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金基德 李奈映 韓國 韓娛 一個好解讀 2017-06-18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導演專題

金基德是筆者喜歡眾多導演之一,今天將金基德導演介紹於大家,上次為大家介紹了神級導演諾蘭,有不少人很喜歡,以後會定期開啟導演專題,希望讀者喜歡。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他曾經年幼被迫輟學,為了謀生,在工廠度過了青春年華,面對父親嚴厲的呵斥,他用禁食來逃避,窮困潦倒的他在法國賣畫為生,後來,以《畫家與囚犯》開啟了他編劇之路,以《鱷魚藏屍記》打開了電影人的新世界。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作品多次入圍各大電影節的他,打破了韓國在影史零獲獎的記錄,但是仍永遠得不到韓國人的認可,因為他電影中描述的總是韓國那10%的邊緣人,作為自尊心超強的民族,怎能容忍一個導演用肆無忌憚的鏡頭去批判他們國家的汙點?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韓國人對金基德最好的抵制就是不去影院看他意識形態錯誤的電影,即便金基德能獲得“諾貝爾電影學獎”,也照舊遭到韓國人的唾棄,即便全世界人認可他,韓國人仍會對他嗤之以鼻,因為他戳中了韓國人的傷疤,給韓國抹黑了。

01

眾叛親離的金基德

金基德雖然拍的片子沉悶,但是他為人和善,提攜過不少晚輩,張勳2009年執導的處女作《電影就是電影》就是由金基德擔任編劇和製作人,是他一手提拔的新人導演,一度票房獲勝,並在青龍電影獎上奪得最佳作品獎;

另外,《美麗》的全宰洪導演以及《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的導演張哲秀都是出自他的門下。2010年媒體傳言金基德遭到最信任人的背叛,懷疑親信之人盜走他的劇本,一度患上社交恐懼症而隱居,雖然他出面澄清過真相,但是可信度仍不高。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2013年金基德曾在電影《阿里郎》中爆出,在08年拍攝《悲夢》時,由於自己的失誤,一段李娜英在監獄自殺的戲,很長時間沒有喊cut,長時間懸在半空的李娜英因缺氧而昏迷,差點釀成悲劇,金基德為此痛苦,認為自己是殺人犯,最後他身邊演員與親信離他而去。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另外一方面,金基德選角方式很奇特,也是他眾叛親離的一個原因,他每次都是根據劇本角色需求匹配演員,很多演員難有多次與他合作的機會,從而演員以為是導演在排擠她,引發無形的矛盾;並且他提拔的新導演羽翼豐滿,對他需求不多時,自然離開了他。

02

金基德電影的風格

金基德的電影有二大利器。對於臺詞惜墨如金,通常電影幾乎沒有一句臺詞,所以對演員的表演技術要求特高,其實越是沒有臺詞越是靠肢體與面部表情;其二喜歡結局魔幻現實來結尾。作品往常都喜歡融入性暗示、循環、象徵、虐待的元素,這些或許源於他早年生活經歷所致,總是將角色置入一個矛盾中,去尋找他存在的合理性。由於沒有過多對話,每個人物內心世界異常複雜,眼神成了角色釋放痛苦的唯一窗口。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筆者最早入手的是他的《空房間》,女主對流浪生活的渴望,表達了對家暴無聲的反抗,那種由角色自由意志而引導事情的走向。《壞小子》因愛將一個大學生變成妓女的過程,將男人的惡塑造到了極點;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聖殤》將女人的復仇描繪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以懲罰自身為代價懲罰別人;《春夏秋冬又一春》以循環的形式來表現佛學禪悟的真諦,企圖將季節的屬性來承載角色變化的情緒,從佔有到放手,從背叛到原諒的精神覺悟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收件人不詳》將角色的痛苦表現到了極致,從此人間比地獄還艱苦,即放下屠刀,也不能立即成佛。每個角色犯下的原罪必將以原其形式去懲罰他,當女主用刀刺瞎眼睛那一刻,前面所有的希望崩塌成了絕望,同時影片不僅揭開了韓國人的傷疤,更是揭開了美國大兵的傷痛,從而滲透出強烈的反戰情緒;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割胸不過是為了割去美國大兵的恥辱

《莫比烏斯》再次將緘默的慾望拆解,以循環的形式串聯成無解的環,將慾望從具體形式到抽象精神的深挖;《悲夢》將莊周夢蝶的典故,通過魔幻現實的手法移栽到角色的夢境與現實,從而虛與實的糾纏不清。

03

自我的罪與罰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金基德詮釋的所有愛情都是佔有、極端、卑賤,《漂流浴室》裡妓女為了佔有遊客,用魚鉤夠爛下體的痛苦去表白她愛的深邃,卑賤的身份掙扎於得到與失去的泥潭,或許沒有撕裂的痛,麻木的肢體無法感受愛的深刻;《呼吸》裡企圖用窒息的吻,來喚醒那個一心求死的囚犯;《弓》里老人為了佔有少女,企圖用離開的船來勒死自己,女孩越是離開一寸,老人越要承受的痛苦多一分。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每個角色的自罰,都是從外到內,先是經受外界的折磨,再到自己對自己的懲罰,人物的悲劇色彩或許是金基德早年經歷的映射,沒有經歷現實不幸的磨難,是難以虛構電影人物的悲傷。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與其說《阿里郎》是金基德的紀錄片,不如說它是金基德自我反省、自我審判的內心獨白,與世隔絕的他終於向世界坦白了內心的苦衷,結局最後一生槍響,他槍殺過去墮落的自己,以一種全新的自我走向商業片之路,近期與中國合作的《無神》將是一次大成本製作,他的每部電影都會打碎你的世界觀重組一次

04

靜態的畫面構造

金基德電影畫面的構造。曾在採訪時他說過:“如果拘泥於對話,感情就無法表達了。正因為傷得深,所以才無法輕易說出口。”如果用語言能描述出來的痛苦,這樣的痛苦真的不算痛苦了,作為畫家的金基德天生就是一個藝術家,由於角色的緘默不語讓電影畫面安靜了不少,加上緩慢的動作,畫面整體結構成了靜態風格,也許只有深思,才能表達人物深沉的情感,他總是通過情緒來傳遞人物的內心獨白。

金基德:永遠得不到韓國人認可的“娼妓導演”

總之,金基德的電影在韓國是獨一無二的,一個用心拍電影的藝術家太可怕,一個善於挖掘人性的導演。金基德當年因為《雛妓》三部曲成名,因此韓國人嘲諷他是“娼妓導演”,無意之中流露出韓國人對他的排擠。一個將生活融於電影的導演,是在用生命拍電影的導演,另外,他的電影讓筆者明白了電影不止於故事,更多的是藝術層面的暴力美學以及其他層面的影像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