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罵人的藝術》讀後感

《罵人的藝術》讀後感

午後翻看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其中有一篇《罵人的藝術》,甚有意思。樑先生乃小品文大家,文章素以幽默著稱。在這篇小文裡,充分展示了這一點。

梁實秋《罵人的藝術》讀後感

梁實秋先生

中國人罵人是極講究的,也是分層次的。

最高級的是"文"罵,極為含蓄。如同明月撫山崗一般,隱隱約約,講究一個"收"字。

唐人王瀚"醉臥沙場君莫笑",看似沒啥吧,其實罵朝廷窮兵黷武,因為後面還有一句"古來征戰幾人回"。與此相似的還有陳陶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已經出乎了罵,而是鞭笞或者控訴,就罵人方面似乎沒有王瀚與陳陶高明。古人也稱此為諷刺或反諷,但我覺得這種指責已經不是"春風不度玉門關"那種諷刺了。做皇帝要是都像乾隆那樣,為"清風不識字"也能大開殺戒,也太不懂風雅之罵了,也沒有度量。

其次就是君子間的隔空對戰或論戰。現在利用微信或頭條,雙方或者親人粉絲等等互黑,當然是不算的。真正的隔空論戰是什麼樣子的呢?諸如梁實秋先生和魯迅先生,魯迅先生和胡適先生,他們之間的就是真正論戰。在報紙上你來我往,不亦樂乎。即使偶爾罵什麼"走狗文人"也不傷大雅。當然郭沫若不在其中。還有就是王安石和司馬光之間。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寫文章表明觀點。王安石呢也寫文章,予以反駁。這些都是君子之間的雅罵,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嘛。至於像章淳等人,背後下黑手,那是小人所為,那就不是罵人了,而是要命。

最次就是當面對罵。這個估計很多人都見過。村裡面丟窩瓜,村婦罵大街,對,就是這樣的。還有看球時,彼此大爆國罵,也差不多。這種近乎歇斯底里的發洩,不僅大煞風景,更是把罵人者的素養底線也完全呈現出來,應是最低端的了。就如同眼下有些所謂文化人,法律對我有利我就堅挺法律,道德對我有利我就道德綁架,實在不行我就利用自己身份忽悠大眾廣起而攻之。實在有辱斯文!也應是最下等的了。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舉也罷。唉,古風遠矣。

梁實秋《罵人的藝術》讀後感

當街罵戰

生活嘛,應該就像梁實秋先生那樣,微微一笑,這事兒就了了。火氣小一些,幸福指數就會高一些。罵人何必呢?所謂罵人的藝術,大概就是不罵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