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文化:小閘口 牆縫街 阜橋口'

"

"

濟寧文化:小閘口 牆縫街 阜橋口

濟寧文化:小閘口堆滿了銀錁子

濟寧州,太白樓,城裡城外買賣稠。一天門,南門口,吃喝穿戴樣樣有。大閘口,炸果子,小閘口裡賣饊子……等等,這些民謠說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呀到了太白樓,買的賣的數不清;到了一天門、南門口呀,吃的喝的就不用愁啦。別小看了這些民謠,它們可是老一輩們親身感受、經歷所總結出來的,而且背後都藏有很多的故事呢。

話說道光年間,濟寧城北的南站有個胡國珍,家底殷實,年輕時考過功名,但名落孫山後,從此不再提趕考的事啦。他半生耕讀度日,為人正直,樂善好施,深受鄉鄰們的尊重。

有一天,胡國珍從城裡回來,路過汶上的南站南閣,看到一個青年躺在閣下。胡國珍見這青年衣衫不整,面色蒼白,從他那無助的眼神中,分明看出這是個有志的讀書人,經詢問,果然是個進京趕考的舉子,名叫周衍榮,因為沒了盤纏,病倒在這裡已經三天了。

胡國珍命下人把他拉到家裡,好吃好喝的不幾天,周衍榮的身體、精神都恢復的不錯了。因為要趕考,不能在胡家久留了。可是這麼的大的救命之恩如何報答呢?周衍榮想了想說:大人待我恩重如山,如同再生父母,如不嫌棄,我願大人為義父!有朝一日,定來報大人的救命之恩!

周衍榮總算沒有辜負胡國珍的恩情,他從進士做到了治水欽差。有一年秋天,胡國珍正坐在客廳裡閉目養神,忽聽有人來報:“知縣大人到。”胡國珍心頭一驚,咱與縣衙素來無往,也沒瓜葛;一家老小遵律守法,怎勞知縣大人屈駕來訪呢?知縣見了胡國珍寒暄一番,說:“為汶上水利、治安之事求助與欽差大人,請胡大人轉遞手書,求見周欽差。”

這麼一說,胡國珍明白了。原來,周衍榮已被委任為欽差,如今南下,就住在濟寧。凡有地方官求見,他一概不見。卻又放出口風說,只有汶上南站的胡國珍轉來手書方可接見。胡國珍知道這個原委後,也沒多想,知縣要見欽差那是公事,又是為了縣裡的水利治安,這個手書得寫。知縣大人接了手書,十分高興,再三感謝,說:“下官備有薄禮一車,乞求胡大人笑納!”胡國珍聞言,表示堅決不收,但知縣將禮物留下就走。胡國珍只得派人將禮物原封不動地送回了縣衙。

接連幾天,胡國珍家天天如此,而禮物都被他一一拒絕了。這樣一來,胡國珍的救命之恩周衍榮始終沒能報答。

一晃又是三年,南方發生戰亂時,周衍榮被朝廷委任平亂副將。一天,他見一個花工不小心打壞了一隻花盆,但見花根濃密,盤根錯節地抱著一塊石頭。周衍榮當即吩咐貼心侍衛購來花盆,每盆裡裝只元寶。

卻說這些花草被運送到濟寧小閘口時,遇上了兵匪搶劫,這些花盆被統統卸下,胡亂的堆到岸邊,便調頭回了南方。恰在這時,周衍榮也在南方戰死,從此花盆的祕密再也無人知曉。

許多年過去了,那些對在小閘口岸邊的花盆,經過風吹雨打,花死了,盆破了,一塊塊白銀露了出來……所以有了開頭的歌謠:“小閘口,賽銀窩,銀錁子堆滿運糧河。”

濟寧經濟的繁榮也帶來了飲食方面的興旺。得月樓、望湖樓、玉堂醬園伴美食一條街,南北大菜,滿漢全席,色香味美,爭客鬥技。除了這些飯局名地兒受人青睞外,還有一個地兒,它那獨一份的包子,更是格外的誘人哪!

牆縫有名包子鍋

七十多年前,濟寧小閘口河東,有一條東西向的小巷,叫“牆縫”。小巷長不足百米,兩邊高牆,窄窄狹狹九拐十八彎,最寬處僅可兩人並行,那最窄處也只可一人側身而過。人行其間,如入深山野洞,幽幽悶氣。然而小巷卻不寂寞,生氣十足,一年四季,晨輝歲月,人來人往。說起原因,除了人們貪走偏道以外,主要還是巷的深處有一家名揚城鄉的包子鋪。

俗話說,牆縫裡的包子一口仨。“牆縫”裡的包子可稱美食一絕:個頭小巧玲瓏,皮薄如蟬翼,清澈透亮,隔皮可見餡兒得色澤,似乎可聞到餡的清香。形圓色白,晶瑩如白玉,細觀又似鮮花一朵。要不是包子味兒太過誘人,真捨不得狠下心咬上一口。餡兒,鬆酥綿軟,風味獨特,且價格便宜,貧富老少無不愛吃,只要肯花上幾個銅板,既可解饞,又大飽眼福口福。

店鋪的開設,不知是始於何時,有人說是明末,有人說是清初,可以說是百年老店了。由於選料精良,廚藝精湛,形色佳美,風味獨特,有口皆碑。

牆縫包子,說起來還有一個引人發笑的傳說呢。說康熙下江南,駐蹕水城濟寧,知州吳桯(tīng)百般討好皇上,便把牆縫包子端上筵席。康熙見包子形色味絕佳,先是一驚,及至到口細品,龍顏大悅,連連贊為濟寧美食一絕。一連數日,頓頓不離包子。後來回到京城,午夜趕批奏章,肚子飢餓,又想起了牆縫裡的包子,一時興發,遂揮筆賦詩一首:

耿耿星河夜未央,

秉燭揮毫批奏章。

唯願蒼生常是我,

餐餐都有包子香。

對於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人來說,對老濟寧記憶最深的就是一天門、南門口、金橋口一帶,絲綢布店、陶瓷坊鋪林立,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

一天門到金橋口 吃喝穿戴樣樣有
阜橋口是安阜街的南街口,每到農閒老運河清淤時,大都集中在河道的拐彎處,歷史上阜橋口就是老運河清淤上泥的地方,原名安阜橋有民安物阜之意。長長的阜橋階梯式的,一頭低一頭高,從運河裡一直搭到城牆根。“駕石飛樑盡一虹,蒼龍驚蟄背磨空”,過去老人講“老城牆有多高,老運河就有多深”。

安阜街是條石長街,長板掩面,街面上的商鋪以藥材為主,伴有糧行;旅店以車馬店最多,歌謠曰“下馬安阜街,過道如中院;那是院中院,大院套小院,三家一個院”。

民工住在安阜街的車馬店裡,有點小病就近拿藥,做飯就近取糧,有名的饅頭鋪是安家、潘家;有名的車馬店是王記和張記,門口還掛一對聯:鋦盆鋦碗鋦大缸,鋦的大缸不漏湯。補雨傘的、賣金魚的、捏糖人的、喝豆腐腦的都集中在南北街口;百十米長的安阜街,還是封建文化貞節牌坊的集中地,“文革”前牌坊還存有三四處。

安阜街又在土山兒下,晚上收工後喝茶、聽戲、打拳賣藝、逛著玩,那裡燈火正酣。老運河岸邊的安阜街、南門裡、竹竿巷是最具有運河文化底蘊的老街。

像這樣富於故事的民謠呀還有很多,你比方說:竹竿巷,賣竹器,! d3 A$ C3 v4 L/ k9 W一街兩巷編筐子。小土山,雜八地,一溜蓆棚看唱戲;饊子衚衕果子巷,北菜市裡喝辣湯……等等,讀起來琅琅上口,易於記憶,富於知識性、趣味性、愉悅性的這些民謠,可以窺見舊時大運河哺育繁榮濟寧的盛況,對於激勵今人摯愛桑梓情懷是大有無裨(bì )益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