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

據里斯諮詢的報告,2018年,全世界一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其中,中國消費了402.5億份,相較2016年385.2億份的低點,已經明顯回暖。

"

據里斯諮詢的報告,2018年,全世界一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其中,中國消費了402.5億份,相較2016年385.2億份的低點,已經明顯回暖。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過去,康師傅們沒有擺脫低端廉價的產品定位。這也讓他們幾乎徹底錯失中國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新興市場。而外賣,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近兩年,方便麵銷量復甦的背後,是康師傅們走出低端市場,通過自身的產品升級,主打高價高質面,重新迎合了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一、第一包泡麵

1989年,魏家兄弟將兩箱方便麵搬上了大陸的火車。面一揭蓋,就引來大批旅客圍觀。方便麵在大陸還是稀罕物,魏家人吃不慣火車飯,才帶上一點。魏應州迅速意識到,機會來了。

此前,魏家在臺灣和歐洲四處碰壁,在大陸賣香油也無人問津。魏應州發現,“當時人們只希望有東西吃,吃飽就足夠了。”當時在大陸,人們認為牛肉是比較貴的肉類,並偏愛紅燒做法。魏家兄弟的第一包面,就主打紅燒牛肉口味。

"

據里斯諮詢的報告,2018年,全世界一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其中,中國消費了402.5億份,相較2016年385.2億份的低點,已經明顯回暖。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過去,康師傅們沒有擺脫低端廉價的產品定位。這也讓他們幾乎徹底錯失中國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新興市場。而外賣,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近兩年,方便麵銷量復甦的背後,是康師傅們走出低端市場,通過自身的產品升級,主打高價高質面,重新迎合了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一、第一包泡麵

1989年,魏家兄弟將兩箱方便麵搬上了大陸的火車。面一揭蓋,就引來大批旅客圍觀。方便麵在大陸還是稀罕物,魏家人吃不慣火車飯,才帶上一點。魏應州迅速意識到,機會來了。

此前,魏家在臺灣和歐洲四處碰壁,在大陸賣香油也無人問津。魏應州發現,“當時人們只希望有東西吃,吃飽就足夠了。”當時在大陸,人們認為牛肉是比較貴的肉類,並偏愛紅燒做法。魏家兄弟的第一包面,就主打紅燒牛肉口味。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1991年,頂益食品廠在天津成立,1992年第一包康師傅方便麵開賣。康師傅紅燒牛肉麵的廣告主打分量足和誇張口感,“好吃看得見”。調料包上,康師傅則提供醬包、粉包和壓縮蔬菜包三種,讓消費者倍感實惠。據說在每天早上,魏應州都會拿一包當天生產的方便麵,在辦公室泡開,細細咀嚼,提出改進意見。

紅燒牛肉麵讓康師傅一炮而紅,當年銷售額2700萬元。三年內,康師傅的銷售額達到24.5億元。據說方便麵廠門口有長長的防踐踏圍欄,批發商排著長隊,一麻袋一麻袋進貨。

"

據里斯諮詢的報告,2018年,全世界一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其中,中國消費了402.5億份,相較2016年385.2億份的低點,已經明顯回暖。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過去,康師傅們沒有擺脫低端廉價的產品定位。這也讓他們幾乎徹底錯失中國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新興市場。而外賣,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近兩年,方便麵銷量復甦的背後,是康師傅們走出低端市場,通過自身的產品升級,主打高價高質面,重新迎合了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一、第一包泡麵

1989年,魏家兄弟將兩箱方便麵搬上了大陸的火車。面一揭蓋,就引來大批旅客圍觀。方便麵在大陸還是稀罕物,魏家人吃不慣火車飯,才帶上一點。魏應州迅速意識到,機會來了。

此前,魏家在臺灣和歐洲四處碰壁,在大陸賣香油也無人問津。魏應州發現,“當時人們只希望有東西吃,吃飽就足夠了。”當時在大陸,人們認為牛肉是比較貴的肉類,並偏愛紅燒做法。魏家兄弟的第一包面,就主打紅燒牛肉口味。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1991年,頂益食品廠在天津成立,1992年第一包康師傅方便麵開賣。康師傅紅燒牛肉麵的廣告主打分量足和誇張口感,“好吃看得見”。調料包上,康師傅則提供醬包、粉包和壓縮蔬菜包三種,讓消費者倍感實惠。據說在每天早上,魏應州都會拿一包當天生產的方便麵,在辦公室泡開,細細咀嚼,提出改進意見。

紅燒牛肉麵讓康師傅一炮而紅,當年銷售額2700萬元。三年內,康師傅的銷售額達到24.5億元。據說方便麵廠門口有長長的防踐踏圍欄,批發商排著長隊,一麻袋一麻袋進貨。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在方便麵獲得成功後,魏家兄弟的頂新集團開始擴張,1995年生產備受小孩子喜愛的“康師傅米餅”,並進軍飲料業。1996年,頂新集團收購了炸雞品牌德克士。1998年,頂新集團收購了臺灣味全15%股份,成為最大股東。當時,味全是臺灣最大的乳製品品牌。

1996年,康師傅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市值達到1400億港元。2013年成為康師傅方便麵的高光時刻。據世界方便麵協會統計,當年中國方便麵年銷售量達到462.2億份,而康師傅獨佔銷量47.4%,超過了200億包。銷售額佔57.1%。魏應州自信地表示,未來20年,中國人均消費的方便麵會增長一倍,達到60包,康師傅仍有廣闊天地。

二、“泡麵大王“的危機

"

據里斯諮詢的報告,2018年,全世界一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其中,中國消費了402.5億份,相較2016年385.2億份的低點,已經明顯回暖。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過去,康師傅們沒有擺脫低端廉價的產品定位。這也讓他們幾乎徹底錯失中國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新興市場。而外賣,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近兩年,方便麵銷量復甦的背後,是康師傅們走出低端市場,通過自身的產品升級,主打高價高質面,重新迎合了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一、第一包泡麵

1989年,魏家兄弟將兩箱方便麵搬上了大陸的火車。面一揭蓋,就引來大批旅客圍觀。方便麵在大陸還是稀罕物,魏家人吃不慣火車飯,才帶上一點。魏應州迅速意識到,機會來了。

此前,魏家在臺灣和歐洲四處碰壁,在大陸賣香油也無人問津。魏應州發現,“當時人們只希望有東西吃,吃飽就足夠了。”當時在大陸,人們認為牛肉是比較貴的肉類,並偏愛紅燒做法。魏家兄弟的第一包面,就主打紅燒牛肉口味。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1991年,頂益食品廠在天津成立,1992年第一包康師傅方便麵開賣。康師傅紅燒牛肉麵的廣告主打分量足和誇張口感,“好吃看得見”。調料包上,康師傅則提供醬包、粉包和壓縮蔬菜包三種,讓消費者倍感實惠。據說在每天早上,魏應州都會拿一包當天生產的方便麵,在辦公室泡開,細細咀嚼,提出改進意見。

紅燒牛肉麵讓康師傅一炮而紅,當年銷售額2700萬元。三年內,康師傅的銷售額達到24.5億元。據說方便麵廠門口有長長的防踐踏圍欄,批發商排著長隊,一麻袋一麻袋進貨。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在方便麵獲得成功後,魏家兄弟的頂新集團開始擴張,1995年生產備受小孩子喜愛的“康師傅米餅”,並進軍飲料業。1996年,頂新集團收購了炸雞品牌德克士。1998年,頂新集團收購了臺灣味全15%股份,成為最大股東。當時,味全是臺灣最大的乳製品品牌。

1996年,康師傅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市值達到1400億港元。2013年成為康師傅方便麵的高光時刻。據世界方便麵協會統計,當年中國方便麵年銷售量達到462.2億份,而康師傅獨佔銷量47.4%,超過了200億包。銷售額佔57.1%。魏應州自信地表示,未來20年,中國人均消費的方便麵會增長一倍,達到60包,康師傅仍有廣闊天地。

二、“泡麵大王“的危機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因為美味又食用方便,方便麵迅速俘獲了人心,到2004年,我國方便麵銷量達到了480億份,平均下來,每人每年要吃掉37份。然而,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國人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小康,對飲食健康的關注度逐漸提升,以油炸為主的方便麵,逐漸被貼上了“垃圾食品”的標籤。

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同年,我國方便麵銷量回落至438.6億份,歷史上,首次出現下滑。此後的數年,我國方便麵銷量增長陷入了停滯,始終圍繞440億份波動,直到2013年,銷量為462.2億份。此後幾年,方便麵的銷量開始下降。從2013年到2016年,中國方便麵銷量下滑到385億包,康師傅的方便麵收入則下滑了11億美元。

"

據里斯諮詢的報告,2018年,全世界一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其中,中國消費了402.5億份,相較2016年385.2億份的低點,已經明顯回暖。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過去,康師傅們沒有擺脫低端廉價的產品定位。這也讓他們幾乎徹底錯失中國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新興市場。而外賣,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近兩年,方便麵銷量復甦的背後,是康師傅們走出低端市場,通過自身的產品升級,主打高價高質面,重新迎合了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一、第一包泡麵

1989年,魏家兄弟將兩箱方便麵搬上了大陸的火車。面一揭蓋,就引來大批旅客圍觀。方便麵在大陸還是稀罕物,魏家人吃不慣火車飯,才帶上一點。魏應州迅速意識到,機會來了。

此前,魏家在臺灣和歐洲四處碰壁,在大陸賣香油也無人問津。魏應州發現,“當時人們只希望有東西吃,吃飽就足夠了。”當時在大陸,人們認為牛肉是比較貴的肉類,並偏愛紅燒做法。魏家兄弟的第一包面,就主打紅燒牛肉口味。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1991年,頂益食品廠在天津成立,1992年第一包康師傅方便麵開賣。康師傅紅燒牛肉麵的廣告主打分量足和誇張口感,“好吃看得見”。調料包上,康師傅則提供醬包、粉包和壓縮蔬菜包三種,讓消費者倍感實惠。據說在每天早上,魏應州都會拿一包當天生產的方便麵,在辦公室泡開,細細咀嚼,提出改進意見。

紅燒牛肉麵讓康師傅一炮而紅,當年銷售額2700萬元。三年內,康師傅的銷售額達到24.5億元。據說方便麵廠門口有長長的防踐踏圍欄,批發商排著長隊,一麻袋一麻袋進貨。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在方便麵獲得成功後,魏家兄弟的頂新集團開始擴張,1995年生產備受小孩子喜愛的“康師傅米餅”,並進軍飲料業。1996年,頂新集團收購了炸雞品牌德克士。1998年,頂新集團收購了臺灣味全15%股份,成為最大股東。當時,味全是臺灣最大的乳製品品牌。

1996年,康師傅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市值達到1400億港元。2013年成為康師傅方便麵的高光時刻。據世界方便麵協會統計,當年中國方便麵年銷售量達到462.2億份,而康師傅獨佔銷量47.4%,超過了200億包。銷售額佔57.1%。魏應州自信地表示,未來20年,中國人均消費的方便麵會增長一倍,達到60包,康師傅仍有廣闊天地。

二、“泡麵大王“的危機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因為美味又食用方便,方便麵迅速俘獲了人心,到2004年,我國方便麵銷量達到了480億份,平均下來,每人每年要吃掉37份。然而,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國人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小康,對飲食健康的關注度逐漸提升,以油炸為主的方便麵,逐漸被貼上了“垃圾食品”的標籤。

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同年,我國方便麵銷量回落至438.6億份,歷史上,首次出現下滑。此後的數年,我國方便麵銷量增長陷入了停滯,始終圍繞440億份波動,直到2013年,銷量為462.2億份。此後幾年,方便麵的銷量開始下降。從2013年到2016年,中國方便麵銷量下滑到385億包,康師傅的方便麵收入則下滑了11億美元。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究其原因,一方面,“農民工紅利”的消失,讓國內方便麵的基本盤有所動搖。自2011年以來,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農民工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康師傅們始終沒有擺脫低端廉價的產品定位,這也讓他們幾乎徹底錯失中國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新興市場。而外賣,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

三、泡麵們的逆襲

"

據里斯諮詢的報告,2018年,全世界一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其中,中國消費了402.5億份,相較2016年385.2億份的低點,已經明顯回暖。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過去,康師傅們沒有擺脫低端廉價的產品定位。這也讓他們幾乎徹底錯失中國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新興市場。而外賣,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近兩年,方便麵銷量復甦的背後,是康師傅們走出低端市場,通過自身的產品升級,主打高價高質面,重新迎合了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一、第一包泡麵

1989年,魏家兄弟將兩箱方便麵搬上了大陸的火車。面一揭蓋,就引來大批旅客圍觀。方便麵在大陸還是稀罕物,魏家人吃不慣火車飯,才帶上一點。魏應州迅速意識到,機會來了。

此前,魏家在臺灣和歐洲四處碰壁,在大陸賣香油也無人問津。魏應州發現,“當時人們只希望有東西吃,吃飽就足夠了。”當時在大陸,人們認為牛肉是比較貴的肉類,並偏愛紅燒做法。魏家兄弟的第一包面,就主打紅燒牛肉口味。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1991年,頂益食品廠在天津成立,1992年第一包康師傅方便麵開賣。康師傅紅燒牛肉麵的廣告主打分量足和誇張口感,“好吃看得見”。調料包上,康師傅則提供醬包、粉包和壓縮蔬菜包三種,讓消費者倍感實惠。據說在每天早上,魏應州都會拿一包當天生產的方便麵,在辦公室泡開,細細咀嚼,提出改進意見。

紅燒牛肉麵讓康師傅一炮而紅,當年銷售額2700萬元。三年內,康師傅的銷售額達到24.5億元。據說方便麵廠門口有長長的防踐踏圍欄,批發商排著長隊,一麻袋一麻袋進貨。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在方便麵獲得成功後,魏家兄弟的頂新集團開始擴張,1995年生產備受小孩子喜愛的“康師傅米餅”,並進軍飲料業。1996年,頂新集團收購了炸雞品牌德克士。1998年,頂新集團收購了臺灣味全15%股份,成為最大股東。當時,味全是臺灣最大的乳製品品牌。

1996年,康師傅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市值達到1400億港元。2013年成為康師傅方便麵的高光時刻。據世界方便麵協會統計,當年中國方便麵年銷售量達到462.2億份,而康師傅獨佔銷量47.4%,超過了200億包。銷售額佔57.1%。魏應州自信地表示,未來20年,中國人均消費的方便麵會增長一倍,達到60包,康師傅仍有廣闊天地。

二、“泡麵大王“的危機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因為美味又食用方便,方便麵迅速俘獲了人心,到2004年,我國方便麵銷量達到了480億份,平均下來,每人每年要吃掉37份。然而,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國人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小康,對飲食健康的關注度逐漸提升,以油炸為主的方便麵,逐漸被貼上了“垃圾食品”的標籤。

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同年,我國方便麵銷量回落至438.6億份,歷史上,首次出現下滑。此後的數年,我國方便麵銷量增長陷入了停滯,始終圍繞440億份波動,直到2013年,銷量為462.2億份。此後幾年,方便麵的銷量開始下降。從2013年到2016年,中國方便麵銷量下滑到385億包,康師傅的方便麵收入則下滑了11億美元。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究其原因,一方面,“農民工紅利”的消失,讓國內方便麵的基本盤有所動搖。自2011年以來,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農民工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康師傅們始終沒有擺脫低端廉價的產品定位,這也讓他們幾乎徹底錯失中國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新興市場。而外賣,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

三、泡麵們的逆襲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2017年8月,一則“統一宣稱將退出方便麵市場”的傳聞,引得大眾一片譁然。但後來我們都知道了,統一併不是要真的退出這個市場,而是要逐漸退出低端的方便麵,轉做高端的“生活面”,這實則是更大的野心。

實際上,2013-2016年,正是湯達人系列的熱銷,才帶動統一方便麵業務實現了逆勢增長。而時至今日,湯達人已經是一款20億級的超級大單品,且仍保持著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是近年來,我國方便麵行業產品升級最成功的一款產品。

"

據里斯諮詢的報告,2018年,全世界一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其中,中國消費了402.5億份,相較2016年385.2億份的低點,已經明顯回暖。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過去,康師傅們沒有擺脫低端廉價的產品定位。這也讓他們幾乎徹底錯失中國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新興市場。而外賣,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近兩年,方便麵銷量復甦的背後,是康師傅們走出低端市場,通過自身的產品升級,主打高價高質面,重新迎合了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一、第一包泡麵

1989年,魏家兄弟將兩箱方便麵搬上了大陸的火車。面一揭蓋,就引來大批旅客圍觀。方便麵在大陸還是稀罕物,魏家人吃不慣火車飯,才帶上一點。魏應州迅速意識到,機會來了。

此前,魏家在臺灣和歐洲四處碰壁,在大陸賣香油也無人問津。魏應州發現,“當時人們只希望有東西吃,吃飽就足夠了。”當時在大陸,人們認為牛肉是比較貴的肉類,並偏愛紅燒做法。魏家兄弟的第一包面,就主打紅燒牛肉口味。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1991年,頂益食品廠在天津成立,1992年第一包康師傅方便麵開賣。康師傅紅燒牛肉麵的廣告主打分量足和誇張口感,“好吃看得見”。調料包上,康師傅則提供醬包、粉包和壓縮蔬菜包三種,讓消費者倍感實惠。據說在每天早上,魏應州都會拿一包當天生產的方便麵,在辦公室泡開,細細咀嚼,提出改進意見。

紅燒牛肉麵讓康師傅一炮而紅,當年銷售額2700萬元。三年內,康師傅的銷售額達到24.5億元。據說方便麵廠門口有長長的防踐踏圍欄,批發商排著長隊,一麻袋一麻袋進貨。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在方便麵獲得成功後,魏家兄弟的頂新集團開始擴張,1995年生產備受小孩子喜愛的“康師傅米餅”,並進軍飲料業。1996年,頂新集團收購了炸雞品牌德克士。1998年,頂新集團收購了臺灣味全15%股份,成為最大股東。當時,味全是臺灣最大的乳製品品牌。

1996年,康師傅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市值達到1400億港元。2013年成為康師傅方便麵的高光時刻。據世界方便麵協會統計,當年中國方便麵年銷售量達到462.2億份,而康師傅獨佔銷量47.4%,超過了200億包。銷售額佔57.1%。魏應州自信地表示,未來20年,中國人均消費的方便麵會增長一倍,達到60包,康師傅仍有廣闊天地。

二、“泡麵大王“的危機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因為美味又食用方便,方便麵迅速俘獲了人心,到2004年,我國方便麵銷量達到了480億份,平均下來,每人每年要吃掉37份。然而,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國人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小康,對飲食健康的關注度逐漸提升,以油炸為主的方便麵,逐漸被貼上了“垃圾食品”的標籤。

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同年,我國方便麵銷量回落至438.6億份,歷史上,首次出現下滑。此後的數年,我國方便麵銷量增長陷入了停滯,始終圍繞440億份波動,直到2013年,銷量為462.2億份。此後幾年,方便麵的銷量開始下降。從2013年到2016年,中國方便麵銷量下滑到385億包,康師傅的方便麵收入則下滑了11億美元。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究其原因,一方面,“農民工紅利”的消失,讓國內方便麵的基本盤有所動搖。自2011年以來,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農民工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康師傅們始終沒有擺脫低端廉價的產品定位,這也讓他們幾乎徹底錯失中國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新興市場。而外賣,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

三、泡麵們的逆襲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2017年8月,一則“統一宣稱將退出方便麵市場”的傳聞,引得大眾一片譁然。但後來我們都知道了,統一併不是要真的退出這個市場,而是要逐漸退出低端的方便麵,轉做高端的“生活面”,這實則是更大的野心。

實際上,2013-2016年,正是湯達人系列的熱銷,才帶動統一方便麵業務實現了逆勢增長。而時至今日,湯達人已經是一款20億級的超級大單品,且仍保持著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是近年來,我國方便麵行業產品升級最成功的一款產品。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老二統一“先下了一城”之後,老大康師傅自然也不甘落後,近幾年,先後推出了金湯系列、豚骨系列、鮮蔬系列等5元價格帶的對標產品。2018年,康師傅方便麵業務營收239.17億,同比增長5.73%,統一方便麵業務營收84.25億,同比增長5.7%。

2018年,我國人均消費方便麵29份,日、韓分別為45和75份。價格方面,以京東上的熱銷產品為例,日本日清的杯面在5-6元之間,袋面4元多,韓國三養的袋面在5-7元之間,農心的袋面4元多,而康師傅和統一的袋面大多在2-2.5元之間,容器面大多低於4元。

"

據里斯諮詢的報告,2018年,全世界一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其中,中國消費了402.5億份,相較2016年385.2億份的低點,已經明顯回暖。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過去,康師傅們沒有擺脫低端廉價的產品定位。這也讓他們幾乎徹底錯失中國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新興市場。而外賣,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近兩年,方便麵銷量復甦的背後,是康師傅們走出低端市場,通過自身的產品升級,主打高價高質面,重新迎合了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一、第一包泡麵

1989年,魏家兄弟將兩箱方便麵搬上了大陸的火車。面一揭蓋,就引來大批旅客圍觀。方便麵在大陸還是稀罕物,魏家人吃不慣火車飯,才帶上一點。魏應州迅速意識到,機會來了。

此前,魏家在臺灣和歐洲四處碰壁,在大陸賣香油也無人問津。魏應州發現,“當時人們只希望有東西吃,吃飽就足夠了。”當時在大陸,人們認為牛肉是比較貴的肉類,並偏愛紅燒做法。魏家兄弟的第一包面,就主打紅燒牛肉口味。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1991年,頂益食品廠在天津成立,1992年第一包康師傅方便麵開賣。康師傅紅燒牛肉麵的廣告主打分量足和誇張口感,“好吃看得見”。調料包上,康師傅則提供醬包、粉包和壓縮蔬菜包三種,讓消費者倍感實惠。據說在每天早上,魏應州都會拿一包當天生產的方便麵,在辦公室泡開,細細咀嚼,提出改進意見。

紅燒牛肉麵讓康師傅一炮而紅,當年銷售額2700萬元。三年內,康師傅的銷售額達到24.5億元。據說方便麵廠門口有長長的防踐踏圍欄,批發商排著長隊,一麻袋一麻袋進貨。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在方便麵獲得成功後,魏家兄弟的頂新集團開始擴張,1995年生產備受小孩子喜愛的“康師傅米餅”,並進軍飲料業。1996年,頂新集團收購了炸雞品牌德克士。1998年,頂新集團收購了臺灣味全15%股份,成為最大股東。當時,味全是臺灣最大的乳製品品牌。

1996年,康師傅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市值達到1400億港元。2013年成為康師傅方便麵的高光時刻。據世界方便麵協會統計,當年中國方便麵年銷售量達到462.2億份,而康師傅獨佔銷量47.4%,超過了200億包。銷售額佔57.1%。魏應州自信地表示,未來20年,中國人均消費的方便麵會增長一倍,達到60包,康師傅仍有廣闊天地。

二、“泡麵大王“的危機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因為美味又食用方便,方便麵迅速俘獲了人心,到2004年,我國方便麵銷量達到了480億份,平均下來,每人每年要吃掉37份。然而,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國人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小康,對飲食健康的關注度逐漸提升,以油炸為主的方便麵,逐漸被貼上了“垃圾食品”的標籤。

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同年,我國方便麵銷量回落至438.6億份,歷史上,首次出現下滑。此後的數年,我國方便麵銷量增長陷入了停滯,始終圍繞440億份波動,直到2013年,銷量為462.2億份。此後幾年,方便麵的銷量開始下降。從2013年到2016年,中國方便麵銷量下滑到385億包,康師傅的方便麵收入則下滑了11億美元。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究其原因,一方面,“農民工紅利”的消失,讓國內方便麵的基本盤有所動搖。自2011年以來,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農民工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康師傅們始終沒有擺脫低端廉價的產品定位,這也讓他們幾乎徹底錯失中國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新興市場。而外賣,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

三、泡麵們的逆襲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2017年8月,一則“統一宣稱將退出方便麵市場”的傳聞,引得大眾一片譁然。但後來我們都知道了,統一併不是要真的退出這個市場,而是要逐漸退出低端的方便麵,轉做高端的“生活面”,這實則是更大的野心。

實際上,2013-2016年,正是湯達人系列的熱銷,才帶動統一方便麵業務實現了逆勢增長。而時至今日,湯達人已經是一款20億級的超級大單品,且仍保持著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是近年來,我國方便麵行業產品升級最成功的一款產品。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老二統一“先下了一城”之後,老大康師傅自然也不甘落後,近幾年,先後推出了金湯系列、豚骨系列、鮮蔬系列等5元價格帶的對標產品。2018年,康師傅方便麵業務營收239.17億,同比增長5.73%,統一方便麵業務營收84.25億,同比增長5.7%。

2018年,我國人均消費方便麵29份,日、韓分別為45和75份。價格方面,以京東上的熱銷產品為例,日本日清的杯面在5-6元之間,袋面4元多,韓國三養的袋面在5-7元之間,農心的袋面4元多,而康師傅和統一的袋面大多在2-2.5元之間,容器面大多低於4元。

年銷量400億份,一度成為“出行標配”,揭祕中國的“泡麵危機”

客觀上看,日、韓方便麵人均消費量更多,且價格更貴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在日、韓,方便麵的地位已經正餐化了,而非我們印象中的低端、不健康、不營養,只為解饞或應急的食物。這跟國情、飲食習慣以及方便麵產業的發展程度都有關係。

關於泡麵的故事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感謝閱讀。

我是實體經濟守望者,歡迎關注,一起討論更多相關話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