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國酒文化內核

儒家 詩經 古詩 酷谷 2017-04-28

作者:劉世鬆

近些年來,我們在傳播酒文化發展過程中發生了本質偏向,非主流的所謂帝王文化、鬼神文化、偽俗文化等虛假與誇張的手段,不斷推波助瀾,誤導了消費者,讓酒文化陷入了“尷尬”境地。

中國酒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首先是“禮”和“德”。酒禮突出體現在酒宴上,其中一些禮儀、禮節延續至今,如酒宴上晚輩或下級要主動敬長輩或上級酒,敬酒時,晚輩或下級在碰杯的時候,酒杯要低於對方,以示尊敬。這體現了中國酒文化的禮儀要素,酒桌上長幼有序、尊老愛幼、以敬為禮、謙和禮讓,折射、演繹和傳播著現實社會的道德風尚和文化規則。

酒文化所傳播的不是單純的“禮”,而是通過禮來傳播“德”——這是中國酒文化的“基因”。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詩·大雅·抑》:“顛覆厥德,荒湛於酒。”指你的德行已敗壞,沉湎酒色醉醺醺;《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詩經·小雅·賓之初筵》,就表彰賓客各就席,揖讓不失禮;批評“目既醉止,威儀沙沙;是曰既醉,不知其秩”(一到喝醉了,就儀態失度,輕薄張狂,連普通的禮節也忘了)。其含義就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其次是“品”與“雅”。曹操與劉備的煮酒論英雄,把酒與英雄連到了一起,借酒聞驚雷掉筷子,把酒文化演義的淋漓盡致;李白斗酒詩百篇,洋洋灑灑,盡顯浪漫主義色彩;歐陽修之醉翁亭與眾賓客飲酒,把酒與山水之樂融入一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還有,孟浩然“把酒話桑麻”,范仲淹“把酒臨風”,蘇軾“把酒問青天”……從古代文人墨客的文章裡,我們總能品出酒香來——一種能夠讓人回味久久、高雅微醺的香氣。

品一杯紅葡萄酒時,我們會在侍酒師的講解中,優雅的舉杯,讓紫色的酒液在酒杯輕晃中釋放出迷人的香氣,舒緩的音樂瀰漫周遭,讓鼻翼中充滿酒的芳香,眼前浮現出的是一望無際、翠綠欲滴的葡萄園。

這就是酒文化帶給人的魅力所在。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總能在品飲中感知酒文化的魅力:一種灑脫文人的“雅”和美好生活的“雅”。

再者是“真”與“實”求真務實這四個字,經常被人們提到,但是恰恰最難做到、最需要做到的是真與實。而目前,在我們的酒業,生產上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銷售上斷章取義、牽強附會;假年份、假樹齡大肆氾濫……一個靠造假文化的酒品牌,其生命力必將如流星,非常短暫。多年的酒業品牌發展也證明,僅靠營銷策略和廣告是長久不了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筆者再提重塑中國酒文化,就是希望糾正酒文化傳播中的一些偏頗和低俗,重新讓酒文化閃爍出一種智慧的光芒,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

當今世界,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國家、企業發展中更加凸顯。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傳承中國傳統酒文化,推動酒文化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積極貢獻,是每一個酒業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選自《中國酒業經濟觀察》新華出版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