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湖南 融入世界|湖南創新型省份建設快馬加鞭'

"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 周月桂

隨著對創新的認識不斷深化,湖南對創新的追逐日漸白熱化,創新型省份建設正快馬加鞭。

創新,最大的資源是人才。70年來湖南科技人才不僅在數量上增長了40多倍,到2018年總數達到179萬人,而且高層次科技人才增長迅速,數量居中部前列。

袁隆平、黃伯雲等一批享譽中外的科學家長期工作在湖南,三湘院士總數達82人,長期在湘工作外國專家1367人。近兩年來,長株潭三市更是按下了快進鍵,共引進70餘個省外院士創新團隊、1100多名高層次專家來湘創新創業,55名湖湘青年英才先後入選國家千人、萬人等“國家隊”。

科研平臺是人才施展拳腳的重要陣地。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省僅有3家科研型機構。到2018年,已經形成了以18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4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國家級臨床醫學中心為龍頭,覆蓋重點產業和重大民生領域、多學科、多層次的科研平臺服務體系。

創新,真金白銀的投入是保障。2018年,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總量近700億元。研發經費投入的主體從政府為主擴展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近5年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55個、戰略性新興領域科技攻關與產業化項目256個,一批標誌性創新成果脫穎而出,很多成了湖南名片甚至中國名片。

超高產雜交稻、超級計算機、超高速列車等標誌性創新成果領跑世界;C/C航空制動材料打破了發達國家在該技術上對我國的封鎖;建成了國內首條8英寸IGBT生產線;研製出“海牛”深海鑽機、大傾角離子注入機、永磁同步牽引電機、大容量石墨烯電容等尖端產品;在全國率先研發出體外授精和胚胎移植技術、治療丙型肝炎的中藥新藥;培育出三倍體鯽、三倍體鯉、“雙低”油菜、優質油茶、雜交辣椒等生物新品種。

湖南成了獲獎大戶,近10年來獲得國家科技大獎約200項。

統計數據顯示,全省科技綜合實力在全國排名第12位,科技進步對全省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58%。

以長沙、株洲和湘潭三家國家級高新區為主建設的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為湖南的創新高峰,獲批4年多來取得了長足發展。2018年自創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500億元,佔全省的近3成。今年上半年,預計自創區技工貿總收入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均同比增長10%。

更加可喜的是,隨著一項項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創新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而釋放出的能量不斷累積,湖南高質量發展的態勢逐步顯現。

進入新世紀以來,湖南省技術市場總體發展水平居全國中等偏上水平。近年來,出臺《湖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方案》,深化科技成果“三權”改革,搭建瀟湘科技要素市場等省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2018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81.7億元。今年力爭實現全年技術交易額增長50%以上,突破400億元。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是反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經過多年快速增長後保持穩步增長,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809.7億元,同比增長11.4%,增速比規模工業增速快3.8個百分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