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 | 如果你還沒有成為理想的自己,是內在的什麼東西限制了你

樑冬 莊子 自在睡覺 2019-04-12
“ 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淩誶之事則不樂,皆囿於物者也。”
樑冬 | 如果你還沒有成為理想的自己,是內在的什麼東西限制了你


01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活在自己的心智模式中

《徐無鬼》中說:“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這句話是說那些善用智謀的人,要是沒點兒東西讓他思考,沒點兒精神體操讓他鍛鍊,他就嗨不起來;而那些善於辯論的人,如果沒有旗鼓相當的辯論對手,他就興奮不起來。

還有那些明察苛責的人,如果沒人發現他的缺點,對他凌辱責罵一番,他也興奮不起來。這些人,都侷限在外物之中不可自拔。——“察士無淩誶之事則不樂,皆囿於物者也”

從現代腦科學的角度來說,以上這幾句話特別深刻地說明我們是如何“囿於物”的。

“囿”是什麼?外面是一個大大的“口”,裡面是一個“有”,侷限於物。怎麼解釋?

有一本書叫《現在,發現你的優勢》(美國作家白金漢所著),書裡講到,蓋洛普公司曾做過一個調查,他們發現地球上的人類有三十多種思維模型,這些模型決定了他們的性格和能力在人群當中的優勢。

這本書最獨到的地方就是它不怕盜版,因為讀完了這本書之後,你也會很想知道自己具備哪些優勢。

而每本正版書都會有一張刮刮卡,裡面有一個密碼,提示你登錄一個網站,輸入密碼成功登錄後,就可以做測試題。

所以很多人為了知道自己的優勢,都會選擇買正版。

我常常覺得,“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人家不僅不怕盜版,而且還用這種方法一邊賺錢一邊收集數據,把數據收集回來之後還可以在後面的內容中迭代——因為你要填一些資料,比如出生年月日、所在地等等。

它還會把你性格里的一些特徵,和你在人群當中所處的位置與性別鑑別進行綜合比對,於是就會產生出很多新的洞察。

比如它會發現,從概率上來說,東亞人可能比西亞人擁有更多某種特質、中國的南方人比北方人擁有更多某種特點……

我舉這本書的例子是想說,這本書的核心理論跟莊子講的話很有關係。

一個人大概在七八歲以前,他的大腦神經元之間的軸圖連接基本完成了。我們大腦裡的神經元,經常刺激的部分就會被連接,從而形成生物電的連接感應,形成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內在心智模型——也可以稱之為我們自己的“業”。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生活在自己的心智模式裡。比如我如果有三篇文章不講到溜肥腸,我不習慣,你也不習慣,這就是我們的共業。

一個在深夜念念不忘溜肥腸的人,你要說他能把痛風治好,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一切的慢性病,不僅僅是醫療問題,它的本質是生活問題,是思維模式問題,是遺傳問題。

樑冬 | 如果你還沒有成為理想的自己,是內在的什麼東西限制了你


02


一旦連接成型的東西,都會成為你的框架

莊子說:“我發現世界上的很多人,有各種奇怪的心智模式——有些人特別喜歡辯論、有些人特別喜歡找別人的缺點、有些人特別容易受傷害、有些人特別看不慣別人漂亮——吃那麼多,腰還那麼細,該長的肉全長出來了,不該長的肉一塊都沒有,太討厭了。我天天喝水,腿還那麼粗。

如果你接受就算了,可是你不僅不接受,你還生氣,這就叫業。”

當我們意識到一個人的神經元之間的軸圖連接在很小的時候大致定型了,就會理解兒童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在孩子童年的時候,幫他養成一種比較全面的連接。

有一種人,他的神經軸圖的連接網絡非常豐富,他不僅很容易在這個地方獲得成就感,在那個地方獲得快樂,而且還可以在不同的事情之間建立關聯。

據說愛因斯坦被激活的腦細胞是普通人的十倍,我不知道這數字是否確切。有一天晚上,我們中歐商學院的一幫同學聚餐,飯局上有一位專門研究兒童教育的學姐,就跟我們分析了很多她手上拿著的研究報告。

她說,大部分孩子的前半段成長主要是激活腦細胞,到了十來歲的時候主要是完成這些腦細胞之間的連接,一旦定型的話,這輩子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可能還會學一些新的東西,但效率會差很多。

從這一點上來說,這個觀點能夠很完美地解釋我們之前提到的——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學會了在牛肉粉、路邊攤、冰粉,還有不是很貴的滷煮裡面獲得快樂的話,其實就真的不需要掙太多錢,因為掙到很多錢之後你還是隻能從這些事情上獲得快樂。

學習也是一樣。有些人早年語言天賦開發得很好,經常使用語言的那部分神經元,明白如何更有效地將概念表達為文字和聲音,如何繪聲繪色地表述,這些都是連接的結果。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這些東西甚至有可能不僅僅是在童年,甚至可能發生在先天。(從成為一個受精卵到出生前,在我看來也算是先天,出生以後叫後天。難道一個孩子在孃胎裡面,他的大腦在發育的過程當中就不會受到神經元的連接和發展的影響嗎?)

我兒子曾經發生過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還在孃胎裡的時候,我們家經常放《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他出生之後有一次哭得很厲害,因為母奶不夠,家裡幾個大人擔心,就給他喂牛奶。但當時他不愛喝牛奶,於是用殘暴的方式把他的嘴撬開,往裡灌。

他一開始還反抗,後來也不反抗了,就讓你灌唄,好不容易灌滿一嘴之後他給吐出來,然後看著你笑。後來再灌的時候他就哭。

有一天,我偶然放起了《心經》,他居然瞬間就安靜了,好像找到了遙遠的救世主。

我想他最幸福的時刻,可能就是在孃胎裡,不需要被喂牛奶、不需要做作業、不會被吵醒,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醒就醒,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處於睡還是醒的過程當中。那種全然的舒服自在,構成了他幸福的最底層,那個時候《心經》的誦讀聲,變成了他的某種條件反射。

確實是這樣,因為《心經》誦讀聲播放完以後他馬上又繼續哭。後來我做了幾次實驗,還是如此。

前段時間我採訪了基因科學家尹燁先生,他說:“有些信息也許可以透過父親和母親的DNA被刻錄了之後,隱隱地成為孩子的情緒、性格、能力、稟賦的基礎,它構成了最開始的大腦神經網絡的一部分。我們出生以後,直到十四歲以前,可能大部分人就定型了。”

我講的這些都是在迴應前面莊子講的那些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

有些人就是不能有領導的,誰做他的領導誰就會被他克得心臟病突發;有些人就是不能有男朋友,因為只要她跟了這個男人,這個男人就一定會劈腿,因為她有各種方法逼這個男人劈腿;還有一些人是不會有溫柔的女朋友的,因為碰見事兒的時候他就把女人推出去解決問題,你想這個女人怎麼可能成為一個溫柔的女人,她早就被鍛鍊成女漢子了……

這些不同的人格,都是莊子說的“囿於物”。“囿”就是已經連接成型的東西,一旦成為你有的東西,就會成為你的框架、你的範式、你的口徑。

樑冬 | 如果你還沒有成為理想的自己,是內在的什麼東西限制了你


03


內在的什麼東西限制了你

有一部電影叫《超體》,講的是一個人如果想要達到超凡入聖的地步,就要透過某種方法激活那些由於沒有被連接而慢慢萎縮的部分——沒有被用到的腦神經元。當一個人能夠用到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歲的時候,他就全然了。

什麼叫“全然”?“全然”的本質就是到哪兒,哪兒都能迴路。

互聯網的發展不就是這樣嗎?當年美國軍方為了防止信息被截斷,所以發展出了一套信息的網狀傳播結構,這就是互聯網的前身。假設從A點到B點,在兩點中間設定一個網,把這一條線截停了,它還是可以通過另外一條線匯聚。所以互聯網誕生的第一天就充滿了一種水銀瀉地的感覺。

如今很多暗網其實就是沒有被主流網絡所抓取,沒有被搜索引擎所發現的那一些網絡。據說暗網佔據超過整個互聯網信息世界的一半空間,如果這些暗網一旦被調用出來,它的價值就很大。

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個APP“飛常準”,很有意思。

大家都知道,以前航班準不準這些信息你很難收集,因為有一部分是民航局內部使用的。當然你可以通過時間的累積,去統計它過往的準點率。

而現在,當我們把這些信息拿出來結構化,交給民間使用,每個人都可以分享時,它就從暗網變成明網了。於是人類的智慧因為這部分被開啟,就變得更加聰明,我們的大腦裡面有類似的情景。

莊子用上述這幾個例子,特別深刻地表達了兩個觀點:

第一,每個人都是被困在自己童年形成的心智模式裡面,這個“童年”包括先天、DNA。

所以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我們對情緒的表達,總是有某種慣性。

第二,莊子提出來的很多性格里面的東西,它是顯現的。

而對我們來說,大部分的東西是沒有顯現的,所以就需要覺察,就是要透過各種返觀內視去了解。包括你和他人的對比,見賢思齊,透過讀書,去發現那些隱祕的、藏在你內在深處的範式,它是你今天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限制你成為一個更完美的自我的主要桎梏。

曾經,有些把做企業做到十個億、二十個億的朋友向一位做管理諮詢的人問“我該怎麼辦”的時候,這位諮詢師總會問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你想做到一百個億嗎?”

那些人說:“想啊。”“好,為什麼你沒有做到,你認為你內在的什麼恐懼、什麼習慣、什麼愛好、什麼樣的隱祕的思考方式阻礙了你做不到一百個億?”

小樑並不是說把市值做得很大、賺很多錢是唯一的人生方向,我只是說:如果你想成為這樣的人,你得問自己是內在的什麼東西限制了你?

如果你很想睡覺,睡很好的覺,那又是什麼東西隱隱地讓你放不下?

樑冬 | 如果你還沒有成為理想的自己,是內在的什麼東西限制了你



小時候,

你學會了在哪些事物中,

獲得快樂?

現在再去體驗,

是否依然能讓你感到快樂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