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

“州”最早為住在河邊之意,後用來作為地理區域的劃分,如“古九州”。西漢漢武帝時,全國被劃分為“十三州部”,大多以古代州名為名,如青州、豫州、荊州等,因此又被稱為“十三州”。這十三州最早為監察區,到東漢末演變為行政區,“州”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

"

“州”最早為住在河邊之意,後用來作為地理區域的劃分,如“古九州”。西漢漢武帝時,全國被劃分為“十三州部”,大多以古代州名為名,如青州、豫州、荊州等,因此又被稱為“十三州”。這十三州最早為監察區,到東漢末演變為行政區,“州”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魏晉南北朝始,州逐漸增多,許多地區開始以州為名,江蘇地區作為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均非常發達的地區之一,境內以州為名的城市眾多,如蘇州、揚州、徐州、常州等,也有的城市現並未以州為名,但歷史上也曾為州,這也在其所轄市轄區中有所體現,如鎮江市、連雲港市各有一個市轄區以州為名,分別為其歷史上曾經的州名。

"

“州”最早為住在河邊之意,後用來作為地理區域的劃分,如“古九州”。西漢漢武帝時,全國被劃分為“十三州部”,大多以古代州名為名,如青州、豫州、荊州等,因此又被稱為“十三州”。這十三州最早為監察區,到東漢末演變為行政區,“州”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魏晉南北朝始,州逐漸增多,許多地區開始以州為名,江蘇地區作為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均非常發達的地區之一,境內以州為名的城市眾多,如蘇州、揚州、徐州、常州等,也有的城市現並未以州為名,但歷史上也曾為州,這也在其所轄市轄區中有所體現,如鎮江市、連雲港市各有一個市轄區以州為名,分別為其歷史上曾經的州名。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潤州區是鎮江主城區之一,位於鎮江市區的西南部,曾為鎮江市郊區後改為潤州區,現為鎮江市政府所在地。鎮江歷史悠久,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江南名邑,民國時期曾為江蘇省省會,現為江蘇省地級市,為江蘇省所轄十三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

“州”最早為住在河邊之意,後用來作為地理區域的劃分,如“古九州”。西漢漢武帝時,全國被劃分為“十三州部”,大多以古代州名為名,如青州、豫州、荊州等,因此又被稱為“十三州”。這十三州最早為監察區,到東漢末演變為行政區,“州”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魏晉南北朝始,州逐漸增多,許多地區開始以州為名,江蘇地區作為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均非常發達的地區之一,境內以州為名的城市眾多,如蘇州、揚州、徐州、常州等,也有的城市現並未以州為名,但歷史上也曾為州,這也在其所轄市轄區中有所體現,如鎮江市、連雲港市各有一個市轄區以州為名,分別為其歷史上曾經的州名。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潤州區是鎮江主城區之一,位於鎮江市區的西南部,曾為鎮江市郊區後改為潤州區,現為鎮江市政府所在地。鎮江歷史悠久,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江南名邑,民國時期曾為江蘇省省會,現為江蘇省地級市,為江蘇省所轄十三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鎮江之地,春秋戰國先後為吳國、越國、楚國之地,秦滅六國後設丹徒縣,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江南重鎮,曾於此喬置南徐州,隋朝建立後設潤州,以城東有潤浦而得名。隋朝及唐朝初期,“州制”逐漸取代“郡制”,州、郡之間曾數次變遷,鎮江時稱潤州,時稱丹陽郡,唐中期以後穩定為潤州,五代、北宋均稱潤州,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升潤州為鎮江府,仍治丹徒縣,承襲五百餘年的潤州自此不復存在,直至建國後設潤州區。

"

“州”最早為住在河邊之意,後用來作為地理區域的劃分,如“古九州”。西漢漢武帝時,全國被劃分為“十三州部”,大多以古代州名為名,如青州、豫州、荊州等,因此又被稱為“十三州”。這十三州最早為監察區,到東漢末演變為行政區,“州”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魏晉南北朝始,州逐漸增多,許多地區開始以州為名,江蘇地區作為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均非常發達的地區之一,境內以州為名的城市眾多,如蘇州、揚州、徐州、常州等,也有的城市現並未以州為名,但歷史上也曾為州,這也在其所轄市轄區中有所體現,如鎮江市、連雲港市各有一個市轄區以州為名,分別為其歷史上曾經的州名。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潤州區是鎮江主城區之一,位於鎮江市區的西南部,曾為鎮江市郊區後改為潤州區,現為鎮江市政府所在地。鎮江歷史悠久,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江南名邑,民國時期曾為江蘇省省會,現為江蘇省地級市,為江蘇省所轄十三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鎮江之地,春秋戰國先後為吳國、越國、楚國之地,秦滅六國後設丹徒縣,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江南重鎮,曾於此喬置南徐州,隋朝建立後設潤州,以城東有潤浦而得名。隋朝及唐朝初期,“州制”逐漸取代“郡制”,州、郡之間曾數次變遷,鎮江時稱潤州,時稱丹陽郡,唐中期以後穩定為潤州,五代、北宋均稱潤州,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升潤州為鎮江府,仍治丹徒縣,承襲五百餘年的潤州自此不復存在,直至建國後設潤州區。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海州區為江蘇省地級市連雲港市的中心城區,地處黃海之濱,為連雲港市政府駐地,是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海州”也為連雲港市歷史上的古稱,作為建制名稱也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歷史上曾有“東海名郡”“淮海東來第一州”等之譽。

"

“州”最早為住在河邊之意,後用來作為地理區域的劃分,如“古九州”。西漢漢武帝時,全國被劃分為“十三州部”,大多以古代州名為名,如青州、豫州、荊州等,因此又被稱為“十三州”。這十三州最早為監察區,到東漢末演變為行政區,“州”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魏晉南北朝始,州逐漸增多,許多地區開始以州為名,江蘇地區作為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均非常發達的地區之一,境內以州為名的城市眾多,如蘇州、揚州、徐州、常州等,也有的城市現並未以州為名,但歷史上也曾為州,這也在其所轄市轄區中有所體現,如鎮江市、連雲港市各有一個市轄區以州為名,分別為其歷史上曾經的州名。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潤州區是鎮江主城區之一,位於鎮江市區的西南部,曾為鎮江市郊區後改為潤州區,現為鎮江市政府所在地。鎮江歷史悠久,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江南名邑,民國時期曾為江蘇省省會,現為江蘇省地級市,為江蘇省所轄十三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鎮江之地,春秋戰國先後為吳國、越國、楚國之地,秦滅六國後設丹徒縣,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江南重鎮,曾於此喬置南徐州,隋朝建立後設潤州,以城東有潤浦而得名。隋朝及唐朝初期,“州制”逐漸取代“郡制”,州、郡之間曾數次變遷,鎮江時稱潤州,時稱丹陽郡,唐中期以後穩定為潤州,五代、北宋均稱潤州,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升潤州為鎮江府,仍治丹徒縣,承襲五百餘年的潤州自此不復存在,直至建國後設潤州區。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海州區為江蘇省地級市連雲港市的中心城區,地處黃海之濱,為連雲港市政府駐地,是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海州”也為連雲港市歷史上的古稱,作為建制名稱也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歷史上曾有“東海名郡”“淮海東來第一州”等之譽。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海州歷史悠久,春秋戰國先後為魯國、楚國之地,秦滅楚後設朐縣,有兩千二百多年的建制史,隸屬於郯郡(後改為東海郡),兩漢時期朐縣仍為東海郡轄縣。魏晉南北朝時期海州地處南北激烈交鋒之地,隸屬、建制變化頻繁,朐縣曾被廢,後海州移治於此,北周時朐縣改稱朐山縣,仍為海州治所。

"

“州”最早為住在河邊之意,後用來作為地理區域的劃分,如“古九州”。西漢漢武帝時,全國被劃分為“十三州部”,大多以古代州名為名,如青州、豫州、荊州等,因此又被稱為“十三州”。這十三州最早為監察區,到東漢末演變為行政區,“州”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魏晉南北朝始,州逐漸增多,許多地區開始以州為名,江蘇地區作為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均非常發達的地區之一,境內以州為名的城市眾多,如蘇州、揚州、徐州、常州等,也有的城市現並未以州為名,但歷史上也曾為州,這也在其所轄市轄區中有所體現,如鎮江市、連雲港市各有一個市轄區以州為名,分別為其歷史上曾經的州名。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潤州區是鎮江主城區之一,位於鎮江市區的西南部,曾為鎮江市郊區後改為潤州區,現為鎮江市政府所在地。鎮江歷史悠久,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江南名邑,民國時期曾為江蘇省省會,現為江蘇省地級市,為江蘇省所轄十三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鎮江之地,春秋戰國先後為吳國、越國、楚國之地,秦滅六國後設丹徒縣,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江南重鎮,曾於此喬置南徐州,隋朝建立後設潤州,以城東有潤浦而得名。隋朝及唐朝初期,“州制”逐漸取代“郡制”,州、郡之間曾數次變遷,鎮江時稱潤州,時稱丹陽郡,唐中期以後穩定為潤州,五代、北宋均稱潤州,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升潤州為鎮江府,仍治丹徒縣,承襲五百餘年的潤州自此不復存在,直至建國後設潤州區。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海州區為江蘇省地級市連雲港市的中心城區,地處黃海之濱,為連雲港市政府駐地,是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海州”也為連雲港市歷史上的古稱,作為建制名稱也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歷史上曾有“東海名郡”“淮海東來第一州”等之譽。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海州歷史悠久,春秋戰國先後為魯國、楚國之地,秦滅楚後設朐縣,有兩千二百多年的建制史,隸屬於郯郡(後改為東海郡),兩漢時期朐縣仍為東海郡轄縣。魏晉南北朝時期海州地處南北激烈交鋒之地,隸屬、建制變化頻繁,朐縣曾被廢,後海州移治於此,北周時朐縣改稱朐山縣,仍為海州治所。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隋朝及唐朝初中期曾數次改稱東海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東海郡改稱海州後,海州成為穩定建制。北宋時,海州隸屬於淮南東路,入金後屬山東東路,元朝時曾升為海州路,後降為海寧州,明初海寧州複稱海州並省朐山縣入海州,隸屬於淮安府,清初襲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海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江蘇省,民國初海州直隸州廢為縣,稱東海縣。

"

“州”最早為住在河邊之意,後用來作為地理區域的劃分,如“古九州”。西漢漢武帝時,全國被劃分為“十三州部”,大多以古代州名為名,如青州、豫州、荊州等,因此又被稱為“十三州”。這十三州最早為監察區,到東漢末演變為行政區,“州”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魏晉南北朝始,州逐漸增多,許多地區開始以州為名,江蘇地區作為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均非常發達的地區之一,境內以州為名的城市眾多,如蘇州、揚州、徐州、常州等,也有的城市現並未以州為名,但歷史上也曾為州,這也在其所轄市轄區中有所體現,如鎮江市、連雲港市各有一個市轄區以州為名,分別為其歷史上曾經的州名。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潤州區是鎮江主城區之一,位於鎮江市區的西南部,曾為鎮江市郊區後改為潤州區,現為鎮江市政府所在地。鎮江歷史悠久,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江南名邑,民國時期曾為江蘇省省會,現為江蘇省地級市,為江蘇省所轄十三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鎮江之地,春秋戰國先後為吳國、越國、楚國之地,秦滅六國後設丹徒縣,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江南重鎮,曾於此喬置南徐州,隋朝建立後設潤州,以城東有潤浦而得名。隋朝及唐朝初期,“州制”逐漸取代“郡制”,州、郡之間曾數次變遷,鎮江時稱潤州,時稱丹陽郡,唐中期以後穩定為潤州,五代、北宋均稱潤州,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升潤州為鎮江府,仍治丹徒縣,承襲五百餘年的潤州自此不復存在,直至建國後設潤州區。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海州區為江蘇省地級市連雲港市的中心城區,地處黃海之濱,為連雲港市政府駐地,是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海州”也為連雲港市歷史上的古稱,作為建制名稱也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歷史上曾有“東海名郡”“淮海東來第一州”等之譽。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海州歷史悠久,春秋戰國先後為魯國、楚國之地,秦滅楚後設朐縣,有兩千二百多年的建制史,隸屬於郯郡(後改為東海郡),兩漢時期朐縣仍為東海郡轄縣。魏晉南北朝時期海州地處南北激烈交鋒之地,隸屬、建制變化頻繁,朐縣曾被廢,後海州移治於此,北周時朐縣改稱朐山縣,仍為海州治所。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隋朝及唐朝初中期曾數次改稱東海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東海郡改稱海州後,海州成為穩定建制。北宋時,海州隸屬於淮南東路,入金後屬山東東路,元朝時曾升為海州路,後降為海寧州,明初海寧州複稱海州並省朐山縣入海州,隸屬於淮安府,清初襲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海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江蘇省,民國初海州直隸州廢為縣,稱東海縣。

江蘇兩區,均以州為名,都曾為其所在地級市古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