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句話高度概括了教師這一職業的工作性質和存在價值,但是,傳道、授業、解惑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正因為如此,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師是一個非常高尚而有尊嚴的職業,與“天地君親”並列,倍受人們敬仰。

當然,尊嚴是與身份和水平等價的,榮譽的背後是對教師極高的要求,並不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為師。

一是為師者必須要有理想。

《禮記·學記》中講:“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一個真正的好老師,就是能夠讓學生去實踐其未曾實踐的理想。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則是講,老師必須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必須明白一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一個社會中,如果老師渾渾噩噩,無所追求,怎麼會培養出有追求的學生。

《學記》中還講:“凡學,官先事,士先志”。這句話的意思是講,一個國家的教育要想搞好,必須注重兩類人才的培養,一是作官的人,二是作學問的人。

作官的人最重要的是有能力有水平管理社會,治理國家,不能當貪官、當庸官。作學問的人則是要有理想,有追求,而這些人將來是要當先生的。

一個人做不好官,免了也就罷了,最多是有點具體損失,而這些將來做老師的人如果沒有理想,培養了大批的沒有道德的庸才,國家也就沒有了未來。

我常講,孔子是個好老師,因為他首先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而終生不改其志的人,在人生最危急的時候,他都慷慨陳詞:“三師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句話高度概括了教師這一職業的工作性質和存在價值,但是,傳道、授業、解惑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正因為如此,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師是一個非常高尚而有尊嚴的職業,與“天地君親”並列,倍受人們敬仰。

當然,尊嚴是與身份和水平等價的,榮譽的背後是對教師極高的要求,並不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為師。

一是為師者必須要有理想。

《禮記·學記》中講:“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一個真正的好老師,就是能夠讓學生去實踐其未曾實踐的理想。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則是講,老師必須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必須明白一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一個社會中,如果老師渾渾噩噩,無所追求,怎麼會培養出有追求的學生。

《學記》中還講:“凡學,官先事,士先志”。這句話的意思是講,一個國家的教育要想搞好,必須注重兩類人才的培養,一是作官的人,二是作學問的人。

作官的人最重要的是有能力有水平管理社會,治理國家,不能當貪官、當庸官。作學問的人則是要有理想,有追求,而這些人將來是要當先生的。

一個人做不好官,免了也就罷了,最多是有點具體損失,而這些將來做老師的人如果沒有理想,培養了大批的沒有道德的庸才,國家也就沒有了未來。

我常講,孔子是個好老師,因為他首先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而終生不改其志的人,在人生最危急的時候,他都慷慨陳詞:“三師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正因為如此,他一生周遊列國推行周禮,儘管四處碰壁,但是,不忘初心,到人生的最後還謙虛地講:“人不知而慍,不亦君子乎?”

所以,時光流傳,聖人們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不是那些具體的知識,而是他們身上所洋溢著的理想的光輝。

二是為師者必須廣學。

《學記》中講,“博喻”方能為師。

博即是指廣博的知識,教人家一個“芝麻”,自己必須要有一個“西瓜”;喻則指將深刻的知識或者晦澀難懂的道理,能夠通過非常形象和通俗的比喻表達出來,讓人容易接受,這絕對是一門藝術。

回顧我們一生的求學過程,那些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師,都是講課既容易理解,又幽默有趣的。在現實中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說說某某老師知識很淵博,只是不善於表達。

其實,這種認識有問題的,大家不妨想一想,大師都幽默的,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博學,他們沒有被眼前的繁瑣而具體知識所困住,能夠發現知識中的美,總是能夠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出問題的實質。

為師者的幽默與文藝表演中的幽默是有所不同的,很多時候不是靠“嘴皮子”,而是靠靈魂的博大與境界。

我們讀《論語》會發現孔子很多幽默的表達,說到底就是博學,而這種博學源於孔子一生的追求,他後來對自己的學習做了一個總結:“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擇其不善而改之。”

"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句話高度概括了教師這一職業的工作性質和存在價值,但是,傳道、授業、解惑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正因為如此,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師是一個非常高尚而有尊嚴的職業,與“天地君親”並列,倍受人們敬仰。

當然,尊嚴是與身份和水平等價的,榮譽的背後是對教師極高的要求,並不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為師。

一是為師者必須要有理想。

《禮記·學記》中講:“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一個真正的好老師,就是能夠讓學生去實踐其未曾實踐的理想。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則是講,老師必須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必須明白一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一個社會中,如果老師渾渾噩噩,無所追求,怎麼會培養出有追求的學生。

《學記》中還講:“凡學,官先事,士先志”。這句話的意思是講,一個國家的教育要想搞好,必須注重兩類人才的培養,一是作官的人,二是作學問的人。

作官的人最重要的是有能力有水平管理社會,治理國家,不能當貪官、當庸官。作學問的人則是要有理想,有追求,而這些人將來是要當先生的。

一個人做不好官,免了也就罷了,最多是有點具體損失,而這些將來做老師的人如果沒有理想,培養了大批的沒有道德的庸才,國家也就沒有了未來。

我常講,孔子是個好老師,因為他首先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而終生不改其志的人,在人生最危急的時候,他都慷慨陳詞:“三師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正因為如此,他一生周遊列國推行周禮,儘管四處碰壁,但是,不忘初心,到人生的最後還謙虛地講:“人不知而慍,不亦君子乎?”

所以,時光流傳,聖人們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不是那些具體的知識,而是他們身上所洋溢著的理想的光輝。

二是為師者必須廣學。

《學記》中講,“博喻”方能為師。

博即是指廣博的知識,教人家一個“芝麻”,自己必須要有一個“西瓜”;喻則指將深刻的知識或者晦澀難懂的道理,能夠通過非常形象和通俗的比喻表達出來,讓人容易接受,這絕對是一門藝術。

回顧我們一生的求學過程,那些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師,都是講課既容易理解,又幽默有趣的。在現實中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說說某某老師知識很淵博,只是不善於表達。

其實,這種認識有問題的,大家不妨想一想,大師都幽默的,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博學,他們沒有被眼前的繁瑣而具體知識所困住,能夠發現知識中的美,總是能夠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出問題的實質。

為師者的幽默與文藝表演中的幽默是有所不同的,很多時候不是靠“嘴皮子”,而是靠靈魂的博大與境界。

我們讀《論語》會發現孔子很多幽默的表達,說到底就是博學,而這種博學源於孔子一生的追求,他後來對自己的學習做了一個總結:“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擇其不善而改之。”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有了這種精神,成為萬世師表,也就不奇怪了。

三是為師者必須是通達的。

《學記》中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一個為師者,所掌握的知識必須是活的,不能是死的,更不能照本宣科,要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徹底解決來生自學生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解惑”。

比如《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聞斯行諸?”

意思是講:老師,一件事想到了是不是就要馬上付諸行動。

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如能其聞斯行之。”意思是說,家裡有父親和兄長,你要為他們考慮,怎麼能夠這麼急躁呢,要三思而後行。

過了幾天,孔子的另外一個學生冉有問了同樣的問題,而孔子卻回答:“聞斯行諸?”意思是,那是當然,想到了就必須幹,不能猶豫。

結果,上面的話都被孔子的另外一個學生公西赤聽到了,就非常不理解,就來問老師,為什麼同樣的問題,你卻做出了相反的回答。

孔子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這個人做事太莽撞,容易衝動,我擔心他不得好死,所以,我勸他遇事要多思考;而冉有這個人做事總是猶猶豫豫,常常是沒有主見,所以,我希望他能夠行動起來。

"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句話高度概括了教師這一職業的工作性質和存在價值,但是,傳道、授業、解惑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正因為如此,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師是一個非常高尚而有尊嚴的職業,與“天地君親”並列,倍受人們敬仰。

當然,尊嚴是與身份和水平等價的,榮譽的背後是對教師極高的要求,並不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為師。

一是為師者必須要有理想。

《禮記·學記》中講:“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一個真正的好老師,就是能夠讓學生去實踐其未曾實踐的理想。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則是講,老師必須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必須明白一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一個社會中,如果老師渾渾噩噩,無所追求,怎麼會培養出有追求的學生。

《學記》中還講:“凡學,官先事,士先志”。這句話的意思是講,一個國家的教育要想搞好,必須注重兩類人才的培養,一是作官的人,二是作學問的人。

作官的人最重要的是有能力有水平管理社會,治理國家,不能當貪官、當庸官。作學問的人則是要有理想,有追求,而這些人將來是要當先生的。

一個人做不好官,免了也就罷了,最多是有點具體損失,而這些將來做老師的人如果沒有理想,培養了大批的沒有道德的庸才,國家也就沒有了未來。

我常講,孔子是個好老師,因為他首先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而終生不改其志的人,在人生最危急的時候,他都慷慨陳詞:“三師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正因為如此,他一生周遊列國推行周禮,儘管四處碰壁,但是,不忘初心,到人生的最後還謙虛地講:“人不知而慍,不亦君子乎?”

所以,時光流傳,聖人們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不是那些具體的知識,而是他們身上所洋溢著的理想的光輝。

二是為師者必須廣學。

《學記》中講,“博喻”方能為師。

博即是指廣博的知識,教人家一個“芝麻”,自己必須要有一個“西瓜”;喻則指將深刻的知識或者晦澀難懂的道理,能夠通過非常形象和通俗的比喻表達出來,讓人容易接受,這絕對是一門藝術。

回顧我們一生的求學過程,那些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師,都是講課既容易理解,又幽默有趣的。在現實中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說說某某老師知識很淵博,只是不善於表達。

其實,這種認識有問題的,大家不妨想一想,大師都幽默的,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博學,他們沒有被眼前的繁瑣而具體知識所困住,能夠發現知識中的美,總是能夠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出問題的實質。

為師者的幽默與文藝表演中的幽默是有所不同的,很多時候不是靠“嘴皮子”,而是靠靈魂的博大與境界。

我們讀《論語》會發現孔子很多幽默的表達,說到底就是博學,而這種博學源於孔子一生的追求,他後來對自己的學習做了一個總結:“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擇其不善而改之。”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有了這種精神,成為萬世師表,也就不奇怪了。

三是為師者必須是通達的。

《學記》中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一個為師者,所掌握的知識必須是活的,不能是死的,更不能照本宣科,要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徹底解決來生自學生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解惑”。

比如《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聞斯行諸?”

意思是講:老師,一件事想到了是不是就要馬上付諸行動。

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如能其聞斯行之。”意思是說,家裡有父親和兄長,你要為他們考慮,怎麼能夠這麼急躁呢,要三思而後行。

過了幾天,孔子的另外一個學生冉有問了同樣的問題,而孔子卻回答:“聞斯行諸?”意思是,那是當然,想到了就必須幹,不能猶豫。

結果,上面的話都被孔子的另外一個學生公西赤聽到了,就非常不理解,就來問老師,為什麼同樣的問題,你卻做出了相反的回答。

孔子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這個人做事太莽撞,容易衝動,我擔心他不得好死,所以,我勸他遇事要多思考;而冉有這個人做事總是猶猶豫豫,常常是沒有主見,所以,我希望他能夠行動起來。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或許正因為如此,孔子學生子貢才發自內心地講:“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意思是講,如果趕上我的老師孔子,就同登著梯子上天一樣,這當然是一種帶有敬畏心的誇張。

其實,子貢後來讀了很多書,學問做得很大,也發了很大的財,可謂是功成名就,但是,對老師為什麼這麼敬仰,可能是因為孔子的這種通達的心性和豁達的情懷吧。

四是為師者必須淡定。

我們今天的教育有點急,我們的老師也有點急,其實,穩住一個社會的浮躁狀態,一個最好的路徑就是穩住教育,如果人們對孩子們的培養變得理性和淡定了,社會的浮躁之氣也就自然消亡了。

一個民族的教育和教師如果是溫文爾雅的,那麼,這個民族的整個生活狀態也必然是溫文爾雅的。

《學記》中講:“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前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講,一個國家如果要搞好教育,一定不要著急,不要驚慌,孩子需要什麼就要教給他什麼,教育要和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長並進,不能硬是給他填塞一些超過其接受能力的知識。

而在我們的現實中,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華,高中大學化的現象非常普遍,甚至還有很多所謂的“天才班”,“少年班”,“超常兒童班”,大家不妨看一下,那些真正的大師們,以及在各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那一個是通過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有很多甚至是偏科的,也有很多在中小學裡甚至大學裡也未必那麼優秀,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但是,今天的人們似乎都“收不住了”,“加鞭猛趕”,猶恐不及,而最後丟掉的是什麼?是孩子的天性,是對知識的興趣,是對學習的愛好,是身心的健康。

所以,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是對教育規律瞭解最多的人,我們一個人或許改變不了這個大的態勢,但是,當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力所能及地做一點事,或許有一天,我們的世界便會因為我們的努力會發生改變,這是為師者應有的責任。

"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句話高度概括了教師這一職業的工作性質和存在價值,但是,傳道、授業、解惑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正因為如此,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師是一個非常高尚而有尊嚴的職業,與“天地君親”並列,倍受人們敬仰。

當然,尊嚴是與身份和水平等價的,榮譽的背後是對教師極高的要求,並不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為師。

一是為師者必須要有理想。

《禮記·學記》中講:“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一個真正的好老師,就是能夠讓學生去實踐其未曾實踐的理想。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則是講,老師必須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必須明白一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一個社會中,如果老師渾渾噩噩,無所追求,怎麼會培養出有追求的學生。

《學記》中還講:“凡學,官先事,士先志”。這句話的意思是講,一個國家的教育要想搞好,必須注重兩類人才的培養,一是作官的人,二是作學問的人。

作官的人最重要的是有能力有水平管理社會,治理國家,不能當貪官、當庸官。作學問的人則是要有理想,有追求,而這些人將來是要當先生的。

一個人做不好官,免了也就罷了,最多是有點具體損失,而這些將來做老師的人如果沒有理想,培養了大批的沒有道德的庸才,國家也就沒有了未來。

我常講,孔子是個好老師,因為他首先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而終生不改其志的人,在人生最危急的時候,他都慷慨陳詞:“三師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正因為如此,他一生周遊列國推行周禮,儘管四處碰壁,但是,不忘初心,到人生的最後還謙虛地講:“人不知而慍,不亦君子乎?”

所以,時光流傳,聖人們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不是那些具體的知識,而是他們身上所洋溢著的理想的光輝。

二是為師者必須廣學。

《學記》中講,“博喻”方能為師。

博即是指廣博的知識,教人家一個“芝麻”,自己必須要有一個“西瓜”;喻則指將深刻的知識或者晦澀難懂的道理,能夠通過非常形象和通俗的比喻表達出來,讓人容易接受,這絕對是一門藝術。

回顧我們一生的求學過程,那些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師,都是講課既容易理解,又幽默有趣的。在現實中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說說某某老師知識很淵博,只是不善於表達。

其實,這種認識有問題的,大家不妨想一想,大師都幽默的,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博學,他們沒有被眼前的繁瑣而具體知識所困住,能夠發現知識中的美,總是能夠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出問題的實質。

為師者的幽默與文藝表演中的幽默是有所不同的,很多時候不是靠“嘴皮子”,而是靠靈魂的博大與境界。

我們讀《論語》會發現孔子很多幽默的表達,說到底就是博學,而這種博學源於孔子一生的追求,他後來對自己的學習做了一個總結:“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擇其不善而改之。”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有了這種精神,成為萬世師表,也就不奇怪了。

三是為師者必須是通達的。

《學記》中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一個為師者,所掌握的知識必須是活的,不能是死的,更不能照本宣科,要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徹底解決來生自學生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解惑”。

比如《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聞斯行諸?”

意思是講:老師,一件事想到了是不是就要馬上付諸行動。

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如能其聞斯行之。”意思是說,家裡有父親和兄長,你要為他們考慮,怎麼能夠這麼急躁呢,要三思而後行。

過了幾天,孔子的另外一個學生冉有問了同樣的問題,而孔子卻回答:“聞斯行諸?”意思是,那是當然,想到了就必須幹,不能猶豫。

結果,上面的話都被孔子的另外一個學生公西赤聽到了,就非常不理解,就來問老師,為什麼同樣的問題,你卻做出了相反的回答。

孔子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這個人做事太莽撞,容易衝動,我擔心他不得好死,所以,我勸他遇事要多思考;而冉有這個人做事總是猶猶豫豫,常常是沒有主見,所以,我希望他能夠行動起來。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或許正因為如此,孔子學生子貢才發自內心地講:“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意思是講,如果趕上我的老師孔子,就同登著梯子上天一樣,這當然是一種帶有敬畏心的誇張。

其實,子貢後來讀了很多書,學問做得很大,也發了很大的財,可謂是功成名就,但是,對老師為什麼這麼敬仰,可能是因為孔子的這種通達的心性和豁達的情懷吧。

四是為師者必須淡定。

我們今天的教育有點急,我們的老師也有點急,其實,穩住一個社會的浮躁狀態,一個最好的路徑就是穩住教育,如果人們對孩子們的培養變得理性和淡定了,社會的浮躁之氣也就自然消亡了。

一個民族的教育和教師如果是溫文爾雅的,那麼,這個民族的整個生活狀態也必然是溫文爾雅的。

《學記》中講:“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前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講,一個國家如果要搞好教育,一定不要著急,不要驚慌,孩子需要什麼就要教給他什麼,教育要和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長並進,不能硬是給他填塞一些超過其接受能力的知識。

而在我們的現實中,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華,高中大學化的現象非常普遍,甚至還有很多所謂的“天才班”,“少年班”,“超常兒童班”,大家不妨看一下,那些真正的大師們,以及在各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那一個是通過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有很多甚至是偏科的,也有很多在中小學裡甚至大學裡也未必那麼優秀,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但是,今天的人們似乎都“收不住了”,“加鞭猛趕”,猶恐不及,而最後丟掉的是什麼?是孩子的天性,是對知識的興趣,是對學習的愛好,是身心的健康。

所以,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是對教育規律瞭解最多的人,我們一個人或許改變不了這個大的態勢,但是,當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力所能及地做一點事,或許有一天,我們的世界便會因為我們的努力會發生改變,這是為師者應有的責任。

古人眼裡的好老師

值此教師節到來之際,寫此小文,談點不成熟的感受,以祝天下為師者健康幸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