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

【原創】作者:格格物。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寫盡漢末紛爭事。

羅貫中先生以獨特的文筆與視角,塑造了一個個光耀中國歷史的生動形象。義薄雲天的關雲長,鞠躬盡瘁的諸葛武侯,千百年來為後人傳誦。

三國有三傑,其中“伏龍”、“鳳雛”之名天下皆聞,得其一者可得天下。

對於第三人“冢虎”司馬懿,羅貫中先生卻並未濃墨重彩的進行描寫。

"

【原創】作者:格格物。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寫盡漢末紛爭事。

羅貫中先生以獨特的文筆與視角,塑造了一個個光耀中國歷史的生動形象。義薄雲天的關雲長,鞠躬盡瘁的諸葛武侯,千百年來為後人傳誦。

三國有三傑,其中“伏龍”、“鳳雛”之名天下皆聞,得其一者可得天下。

對於第三人“冢虎”司馬懿,羅貫中先生卻並未濃墨重彩的進行描寫。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這位《三國演義》裡最後的大贏家,生平最顯著的功績就是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北伐,僅被封為向鄉侯。他卻用一生的隱忍,潛心謀劃,成為了曹魏政權的掘墓人。

其子司馬昭稱王后,他被追封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被追尊為宣呈帝。

後人點評曰:“司馬一生唯謹慎”。

01弱冠成名不欲顯

房玄齡在《晉書》中寫到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馬懿23歲時,便在許都月旦評中一鳴驚人,就此進入曹魏政權的視野。

曹操愛才,常自比有“周公吐脯”之心。他下令召司馬懿到司空府任職,不料司馬懿十分謹慎,藉口患有風疾,身體不能起居予以推辭。

本紀中記載: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中,將這一幕演義的更加誇張。

在這部電視劇中,司馬懿硬是驅趕馬車壓斷了自己的雙腿,以此來逃避曹魏政權的徵召。

"

【原創】作者:格格物。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寫盡漢末紛爭事。

羅貫中先生以獨特的文筆與視角,塑造了一個個光耀中國歷史的生動形象。義薄雲天的關雲長,鞠躬盡瘁的諸葛武侯,千百年來為後人傳誦。

三國有三傑,其中“伏龍”、“鳳雛”之名天下皆聞,得其一者可得天下。

對於第三人“冢虎”司馬懿,羅貫中先生卻並未濃墨重彩的進行描寫。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這位《三國演義》裡最後的大贏家,生平最顯著的功績就是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北伐,僅被封為向鄉侯。他卻用一生的隱忍,潛心謀劃,成為了曹魏政權的掘墓人。

其子司馬昭稱王后,他被追封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被追尊為宣呈帝。

後人點評曰:“司馬一生唯謹慎”。

01弱冠成名不欲顯

房玄齡在《晉書》中寫到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馬懿23歲時,便在許都月旦評中一鳴驚人,就此進入曹魏政權的視野。

曹操愛才,常自比有“周公吐脯”之心。他下令召司馬懿到司空府任職,不料司馬懿十分謹慎,藉口患有風疾,身體不能起居予以推辭。

本紀中記載: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中,將這一幕演義的更加誇張。

在這部電視劇中,司馬懿硬是驅趕馬車壓斷了自己的雙腿,以此來逃避曹魏政權的徵召。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晉書》中記載,司馬懿當時認為“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之所以一開始不願入朝為官,是因為忌憚曹操的性格,恐入朝後朝不保夕,只可惜裝病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司馬懿被曹操強行徵召後任文學掾。本紀稱:

“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 :‘若覆盤桓, 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即使在不得已而登廟堂之後,他也是處處謹小慎微。

曹丕未立太子之時,官居五虎中郎將。當時他隨曹操平定袁紹後,將三國第一美人甄姬攬入囊中。

一日曹丕宴請手下謀士,甄姬前來送醒酒湯。在場諸君宴飲正酣,一時都失了分寸,不少人接湯時直視甄姬,失了臣子應有之儀。

"

【原創】作者:格格物。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寫盡漢末紛爭事。

羅貫中先生以獨特的文筆與視角,塑造了一個個光耀中國歷史的生動形象。義薄雲天的關雲長,鞠躬盡瘁的諸葛武侯,千百年來為後人傳誦。

三國有三傑,其中“伏龍”、“鳳雛”之名天下皆聞,得其一者可得天下。

對於第三人“冢虎”司馬懿,羅貫中先生卻並未濃墨重彩的進行描寫。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這位《三國演義》裡最後的大贏家,生平最顯著的功績就是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北伐,僅被封為向鄉侯。他卻用一生的隱忍,潛心謀劃,成為了曹魏政權的掘墓人。

其子司馬昭稱王后,他被追封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被追尊為宣呈帝。

後人點評曰:“司馬一生唯謹慎”。

01弱冠成名不欲顯

房玄齡在《晉書》中寫到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馬懿23歲時,便在許都月旦評中一鳴驚人,就此進入曹魏政權的視野。

曹操愛才,常自比有“周公吐脯”之心。他下令召司馬懿到司空府任職,不料司馬懿十分謹慎,藉口患有風疾,身體不能起居予以推辭。

本紀中記載: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中,將這一幕演義的更加誇張。

在這部電視劇中,司馬懿硬是驅趕馬車壓斷了自己的雙腿,以此來逃避曹魏政權的徵召。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晉書》中記載,司馬懿當時認為“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之所以一開始不願入朝為官,是因為忌憚曹操的性格,恐入朝後朝不保夕,只可惜裝病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司馬懿被曹操強行徵召後任文學掾。本紀稱:

“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 :‘若覆盤桓, 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即使在不得已而登廟堂之後,他也是處處謹小慎微。

曹丕未立太子之時,官居五虎中郎將。當時他隨曹操平定袁紹後,將三國第一美人甄姬攬入囊中。

一日曹丕宴請手下謀士,甄姬前來送醒酒湯。在場諸君宴飲正酣,一時都失了分寸,不少人接湯時直視甄姬,失了臣子應有之儀。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殊不知這一幕都被曹操手下探子看在眼裡,並將當時情形繪成了畫像報於魏王。

只有司馬懿還算謹慎,一見甄姬進來,就佯裝大醉,伏案不起,這才在之後的清算中逃過一劫。

02而立之年展奇才

在《三國演義》裡,司馬懿是三國三傑中最晚出場的人物,小說第三十九回才第一次出現他的名字。原文道:

“卻說曹操罷三公之職,自以丞相兼之。以以毛玠為東曹掾,崔琰為西曹掾,司馬懿為文學掾。”

“文學掾”只是一個衙署佐官,之後的赤壁之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沒有他什麼事兒,本紀對於這一段的歷史也是空白的。

這段時間,比他還要小几歲的諸葛亮,已經憑藉赤壁之戰中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連營等一個個錦囊妙計,在三國時代粉墨登場了。

相比之下,似乎司馬懿的整個青年時代是在碌碌無為中度過的。

碌碌無為也有它的好處,同為相府掾佐的崔琰、毛玠,因為得罪了曹操,一個被賜死,一個被黜免。

司馬懿卻憑藉自己的謹慎,在殘酷的政治環境中存活了下來,一直等到屬於他的時代到來。

"

【原創】作者:格格物。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寫盡漢末紛爭事。

羅貫中先生以獨特的文筆與視角,塑造了一個個光耀中國歷史的生動形象。義薄雲天的關雲長,鞠躬盡瘁的諸葛武侯,千百年來為後人傳誦。

三國有三傑,其中“伏龍”、“鳳雛”之名天下皆聞,得其一者可得天下。

對於第三人“冢虎”司馬懿,羅貫中先生卻並未濃墨重彩的進行描寫。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這位《三國演義》裡最後的大贏家,生平最顯著的功績就是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北伐,僅被封為向鄉侯。他卻用一生的隱忍,潛心謀劃,成為了曹魏政權的掘墓人。

其子司馬昭稱王后,他被追封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被追尊為宣呈帝。

後人點評曰:“司馬一生唯謹慎”。

01弱冠成名不欲顯

房玄齡在《晉書》中寫到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馬懿23歲時,便在許都月旦評中一鳴驚人,就此進入曹魏政權的視野。

曹操愛才,常自比有“周公吐脯”之心。他下令召司馬懿到司空府任職,不料司馬懿十分謹慎,藉口患有風疾,身體不能起居予以推辭。

本紀中記載: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中,將這一幕演義的更加誇張。

在這部電視劇中,司馬懿硬是驅趕馬車壓斷了自己的雙腿,以此來逃避曹魏政權的徵召。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晉書》中記載,司馬懿當時認為“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之所以一開始不願入朝為官,是因為忌憚曹操的性格,恐入朝後朝不保夕,只可惜裝病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司馬懿被曹操強行徵召後任文學掾。本紀稱:

“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 :‘若覆盤桓, 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即使在不得已而登廟堂之後,他也是處處謹小慎微。

曹丕未立太子之時,官居五虎中郎將。當時他隨曹操平定袁紹後,將三國第一美人甄姬攬入囊中。

一日曹丕宴請手下謀士,甄姬前來送醒酒湯。在場諸君宴飲正酣,一時都失了分寸,不少人接湯時直視甄姬,失了臣子應有之儀。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殊不知這一幕都被曹操手下探子看在眼裡,並將當時情形繪成了畫像報於魏王。

只有司馬懿還算謹慎,一見甄姬進來,就佯裝大醉,伏案不起,這才在之後的清算中逃過一劫。

02而立之年展奇才

在《三國演義》裡,司馬懿是三國三傑中最晚出場的人物,小說第三十九回才第一次出現他的名字。原文道:

“卻說曹操罷三公之職,自以丞相兼之。以以毛玠為東曹掾,崔琰為西曹掾,司馬懿為文學掾。”

“文學掾”只是一個衙署佐官,之後的赤壁之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沒有他什麼事兒,本紀對於這一段的歷史也是空白的。

這段時間,比他還要小几歲的諸葛亮,已經憑藉赤壁之戰中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連營等一個個錦囊妙計,在三國時代粉墨登場了。

相比之下,似乎司馬懿的整個青年時代是在碌碌無為中度過的。

碌碌無為也有它的好處,同為相府掾佐的崔琰、毛玠,因為得罪了曹操,一個被賜死,一個被黜免。

司馬懿卻憑藉自己的謹慎,在殘酷的政治環境中存活了下來,一直等到屬於他的時代到來。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司馬懿37歲時,被抽調為行軍主簿,隨曹操征討張魯。

平定張魯後,司馬懿建言曹操火速進兵西川,趁劉備立足未穩,一舉拿下益州。

曹操不聽,竟挖苦說 :“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得隴望蜀的成語便出自這裡,其實據後人分析,如果當時直取益州,後來的平蜀之旅將會順暢許多。

之後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不,不久就轉為丞相軍司馬。終於得到了發揮才能的機會。

《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中寫道,關羽水淹七軍後氣勢如虹,兵圍樊城,直指許昌。

曹操一時慌亂,再加上楊修等人從中挑撥,打算遷都。

這個時候司馬懿站了出來。

司馬懿諫曰 :

“不可!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戰之故,於國家之計,本無所損。今孫、劉失好,雲長得志,孫權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東吳陳說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躡雲長之後,許事平之後,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圍自解矣。”

主簿蔣濟也同意司馬懿的意見,一同向曹操進言。最後曹操分析利害,打消了遷都的念頭。

"

【原創】作者:格格物。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寫盡漢末紛爭事。

羅貫中先生以獨特的文筆與視角,塑造了一個個光耀中國歷史的生動形象。義薄雲天的關雲長,鞠躬盡瘁的諸葛武侯,千百年來為後人傳誦。

三國有三傑,其中“伏龍”、“鳳雛”之名天下皆聞,得其一者可得天下。

對於第三人“冢虎”司馬懿,羅貫中先生卻並未濃墨重彩的進行描寫。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這位《三國演義》裡最後的大贏家,生平最顯著的功績就是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北伐,僅被封為向鄉侯。他卻用一生的隱忍,潛心謀劃,成為了曹魏政權的掘墓人。

其子司馬昭稱王后,他被追封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被追尊為宣呈帝。

後人點評曰:“司馬一生唯謹慎”。

01弱冠成名不欲顯

房玄齡在《晉書》中寫到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馬懿23歲時,便在許都月旦評中一鳴驚人,就此進入曹魏政權的視野。

曹操愛才,常自比有“周公吐脯”之心。他下令召司馬懿到司空府任職,不料司馬懿十分謹慎,藉口患有風疾,身體不能起居予以推辭。

本紀中記載: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中,將這一幕演義的更加誇張。

在這部電視劇中,司馬懿硬是驅趕馬車壓斷了自己的雙腿,以此來逃避曹魏政權的徵召。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晉書》中記載,司馬懿當時認為“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之所以一開始不願入朝為官,是因為忌憚曹操的性格,恐入朝後朝不保夕,只可惜裝病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司馬懿被曹操強行徵召後任文學掾。本紀稱:

“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 :‘若覆盤桓, 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即使在不得已而登廟堂之後,他也是處處謹小慎微。

曹丕未立太子之時,官居五虎中郎將。當時他隨曹操平定袁紹後,將三國第一美人甄姬攬入囊中。

一日曹丕宴請手下謀士,甄姬前來送醒酒湯。在場諸君宴飲正酣,一時都失了分寸,不少人接湯時直視甄姬,失了臣子應有之儀。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殊不知這一幕都被曹操手下探子看在眼裡,並將當時情形繪成了畫像報於魏王。

只有司馬懿還算謹慎,一見甄姬進來,就佯裝大醉,伏案不起,這才在之後的清算中逃過一劫。

02而立之年展奇才

在《三國演義》裡,司馬懿是三國三傑中最晚出場的人物,小說第三十九回才第一次出現他的名字。原文道:

“卻說曹操罷三公之職,自以丞相兼之。以以毛玠為東曹掾,崔琰為西曹掾,司馬懿為文學掾。”

“文學掾”只是一個衙署佐官,之後的赤壁之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沒有他什麼事兒,本紀對於這一段的歷史也是空白的。

這段時間,比他還要小几歲的諸葛亮,已經憑藉赤壁之戰中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連營等一個個錦囊妙計,在三國時代粉墨登場了。

相比之下,似乎司馬懿的整個青年時代是在碌碌無為中度過的。

碌碌無為也有它的好處,同為相府掾佐的崔琰、毛玠,因為得罪了曹操,一個被賜死,一個被黜免。

司馬懿卻憑藉自己的謹慎,在殘酷的政治環境中存活了下來,一直等到屬於他的時代到來。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司馬懿37歲時,被抽調為行軍主簿,隨曹操征討張魯。

平定張魯後,司馬懿建言曹操火速進兵西川,趁劉備立足未穩,一舉拿下益州。

曹操不聽,竟挖苦說 :“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得隴望蜀的成語便出自這裡,其實據後人分析,如果當時直取益州,後來的平蜀之旅將會順暢許多。

之後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不,不久就轉為丞相軍司馬。終於得到了發揮才能的機會。

《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中寫道,關羽水淹七軍後氣勢如虹,兵圍樊城,直指許昌。

曹操一時慌亂,再加上楊修等人從中挑撥,打算遷都。

這個時候司馬懿站了出來。

司馬懿諫曰 :

“不可!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戰之故,於國家之計,本無所損。今孫、劉失好,雲長得志,孫權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東吳陳說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躡雲長之後,許事平之後,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圍自解矣。”

主簿蔣濟也同意司馬懿的意見,一同向曹操進言。最後曹操分析利害,打消了遷都的念頭。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此時表面上東吳與蜀漢政權還在蜜月期,司馬懿卻敏銳的發現了兩個小陣營之間的裂隙。

這一計,以東吳挾制關羽,一舉解決了樊城被圍的燃眉之急,扭轉了大局。

可以說,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的形成,就是因為司馬懿的這一建議而促成的。

03後發制人定乾坤

曹操對司馬懿一直存在猜疑,本紀曰: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還好司馬懿足夠隱忍,並且於曹丕關係不錯,

“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本紀)

"

【原創】作者:格格物。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寫盡漢末紛爭事。

羅貫中先生以獨特的文筆與視角,塑造了一個個光耀中國歷史的生動形象。義薄雲天的關雲長,鞠躬盡瘁的諸葛武侯,千百年來為後人傳誦。

三國有三傑,其中“伏龍”、“鳳雛”之名天下皆聞,得其一者可得天下。

對於第三人“冢虎”司馬懿,羅貫中先生卻並未濃墨重彩的進行描寫。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這位《三國演義》裡最後的大贏家,生平最顯著的功績就是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北伐,僅被封為向鄉侯。他卻用一生的隱忍,潛心謀劃,成為了曹魏政權的掘墓人。

其子司馬昭稱王后,他被追封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被追尊為宣呈帝。

後人點評曰:“司馬一生唯謹慎”。

01弱冠成名不欲顯

房玄齡在《晉書》中寫到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馬懿23歲時,便在許都月旦評中一鳴驚人,就此進入曹魏政權的視野。

曹操愛才,常自比有“周公吐脯”之心。他下令召司馬懿到司空府任職,不料司馬懿十分謹慎,藉口患有風疾,身體不能起居予以推辭。

本紀中記載: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中,將這一幕演義的更加誇張。

在這部電視劇中,司馬懿硬是驅趕馬車壓斷了自己的雙腿,以此來逃避曹魏政權的徵召。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晉書》中記載,司馬懿當時認為“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之所以一開始不願入朝為官,是因為忌憚曹操的性格,恐入朝後朝不保夕,只可惜裝病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司馬懿被曹操強行徵召後任文學掾。本紀稱:

“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 :‘若覆盤桓, 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即使在不得已而登廟堂之後,他也是處處謹小慎微。

曹丕未立太子之時,官居五虎中郎將。當時他隨曹操平定袁紹後,將三國第一美人甄姬攬入囊中。

一日曹丕宴請手下謀士,甄姬前來送醒酒湯。在場諸君宴飲正酣,一時都失了分寸,不少人接湯時直視甄姬,失了臣子應有之儀。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殊不知這一幕都被曹操手下探子看在眼裡,並將當時情形繪成了畫像報於魏王。

只有司馬懿還算謹慎,一見甄姬進來,就佯裝大醉,伏案不起,這才在之後的清算中逃過一劫。

02而立之年展奇才

在《三國演義》裡,司馬懿是三國三傑中最晚出場的人物,小說第三十九回才第一次出現他的名字。原文道:

“卻說曹操罷三公之職,自以丞相兼之。以以毛玠為東曹掾,崔琰為西曹掾,司馬懿為文學掾。”

“文學掾”只是一個衙署佐官,之後的赤壁之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沒有他什麼事兒,本紀對於這一段的歷史也是空白的。

這段時間,比他還要小几歲的諸葛亮,已經憑藉赤壁之戰中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連營等一個個錦囊妙計,在三國時代粉墨登場了。

相比之下,似乎司馬懿的整個青年時代是在碌碌無為中度過的。

碌碌無為也有它的好處,同為相府掾佐的崔琰、毛玠,因為得罪了曹操,一個被賜死,一個被黜免。

司馬懿卻憑藉自己的謹慎,在殘酷的政治環境中存活了下來,一直等到屬於他的時代到來。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司馬懿37歲時,被抽調為行軍主簿,隨曹操征討張魯。

平定張魯後,司馬懿建言曹操火速進兵西川,趁劉備立足未穩,一舉拿下益州。

曹操不聽,竟挖苦說 :“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得隴望蜀的成語便出自這裡,其實據後人分析,如果當時直取益州,後來的平蜀之旅將會順暢許多。

之後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不,不久就轉為丞相軍司馬。終於得到了發揮才能的機會。

《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中寫道,關羽水淹七軍後氣勢如虹,兵圍樊城,直指許昌。

曹操一時慌亂,再加上楊修等人從中挑撥,打算遷都。

這個時候司馬懿站了出來。

司馬懿諫曰 :

“不可!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戰之故,於國家之計,本無所損。今孫、劉失好,雲長得志,孫權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東吳陳說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躡雲長之後,許事平之後,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圍自解矣。”

主簿蔣濟也同意司馬懿的意見,一同向曹操進言。最後曹操分析利害,打消了遷都的念頭。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此時表面上東吳與蜀漢政權還在蜜月期,司馬懿卻敏銳的發現了兩個小陣營之間的裂隙。

這一計,以東吳挾制關羽,一舉解決了樊城被圍的燃眉之急,扭轉了大局。

可以說,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的形成,就是因為司馬懿的這一建議而促成的。

03後發制人定乾坤

曹操對司馬懿一直存在猜疑,本紀曰: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還好司馬懿足夠隱忍,並且於曹丕關係不錯,

“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本紀)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在獲得曹魏集團重用後,司馬懿的謹慎一如從前。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又同年,曹不登皇帝位,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向鄉侯。

司馬懿深得曹丕信任,在曹丕先後兩次出征伐吳時負責鎮守許昌,從不逾越本分。曹丕病逝後,他與曹爽一同作為託孤之丞輔佐曹芳。

彼時曹爽一心想要除掉司馬懿,司馬懿卻在暗中隱忍之下潛心培養自身勢力。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六回寫曹爽派李勝往司馬府上探聽虛實,年屆七旬的司馬懿佯作病入膏肓,聲嘶氣喘,且言語錯亂。

曹爽完全打消了僅存的一絲疑慮。接下來第一百零七回,曹爽陪同魏主曹芳出城謁陵和畋獵,司馬懿即以“奸邪亂國”之名,迫使太后敕令表奏天子,廢黜大將軍曹爽及其兄弟。

"

【原創】作者:格格物。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寫盡漢末紛爭事。

羅貫中先生以獨特的文筆與視角,塑造了一個個光耀中國歷史的生動形象。義薄雲天的關雲長,鞠躬盡瘁的諸葛武侯,千百年來為後人傳誦。

三國有三傑,其中“伏龍”、“鳳雛”之名天下皆聞,得其一者可得天下。

對於第三人“冢虎”司馬懿,羅貫中先生卻並未濃墨重彩的進行描寫。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這位《三國演義》裡最後的大贏家,生平最顯著的功績就是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北伐,僅被封為向鄉侯。他卻用一生的隱忍,潛心謀劃,成為了曹魏政權的掘墓人。

其子司馬昭稱王后,他被追封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被追尊為宣呈帝。

後人點評曰:“司馬一生唯謹慎”。

01弱冠成名不欲顯

房玄齡在《晉書》中寫到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馬懿23歲時,便在許都月旦評中一鳴驚人,就此進入曹魏政權的視野。

曹操愛才,常自比有“周公吐脯”之心。他下令召司馬懿到司空府任職,不料司馬懿十分謹慎,藉口患有風疾,身體不能起居予以推辭。

本紀中記載: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中,將這一幕演義的更加誇張。

在這部電視劇中,司馬懿硬是驅趕馬車壓斷了自己的雙腿,以此來逃避曹魏政權的徵召。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晉書》中記載,司馬懿當時認為“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之所以一開始不願入朝為官,是因為忌憚曹操的性格,恐入朝後朝不保夕,只可惜裝病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司馬懿被曹操強行徵召後任文學掾。本紀稱:

“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 :‘若覆盤桓, 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即使在不得已而登廟堂之後,他也是處處謹小慎微。

曹丕未立太子之時,官居五虎中郎將。當時他隨曹操平定袁紹後,將三國第一美人甄姬攬入囊中。

一日曹丕宴請手下謀士,甄姬前來送醒酒湯。在場諸君宴飲正酣,一時都失了分寸,不少人接湯時直視甄姬,失了臣子應有之儀。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殊不知這一幕都被曹操手下探子看在眼裡,並將當時情形繪成了畫像報於魏王。

只有司馬懿還算謹慎,一見甄姬進來,就佯裝大醉,伏案不起,這才在之後的清算中逃過一劫。

02而立之年展奇才

在《三國演義》裡,司馬懿是三國三傑中最晚出場的人物,小說第三十九回才第一次出現他的名字。原文道:

“卻說曹操罷三公之職,自以丞相兼之。以以毛玠為東曹掾,崔琰為西曹掾,司馬懿為文學掾。”

“文學掾”只是一個衙署佐官,之後的赤壁之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沒有他什麼事兒,本紀對於這一段的歷史也是空白的。

這段時間,比他還要小几歲的諸葛亮,已經憑藉赤壁之戰中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連營等一個個錦囊妙計,在三國時代粉墨登場了。

相比之下,似乎司馬懿的整個青年時代是在碌碌無為中度過的。

碌碌無為也有它的好處,同為相府掾佐的崔琰、毛玠,因為得罪了曹操,一個被賜死,一個被黜免。

司馬懿卻憑藉自己的謹慎,在殘酷的政治環境中存活了下來,一直等到屬於他的時代到來。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司馬懿37歲時,被抽調為行軍主簿,隨曹操征討張魯。

平定張魯後,司馬懿建言曹操火速進兵西川,趁劉備立足未穩,一舉拿下益州。

曹操不聽,竟挖苦說 :“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得隴望蜀的成語便出自這裡,其實據後人分析,如果當時直取益州,後來的平蜀之旅將會順暢許多。

之後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不,不久就轉為丞相軍司馬。終於得到了發揮才能的機會。

《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中寫道,關羽水淹七軍後氣勢如虹,兵圍樊城,直指許昌。

曹操一時慌亂,再加上楊修等人從中挑撥,打算遷都。

這個時候司馬懿站了出來。

司馬懿諫曰 :

“不可!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戰之故,於國家之計,本無所損。今孫、劉失好,雲長得志,孫權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東吳陳說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躡雲長之後,許事平之後,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圍自解矣。”

主簿蔣濟也同意司馬懿的意見,一同向曹操進言。最後曹操分析利害,打消了遷都的念頭。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此時表面上東吳與蜀漢政權還在蜜月期,司馬懿卻敏銳的發現了兩個小陣營之間的裂隙。

這一計,以東吳挾制關羽,一舉解決了樊城被圍的燃眉之急,扭轉了大局。

可以說,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的形成,就是因為司馬懿的這一建議而促成的。

03後發制人定乾坤

曹操對司馬懿一直存在猜疑,本紀曰: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還好司馬懿足夠隱忍,並且於曹丕關係不錯,

“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本紀)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在獲得曹魏集團重用後,司馬懿的謹慎一如從前。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又同年,曹不登皇帝位,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向鄉侯。

司馬懿深得曹丕信任,在曹丕先後兩次出征伐吳時負責鎮守許昌,從不逾越本分。曹丕病逝後,他與曹爽一同作為託孤之丞輔佐曹芳。

彼時曹爽一心想要除掉司馬懿,司馬懿卻在暗中隱忍之下潛心培養自身勢力。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六回寫曹爽派李勝往司馬府上探聽虛實,年屆七旬的司馬懿佯作病入膏肓,聲嘶氣喘,且言語錯亂。

曹爽完全打消了僅存的一絲疑慮。接下來第一百零七回,曹爽陪同魏主曹芳出城謁陵和畋獵,司馬懿即以“奸邪亂國”之名,迫使太后敕令表奏天子,廢黜大將軍曹爽及其兄弟。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這邊還在“左擎蒼,右牽黃”的狩獵正酣,城內已被司馬懿的親信部隊接管,入城的唯一通道-洛水浮橋也被司馬懿引兵把住。

司馬懿指控曹爽“有無君之心、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把陰謀政變的屎盆子全部扣到了對手頭上,自己佔住了大義名分。

至此曹魏政權實際上已落入司馬懿之手,此後才有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局面。

04一生謹慎終立不世之功

除掉曹爽兩年後,司馬懿死了,享年七十三,辭世半年前,司馬懿翦除了企圖迎立楚王彪的王凌。而且“諸相連者悉夷三族”(《魏書·王凌傳》)。

即使是臨終之際,司馬懿依然心存敬畏和不安,他將司馬昭、司馬炎兒子召至床前告誡:

“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常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

也許到了最後,司馬懿還沒有下定決心,到底要不要奪取曹魏政權。還好兒子們不負所托,創造了歷史上輝煌燦爛的晉朝。

"

【原創】作者:格格物。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寫盡漢末紛爭事。

羅貫中先生以獨特的文筆與視角,塑造了一個個光耀中國歷史的生動形象。義薄雲天的關雲長,鞠躬盡瘁的諸葛武侯,千百年來為後人傳誦。

三國有三傑,其中“伏龍”、“鳳雛”之名天下皆聞,得其一者可得天下。

對於第三人“冢虎”司馬懿,羅貫中先生卻並未濃墨重彩的進行描寫。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這位《三國演義》裡最後的大贏家,生平最顯著的功績就是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北伐,僅被封為向鄉侯。他卻用一生的隱忍,潛心謀劃,成為了曹魏政權的掘墓人。

其子司馬昭稱王后,他被追封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被追尊為宣呈帝。

後人點評曰:“司馬一生唯謹慎”。

01弱冠成名不欲顯

房玄齡在《晉書》中寫到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馬懿23歲時,便在許都月旦評中一鳴驚人,就此進入曹魏政權的視野。

曹操愛才,常自比有“周公吐脯”之心。他下令召司馬懿到司空府任職,不料司馬懿十分謹慎,藉口患有風疾,身體不能起居予以推辭。

本紀中記載: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中,將這一幕演義的更加誇張。

在這部電視劇中,司馬懿硬是驅趕馬車壓斷了自己的雙腿,以此來逃避曹魏政權的徵召。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晉書》中記載,司馬懿當時認為“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之所以一開始不願入朝為官,是因為忌憚曹操的性格,恐入朝後朝不保夕,只可惜裝病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司馬懿被曹操強行徵召後任文學掾。本紀稱:

“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 :‘若覆盤桓, 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即使在不得已而登廟堂之後,他也是處處謹小慎微。

曹丕未立太子之時,官居五虎中郎將。當時他隨曹操平定袁紹後,將三國第一美人甄姬攬入囊中。

一日曹丕宴請手下謀士,甄姬前來送醒酒湯。在場諸君宴飲正酣,一時都失了分寸,不少人接湯時直視甄姬,失了臣子應有之儀。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殊不知這一幕都被曹操手下探子看在眼裡,並將當時情形繪成了畫像報於魏王。

只有司馬懿還算謹慎,一見甄姬進來,就佯裝大醉,伏案不起,這才在之後的清算中逃過一劫。

02而立之年展奇才

在《三國演義》裡,司馬懿是三國三傑中最晚出場的人物,小說第三十九回才第一次出現他的名字。原文道:

“卻說曹操罷三公之職,自以丞相兼之。以以毛玠為東曹掾,崔琰為西曹掾,司馬懿為文學掾。”

“文學掾”只是一個衙署佐官,之後的赤壁之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沒有他什麼事兒,本紀對於這一段的歷史也是空白的。

這段時間,比他還要小几歲的諸葛亮,已經憑藉赤壁之戰中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連營等一個個錦囊妙計,在三國時代粉墨登場了。

相比之下,似乎司馬懿的整個青年時代是在碌碌無為中度過的。

碌碌無為也有它的好處,同為相府掾佐的崔琰、毛玠,因為得罪了曹操,一個被賜死,一個被黜免。

司馬懿卻憑藉自己的謹慎,在殘酷的政治環境中存活了下來,一直等到屬於他的時代到來。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司馬懿37歲時,被抽調為行軍主簿,隨曹操征討張魯。

平定張魯後,司馬懿建言曹操火速進兵西川,趁劉備立足未穩,一舉拿下益州。

曹操不聽,竟挖苦說 :“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得隴望蜀的成語便出自這裡,其實據後人分析,如果當時直取益州,後來的平蜀之旅將會順暢許多。

之後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不,不久就轉為丞相軍司馬。終於得到了發揮才能的機會。

《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中寫道,關羽水淹七軍後氣勢如虹,兵圍樊城,直指許昌。

曹操一時慌亂,再加上楊修等人從中挑撥,打算遷都。

這個時候司馬懿站了出來。

司馬懿諫曰 :

“不可!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戰之故,於國家之計,本無所損。今孫、劉失好,雲長得志,孫權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東吳陳說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躡雲長之後,許事平之後,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圍自解矣。”

主簿蔣濟也同意司馬懿的意見,一同向曹操進言。最後曹操分析利害,打消了遷都的念頭。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此時表面上東吳與蜀漢政權還在蜜月期,司馬懿卻敏銳的發現了兩個小陣營之間的裂隙。

這一計,以東吳挾制關羽,一舉解決了樊城被圍的燃眉之急,扭轉了大局。

可以說,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的形成,就是因為司馬懿的這一建議而促成的。

03後發制人定乾坤

曹操對司馬懿一直存在猜疑,本紀曰: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還好司馬懿足夠隱忍,並且於曹丕關係不錯,

“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本紀)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在獲得曹魏集團重用後,司馬懿的謹慎一如從前。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又同年,曹不登皇帝位,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向鄉侯。

司馬懿深得曹丕信任,在曹丕先後兩次出征伐吳時負責鎮守許昌,從不逾越本分。曹丕病逝後,他與曹爽一同作為託孤之丞輔佐曹芳。

彼時曹爽一心想要除掉司馬懿,司馬懿卻在暗中隱忍之下潛心培養自身勢力。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六回寫曹爽派李勝往司馬府上探聽虛實,年屆七旬的司馬懿佯作病入膏肓,聲嘶氣喘,且言語錯亂。

曹爽完全打消了僅存的一絲疑慮。接下來第一百零七回,曹爽陪同魏主曹芳出城謁陵和畋獵,司馬懿即以“奸邪亂國”之名,迫使太后敕令表奏天子,廢黜大將軍曹爽及其兄弟。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這邊還在“左擎蒼,右牽黃”的狩獵正酣,城內已被司馬懿的親信部隊接管,入城的唯一通道-洛水浮橋也被司馬懿引兵把住。

司馬懿指控曹爽“有無君之心、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把陰謀政變的屎盆子全部扣到了對手頭上,自己佔住了大義名分。

至此曹魏政權實際上已落入司馬懿之手,此後才有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局面。

04一生謹慎終立不世之功

除掉曹爽兩年後,司馬懿死了,享年七十三,辭世半年前,司馬懿翦除了企圖迎立楚王彪的王凌。而且“諸相連者悉夷三族”(《魏書·王凌傳》)。

即使是臨終之際,司馬懿依然心存敬畏和不安,他將司馬昭、司馬炎兒子召至床前告誡:

“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常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

也許到了最後,司馬懿還沒有下定決心,到底要不要奪取曹魏政權。還好兒子們不負所托,創造了歷史上輝煌燦爛的晉朝。

作為《三國演義》裡唯一的贏家,司馬懿的處世哲學,只有這兩個字

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隱忍了一輩子,終於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謹慎,是他最終勝出的唯一法寶。


我是格格物,一個從不同視角關注社會民生的小人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