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搶”行情顛覆了五大理念'

"

“秋搶”行情顛覆了五大理念

本週A股上證50、滬深300、上證綜指、中證500、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均收出0.62%、0.60%、1.71%、1.05%、0.98%、1.64%、1.08%的周陽線。日均成交量的6480億,多於上週的6300億。大盤不僅連續兩週站上60天線,連續6天站上半年線,而且連續5天站穩3000點整數關,週五並收在3030點關鍵位上,離5月6日空頭跳空缺口3052點僅一步之遙。“秋搶”行情不知不覺已漲了300點,正如火如荼地向上拓展,


"

“秋搶”行情顛覆了五大理念

本週A股上證50、滬深300、上證綜指、中證500、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均收出0.62%、0.60%、1.71%、1.05%、0.98%、1.64%、1.08%的周陽線。日均成交量的6480億,多於上週的6300億。大盤不僅連續兩週站上60天線,連續6天站上半年線,而且連續5天站穩3000點整數關,週五並收在3030點關鍵位上,離5月6日空頭跳空缺口3052點僅一步之遙。“秋搶”行情不知不覺已漲了300點,正如火如荼地向上拓展,


“秋搶”行情顛覆了五大理念


9月開門6連漲,使市場期盼10年大牛市的呼聲日益高漲。繼上週末降準利好之後,本週管理層又頒發了取消QFII、RQFII額度限制和深化資本市場改革12條這兩大利好,更強化市場對大牛市的憧憬。

但我以為,本輪“秋搶”行情更大的意義是:顛覆了市場固有的五大理念,是投資者的一次大的思想解放!

1、“只有大盤藍籌股才有投資價值”

這是2012年時任證監會主席最早提出的口號,經過7年來的輿論宣傳,以及國內外機構對“漂亮50”大盤股的報團取暖,此投資理念更是大行其道。

此理念雖有一定的道理,卻也造成了市場“一花獨放,萬木凋零”的狀況。2017年更是達到了極致:唯上證50、滬深300、上證綜指大漲,而其餘4指數皆大跌,指數虛漲掩蓋了投資者的巨大虧損。

媒體輿論還喋喋不休地重複一個觀點:“今後A股,只有行業龍頭、業績穩定、估值低、分紅率高的大盤藍籌股會漲,而絕大多數中小盤股都將跌成像港股中的‘仙股’,股價跌到幾角、幾分,直至退市”。並將此說成是“與國際股市接軌”,把相當多ID額中小投資者嚇得不輕,甚至遠離股市。中小盤股持續的下跌、超跌,大盤指數長期在2700—2800點原地打轉。

但廣大中小投資者不禁發出了疑問:既然只有50—100只大盤藍籌股股有投資價值,那麼,其餘的3500多隻中小盤股當初為什麼要發行上市?為什麼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至今還每週每月不間斷地發行上市小盤股?

自從MSCI指數、富時羅素指數、標普道瓊斯指數這三大國際指數將A股納入其權重以來,就打破了“只有大盤藍籌股才有投資價值”的單一理念。

例如,MSCI指數基本上是將滬深300指數樣本股作為其投資標的,其中多數是中盤股;

又如,富時羅素指數,將A股1100只中小盤股作為其投資標的;

國際影響最大的標普道瓊斯指數,也選擇了1099家A股納入其投資標的。其中大盤股147家,中盤股251家,小盤股701家。並且將A股投資者偏愛的800只創業板股剔除在外。

這樣,在A股3687只股票中,將近有一半股是3大估計指數和A股投資者所偏愛的。

可見,三大國際指數不僅認同A股中估值低的大盤藍籌股有投資價值,而且認為,具有高成長性的中小盤股也同樣有投資價值。這就用國際成熟股市完整的價值投資理念,顛覆了A股中長期流行的片面理念,比我等市場人士呼籲、批駁、糾偏一百遍還管用!

2、“核心資產就是茅臺+平安為代表的白馬股”

2018年,“擁抱核心資產,就是指茅臺+平安等白馬股”的理念,在市場大行其道,達到了頂峰階段。白馬就等於行業龍頭,市場出現寡頭公司壟斷的格局,其他的競爭者很難與行業寡頭的競爭,因此行業寡頭的股權價便得到了各路大資金的認可和追棒,據說這也是從美股中學來的。

廣大投資者對機構在傳統產業白馬股中抱團取暖的行為,十分反感,詬病為“喝酒、買保險”行情,稍微寬泛一點就是“喝酒、買保險、吃藥、抱家電”行情,與美股一高科技股主導的十年大牛市格格不入!

但是,本輪“秋搶”行情顛覆了這種狹隘地詮釋“核心資產”的理念,更注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為應對外部挑戰,中國需要大力發展自主核心技術的高科技的觀點,來理解A股的“核心資產”。

因此,廣大投資者更認同:“核心資產”不僅包括傳統行業龍頭的白馬股,而且還包括新興產業的、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各高科技領域的龍頭股。例如,華為概念股、5G、芯片、國產軟件、集成電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一些轉型升級的高科技股。

正是市場對“核心資產”定義理念的轉變,導致了在本輪“秋搶”行情中,傳統產業的白馬股表現不盡如人意,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為代表的白酒股不漲反跌,動輒大跳水,中國平安呈高位平臺走勢,家電龍頭股也表現平平。

反之,上述新興產業領域的高科技龍頭股,則漲勢凶猛,連板股頻出,漲幅巨大,獲眾人熱烈追捧,市場賺錢效應明顯。這便有效地激發了市場人氣,並導致9月各大指數開門6連漲的火爆局面。我認為,這樣的“秋搶”行情,雖然受上證50為代表的大盤股指數拖累,使上證綜指遠不如今年春季行情漲幅大、漲得快,主要是個股行情火爆,卻是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值得肯定。



3、“只有外資進來,A股才有大牛市”

一段時間來,市場輿論每天都在統計北上資金淨流入多少多少億,連續買買買有多少天,持有A股市值總量有多少。甚至很多人把“秋搶”行情歸結為是由北上資金髮動的。

本週,國家外匯局取消了QFII、RQFII投資的額度限制,輿論更是對外資抱有厚望,指望藉此可發動A股的10年大牛市。

但是,“秋搶”行情也顛覆了這種理念。

先看QFII、RQFII的實際資金運用。今年1月14日,外匯局將QFII額度從1500億美元調升到3000億美元。但是,據外匯局觀望信息,截止今年8月底,292家QFII機構合計獲得外匯投資額度1113.76億美元,222家RQFII機構合計獲得6933.02億人民幣,相當於976億美元,而且合計僅2089億美元,還有1000億美元沒有下達。

那麼,QFII、RQFII所獲得的2089億美元額度,究竟用掉了多數資金投資A股?據Wind統計,截止2019年2季度,QFII持有A股293只,持倉市值1604.56億,只相當於226億美元,只用了3000億美元額度的7.5%。至於RQFII,9月份流入356億人民幣,今年以來流入1572億,及時滿倉A股也只有6933億人民幣。

央行公佈的截至上半年“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情況”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外資(即陸港通+QFII)持有的A股股票總市值達到1.65萬億元,持股市值在A股所佔比重為2.82%。

與國家隊持有A股市值4.12萬億、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2.0844萬億、保險資金持有A股市值1.3324萬億)、社保基金持有A股市值1528億和養老基金119億,國內七大機構合計持有A股市場7.85萬億相比,QFII、RQFII、北上資金佔比實在是少的可憐。

再看9月以來的行情,RQFII+滬股通總共流入660億,但是,上週A股成交3.15萬億,本週4天成交2.59萬億,總計5.74萬億,北上資金和外資的數量也是滄海一粟。

可見,QFII、RQFII、北上資金只是A股市場的邊際力量,只不過他們是集中購買幾十只股票,再加上媒體每天的宣傳,誇大了其對“秋搶”行情的作用。

推動並決定A股“秋搶”行情走牛的資金主要是靠內資。從8月6日2733點見底反彈的6周,日均成交量從4140億—3849億—4942億—5091億—6300億—6480億,呈階梯式明顯放大之勢。那是因為,隨著指數的穩步上升,個股的輪番暴漲,市場賺錢效應的日益擴大,有效提升了國內投資者的信心,吸引了場內外新增資金(尤其是房市資金和理財產品資金)源源不斷地入市。

4、“加快新股擴容速度,做大增量是新常態”

從2016年以來,加快新股擴容速度,做大增量,被稱為股市“新常態”,高峰時每週發10—12只新股,兩年就發了711只新股,堪稱中外股市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擴容大躍進。

有人滿以為用這樣的高速度加快擴容,可消滅新股排隊的“堰塞湖”。但是事與願違。至2018年年底,排隊上市企業本已只剩幾十家了,可是到今年年中,很快又增加到540多家在排隊,新的“堰塞湖”又出現了。

而過快擴容勢必導致粗製濫造,病從“口入”,放低審核標準,造成了造假公司、虛增利潤公司的“地雷”不斷引爆,令市場驚恐萬狀、怨聲載道,中小投資者不斷蒙受巨大損失。

本輪“秋搶”行情,也顛覆了這種“高速擴容是新常態”的理念,改為監管層高度重視上市公司質量,從嚴把握新股質量關。從兩次金融委會議,到證監會召開的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工作座談會,再到證監會部署深化改革的12項重點任務,都強調:“大力推動上市公司提高質量。制定實施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切實把好入口和出口兩道關,努力優化增量、調整存量”。

從實際行動看,一是,證監會嚴把“入口”,對IPO排隊企業進行核查。截止9月5日,年內已有41家擬IPO企業終止審查。其中,9月份有3家終止審查。三季度以來有21家終止審查,超過了上半年終止審查企業之和。近日,又啟動對44家再審企業的現場檢查公司。證監會對排隊企業現場巡視檢查的積極意義在於:杜絕那些靠忽悠上市的企業,保護了投資者利益,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緩解當前IPO排隊狀況,讓資本市場的資金更有效率;避免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有助於建立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二是,新股過會審核標準從嚴。比如重點審查涉及到股權等法律瑕疵問題、公司財務信息真實性問題、企業經營能力以及持續盈利能力是否客觀的問題,以及行業發展前景等問題,避免企業帶病上市。這與原來只要信息披露比較完整充分,就准予上市,而不注重企業持續盈利能力和業績的做法,有了明顯的改變。

三是,新股審核和發行上市節奏放緩。根據數據顯示,7月份,發審委共審核11家上會企業,其中7家通過,過會率為63.64%。8月份,發審委共審核9家上會企業,其中8家通過,1家被否,過會率88.89%。9月份,發審委共審核5家上會企業。同時,新股的發行上市的節奏也放緩,基本上是每週發行上市2家。就連搞註冊制試點的科創板新股,也是從嚴審核,發行也同樣放緩,比核准制更注重上市公司的質量審核。

把重新股的“質”,放到重新股的“量”前面,這也是“秋搶”行情能夠展開的重要原因。

5、“必須把績差股和ST股堅決退市到新三板去”

相當長的時間裡,市場輿論對績差股和ST股可謂深惡痛絕、罵聲一片,主張堅決退市、一退了之。

卻很少有人思考如下問題:這麼多的績差股和ST股,當初是怎麼發行上市的?當大股東“喝飽撈足”之後,讓這些股一退了之,在沒有建立集體訴訟制度之前,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誰來保護?A股的績差上市公司為什麼只能有直接退示一途,而不能靠資產重組?

誠然,對造假公司、信息欺詐公司、虛增鉅額利潤公司、危害公眾安全公司,應該堅決退市,並且要用集體訴訟制度,罰得造假主體和當事人傾家蕩產,用以補償中小投資者的損失。

但是,對於相當多的因外部環境變化、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落伍、經營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績差公司和ST公司,就不能簡單地退到新三板、一退了之,應該給出路,用市場手段來解決。

值得關注的是,在本次證監會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12項重點工作中,關於退市制度,又提出了:“一退到底是基本原則,多元退市是靈活手段,可借鑑國際經驗,鼓勵通過吸收合併、重組上市和出清式資產置換等方式進行重組類退市,即可化解存量風險,使上市公司脫胎換骨,又可減輕部分市場主體對退市的阻力。”

這是主張通過借殼上市、併購重組、資產置換,乃至國資改革等多元化方式,使原有的績差公司和ST公司實現退市,而在退市的過程中,實現脫胎換骨的重生。這也是用市場化手段,盤活存量,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把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做優的重大突破!



6、今年的“秋搶”行情有助於熊牛轉換

雖然目前談10年大牛市為時尚早,但是,通過“秋搶”行情,實現熊牛轉換,是有可能的。理由是:

在外部嚴峻挑戰下,中國經濟仍保持平穩中高速增長;

監管層和高層有了樹立“規範、透明、有活力、有韌性”的強大資本市場的決心;

制定了“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規劃,內在改革政策具體有力,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大力培育自主核心技術的高科技,已成各界的共識;

全球央行貨幣寬鬆、零利率已成趨勢,中國央行貨幣寬鬆和積極財政政策勢在必行;

A股處於全球股市的估值窪地,而指數至今處於11年全球金融危機高點的半山腰之下,遠遠落後全球連續10年大牛市的步伐,有奮起直追的動能;

住房不炒的方針深入人心,必使炒房資金流入股市;

《刑法》《證券法》正在修改完善,建立集體訴訟制度即將啟動,今後A股上市公司造假行為將得到極大地遏制……

市場財富效應吸引越來越多的場外資金入場。截止今年6月底,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達187.57萬億,其中居民存款達78.42萬億,股市的後續增量資金充沛。

凡此種種,都將力促A股儘早終結熊市,開啟牛市之路,並改變長期以來的“熊長牛短”的局面。人們有理由對A股的未來保持信心,力爭“秋搶”行情能突破今年4月高點3288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