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

臨朐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

文/周義軍

十二八宴席,簡稱十二八。是因菜的數量:十二個碟、八個碗而名之。是沂蒙山區人們在婚喪嫁娶時,操辦的最高規格的宴席,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吃之一。是本鄉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確操作程序和禮儀套路的重要禮儀活動。


"

臨朐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

文/周義軍

十二八宴席,簡稱十二八。是因菜的數量:十二個碟、八個碗而名之。是沂蒙山區人們在婚喪嫁娶時,操辦的最高規格的宴席,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吃之一。是本鄉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確操作程序和禮儀套路的重要禮儀活動。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誰家要辦喜事,需先請一個負責全面事務的人,即總管。總管這個活,不是誰想幹就乾的了的,一個村裡也就那麼倆仨個人。他們應付場合輕車熟路,事務安排井井有條,迎來送往面面俱到,也就是說的不漏場。村裡的父老鄉親,都來幫著忙活叫辦公事,宴席的規格,包括菸酒糖茶等都要按照村裡的慣例,不管是誰家基本一個標準,這算是潛規則。鄉里鄉親、老友新朋前來赴宴叫坐席,根據人數多少,安排開席時間。宴席地點,就設在自己家裡和左臨右舍,一般安排一二十桌,家族大的會幾十桌。廚房設在露天院子裡,建灶、支大鍋燒木柴,就地開火。所有鍋碗瓢盆都是賃來的,叫青瓷。請的廚師都是小有名氣的。宴席的質量,取決於廚師的手藝,每個廚師,都有自己的絕活和拿手菜,他們都是通過傳統拜師學藝,手把手一個菜一個菜傳下來的,手藝好的周邊村都找,需要提前預約,幫廚的五六個人,傳菜、送水、送酒的十幾個人,分工明確,幹起活來一溜小跑。 用的材料,大部分是自家產的,誰家若要辦喜事,得提前做準備,要專門餵豬。種山藥、芹菜、芫荽等疏菜。食材必須有雞、魚、肉、豆腐…。喝酒用的小酒杯,俗稱牛眼蛋子盅,約三盅多一兩,吆吆喝喝猜拳行令,別看盅子小,喝酒並不少,總算起來比用大杯喝酒還多。上菜講究,有急有緩,先碟後碗,十二碟分別是,四涼、四小炒、四幹炸,八大碗,分別採取燉、蒸、熬、燴等手法制作。


"

臨朐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

文/周義軍

十二八宴席,簡稱十二八。是因菜的數量:十二個碟、八個碗而名之。是沂蒙山區人們在婚喪嫁娶時,操辦的最高規格的宴席,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吃之一。是本鄉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確操作程序和禮儀套路的重要禮儀活動。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誰家要辦喜事,需先請一個負責全面事務的人,即總管。總管這個活,不是誰想幹就乾的了的,一個村裡也就那麼倆仨個人。他們應付場合輕車熟路,事務安排井井有條,迎來送往面面俱到,也就是說的不漏場。村裡的父老鄉親,都來幫著忙活叫辦公事,宴席的規格,包括菸酒糖茶等都要按照村裡的慣例,不管是誰家基本一個標準,這算是潛規則。鄉里鄉親、老友新朋前來赴宴叫坐席,根據人數多少,安排開席時間。宴席地點,就設在自己家裡和左臨右舍,一般安排一二十桌,家族大的會幾十桌。廚房設在露天院子裡,建灶、支大鍋燒木柴,就地開火。所有鍋碗瓢盆都是賃來的,叫青瓷。請的廚師都是小有名氣的。宴席的質量,取決於廚師的手藝,每個廚師,都有自己的絕活和拿手菜,他們都是通過傳統拜師學藝,手把手一個菜一個菜傳下來的,手藝好的周邊村都找,需要提前預約,幫廚的五六個人,傳菜、送水、送酒的十幾個人,分工明確,幹起活來一溜小跑。 用的材料,大部分是自家產的,誰家若要辦喜事,得提前做準備,要專門餵豬。種山藥、芹菜、芫荽等疏菜。食材必須有雞、魚、肉、豆腐…。喝酒用的小酒杯,俗稱牛眼蛋子盅,約三盅多一兩,吆吆喝喝猜拳行令,別看盅子小,喝酒並不少,總算起來比用大杯喝酒還多。上菜講究,有急有緩,先碟後碗,十二碟分別是,四涼、四小炒、四幹炸,八大碗,分別採取燉、蒸、熬、燴等手法制作。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前幾天,應好友之邀,赴寺頭鎮王莊村品十二八宴席。充滿喜悅氣氛的十二八宴席,使人感到身心愉悅,不身臨其境無法體會。一米見方的小桌,安排八個人。喝酒程序,先上四個乾果碟俗稱壓桌碟,不在十二個碟之內,有蜜食、蜜棗、炒糖等,預示宴席將要開始。每桌的主陪,開始招呼安排坐次,確定了主副賓後,其餘人隨意落坐,桌上年輕的晚輩,負責宣酒倒茶。一桌人喝茶、啦呱、吃著點心,等著上菜,這環節叫等餚。先上四碟涼菜,有拌雞絲、豬頭肉拌黃瓜、自制香腸等,冬天會有肉湯熬凍…。主陪簡單講明宴席的規則,先帶酒,共同喝四盅叫四紅,接下來的菜碟,芫荽炒肉也叫小炒肉、炒薰腸、芹菜炒肉等四個小炒,間隔時間有長有短,主副陪帶酒,也是按著上菜的節奏,上一道菜,就喝一盅酒,副陪負責帶的叫四喜…。這時菜要快吃才行,不到一巴掌大的一碟菜,每人兩三筷子就清盤了,上菜的夥計,隨時撤碟還要週轉使用。清清碟開始上炸魚、炸肉、炸雞、炸大腸四乾貨。一般主桌上的碟子不催撤,主桌上的賓客,都是些有頭有臉各方面的代表,言談舉止顯得比較謹慎,不管是誰,如果喝酒時有什麼不得體的地方,會留下話柄讓人笑話。開始上碗菜的時候,宴席就到了高潮,大碗燉肉、蒸肉,點綴幾種精緻菜品,一看就有食慾,吃肉就要一吃一大塊,在嘴裡滿滿的,這就是所謂的滿口餚,肥而不膩。此時,就到了相互敬酒階段,也就是展開了。喝酒的個數,都是吉利數字,成雙成對自由發揮,一桌子人開始互動,主敬賓,賓回敬,晚輩則要站立,給長輩端酒…。等到主人禮節性的到每個桌上勸了酒,主賓就向主陪提議,酒已足,要吃飯,也叫辭壺,賓主幾經推辭,派人謝廚師、催麵食,等上來大鍋菜也就是吃飯菜,主陪最後帶一盅共同酒,算是整個酒席的結束酒~滿堂紅,宴席陸續結束。


"

臨朐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

文/周義軍

十二八宴席,簡稱十二八。是因菜的數量:十二個碟、八個碗而名之。是沂蒙山區人們在婚喪嫁娶時,操辦的最高規格的宴席,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吃之一。是本鄉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確操作程序和禮儀套路的重要禮儀活動。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誰家要辦喜事,需先請一個負責全面事務的人,即總管。總管這個活,不是誰想幹就乾的了的,一個村裡也就那麼倆仨個人。他們應付場合輕車熟路,事務安排井井有條,迎來送往面面俱到,也就是說的不漏場。村裡的父老鄉親,都來幫著忙活叫辦公事,宴席的規格,包括菸酒糖茶等都要按照村裡的慣例,不管是誰家基本一個標準,這算是潛規則。鄉里鄉親、老友新朋前來赴宴叫坐席,根據人數多少,安排開席時間。宴席地點,就設在自己家裡和左臨右舍,一般安排一二十桌,家族大的會幾十桌。廚房設在露天院子裡,建灶、支大鍋燒木柴,就地開火。所有鍋碗瓢盆都是賃來的,叫青瓷。請的廚師都是小有名氣的。宴席的質量,取決於廚師的手藝,每個廚師,都有自己的絕活和拿手菜,他們都是通過傳統拜師學藝,手把手一個菜一個菜傳下來的,手藝好的周邊村都找,需要提前預約,幫廚的五六個人,傳菜、送水、送酒的十幾個人,分工明確,幹起活來一溜小跑。 用的材料,大部分是自家產的,誰家若要辦喜事,得提前做準備,要專門餵豬。種山藥、芹菜、芫荽等疏菜。食材必須有雞、魚、肉、豆腐…。喝酒用的小酒杯,俗稱牛眼蛋子盅,約三盅多一兩,吆吆喝喝猜拳行令,別看盅子小,喝酒並不少,總算起來比用大杯喝酒還多。上菜講究,有急有緩,先碟後碗,十二碟分別是,四涼、四小炒、四幹炸,八大碗,分別採取燉、蒸、熬、燴等手法制作。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前幾天,應好友之邀,赴寺頭鎮王莊村品十二八宴席。充滿喜悅氣氛的十二八宴席,使人感到身心愉悅,不身臨其境無法體會。一米見方的小桌,安排八個人。喝酒程序,先上四個乾果碟俗稱壓桌碟,不在十二個碟之內,有蜜食、蜜棗、炒糖等,預示宴席將要開始。每桌的主陪,開始招呼安排坐次,確定了主副賓後,其餘人隨意落坐,桌上年輕的晚輩,負責宣酒倒茶。一桌人喝茶、啦呱、吃著點心,等著上菜,這環節叫等餚。先上四碟涼菜,有拌雞絲、豬頭肉拌黃瓜、自制香腸等,冬天會有肉湯熬凍…。主陪簡單講明宴席的規則,先帶酒,共同喝四盅叫四紅,接下來的菜碟,芫荽炒肉也叫小炒肉、炒薰腸、芹菜炒肉等四個小炒,間隔時間有長有短,主副陪帶酒,也是按著上菜的節奏,上一道菜,就喝一盅酒,副陪負責帶的叫四喜…。這時菜要快吃才行,不到一巴掌大的一碟菜,每人兩三筷子就清盤了,上菜的夥計,隨時撤碟還要週轉使用。清清碟開始上炸魚、炸肉、炸雞、炸大腸四乾貨。一般主桌上的碟子不催撤,主桌上的賓客,都是些有頭有臉各方面的代表,言談舉止顯得比較謹慎,不管是誰,如果喝酒時有什麼不得體的地方,會留下話柄讓人笑話。開始上碗菜的時候,宴席就到了高潮,大碗燉肉、蒸肉,點綴幾種精緻菜品,一看就有食慾,吃肉就要一吃一大塊,在嘴裡滿滿的,這就是所謂的滿口餚,肥而不膩。此時,就到了相互敬酒階段,也就是展開了。喝酒的個數,都是吉利數字,成雙成對自由發揮,一桌子人開始互動,主敬賓,賓回敬,晚輩則要站立,給長輩端酒…。等到主人禮節性的到每個桌上勸了酒,主賓就向主陪提議,酒已足,要吃飯,也叫辭壺,賓主幾經推辭,派人謝廚師、催麵食,等上來大鍋菜也就是吃飯菜,主陪最後帶一盅共同酒,算是整個酒席的結束酒~滿堂紅,宴席陸續結束。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十二八宴席,一種獨特的味道。既不是飯店的味道,也不家常的味道。十二八宴席,是按廚師個人理念,傳統固定模式要求,選擇食材和操作,每個廚師都有獨特的味道。 食材使用,比飯店裡多了些鋪張,較家庭做法加了些複雜。一個區域的風俗習慣,老百姓的口碑,決定了廚師的活動範圍,也就形成了這個區域的特色。在臨朐各地,雖然都有十二八宴席,但區域之間,風俗習慣,也有差異。東南部的蔣峪、大關,宴席菜品基本都是肉,沒有兩頭豬根本下不來。每碗肉的上面僅有那麼幾根不同的青菜,是區別這碗和那碗炒做法不一樣。除了大塊炒肉外,特色菜有燉炸雞,炸肉燉山藥,炸肉丸子等。燉炸雞,近年被魯菜列入代表菜品,命名為虎頭雞,而這種做法在臨朐民間已經流行了幾十年。炸肉也叫鬆肉,不同於濰坊的炸五香肉。炸肉丸子,用鍋燉半個小時包衣也不散,出鍋的時候,加些蒜片、醋、淋上香油,口感特好。西部大嵩山、五井,花樣又有不同,肉在菜品裡的比例明顯少。習慣清燉全雞,紅燒全魚等,廚師採用現在的烹飪方法,講究色香味俱全。這裡的名吃~全羊宴,在名氣上高於十二八,有一個朋友說,五井和嵩山的十二八,都帶著羊肉味。只有西南部的寺頭、九山,受臨沂地區的影響,在肉品製作上更有特色。代表菜有燉回鍋肉,燻烤大腸,晾肉香腸,四喜肉丸等。燉回鍋肉,把糖換成了蜂蜜,製作講究,將帶皮肥瘦各半豬肉切成大塊方肉,先涼水下鍋煮至三分熟,撈出晾乾,再均勻的塗上蜂蜜,在油鍋炸製成金紅色撈出,改刀成三公分左右的肉塊,放入佐料再燉,口感獨特,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細品還有蜂蜜的味道。燻烤大腸方法差不多,只是把炸變成了用柴火烤,吃起來外焦裡嫩,鹹甜可口。晾肉香腸選用瘦肉,很勁道,越嚼越香。


"

臨朐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

文/周義軍

十二八宴席,簡稱十二八。是因菜的數量:十二個碟、八個碗而名之。是沂蒙山區人們在婚喪嫁娶時,操辦的最高規格的宴席,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吃之一。是本鄉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確操作程序和禮儀套路的重要禮儀活動。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誰家要辦喜事,需先請一個負責全面事務的人,即總管。總管這個活,不是誰想幹就乾的了的,一個村裡也就那麼倆仨個人。他們應付場合輕車熟路,事務安排井井有條,迎來送往面面俱到,也就是說的不漏場。村裡的父老鄉親,都來幫著忙活叫辦公事,宴席的規格,包括菸酒糖茶等都要按照村裡的慣例,不管是誰家基本一個標準,這算是潛規則。鄉里鄉親、老友新朋前來赴宴叫坐席,根據人數多少,安排開席時間。宴席地點,就設在自己家裡和左臨右舍,一般安排一二十桌,家族大的會幾十桌。廚房設在露天院子裡,建灶、支大鍋燒木柴,就地開火。所有鍋碗瓢盆都是賃來的,叫青瓷。請的廚師都是小有名氣的。宴席的質量,取決於廚師的手藝,每個廚師,都有自己的絕活和拿手菜,他們都是通過傳統拜師學藝,手把手一個菜一個菜傳下來的,手藝好的周邊村都找,需要提前預約,幫廚的五六個人,傳菜、送水、送酒的十幾個人,分工明確,幹起活來一溜小跑。 用的材料,大部分是自家產的,誰家若要辦喜事,得提前做準備,要專門餵豬。種山藥、芹菜、芫荽等疏菜。食材必須有雞、魚、肉、豆腐…。喝酒用的小酒杯,俗稱牛眼蛋子盅,約三盅多一兩,吆吆喝喝猜拳行令,別看盅子小,喝酒並不少,總算起來比用大杯喝酒還多。上菜講究,有急有緩,先碟後碗,十二碟分別是,四涼、四小炒、四幹炸,八大碗,分別採取燉、蒸、熬、燴等手法制作。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前幾天,應好友之邀,赴寺頭鎮王莊村品十二八宴席。充滿喜悅氣氛的十二八宴席,使人感到身心愉悅,不身臨其境無法體會。一米見方的小桌,安排八個人。喝酒程序,先上四個乾果碟俗稱壓桌碟,不在十二個碟之內,有蜜食、蜜棗、炒糖等,預示宴席將要開始。每桌的主陪,開始招呼安排坐次,確定了主副賓後,其餘人隨意落坐,桌上年輕的晚輩,負責宣酒倒茶。一桌人喝茶、啦呱、吃著點心,等著上菜,這環節叫等餚。先上四碟涼菜,有拌雞絲、豬頭肉拌黃瓜、自制香腸等,冬天會有肉湯熬凍…。主陪簡單講明宴席的規則,先帶酒,共同喝四盅叫四紅,接下來的菜碟,芫荽炒肉也叫小炒肉、炒薰腸、芹菜炒肉等四個小炒,間隔時間有長有短,主副陪帶酒,也是按著上菜的節奏,上一道菜,就喝一盅酒,副陪負責帶的叫四喜…。這時菜要快吃才行,不到一巴掌大的一碟菜,每人兩三筷子就清盤了,上菜的夥計,隨時撤碟還要週轉使用。清清碟開始上炸魚、炸肉、炸雞、炸大腸四乾貨。一般主桌上的碟子不催撤,主桌上的賓客,都是些有頭有臉各方面的代表,言談舉止顯得比較謹慎,不管是誰,如果喝酒時有什麼不得體的地方,會留下話柄讓人笑話。開始上碗菜的時候,宴席就到了高潮,大碗燉肉、蒸肉,點綴幾種精緻菜品,一看就有食慾,吃肉就要一吃一大塊,在嘴裡滿滿的,這就是所謂的滿口餚,肥而不膩。此時,就到了相互敬酒階段,也就是展開了。喝酒的個數,都是吉利數字,成雙成對自由發揮,一桌子人開始互動,主敬賓,賓回敬,晚輩則要站立,給長輩端酒…。等到主人禮節性的到每個桌上勸了酒,主賓就向主陪提議,酒已足,要吃飯,也叫辭壺,賓主幾經推辭,派人謝廚師、催麵食,等上來大鍋菜也就是吃飯菜,主陪最後帶一盅共同酒,算是整個酒席的結束酒~滿堂紅,宴席陸續結束。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十二八宴席,一種獨特的味道。既不是飯店的味道,也不家常的味道。十二八宴席,是按廚師個人理念,傳統固定模式要求,選擇食材和操作,每個廚師都有獨特的味道。 食材使用,比飯店裡多了些鋪張,較家庭做法加了些複雜。一個區域的風俗習慣,老百姓的口碑,決定了廚師的活動範圍,也就形成了這個區域的特色。在臨朐各地,雖然都有十二八宴席,但區域之間,風俗習慣,也有差異。東南部的蔣峪、大關,宴席菜品基本都是肉,沒有兩頭豬根本下不來。每碗肉的上面僅有那麼幾根不同的青菜,是區別這碗和那碗炒做法不一樣。除了大塊炒肉外,特色菜有燉炸雞,炸肉燉山藥,炸肉丸子等。燉炸雞,近年被魯菜列入代表菜品,命名為虎頭雞,而這種做法在臨朐民間已經流行了幾十年。炸肉也叫鬆肉,不同於濰坊的炸五香肉。炸肉丸子,用鍋燉半個小時包衣也不散,出鍋的時候,加些蒜片、醋、淋上香油,口感特好。西部大嵩山、五井,花樣又有不同,肉在菜品裡的比例明顯少。習慣清燉全雞,紅燒全魚等,廚師採用現在的烹飪方法,講究色香味俱全。這裡的名吃~全羊宴,在名氣上高於十二八,有一個朋友說,五井和嵩山的十二八,都帶著羊肉味。只有西南部的寺頭、九山,受臨沂地區的影響,在肉品製作上更有特色。代表菜有燉回鍋肉,燻烤大腸,晾肉香腸,四喜肉丸等。燉回鍋肉,把糖換成了蜂蜜,製作講究,將帶皮肥瘦各半豬肉切成大塊方肉,先涼水下鍋煮至三分熟,撈出晾乾,再均勻的塗上蜂蜜,在油鍋炸製成金紅色撈出,改刀成三公分左右的肉塊,放入佐料再燉,口感獨特,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細品還有蜂蜜的味道。燻烤大腸方法差不多,只是把炸變成了用柴火烤,吃起來外焦裡嫩,鹹甜可口。晾肉香腸選用瘦肉,很勁道,越嚼越香。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臨朐縣城及附近的鄉鎮,已很少有十二八宴席了,酒店推行喜宴套餐,十菜一湯或者十二菜一湯,沒有固定的套路。 十二八宴席,已經成為了過去,儘管有些酒店,引入所謂的十二八宴席的菜品模式,四喜丸子是購的成品,商業色彩濃,缺乏那種氛圍。碟換成了盤,碗換成了盆。餐具潔淨了,反而覺得少了些原汁原味。有些地方還保留著對菜品要件的講究,有雞、魚、豆腐等,其餘也就無所謂了。 比較而言,南部山區的十二八宴席,還保留著一些傳統的東西。要論大鍋菜好吃,十二八宴席上的大鍋菜,堪稱一絕,肥肉片子加白菜、豆腐、豬血、炸肉末等,用木柴在大鍋裡猛燉,特別是在大冷天裡,熱乎乎的連湯帶汁,白菜爛糊滑溜,山珍蘑菇特有的香味互補,真是最奇妙食材本味的搭配。


"

臨朐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

文/周義軍

十二八宴席,簡稱十二八。是因菜的數量:十二個碟、八個碗而名之。是沂蒙山區人們在婚喪嫁娶時,操辦的最高規格的宴席,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吃之一。是本鄉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確操作程序和禮儀套路的重要禮儀活動。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誰家要辦喜事,需先請一個負責全面事務的人,即總管。總管這個活,不是誰想幹就乾的了的,一個村裡也就那麼倆仨個人。他們應付場合輕車熟路,事務安排井井有條,迎來送往面面俱到,也就是說的不漏場。村裡的父老鄉親,都來幫著忙活叫辦公事,宴席的規格,包括菸酒糖茶等都要按照村裡的慣例,不管是誰家基本一個標準,這算是潛規則。鄉里鄉親、老友新朋前來赴宴叫坐席,根據人數多少,安排開席時間。宴席地點,就設在自己家裡和左臨右舍,一般安排一二十桌,家族大的會幾十桌。廚房設在露天院子裡,建灶、支大鍋燒木柴,就地開火。所有鍋碗瓢盆都是賃來的,叫青瓷。請的廚師都是小有名氣的。宴席的質量,取決於廚師的手藝,每個廚師,都有自己的絕活和拿手菜,他們都是通過傳統拜師學藝,手把手一個菜一個菜傳下來的,手藝好的周邊村都找,需要提前預約,幫廚的五六個人,傳菜、送水、送酒的十幾個人,分工明確,幹起活來一溜小跑。 用的材料,大部分是自家產的,誰家若要辦喜事,得提前做準備,要專門餵豬。種山藥、芹菜、芫荽等疏菜。食材必須有雞、魚、肉、豆腐…。喝酒用的小酒杯,俗稱牛眼蛋子盅,約三盅多一兩,吆吆喝喝猜拳行令,別看盅子小,喝酒並不少,總算起來比用大杯喝酒還多。上菜講究,有急有緩,先碟後碗,十二碟分別是,四涼、四小炒、四幹炸,八大碗,分別採取燉、蒸、熬、燴等手法制作。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前幾天,應好友之邀,赴寺頭鎮王莊村品十二八宴席。充滿喜悅氣氛的十二八宴席,使人感到身心愉悅,不身臨其境無法體會。一米見方的小桌,安排八個人。喝酒程序,先上四個乾果碟俗稱壓桌碟,不在十二個碟之內,有蜜食、蜜棗、炒糖等,預示宴席將要開始。每桌的主陪,開始招呼安排坐次,確定了主副賓後,其餘人隨意落坐,桌上年輕的晚輩,負責宣酒倒茶。一桌人喝茶、啦呱、吃著點心,等著上菜,這環節叫等餚。先上四碟涼菜,有拌雞絲、豬頭肉拌黃瓜、自制香腸等,冬天會有肉湯熬凍…。主陪簡單講明宴席的規則,先帶酒,共同喝四盅叫四紅,接下來的菜碟,芫荽炒肉也叫小炒肉、炒薰腸、芹菜炒肉等四個小炒,間隔時間有長有短,主副陪帶酒,也是按著上菜的節奏,上一道菜,就喝一盅酒,副陪負責帶的叫四喜…。這時菜要快吃才行,不到一巴掌大的一碟菜,每人兩三筷子就清盤了,上菜的夥計,隨時撤碟還要週轉使用。清清碟開始上炸魚、炸肉、炸雞、炸大腸四乾貨。一般主桌上的碟子不催撤,主桌上的賓客,都是些有頭有臉各方面的代表,言談舉止顯得比較謹慎,不管是誰,如果喝酒時有什麼不得體的地方,會留下話柄讓人笑話。開始上碗菜的時候,宴席就到了高潮,大碗燉肉、蒸肉,點綴幾種精緻菜品,一看就有食慾,吃肉就要一吃一大塊,在嘴裡滿滿的,這就是所謂的滿口餚,肥而不膩。此時,就到了相互敬酒階段,也就是展開了。喝酒的個數,都是吉利數字,成雙成對自由發揮,一桌子人開始互動,主敬賓,賓回敬,晚輩則要站立,給長輩端酒…。等到主人禮節性的到每個桌上勸了酒,主賓就向主陪提議,酒已足,要吃飯,也叫辭壺,賓主幾經推辭,派人謝廚師、催麵食,等上來大鍋菜也就是吃飯菜,主陪最後帶一盅共同酒,算是整個酒席的結束酒~滿堂紅,宴席陸續結束。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十二八宴席,一種獨特的味道。既不是飯店的味道,也不家常的味道。十二八宴席,是按廚師個人理念,傳統固定模式要求,選擇食材和操作,每個廚師都有獨特的味道。 食材使用,比飯店裡多了些鋪張,較家庭做法加了些複雜。一個區域的風俗習慣,老百姓的口碑,決定了廚師的活動範圍,也就形成了這個區域的特色。在臨朐各地,雖然都有十二八宴席,但區域之間,風俗習慣,也有差異。東南部的蔣峪、大關,宴席菜品基本都是肉,沒有兩頭豬根本下不來。每碗肉的上面僅有那麼幾根不同的青菜,是區別這碗和那碗炒做法不一樣。除了大塊炒肉外,特色菜有燉炸雞,炸肉燉山藥,炸肉丸子等。燉炸雞,近年被魯菜列入代表菜品,命名為虎頭雞,而這種做法在臨朐民間已經流行了幾十年。炸肉也叫鬆肉,不同於濰坊的炸五香肉。炸肉丸子,用鍋燉半個小時包衣也不散,出鍋的時候,加些蒜片、醋、淋上香油,口感特好。西部大嵩山、五井,花樣又有不同,肉在菜品裡的比例明顯少。習慣清燉全雞,紅燒全魚等,廚師採用現在的烹飪方法,講究色香味俱全。這裡的名吃~全羊宴,在名氣上高於十二八,有一個朋友說,五井和嵩山的十二八,都帶著羊肉味。只有西南部的寺頭、九山,受臨沂地區的影響,在肉品製作上更有特色。代表菜有燉回鍋肉,燻烤大腸,晾肉香腸,四喜肉丸等。燉回鍋肉,把糖換成了蜂蜜,製作講究,將帶皮肥瘦各半豬肉切成大塊方肉,先涼水下鍋煮至三分熟,撈出晾乾,再均勻的塗上蜂蜜,在油鍋炸製成金紅色撈出,改刀成三公分左右的肉塊,放入佐料再燉,口感獨特,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細品還有蜂蜜的味道。燻烤大腸方法差不多,只是把炸變成了用柴火烤,吃起來外焦裡嫩,鹹甜可口。晾肉香腸選用瘦肉,很勁道,越嚼越香。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臨朐縣城及附近的鄉鎮,已很少有十二八宴席了,酒店推行喜宴套餐,十菜一湯或者十二菜一湯,沒有固定的套路。 十二八宴席,已經成為了過去,儘管有些酒店,引入所謂的十二八宴席的菜品模式,四喜丸子是購的成品,商業色彩濃,缺乏那種氛圍。碟換成了盤,碗換成了盆。餐具潔淨了,反而覺得少了些原汁原味。有些地方還保留著對菜品要件的講究,有雞、魚、豆腐等,其餘也就無所謂了。 比較而言,南部山區的十二八宴席,還保留著一些傳統的東西。要論大鍋菜好吃,十二八宴席上的大鍋菜,堪稱一絕,肥肉片子加白菜、豆腐、豬血、炸肉末等,用木柴在大鍋裡猛燉,特別是在大冷天裡,熱乎乎的連湯帶汁,白菜爛糊滑溜,山珍蘑菇特有的香味互補,真是最奇妙食材本味的搭配。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十二八宴席,是親情、友情交融在一起的鄉土飲食文化,流行時間較長。隨著社會的發展,居住區域、環境的改變,觀念隨之轉變,傳統十二八宴席的區域會逐步減少,但願這種飲食文化,能在部分地區繼續,算是對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



"

臨朐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

文/周義軍

十二八宴席,簡稱十二八。是因菜的數量:十二個碟、八個碗而名之。是沂蒙山區人們在婚喪嫁娶時,操辦的最高規格的宴席,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吃之一。是本鄉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確操作程序和禮儀套路的重要禮儀活動。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誰家要辦喜事,需先請一個負責全面事務的人,即總管。總管這個活,不是誰想幹就乾的了的,一個村裡也就那麼倆仨個人。他們應付場合輕車熟路,事務安排井井有條,迎來送往面面俱到,也就是說的不漏場。村裡的父老鄉親,都來幫著忙活叫辦公事,宴席的規格,包括菸酒糖茶等都要按照村裡的慣例,不管是誰家基本一個標準,這算是潛規則。鄉里鄉親、老友新朋前來赴宴叫坐席,根據人數多少,安排開席時間。宴席地點,就設在自己家裡和左臨右舍,一般安排一二十桌,家族大的會幾十桌。廚房設在露天院子裡,建灶、支大鍋燒木柴,就地開火。所有鍋碗瓢盆都是賃來的,叫青瓷。請的廚師都是小有名氣的。宴席的質量,取決於廚師的手藝,每個廚師,都有自己的絕活和拿手菜,他們都是通過傳統拜師學藝,手把手一個菜一個菜傳下來的,手藝好的周邊村都找,需要提前預約,幫廚的五六個人,傳菜、送水、送酒的十幾個人,分工明確,幹起活來一溜小跑。 用的材料,大部分是自家產的,誰家若要辦喜事,得提前做準備,要專門餵豬。種山藥、芹菜、芫荽等疏菜。食材必須有雞、魚、肉、豆腐…。喝酒用的小酒杯,俗稱牛眼蛋子盅,約三盅多一兩,吆吆喝喝猜拳行令,別看盅子小,喝酒並不少,總算起來比用大杯喝酒還多。上菜講究,有急有緩,先碟後碗,十二碟分別是,四涼、四小炒、四幹炸,八大碗,分別採取燉、蒸、熬、燴等手法制作。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前幾天,應好友之邀,赴寺頭鎮王莊村品十二八宴席。充滿喜悅氣氛的十二八宴席,使人感到身心愉悅,不身臨其境無法體會。一米見方的小桌,安排八個人。喝酒程序,先上四個乾果碟俗稱壓桌碟,不在十二個碟之內,有蜜食、蜜棗、炒糖等,預示宴席將要開始。每桌的主陪,開始招呼安排坐次,確定了主副賓後,其餘人隨意落坐,桌上年輕的晚輩,負責宣酒倒茶。一桌人喝茶、啦呱、吃著點心,等著上菜,這環節叫等餚。先上四碟涼菜,有拌雞絲、豬頭肉拌黃瓜、自制香腸等,冬天會有肉湯熬凍…。主陪簡單講明宴席的規則,先帶酒,共同喝四盅叫四紅,接下來的菜碟,芫荽炒肉也叫小炒肉、炒薰腸、芹菜炒肉等四個小炒,間隔時間有長有短,主副陪帶酒,也是按著上菜的節奏,上一道菜,就喝一盅酒,副陪負責帶的叫四喜…。這時菜要快吃才行,不到一巴掌大的一碟菜,每人兩三筷子就清盤了,上菜的夥計,隨時撤碟還要週轉使用。清清碟開始上炸魚、炸肉、炸雞、炸大腸四乾貨。一般主桌上的碟子不催撤,主桌上的賓客,都是些有頭有臉各方面的代表,言談舉止顯得比較謹慎,不管是誰,如果喝酒時有什麼不得體的地方,會留下話柄讓人笑話。開始上碗菜的時候,宴席就到了高潮,大碗燉肉、蒸肉,點綴幾種精緻菜品,一看就有食慾,吃肉就要一吃一大塊,在嘴裡滿滿的,這就是所謂的滿口餚,肥而不膩。此時,就到了相互敬酒階段,也就是展開了。喝酒的個數,都是吉利數字,成雙成對自由發揮,一桌子人開始互動,主敬賓,賓回敬,晚輩則要站立,給長輩端酒…。等到主人禮節性的到每個桌上勸了酒,主賓就向主陪提議,酒已足,要吃飯,也叫辭壺,賓主幾經推辭,派人謝廚師、催麵食,等上來大鍋菜也就是吃飯菜,主陪最後帶一盅共同酒,算是整個酒席的結束酒~滿堂紅,宴席陸續結束。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十二八宴席,一種獨特的味道。既不是飯店的味道,也不家常的味道。十二八宴席,是按廚師個人理念,傳統固定模式要求,選擇食材和操作,每個廚師都有獨特的味道。 食材使用,比飯店裡多了些鋪張,較家庭做法加了些複雜。一個區域的風俗習慣,老百姓的口碑,決定了廚師的活動範圍,也就形成了這個區域的特色。在臨朐各地,雖然都有十二八宴席,但區域之間,風俗習慣,也有差異。東南部的蔣峪、大關,宴席菜品基本都是肉,沒有兩頭豬根本下不來。每碗肉的上面僅有那麼幾根不同的青菜,是區別這碗和那碗炒做法不一樣。除了大塊炒肉外,特色菜有燉炸雞,炸肉燉山藥,炸肉丸子等。燉炸雞,近年被魯菜列入代表菜品,命名為虎頭雞,而這種做法在臨朐民間已經流行了幾十年。炸肉也叫鬆肉,不同於濰坊的炸五香肉。炸肉丸子,用鍋燉半個小時包衣也不散,出鍋的時候,加些蒜片、醋、淋上香油,口感特好。西部大嵩山、五井,花樣又有不同,肉在菜品裡的比例明顯少。習慣清燉全雞,紅燒全魚等,廚師採用現在的烹飪方法,講究色香味俱全。這裡的名吃~全羊宴,在名氣上高於十二八,有一個朋友說,五井和嵩山的十二八,都帶著羊肉味。只有西南部的寺頭、九山,受臨沂地區的影響,在肉品製作上更有特色。代表菜有燉回鍋肉,燻烤大腸,晾肉香腸,四喜肉丸等。燉回鍋肉,把糖換成了蜂蜜,製作講究,將帶皮肥瘦各半豬肉切成大塊方肉,先涼水下鍋煮至三分熟,撈出晾乾,再均勻的塗上蜂蜜,在油鍋炸製成金紅色撈出,改刀成三公分左右的肉塊,放入佐料再燉,口感獨特,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細品還有蜂蜜的味道。燻烤大腸方法差不多,只是把炸變成了用柴火烤,吃起來外焦裡嫩,鹹甜可口。晾肉香腸選用瘦肉,很勁道,越嚼越香。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臨朐縣城及附近的鄉鎮,已很少有十二八宴席了,酒店推行喜宴套餐,十菜一湯或者十二菜一湯,沒有固定的套路。 十二八宴席,已經成為了過去,儘管有些酒店,引入所謂的十二八宴席的菜品模式,四喜丸子是購的成品,商業色彩濃,缺乏那種氛圍。碟換成了盤,碗換成了盆。餐具潔淨了,反而覺得少了些原汁原味。有些地方還保留著對菜品要件的講究,有雞、魚、豆腐等,其餘也就無所謂了。 比較而言,南部山區的十二八宴席,還保留著一些傳統的東西。要論大鍋菜好吃,十二八宴席上的大鍋菜,堪稱一絕,肥肉片子加白菜、豆腐、豬血、炸肉末等,用木柴在大鍋裡猛燉,特別是在大冷天裡,熱乎乎的連湯帶汁,白菜爛糊滑溜,山珍蘑菇特有的香味互補,真是最奇妙食材本味的搭配。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十二八宴席,是親情、友情交融在一起的鄉土飲食文化,流行時間較長。隨著社會的發展,居住區域、環境的改變,觀念隨之轉變,傳統十二八宴席的區域會逐步減少,但願這種飲食文化,能在部分地區繼續,算是對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



舌尖上的臨朐 | 民俗非遺:十二八宴席(周義軍)


作者簡介

周義軍,安丘人,出生於臨朐。在臨朐縣農業銀行上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