏王朝都城一直在安邑(即夏縣禹王鎮)。禹王城遺址,即古安邑,存在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十五華里的禹王鄉一禹王村、廟后辛莊、郭裡村一帶,地處青龍河平川和鳴條崗丘陵地帶,西距司馬光祠約六華里 。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夏朝國都禹王城,北依鳴條崗,南對中條山,東據青龍河川,西瀕碧波盪漾之鹽池,地勢形勝,風景優美,物產豐腴,確實是古代建都必選之地。在夏縣禹王鄉一帶,民間流傳許多有關大禹和禹王城的故事。

禹王城,地勢略呈北高南低的傾斜狀,分大、中、小三城及禹王廟(即青臺)遺址四部分。

大城:城垣西接司馬村,南垣至秦寺村,城內北有郭裡

村,西有廟后辛莊,南面有禹王村。僅北城牆北段長約1530,殘牆高度2一一5米。

中城:位於大城西南部,呈方形。總面積6平方公里。北牆長1522,基寬5.8,殘高1-一5米。夯層厚8一一10釐米。

小城:在大城中央,為長方形,缺東南面。牆高3米左右。

小城東南面的方形夯土臺上,建有禹王廟。臺高9米,南北長70米,東西寬65米。現有明嘉年間的殘碑。遺物有鬲釜類、缸類、盆甑類、豆類、缽碗類、板瓦、筒瓦、瓦當。有的遺物上還有“長樂未央、幹秋萬歲”等文字。

"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在山西省運城市有一個建都五百年的王朝都城,歷史文化厚重,自然環境秀美,宋代大政治家、史學家、詩人司馬光多次探訪,稱頌道“青松敝廬在,白首故人稀…巫咸舊山色,相見尚依依。”明代詩人馬珂“匹馬衝寒過禹城”,寫詩道“行經海角歸功地,馳想天涯治水情。”當代國學大師姚奠中到現場實地考察後稱這裡為“華夏第一城”,這就是位於運城市夏縣禹王鄉的禹王城遺址。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史記》記載,舜禪位於禹,禹即改國號日“夏”,定都安邑。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初到公元前16世紀初,前後歷經500餘年,即5個世紀,有17個帝王先後作為統治者。都城一直在安邑(即夏縣禹王鎮)。湯王伐夏逮住夏桀於鳴條崗即現在鹽湖區安邑鎮北。古代安邑有兩個,一個是北安邑,即現在的運城市夏縣禹王鄉,一個是南安邑,即運城市鹽湖區安邑鎮。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夏王朝結束了氏族部落的原始社會,開啟了中國社會的家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進入奴隸制社會。夏王朝都城一直在安邑(即夏縣禹王鎮)。禹王城遺址,即古安邑,存在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十五華里的禹王鄉一禹王村、廟后辛莊、郭裡村一帶,地處青龍河平川和鳴條崗丘陵地帶,西距司馬光祠約六華里 。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夏朝國都禹王城,北依鳴條崗,南對中條山,東據青龍河川,西瀕碧波盪漾之鹽池,地勢形勝,風景優美,物產豐腴,確實是古代建都必選之地。在夏縣禹王鄉一帶,民間流傳許多有關大禹和禹王城的故事。

禹王城,地勢略呈北高南低的傾斜狀,分大、中、小三城及禹王廟(即青臺)遺址四部分。

大城:城垣西接司馬村,南垣至秦寺村,城內北有郭裡

村,西有廟后辛莊,南面有禹王村。僅北城牆北段長約1530,殘牆高度2一一5米。

中城:位於大城西南部,呈方形。總面積6平方公里。北牆長1522,基寬5.8,殘高1-一5米。夯層厚8一一10釐米。

小城:在大城中央,為長方形,缺東南面。牆高3米左右。

小城東南面的方形夯土臺上,建有禹王廟。臺高9米,南北長70米,東西寬65米。現有明嘉年間的殘碑。遺物有鬲釜類、缸類、盆甑類、豆類、缽碗類、板瓦、筒瓦、瓦當。有的遺物上還有“長樂未央、幹秋萬歲”等文字。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走近禹王城,首先映入眼瞼的是髙高聳立的禹王臺,又稱“青臺”。這是古人祭拜天地的地方。傳說大禹妻子塗山氏,思念丈夫經常登臺瞭望,盼夫歸來,因此後人又將此臺稱為“望夫臺”。大禹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妻盼夫心切,憂傷而亡。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重修“青臺”,將祭祖、祭拜天地活動搬上“望夫臺”。

"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在山西省運城市有一個建都五百年的王朝都城,歷史文化厚重,自然環境秀美,宋代大政治家、史學家、詩人司馬光多次探訪,稱頌道“青松敝廬在,白首故人稀…巫咸舊山色,相見尚依依。”明代詩人馬珂“匹馬衝寒過禹城”,寫詩道“行經海角歸功地,馳想天涯治水情。”當代國學大師姚奠中到現場實地考察後稱這裡為“華夏第一城”,這就是位於運城市夏縣禹王鄉的禹王城遺址。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史記》記載,舜禪位於禹,禹即改國號日“夏”,定都安邑。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初到公元前16世紀初,前後歷經500餘年,即5個世紀,有17個帝王先後作為統治者。都城一直在安邑(即夏縣禹王鎮)。湯王伐夏逮住夏桀於鳴條崗即現在鹽湖區安邑鎮北。古代安邑有兩個,一個是北安邑,即現在的運城市夏縣禹王鄉,一個是南安邑,即運城市鹽湖區安邑鎮。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夏王朝結束了氏族部落的原始社會,開啟了中國社會的家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進入奴隸制社會。夏王朝都城一直在安邑(即夏縣禹王鎮)。禹王城遺址,即古安邑,存在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十五華里的禹王鄉一禹王村、廟后辛莊、郭裡村一帶,地處青龍河平川和鳴條崗丘陵地帶,西距司馬光祠約六華里 。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夏朝國都禹王城,北依鳴條崗,南對中條山,東據青龍河川,西瀕碧波盪漾之鹽池,地勢形勝,風景優美,物產豐腴,確實是古代建都必選之地。在夏縣禹王鄉一帶,民間流傳許多有關大禹和禹王城的故事。

禹王城,地勢略呈北高南低的傾斜狀,分大、中、小三城及禹王廟(即青臺)遺址四部分。

大城:城垣西接司馬村,南垣至秦寺村,城內北有郭裡

村,西有廟后辛莊,南面有禹王村。僅北城牆北段長約1530,殘牆高度2一一5米。

中城:位於大城西南部,呈方形。總面積6平方公里。北牆長1522,基寬5.8,殘高1-一5米。夯層厚8一一10釐米。

小城:在大城中央,為長方形,缺東南面。牆高3米左右。

小城東南面的方形夯土臺上,建有禹王廟。臺高9米,南北長70米,東西寬65米。現有明嘉年間的殘碑。遺物有鬲釜類、缸類、盆甑類、豆類、缽碗類、板瓦、筒瓦、瓦當。有的遺物上還有“長樂未央、幹秋萬歲”等文字。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走近禹王城,首先映入眼瞼的是髙高聳立的禹王臺,又稱“青臺”。這是古人祭拜天地的地方。傳說大禹妻子塗山氏,思念丈夫經常登臺瞭望,盼夫歸來,因此後人又將此臺稱為“望夫臺”。大禹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妻盼夫心切,憂傷而亡。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重修“青臺”,將祭祖、祭拜天地活動搬上“望夫臺”。

【山西運城市隱藏一座古“都城”,歷史文化厚重,風景秀美】

據《夏縣誌》記載,漢文帝曾在“青臺”建築禹王廟,正殿雕樑畫棟,急碧輝煌,大禹塑像莊重肅穆;正殿後建有娘娘殿,塑有大禹之妻塗山氏坐像,還配有啟祠、少康祠。附近群眾每年祭拜,形成了農曆三月二十到二十二日和農曆九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的傳統廟會。每逢廟會,人來人往,盛況空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