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區材料投放影響幼兒認知行為的實踐研究'

"

益智區材料投放影響幼兒認知行為的實踐研究

摘要:益智區活動具有自由自主的特點,很多兒童都非常願意參與益智區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幼兒能夠以最自然、最放鬆的心態表現出自身的情緒情感,同時在遊玩過程中也能夠體現出不同幼兒的認知行為和個體差異。因此在對益智區遊戲的幼兒進行觀察記錄,可以反映出幼兒的發展狀況。通過觀察益智區材料投放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可以發現益智區材料投放問題,根據問題可以調整益智區材料投放的具體策略,更好地滿足幼兒的認知需求。通過實踐研究可以看到,對益智區材料的合理投放,能夠讓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豐富多彩的材料相伴,同時幼兒在益智玩具玩耍過程中也能夠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幫助個體全面健康成長。

關鍵詞:益智區;材料投放;認知行為;實踐研究

一、研究背景與理論分析

(一)益智區材料投放研究的重要性

1.加強益智區材料投放研究符合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隨著國家對於學前基礎教育的不斷重視,針對學前教育國家也陸續出臺了很多政策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就出臺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這一文件要求,幼兒園應該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活動材料方面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更好的引導幼兒進行各類探索活動。同時國務院出臺的《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該配備一定的教材教具,更好的豐富幼兒的教學環境,提升幼兒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之後國家又發佈了《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投放一定的材料和物品滿足幼兒的歌唱、繪畫需求,通過幼兒材料的投放,進一步提升幼兒的探知能力和認知能力。可以說,幼兒在成長階段離不開材料的陪伴,幼兒園如何在益智區投放科學合理的材料,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有必要針對益智區域材料投放影響幼兒認知行為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並通過實踐探索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2.加強益智區材料投放研究符合幼兒認知發展的需要

幼兒階段的兒童是個體智力成長的關鍵時期,幼兒園階段的兒童神經系統發展的最為快速,只有神經系統接受和感知的事物越多,神經系統的突觸就越發達。因此在幼兒階段應該針對幼兒智力需求給予更多的物體,讓其進行感知。卡爾.威特通過實驗發現可以在出生之後0~3歲之前是個體智力發展的最快階段,這一階段也被稱為天才吸收階段;3~6歲兒童的智力發展也較為快速,這一階段被稱為次天才係數階段;6歲之後,兒童的智力發展需要靠時間和努力來獲得。幼兒在智力成長過程中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智力曲線呈現上漲趨勢,但幼兒的智力水平與年齡增長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幼兒的智力增長呈現出先快後慢的特點。因此學齡前是兒童智力增長的最快速時期,基礎教育者應該抓住這一階段,通過有效措施促進兒童智力發展。

3.加強益智區材料投放研究符合園本建設課程的需要

基於學齡前是智力快速發展的時期,益智活動對幼兒的智力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師有計劃、有目標、有引導的方式下,讓幼兒被動進行參與的,無法滿足個體差異和興趣需求,不利於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不利於教師改變重集體輕個別的教育行為和觀念。

綜上所述,基於益智區材料的投放方式與幼兒行為關係的實踐研究,旨在遵循幼兒智力的發展規律,響應我國學前教育改革發展要求,完善園本課程的建設,更新教師的教育行為和理念,提高教師開展區角活動的能力,促進幼思維能力的長遠發展。

(二)核心概念界定

1.益智區

當前我國多數幼兒園都設置活動區,通過活動區提升幼兒的動手和動腦能力,在活動區設置上一般主要分為以下幾類。第1類屬於語言區,包含閱讀區、故事角和圖書角。第2類屬於益智區,這一區主要包含科學區、數學區。第3類屬於美工區,包含繪畫區、裁剪區、陶藝區、工藝區。第4類屬於建築區,這一類主要包含玩沙區、玩水區、積木區。第5類屬於角色區,包含角色遊戲區、社會角色扮演區。第6位區域是表演區,這一區域包含舞蹈區、音樂區和藝術區。幼兒園的活動區非常眾多,本研究主要涉及幼兒活動區的第2類區域,這個區域主要包含科學區和數學區。

益智區是幼兒園常規區,在活動設定上益智區並不是固定的區域範圍,一般只要是有益智材料擺放的區域都可以稱之為益智區,益智區主要是幫助兒童通過材料玩具的操作提升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益智區能夠滿足幼兒對數學知識和空間經驗的多方面發展。

2.材料投放

虞永平先生在《物質材料與幼兒園課程》一文中就曾對材料進行過明確劃分,認為材料可以分為物質材料和非物質材料,材料是指幼兒園能夠為幼兒提供的各類器材設備和其他物質性材料。而非物質材料是指幼兒園能夠為幼兒提供的文化作品和規則等材料,這些材料有時候需要以物質形式來呈現。可以說無論是哪種材料只有被兒童所運用,並對兒童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的材料我們就應該對材料的投放方式加以重視,在材料選擇上需要幼兒、教師和家長的共同發現和建構,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滿足幼兒的需求。本研究採用的是虞永平先生提出的"物質材料"定義。

3.幼兒認知行為

認知是個體認識事物的過程,個體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感覺,認知是個體接收信號、檢測信號、轉換信號、合成信號、信息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事物判斷、問題解決等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與外部環境的不斷互動,以不斷豐富自身的認知行為,在益智區投放不同的材料能夠讓幼兒與材料之間形成互動,更好的激發幼兒對於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並在學習中不斷提升幼兒的數學認知水平和能力。在本研究中將重點考察幼兒早期的數的認知、形狀認知、語言能力等維度。

(三)研究的理論支撐

皮亞傑是認真發展理論的提出者,他認為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兒童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兒童認知的發展是個體與周圍互動的結果。兒童認知水平的提升與材料密切相關,因此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不斷豐富的幼兒知識和經驗,更好的激發幼兒的創新能力和求知能力。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對自己的經驗有有獨到的見解和理解。按照這一理論在幼兒教學時應該為兒童提供分類玩具,這樣讓兒童在接觸玩具過程中促進兒童的分類能力提升,兒童分類能力的提升主要源於兒童的自我操練經驗的獲得,通過兒童與材料之間的互動,從而形成兒童內在的心靈建構。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標

本研究通過對幼兒園的益智區材料投放進行研究,主要目標如下:

1.瞭解當前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現狀,分析主要的材料選擇傾向和更新的情況等。

2.觀察分析材料投放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包括材料投放數量、結構、組合等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

3.提出優化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的建議和策略,為改進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提供參考依據。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具體研究對象經過兩個層次的抽取得出。選取具有典型特徵的對象進行抽取,具體為,大班抽取一個班級,中班抽取兩個班級,小班抽取一個班級。由於抽取的四個班級教師在益智區材料的投放數量、種類、方式等方面能夠代表該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的總體水平,在益智區遊戲組織形式上比較自由,對於幼兒的干預也較少,可以更加真實的表現自己,故而選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

1.個案法

個案法作為實踐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可以通過微量的樣本來獲得樣本的特徵,分析樣本存在的主要問題,並針對樣本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方案和思路。個案研究法通過分析和總結來進一步提升案例的針對性和共同性,能夠為其他案例解決提供有的思路,擴大案例應用範圍。本研究通過對幼兒園的活動區材料投放的具體情況進行信息採集、問題分析、解決方案設計,不僅有利於解決該幼兒園的活動區材料投放問題,提高其材料投放質量,更是為具有類似特徵的幼兒園解決活動區材料投放問題提供可靠依據。

2.觀察法

本研究在觀察法選擇上,以非參與式觀察法為主,在觀察過程中,教師對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的具體行為進行抽樣觀察,並結合活動區材料投放的具體情況,瞭解學生對於材料區投放行為的需求,並對特徵和規律進行總結。本研究使用觀察法的時間為 2018 年10月至12月,共計3個月。觀察對象為大班 1個、中班 2個,小班1個。相關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3.文獻法

在課題研究之前,針對與課題相關的是材料投放和幼兒認知行為等相關理論進行了系統收集和分析,通過知網萬方等數據庫,認真學習了幼兒心理學和教育學相關理論著述,同時通過文獻資料的總結和查閱更新了教育理念,對各方面的理論都進行了系統掌握。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使本課題的研究有一個較高的起點,確保研究過程的科學、合理、有效。

(四)研究步驟

第一步,收集材料;

第二步,進行理論分析;

第三步,設計觀察記錄表和訪談提綱;

第四步,進行研究;

第五步,總結並撰寫論文。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現狀

1.材料投放來源

幼兒園益智區材料來源主要以教師自制、市場購買和家長提供為主。從整體看,材料投放一般都是以教師自制的材料佔多數。根據觀察記錄,幼兒園購置的益智區材料比例佔到38%,而教師自制的材料則佔到50%,還有部分材料由家長提供和幼兒製作。益智區材料投放上仍然以教師和學校為主。

2.材料投放類型

益智區材料的投放通常與幼兒的需求有關,但從整體看一般同齡的班級益智區材料頭放到大體相近,經過觀察記錄結果顯示,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如下表所示:

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種類調查結果

可以看到幼兒園不同年齡階段益智區設置上還是有一些相似之處的,而且益智區投放的材料種類也大致相同按照其功能不同,可以分為數字類、巧手操作類、日常操作類、棋牌類、感官類、動物類、植物類、加減法運算、分解組合類、觀察圖片、立體形狀等等。

3.材料投放時機

根據具體教學需求和幼兒的實際需要在益智區材料投放實際選擇上應該有所側重,教師要根據幼兒本學期使用的教材對益智區材料進行適當調整。特別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對材料的擺放材料的選擇和材料的數量進行提前調研和分析,這樣才能夠確保益智區材料足夠充分。同時也應該在益智區兒童遊戲過程中進行觀察及時調整。

(二)益智區材料投放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

1.不同投放數量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

在對幼兒認知行為觀察過程中,選取了3個年齡段的不同班級學生作為觀察對象,教師按照學生的具體認知情況和社會性情況,按照好中差的標準選取10名兒童作為觀察對象,在觀察過程中以3分鐘為時間間隔,每次變化輪胎數量,進行6次觀察,對兒童的遊戲情況進行系統觀察並記錄。

小班兒童使用輪胎進行活動行為的記錄頻次

單位:次數

通過觀察可以看到如果投放的材料過少諸如5個輪胎共10個兒童玩耍,那麼必然會產生爭搶行為,如果一個兒童平均能夠分得兩個輪胎以上,那麼爭搶行為幾乎就沒有,同時由於增強行為造成的哭鬧行為也相應減少。教師在投放材料過程中應該注重幼兒的實際需要。

2.不同投放結構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

結構性是指益智區材料的結構化程度,結構化程度越高的材料及功能較為固定,屬於專門訓練材料,只是為了鍛鍊幼兒的某方面技能。而結構化程度相對較低的材料可變性和可塑性就越強,能夠發揮作用也就越多,操作起來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因此這類結構材料相對較多,在具體用途上沒有明確規定。這兩類材料在投放過程中各有利弊,不同投放結構應該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和具體需求加以把握,但一般都是安排高低結構材料結合投放方式。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如果是為了特定的教學目標,可能會投放高結構的材料,如拼圖等。如果是為了鍛鍊學生的動手和創造能力,教師則會投放一些低結構材料,滿足學生的多樣性玩法。

通過觀察可以看到,益智區的高結構學習材料幼兒使用次數相對較少,更願意選擇一些能夠合作或交流的材料加以應用,造成教室中高結構材料投放較多,使用頻次較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於這類材料的使用頻率本身就不能與其他材料相比,由於其具有特定目的,只有兒童為了鍛鍊特定能力時才會選取。另外一方面,也是教師為了保證益智區兒童的參與度,而從種類和數量上下手,雖然豐富了益智區的材料,但並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此外,還有部分異地區材料選擇不理想,這些材料很難引起幼兒注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結構材料投放較多,使用頻率較低的問題。

3.不同材料組合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

材料按照不同維度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種類,不同種類投放在不同區域也能夠起到吸引兒童的作用,單一一種材料的投放有時候難以達到教育的效果,如下案例能夠反映出這一情況。

觀察案例:

本案例的觀察對象是五歲的關同學,觀察的目的主要是看關同學能否耐心的進行閱讀。閱讀時間到了之後,所有的小朋友都到閱讀室進行排隊,每個學生都選擇自己喜愛的書,並找位置坐下進行閱讀,關同學也不例外,他找了一本《大衛、不可以》繪畫進行閱讀,但通過觀察他翻了幾下之後就想去換另外一本之後,另外一本也隨意翻了幾下,又準備去換下一本。這時教師走過去與關同學進行溝通。教師和藹的跟關同學說:"你應該再仔細的看看,不要著急還書"。這是關同學嘟著小嘴說:"這一本已經看完了,我想去換下一本",之後關同學又換了一本,五六次之後就不再換了,而是和其他小朋友開始用書搭房子。通過這一案例觀察,我們可以分析得到,由於關同學的年齡還相對較小,知識結構還不夠豐富,對於圖書上的內容還不能全面把握,特別是繪畫需要注重前因後果,但關同學看書的目的並不強烈,只是隨意翻翻打發時間,關同學可能只是為了看書而看書,並不是要達到了解書中內容的目的。針對這一問題可以採取如下措施,這時可以發揮同伴教師的作用,由其他同學先選取一本書,然後坐下來和關同學一起進行閱讀,這樣就不會因為看不懂而沒有耐心,也不會為了看書而看書,同時還可以藉助同伴的閱讀經驗,對書面上的內容加以理解,享受快樂的閱讀時光。可以說益智區材料作為重要支撐,對於幼兒的智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益智區應該設立一定的規則,對於每樣材料的用法和回收方式都應該明確並告知幼兒。實現不同益智類材料和活動材料等的有機組合,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在幼兒看書活動中增加一些具有象徵性的活動,有助於改善學生閱讀的效果。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研究結論

1.益智區材料投放數量、結構和不同組合對幼兒認知行為有一定影響

對於益智區材料投放而言,如果益智區的材料足夠豐富,那麼兒童的積極行為可能更多消極行為更少,但如果益智區的材料對兒童缺乏吸引力的時候,他們的消極行為就會逐漸上升,積極行為就會下降。這一結論可以通過觀察得知,材料的豐富能夠讓兒童有更多的創新玩法,而如果材料相對較少或長時間不更換,兒童的創新玩法和心思也會下降。對於不同年齡的兒童而言,同樣數量的材料及豐富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投放過程中必須保持兒童的新鮮度和積極性,並將其作為材料投放的依據和標準。

2.不同幼兒對益智區材料的偏好不同,材料投放應因人而異

益智區材料的投放不僅能夠激發兒童的創造能力和求知慾望,同時也能夠幫助兒童構建更為團結、合作的關係。幼兒教師在益智區玩具投放過程中應該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和偏好進行投放,一般而言3~4歲的幼兒對於搭建類的玩具非常感興趣,4~5歲的幼兒已經從搭建玩具逐漸向拼圖類玩具轉移,而5~6歲的兒童則更願意玩魔方類的益智玩具。

(二)對幼兒教師的幾點建議

1. 材料投放應該與幼兒的生長髮育特點相結合

不同兒童對於異地區材料的興趣也各不相同,因此就是在益智區材料投放過程中應該徵求幼兒意見,瞭解每一個幼兒的個性差異。確保益智區投放的玩具能夠滿足每一個幼兒的需求,同時在投放數量上也應該有所保障。

2.材料投放要與幼兒園集體教學的規劃相符

幼兒教師在益智區材料投放過程中也應該與集體教學的目標相符,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向益智區投放教材相關的材料,這樣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夠引起學生對於材料的興趣。在材料投放過程中應該按照由易到檢的原則,當幼兒掌握了一些簡單的技能和益智材料之後,然後再投放難度相對較大的材料,這樣既能夠保證幼兒不失去對材料的興趣,同時也能夠不斷的鍛鍊幼兒的發掘和探究精神。

3. 材料投放以中低結構化材料為主

益智區材料的投放應該以中低結構材料為主,這樣才能夠鍛鍊兒童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中低結構的材料能夠讓幼兒自己通過操作來搭建出不同的物品,諸如,在益智區投放簡易的塑料瓶蓋,兒童可能就會通過合作方式將瓶蓋做成迷宮,在迷宮中不同兒童可能會提出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遇到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參與到中低結構材料的製作過程之中,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4.投放的材料要具有趣味性和啟發性

對於幼兒園年齡較大的兒童而言,他們需要對材料有直觀的操作,才能夠不斷積累經驗,因此益智區材料在投放過程中應該以探索性和自主性的材料投放為主,更好地滿足幼兒對於材料的需求。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該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出發,主動尋找幼兒的興趣點,適當的投放各類材料來吸引幼兒的興趣,並以遊戲的方式鍛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詞彙能力。以"我會說數量詞"為例,教師可以準備多個廢舊的紙和釘子,將紙盒做成轉盤,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數量單位,下層是各種動植物,由幼兒自主轉動轉盤,轉盤停住之後,數量詞和動植物一一對應,然後由幼兒說出數量詞彙。也可以將兩個幼兒分成一組,一個轉動轉盤,停到哪個量詞另外一個同學就需要找出備用物品,並按照物品的名稱大聲地讀給同學。通過轉盤遊戲,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不同動植物的量詞,同時也能夠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琴. 幼兒區域遊戲之觀察指導案例[J]. 當代學前教育,2019(01):42-43.

[2]俞曉燕. 行層次材料 創精彩區域——幼兒園區域遊戲活動材料投放層次化策略[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8):224.

[3]潘逸純. 關注材料投放,提升幼兒學習品質——以區域活動為例[J]. 教育觀察,2019,8(12):42+120.

[4]薛若鵬. 農村幼兒園益智遊戲生活化的研究嘗試[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6):100-101.

[5]李涵閣,馮敏,李淼,張璐. 幼兒個別化學習初探——"邊做邊學"材料體驗心得[J]. 當代學前教育,2017(03):4-7.

[6]. 遊戲,兒童永遠的夥伴——開展"邊做邊學"材料探究小結[J]. 當代學前教育,2017(03):7-9.

[7]葛仲蔚. 論中班益智區遊戲材料的選擇與投放[J]. 才智,2018(12):79.

[8]張丹. 巧投材料 引發主動——例談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投放策略[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9):98+162.

[9]馬藝萌. 大班益智區遊戲材料投放的"四性"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9):202.

[10]葉鍾. 活動區遊戲中促進幼兒發展的實踐探索[J]. 幼兒教育研究,2017(04):29-31.

[11]陳臻雯. 淺談繪本資源與區域活動有效整合的策略[J]. 課程教育研究,2018(17):234+237.

[12]胡耀軍.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空間規劃研究與建議[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1):8-9+12.

[13]李會霞. 幼兒園自制玩教具活動的意義、指導思想和評價標準[J]. 課程教育研究,2018(43):28-29.

[14]. 《邊做邊學》遊戲學習材料區角投放策略研究[J]. 當代學前教育,2018(01):7-10.

[15]. 《邊做邊學》遊戲學習材料與幼兒園教學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J]. 當代學前教育,2018(02):7-10.

[16]胡耀軍. 幼兒園區域活動實施流程與指導方法[J]. 當代學前教育,2018(02):19-22.

區材料投放影響幼兒認知行為的實踐研究

摘要:益智區活動具有自由自主的特點,很多兒童都非常願意參與益智區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幼兒能夠以最自然、最放鬆的心態表現出自身的情緒情感,同時在遊玩過程中也能夠體現出不同幼兒的認知行為和個體差異。因此在對益智區遊戲的幼兒進行觀察記錄,可以反映出幼兒的發展狀況。通過觀察益智區材料投放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可以發現益智區材料投放問題,根據問題可以調整益智區材料投放的具體策略,更好地滿足幼兒的認知需求。通過實踐研究可以看到,對益智區材料的合理投放,能夠讓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豐富多彩的材料相伴,同時幼兒在益智玩具玩耍過程中也能夠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幫助個體全面健康成長。

關鍵詞:益智區;材料投放;認知行為;實踐研究

一、研究背景與理論分析

(一)益智區材料投放研究的重要性

1.加強益智區材料投放研究符合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隨著國家對於學前基礎教育的不斷重視,針對學前教育國家也陸續出臺了很多政策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就出臺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這一文件要求,幼兒園應該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活動材料方面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更好的引導幼兒進行各類探索活動。同時國務院出臺的《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該配備一定的教材教具,更好的豐富幼兒的教學環境,提升幼兒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之後國家又發佈了《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投放一定的材料和物品滿足幼兒的歌唱、繪畫需求,通過幼兒材料的投放,進一步提升幼兒的探知能力和認知能力。可以說,幼兒在成長階段離不開材料的陪伴,幼兒園如何在益智區投放科學合理的材料,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有必要針對益智區域材料投放影響幼兒認知行為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並通過實踐探索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2.加強益智區材料投放研究符合幼兒認知發展的需要

幼兒階段的兒童是個體智力成長的關鍵時期,幼兒園階段的兒童神經系統發展的最為快速,只有神經系統接受和感知的事物越多,神經系統的突觸就越發達。因此在幼兒階段應該針對幼兒智力需求給予更多的物體,讓其進行感知。卡爾.威特通過實驗發現可以在出生之後0~3歲之前是個體智力發展的最快階段,這一階段也被稱為天才吸收階段;3~6歲兒童的智力發展也較為快速,這一階段被稱為次天才係數階段;6歲之後,兒童的智力發展需要靠時間和努力來獲得。幼兒在智力成長過程中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智力曲線呈現上漲趨勢,但幼兒的智力水平與年齡增長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幼兒的智力增長呈現出先快後慢的特點。因此學齡前是兒童智力增長的最快速時期,基礎教育者應該抓住這一階段,通過有效措施促進兒童智力發展。

3.加強益智區材料投放研究符合園本建設課程的需要

基於學齡前是智力快速發展的時期,益智活動對幼兒的智力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師有計劃、有目標、有引導的方式下,讓幼兒被動進行參與的,無法滿足個體差異和興趣需求,不利於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不利於教師改變重集體輕個別的教育行為和觀念。

綜上所述,基於益智區材料的投放方式與幼兒行為關係的實踐研究,旨在遵循幼兒智力的發展規律,響應我國學前教育改革發展要求,完善園本課程的建設,更新教師的教育行為和理念,提高教師開展區角活動的能力,促進幼思維能力的長遠發展。

(二)核心概念界定

1.益智區

當前我國多數幼兒園都設置活動區,通過活動區提升幼兒的動手和動腦能力,在活動區設置上一般主要分為以下幾類。第1類屬於語言區,包含閱讀區、故事角和圖書角。第2類屬於益智區,這一區主要包含科學區、數學區。第3類屬於美工區,包含繪畫區、裁剪區、陶藝區、工藝區。第4類屬於建築區,這一類主要包含玩沙區、玩水區、積木區。第5類屬於角色區,包含角色遊戲區、社會角色扮演區。第6位區域是表演區,這一區域包含舞蹈區、音樂區和藝術區。幼兒園的活動區非常眾多,本研究主要涉及幼兒活動區的第2類區域,這個區域主要包含科學區和數學區。

益智區是幼兒園常規區,在活動設定上益智區並不是固定的區域範圍,一般只要是有益智材料擺放的區域都可以稱之為益智區,益智區主要是幫助兒童通過材料玩具的操作提升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益智區能夠滿足幼兒對數學知識和空間經驗的多方面發展。

2.材料投放

虞永平先生在《物質材料與幼兒園課程》一文中就曾對材料進行過明確劃分,認為材料可以分為物質材料和非物質材料,材料是指幼兒園能夠為幼兒提供的各類器材設備和其他物質性材料。而非物質材料是指幼兒園能夠為幼兒提供的文化作品和規則等材料,這些材料有時候需要以物質形式來呈現。可以說無論是哪種材料只有被兒童所運用,並對兒童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的材料我們就應該對材料的投放方式加以重視,在材料選擇上需要幼兒、教師和家長的共同發現和建構,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滿足幼兒的需求。本研究採用的是虞永平先生提出的"物質材料"定義。

3.幼兒認知行為

認知是個體認識事物的過程,個體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感覺,認知是個體接收信號、檢測信號、轉換信號、合成信號、信息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事物判斷、問題解決等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與外部環境的不斷互動,以不斷豐富自身的認知行為,在益智區投放不同的材料能夠讓幼兒與材料之間形成互動,更好的激發幼兒對於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並在學習中不斷提升幼兒的數學認知水平和能力。在本研究中將重點考察幼兒早期的數的認知、形狀認知、語言能力等維度。

(三)研究的理論支撐

皮亞傑是認真發展理論的提出者,他認為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兒童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兒童認知的發展是個體與周圍互動的結果。兒童認知水平的提升與材料密切相關,因此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不斷豐富的幼兒知識和經驗,更好的激發幼兒的創新能力和求知能力。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對自己的經驗有有獨到的見解和理解。按照這一理論在幼兒教學時應該為兒童提供分類玩具,這樣讓兒童在接觸玩具過程中促進兒童的分類能力提升,兒童分類能力的提升主要源於兒童的自我操練經驗的獲得,通過兒童與材料之間的互動,從而形成兒童內在的心靈建構。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標

本研究通過對幼兒園的益智區材料投放進行研究,主要目標如下:

1.瞭解當前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現狀,分析主要的材料選擇傾向和更新的情況等。

2.觀察分析材料投放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包括材料投放數量、結構、組合等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

3.提出優化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的建議和策略,為改進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提供參考依據。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具體研究對象經過兩個層次的抽取得出。選取具有典型特徵的對象進行抽取,具體為,大班抽取一個班級,中班抽取兩個班級,小班抽取一個班級。由於抽取的四個班級教師在益智區材料的投放數量、種類、方式等方面能夠代表該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的總體水平,在益智區遊戲組織形式上比較自由,對於幼兒的干預也較少,可以更加真實的表現自己,故而選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

1.個案法

個案法作為實踐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可以通過微量的樣本來獲得樣本的特徵,分析樣本存在的主要問題,並針對樣本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方案和思路。個案研究法通過分析和總結來進一步提升案例的針對性和共同性,能夠為其他案例解決提供有的思路,擴大案例應用範圍。本研究通過對幼兒園的活動區材料投放的具體情況進行信息採集、問題分析、解決方案設計,不僅有利於解決該幼兒園的活動區材料投放問題,提高其材料投放質量,更是為具有類似特徵的幼兒園解決活動區材料投放問題提供可靠依據。

2.觀察法

本研究在觀察法選擇上,以非參與式觀察法為主,在觀察過程中,教師對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的具體行為進行抽樣觀察,並結合活動區材料投放的具體情況,瞭解學生對於材料區投放行為的需求,並對特徵和規律進行總結。本研究使用觀察法的時間為 2018 年10月至12月,共計3個月。觀察對象為大班 1個、中班 2個,小班1個。相關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3.文獻法

在課題研究之前,針對與課題相關的是材料投放和幼兒認知行為等相關理論進行了系統收集和分析,通過知網萬方等數據庫,認真學習了幼兒心理學和教育學相關理論著述,同時通過文獻資料的總結和查閱更新了教育理念,對各方面的理論都進行了系統掌握。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使本課題的研究有一個較高的起點,確保研究過程的科學、合理、有效。

(四)研究步驟

第一步,收集材料;

第二步,進行理論分析;

第三步,設計觀察記錄表和訪談提綱;

第四步,進行研究;

第五步,總結並撰寫論文。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現狀

1.材料投放來源

幼兒園益智區材料來源主要以教師自制、市場購買和家長提供為主。從整體看,材料投放一般都是以教師自制的材料佔多數。根據觀察記錄,幼兒園購置的益智區材料比例佔到38%,而教師自制的材料則佔到50%,還有部分材料由家長提供和幼兒製作。益智區材料投放上仍然以教師和學校為主。

2.材料投放類型

益智區材料的投放通常與幼兒的需求有關,但從整體看一般同齡的班級益智區材料頭放到大體相近,經過觀察記錄結果顯示,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如下表所示:

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種類調查結果

可以看到幼兒園不同年齡階段益智區設置上還是有一些相似之處的,而且益智區投放的材料種類也大致相同按照其功能不同,可以分為數字類、巧手操作類、日常操作類、棋牌類、感官類、動物類、植物類、加減法運算、分解組合類、觀察圖片、立體形狀等等。

3.材料投放時機

根據具體教學需求和幼兒的實際需要在益智區材料投放實際選擇上應該有所側重,教師要根據幼兒本學期使用的教材對益智區材料進行適當調整。特別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對材料的擺放材料的選擇和材料的數量進行提前調研和分析,這樣才能夠確保益智區材料足夠充分。同時也應該在益智區兒童遊戲過程中進行觀察及時調整。

(二)益智區材料投放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

1.不同投放數量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

在對幼兒認知行為觀察過程中,選取了3個年齡段的不同班級學生作為觀察對象,教師按照學生的具體認知情況和社會性情況,按照好中差的標準選取10名兒童作為觀察對象,在觀察過程中以3分鐘為時間間隔,每次變化輪胎數量,進行6次觀察,對兒童的遊戲情況進行系統觀察並記錄。

小班兒童使用輪胎進行活動行為的記錄頻次

單位:次數

通過觀察可以看到如果投放的材料過少諸如5個輪胎共10個兒童玩耍,那麼必然會產生爭搶行為,如果一個兒童平均能夠分得兩個輪胎以上,那麼爭搶行為幾乎就沒有,同時由於增強行為造成的哭鬧行為也相應減少。教師在投放材料過程中應該注重幼兒的實際需要。

2.不同投放結構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

結構性是指益智區材料的結構化程度,結構化程度越高的材料及功能較為固定,屬於專門訓練材料,只是為了鍛鍊幼兒的某方面技能。而結構化程度相對較低的材料可變性和可塑性就越強,能夠發揮作用也就越多,操作起來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因此這類結構材料相對較多,在具體用途上沒有明確規定。這兩類材料在投放過程中各有利弊,不同投放結構應該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和具體需求加以把握,但一般都是安排高低結構材料結合投放方式。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如果是為了特定的教學目標,可能會投放高結構的材料,如拼圖等。如果是為了鍛鍊學生的動手和創造能力,教師則會投放一些低結構材料,滿足學生的多樣性玩法。

通過觀察可以看到,益智區的高結構學習材料幼兒使用次數相對較少,更願意選擇一些能夠合作或交流的材料加以應用,造成教室中高結構材料投放較多,使用頻次較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於這類材料的使用頻率本身就不能與其他材料相比,由於其具有特定目的,只有兒童為了鍛鍊特定能力時才會選取。另外一方面,也是教師為了保證益智區兒童的參與度,而從種類和數量上下手,雖然豐富了益智區的材料,但並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此外,還有部分異地區材料選擇不理想,這些材料很難引起幼兒注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結構材料投放較多,使用頻率較低的問題。

3.不同材料組合對幼兒認知行為的影響

材料按照不同維度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種類,不同種類投放在不同區域也能夠起到吸引兒童的作用,單一一種材料的投放有時候難以達到教育的效果,如下案例能夠反映出這一情況。

觀察案例:

本案例的觀察對象是五歲的關同學,觀察的目的主要是看關同學能否耐心的進行閱讀。閱讀時間到了之後,所有的小朋友都到閱讀室進行排隊,每個學生都選擇自己喜愛的書,並找位置坐下進行閱讀,關同學也不例外,他找了一本《大衛、不可以》繪畫進行閱讀,但通過觀察他翻了幾下之後就想去換另外一本之後,另外一本也隨意翻了幾下,又準備去換下一本。這時教師走過去與關同學進行溝通。教師和藹的跟關同學說:"你應該再仔細的看看,不要著急還書"。這是關同學嘟著小嘴說:"這一本已經看完了,我想去換下一本",之後關同學又換了一本,五六次之後就不再換了,而是和其他小朋友開始用書搭房子。通過這一案例觀察,我們可以分析得到,由於關同學的年齡還相對較小,知識結構還不夠豐富,對於圖書上的內容還不能全面把握,特別是繪畫需要注重前因後果,但關同學看書的目的並不強烈,只是隨意翻翻打發時間,關同學可能只是為了看書而看書,並不是要達到了解書中內容的目的。針對這一問題可以採取如下措施,這時可以發揮同伴教師的作用,由其他同學先選取一本書,然後坐下來和關同學一起進行閱讀,這樣就不會因為看不懂而沒有耐心,也不會為了看書而看書,同時還可以藉助同伴的閱讀經驗,對書面上的內容加以理解,享受快樂的閱讀時光。可以說益智區材料作為重要支撐,對於幼兒的智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益智區應該設立一定的規則,對於每樣材料的用法和回收方式都應該明確並告知幼兒。實現不同益智類材料和活動材料等的有機組合,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在幼兒看書活動中增加一些具有象徵性的活動,有助於改善學生閱讀的效果。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研究結論

1.益智區材料投放數量、結構和不同組合對幼兒認知行為有一定影響

對於益智區材料投放而言,如果益智區的材料足夠豐富,那麼兒童的積極行為可能更多消極行為更少,但如果益智區的材料對兒童缺乏吸引力的時候,他們的消極行為就會逐漸上升,積極行為就會下降。這一結論可以通過觀察得知,材料的豐富能夠讓兒童有更多的創新玩法,而如果材料相對較少或長時間不更換,兒童的創新玩法和心思也會下降。對於不同年齡的兒童而言,同樣數量的材料及豐富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投放過程中必須保持兒童的新鮮度和積極性,並將其作為材料投放的依據和標準。

2.不同幼兒對益智區材料的偏好不同,材料投放應因人而異

益智區材料的投放不僅能夠激發兒童的創造能力和求知慾望,同時也能夠幫助兒童構建更為團結、合作的關係。幼兒教師在益智區玩具投放過程中應該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和偏好進行投放,一般而言3~4歲的幼兒對於搭建類的玩具非常感興趣,4~5歲的幼兒已經從搭建玩具逐漸向拼圖類玩具轉移,而5~6歲的兒童則更願意玩魔方類的益智玩具。

(二)對幼兒教師的幾點建議

1. 材料投放應該與幼兒的生長髮育特點相結合

不同兒童對於異地區材料的興趣也各不相同,因此就是在益智區材料投放過程中應該徵求幼兒意見,瞭解每一個幼兒的個性差異。確保益智區投放的玩具能夠滿足每一個幼兒的需求,同時在投放數量上也應該有所保障。

2.材料投放要與幼兒園集體教學的規劃相符

幼兒教師在益智區材料投放過程中也應該與集體教學的目標相符,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向益智區投放教材相關的材料,這樣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夠引起學生對於材料的興趣。在材料投放過程中應該按照由易到檢的原則,當幼兒掌握了一些簡單的技能和益智材料之後,然後再投放難度相對較大的材料,這樣既能夠保證幼兒不失去對材料的興趣,同時也能夠不斷的鍛鍊幼兒的發掘和探究精神。

3. 材料投放以中低結構化材料為主

益智區材料的投放應該以中低結構材料為主,這樣才能夠鍛鍊兒童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中低結構的材料能夠讓幼兒自己通過操作來搭建出不同的物品,諸如,在益智區投放簡易的塑料瓶蓋,兒童可能就會通過合作方式將瓶蓋做成迷宮,在迷宮中不同兒童可能會提出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遇到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參與到中低結構材料的製作過程之中,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4.投放的材料要具有趣味性和啟發性

對於幼兒園年齡較大的兒童而言,他們需要對材料有直觀的操作,才能夠不斷積累經驗,因此益智區材料在投放過程中應該以探索性和自主性的材料投放為主,更好地滿足幼兒對於材料的需求。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該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出發,主動尋找幼兒的興趣點,適當的投放各類材料來吸引幼兒的興趣,並以遊戲的方式鍛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詞彙能力。以"我會說數量詞"為例,教師可以準備多個廢舊的紙和釘子,將紙盒做成轉盤,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數量單位,下層是各種動植物,由幼兒自主轉動轉盤,轉盤停住之後,數量詞和動植物一一對應,然後由幼兒說出數量詞彙。也可以將兩個幼兒分成一組,一個轉動轉盤,停到哪個量詞另外一個同學就需要找出備用物品,並按照物品的名稱大聲地讀給同學。通過轉盤遊戲,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不同動植物的量詞,同時也能夠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琴. 幼兒區域遊戲之觀察指導案例[J]. 當代學前教育,2019(01):42-43.

[2]俞曉燕. 行層次材料 創精彩區域——幼兒園區域遊戲活動材料投放層次化策略[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8):224.

[3]潘逸純. 關注材料投放,提升幼兒學習品質——以區域活動為例[J]. 教育觀察,2019,8(12):42+120.

[4]薛若鵬. 農村幼兒園益智遊戲生活化的研究嘗試[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6):100-101.

[5]李涵閣,馮敏,李淼,張璐. 幼兒個別化學習初探——"邊做邊學"材料體驗心得[J]. 當代學前教育,2017(03):4-7.

[6]. 遊戲,兒童永遠的夥伴——開展"邊做邊學"材料探究小結[J]. 當代學前教育,2017(03):7-9.

[7]葛仲蔚. 論中班益智區遊戲材料的選擇與投放[J]. 才智,2018(12):79.

[8]張丹. 巧投材料 引發主動——例談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投放策略[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9):98+162.

[9]馬藝萌. 大班益智區遊戲材料投放的"四性"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9):202.

[10]葉鍾. 活動區遊戲中促進幼兒發展的實踐探索[J]. 幼兒教育研究,2017(04):29-31.

[11]陳臻雯. 淺談繪本資源與區域活動有效整合的策略[J]. 課程教育研究,2018(17):234+237.

[12]胡耀軍.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空間規劃研究與建議[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1):8-9+12.

[13]李會霞. 幼兒園自制玩教具活動的意義、指導思想和評價標準[J]. 課程教育研究,2018(43):28-29.

[14]. 《邊做邊學》遊戲學習材料區角投放策略研究[J]. 當代學前教育,2018(01):7-10.

[15]. 《邊做邊學》遊戲學習材料與幼兒園教學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J]. 當代學前教育,2018(02):7-10.

[16]胡耀軍. 幼兒園區域活動實施流程與指導方法[J]. 當代學前教育,2018(02):19-22.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