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平和記憶:“海澄公”黃梧

“少時機智勇敢,好舞槍弄棒、結交朋友”的黃梧,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憑他的一身武藝考上“國家公務員”——成了平和縣衙的一名差役。這一年他27歲。而在此之前,儘管有風水師對其祖墳斷下日後子孫將出“九公三王”的預言,和基本上是虛構的黃梧出生時出現的異象,他卻僅僅是一個業餘習武的燒炭後生。當機會出現在黃梧面前時,他毅然決然走出生養他的霄嶺坎下這個小山村。

霄嶺黃氏可以追溯到唐代邵武和平鎮的黃峭。這位官至工部侍郎後致仕於家的黃峭可謂生而不凡,他目光高遠,腦子裡充滿了睿智,和那些為子孫積累財富或為保護家人廣築高牆城堡者不同,與成吉思汗靠血腥征伐而得以傳播也不同,他以開放的胸懷和一首著名的遣子詩,使21個兒子義無反顧各奔他鄉開基立業。時至今天,福建各地的黃姓多數為他的子孫,傳播省外、海外也不計其數。這個老人以一個英明決定使他的種族得到“和平擴張”,以一首遣子詩使他的後人得認祖歸宗之便而免於無根之苦。

在平和縣的腹地深處,在僻遠的小山村霄嶺坎下,黃梧的生長和他理想的形成,肯定和他祖先的輝煌、風水師的預言以及他出生時出現的異象有著莫大的關聯。讀者諸君可千萬別小看黃梧身上擁有這三樣的“文化背景”。往深一點想,這三者正好暗合了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觀念。此觀念強調的是天地人的和諧統一。上元為天,天現異象;下元為地,有祖墳接引地氣的風水師之預言;中元為人,有祖先名震八閩的輝煌為前導。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民間,即使普通鄉民無法把這種觀念上升到理論層面來認識,卻一直據此演繹著他們心目中的嚮往和理想,而形成對子孫後代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在這一點上,黃梧棄儒行醫的父親黃職無疑把這種追求做到了極致。我們想像在黃梧的骨髓裡,大概一直都有“天將降大任”那種不安分的因素在起作用。

從日後智計深沉的黃梧,及至提出“平海五策”那種直抵戰略要害與本質方面看,我至今難以置信,黃梧在縣衙當差時會因其堂叔黃猴丕被誣賴偷富戶雞鴨,為打抱不平與門役賴升密謀殺知縣的那種因果說項。是其時,鄭成功與其父鄭芝龍分道揚鑣,樹起“反清復明”的旗幟。我寧願臆測黃梧是在為自己創抓機遇。黃梧跑到廈門投奔鄭成功,得鄭賞識委他中權鎮左營副將,幾年後任英兵營統領,又幾年升遷英兵鎮鎮帥,不久改任前衝鎮(今海澄)鎮帥。這段時間,為報鄭知遇之恩,黃梧屢建戰功。但隨後與前提督黃廷、左先鋒蘇茂同被派駐揭陽時與清平南王尚可喜戰而失利,鄭成功論處揭陽喪師之罪,斬蘇茂,黃梧被記責,罰俸制鎧甲五百領,“戴罪代守海澄”。對於雄心勃勃的黃梧而言,其處境可以說是回到當初投鄭時的起點以下。蘇茂的結果肯定讓黃梧想得很多。黃梧一方面“心終不安”,一方面對鄭氏任人唯親、刻薄寡恩、難成大事感到心寒。

這一年是順治十三年(1656年)。黃梧40歲。清入關第13個年頭,統一天下已為大勢所趨。

黃梧再次作出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抉擇——他冒了天下之大不韙,炒了舊主鄭成功的魷魚,和蘇茂的堂弟蘇明等率眾獻海澄歸順清廷。

“黃梧此舉不僅使鄭失去數十萬軍械糧餉,並且失去一個拱衛廈門的重要據點。清順治帝為此於同年八月十七日封黃為‘海澄公’,給予敕印,開府漳州;順治十四年三月,追封黃梧祖上,並賜金在家鄉霄嶺營造宗祠。對此殊榮,黃甚感新主之恩,實心任事,戮力征戰,向清帝上《平海五策》,並舉薦施琅,積極招撫鄭氏官兵;五月,黃梧率兵攻打烏龍江羅星塔,打通南北的咽喉要塞;九月,會同寧海將軍固山額真郎賽一起收復失地閩安鎮。順治十七年,黃梧晉太子太保,與總督一起督水師出海門,斬鄭軍閩安侯周瑞。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在臺病逝。翌年初,鄭經即位,黃梧上書密陳‘乘彼眾心未定,神速進兵剿滅之’,建議攻克廈門。十月,黃梧與施琅師出漳州,破廈門、金門,翌年收復銅山,迫使鄭經退守臺灣。康熙六年,帝表彰黃梧,授一等功,準襲12次,並賜予‘勳高九錫’金匾。此後至康熙十一年,清、鄭雙方戰事較少,黃梧帶領將兵屯田墾植,同時積極招撫鄭軍。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在雲南叛清,時黃梧患病臥榻。翌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建叛清,黃梧聞訊大震,痛口並裂,病情惡化,急託其次兄黃樞及中軍總兵吳淑等扶助其長子黃芳度。康熙十三年三月初三日,黃梧病逝於漳州。終年57歲。”(《平和縣誌》人物傳)

之所以不厭其煩錄下這一段話,是因為縱觀清史黃梧基本上屬於罕見的個例。

據說“海澄公”這個爵位原本是清朝為招撫鄭成功預備的。黃梧恰逢其時獻海澄建功,這頂帽子於是意外落在他頭上。清代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等級。整個清代,對漢人封王的只有替滿洲人打天下的大功臣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義王孫可望5個。此外貴族等級最高的就數黃梧了:一等海澄公,世襲12次。而且是極盡恩寵,天子才“勳高十錫”,清皇卻不吝褒獎黃梧“勳高九錫”的金匾;順治、康熙兩朝均撥巨資翻建、復建規格極高的黃梧宗祠;清廷也基本兌現承諾,讓黃梧後人世襲一等海澄公10次;此外黃氏族人身居將軍、總兵要職者也大有人在。試想想看,被稱為“開清第一功”的洪承疇只封一個三等輕車都尉,連男爵都不給他。施琅平臺,也只是一個靖海侯。至於後來被視為中晚清中流砥柱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等人也爵不過封侯。

黃梧是大清的開國功臣。他獻海澄歸順清廷,感新主隆恩而戮力征戰,上《平海五策》,舉薦施琅,為其後擊敗鄭氏收復臺灣、實現國家版圖統一可謂居功至偉。但相比之下,清廷對他如此慷慨如此厚愛卻讓人有點匪夷所思。能說得通的可能就是黃梧的確撞了大運。也就是說,黃梧是恰逢其時選擇了大清,同時大清也恰逢其時選擇了黃梧。依當時的形勢,一是清入關之初順治二年(1645年)發生“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大屠殺的事件,即使事過十餘年,漢人的反清情緒仍然高漲不衰,民族間的融合仍然是個大問題;二是對馬上得天下的大清而言,水陸殊途,軍事強弱易勢,對東南沿海頻仍的戰事甚至成了最為撓頭的大難題。據此推斷,清廷無疑時刻不忘尋找能剋制前有東南沿海戰線、後有臺灣大本營的“鄭家軍”者,適時歸順清廷的黃梧於是成了不二人選。更深一層的原因是,上面提到的漢人“五王”,個個擁兵自重,個個成了清廷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黃梧不同,他叛鄭獻海澄,上《平海五策》,掘鄭氏祖墳,全都是傳統的漢人社會所不容的行為,絲毫不為自己留後路,對清廷是絕對的赤膽忠心。而且他手無重兵,最少時其標下被額定一千二百官兵,對清廷不構成任何威脅。但黃梧仍然有能力起著百倍人馬才能做到的靖邊作用。順治、康熙兩帝看在眼裡,能做的就是對黃梧及其家人的極力嘉獎。

黃梧是一代梟雄。有機會到霄嶺看一看高規格的“黃梧宗祠”,看一看黃梧建造的既可當民居又可以是戰略防禦的藩垣樓、仰星樓,說不定你會在油然間覺得,他就是那樣一個可以觸摸到的頑強的存在,他還沒有走遠。

"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平和記憶:“海澄公”黃梧

“少時機智勇敢,好舞槍弄棒、結交朋友”的黃梧,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憑他的一身武藝考上“國家公務員”——成了平和縣衙的一名差役。這一年他27歲。而在此之前,儘管有風水師對其祖墳斷下日後子孫將出“九公三王”的預言,和基本上是虛構的黃梧出生時出現的異象,他卻僅僅是一個業餘習武的燒炭後生。當機會出現在黃梧面前時,他毅然決然走出生養他的霄嶺坎下這個小山村。

霄嶺黃氏可以追溯到唐代邵武和平鎮的黃峭。這位官至工部侍郎後致仕於家的黃峭可謂生而不凡,他目光高遠,腦子裡充滿了睿智,和那些為子孫積累財富或為保護家人廣築高牆城堡者不同,與成吉思汗靠血腥征伐而得以傳播也不同,他以開放的胸懷和一首著名的遣子詩,使21個兒子義無反顧各奔他鄉開基立業。時至今天,福建各地的黃姓多數為他的子孫,傳播省外、海外也不計其數。這個老人以一個英明決定使他的種族得到“和平擴張”,以一首遣子詩使他的後人得認祖歸宗之便而免於無根之苦。

在平和縣的腹地深處,在僻遠的小山村霄嶺坎下,黃梧的生長和他理想的形成,肯定和他祖先的輝煌、風水師的預言以及他出生時出現的異象有著莫大的關聯。讀者諸君可千萬別小看黃梧身上擁有這三樣的“文化背景”。往深一點想,這三者正好暗合了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觀念。此觀念強調的是天地人的和諧統一。上元為天,天現異象;下元為地,有祖墳接引地氣的風水師之預言;中元為人,有祖先名震八閩的輝煌為前導。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民間,即使普通鄉民無法把這種觀念上升到理論層面來認識,卻一直據此演繹著他們心目中的嚮往和理想,而形成對子孫後代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在這一點上,黃梧棄儒行醫的父親黃職無疑把這種追求做到了極致。我們想像在黃梧的骨髓裡,大概一直都有“天將降大任”那種不安分的因素在起作用。

從日後智計深沉的黃梧,及至提出“平海五策”那種直抵戰略要害與本質方面看,我至今難以置信,黃梧在縣衙當差時會因其堂叔黃猴丕被誣賴偷富戶雞鴨,為打抱不平與門役賴升密謀殺知縣的那種因果說項。是其時,鄭成功與其父鄭芝龍分道揚鑣,樹起“反清復明”的旗幟。我寧願臆測黃梧是在為自己創抓機遇。黃梧跑到廈門投奔鄭成功,得鄭賞識委他中權鎮左營副將,幾年後任英兵營統領,又幾年升遷英兵鎮鎮帥,不久改任前衝鎮(今海澄)鎮帥。這段時間,為報鄭知遇之恩,黃梧屢建戰功。但隨後與前提督黃廷、左先鋒蘇茂同被派駐揭陽時與清平南王尚可喜戰而失利,鄭成功論處揭陽喪師之罪,斬蘇茂,黃梧被記責,罰俸制鎧甲五百領,“戴罪代守海澄”。對於雄心勃勃的黃梧而言,其處境可以說是回到當初投鄭時的起點以下。蘇茂的結果肯定讓黃梧想得很多。黃梧一方面“心終不安”,一方面對鄭氏任人唯親、刻薄寡恩、難成大事感到心寒。

這一年是順治十三年(1656年)。黃梧40歲。清入關第13個年頭,統一天下已為大勢所趨。

黃梧再次作出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抉擇——他冒了天下之大不韙,炒了舊主鄭成功的魷魚,和蘇茂的堂弟蘇明等率眾獻海澄歸順清廷。

“黃梧此舉不僅使鄭失去數十萬軍械糧餉,並且失去一個拱衛廈門的重要據點。清順治帝為此於同年八月十七日封黃為‘海澄公’,給予敕印,開府漳州;順治十四年三月,追封黃梧祖上,並賜金在家鄉霄嶺營造宗祠。對此殊榮,黃甚感新主之恩,實心任事,戮力征戰,向清帝上《平海五策》,並舉薦施琅,積極招撫鄭氏官兵;五月,黃梧率兵攻打烏龍江羅星塔,打通南北的咽喉要塞;九月,會同寧海將軍固山額真郎賽一起收復失地閩安鎮。順治十七年,黃梧晉太子太保,與總督一起督水師出海門,斬鄭軍閩安侯周瑞。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在臺病逝。翌年初,鄭經即位,黃梧上書密陳‘乘彼眾心未定,神速進兵剿滅之’,建議攻克廈門。十月,黃梧與施琅師出漳州,破廈門、金門,翌年收復銅山,迫使鄭經退守臺灣。康熙六年,帝表彰黃梧,授一等功,準襲12次,並賜予‘勳高九錫’金匾。此後至康熙十一年,清、鄭雙方戰事較少,黃梧帶領將兵屯田墾植,同時積極招撫鄭軍。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在雲南叛清,時黃梧患病臥榻。翌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建叛清,黃梧聞訊大震,痛口並裂,病情惡化,急託其次兄黃樞及中軍總兵吳淑等扶助其長子黃芳度。康熙十三年三月初三日,黃梧病逝於漳州。終年57歲。”(《平和縣誌》人物傳)

之所以不厭其煩錄下這一段話,是因為縱觀清史黃梧基本上屬於罕見的個例。

據說“海澄公”這個爵位原本是清朝為招撫鄭成功預備的。黃梧恰逢其時獻海澄建功,這頂帽子於是意外落在他頭上。清代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等級。整個清代,對漢人封王的只有替滿洲人打天下的大功臣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義王孫可望5個。此外貴族等級最高的就數黃梧了:一等海澄公,世襲12次。而且是極盡恩寵,天子才“勳高十錫”,清皇卻不吝褒獎黃梧“勳高九錫”的金匾;順治、康熙兩朝均撥巨資翻建、復建規格極高的黃梧宗祠;清廷也基本兌現承諾,讓黃梧後人世襲一等海澄公10次;此外黃氏族人身居將軍、總兵要職者也大有人在。試想想看,被稱為“開清第一功”的洪承疇只封一個三等輕車都尉,連男爵都不給他。施琅平臺,也只是一個靖海侯。至於後來被視為中晚清中流砥柱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等人也爵不過封侯。

黃梧是大清的開國功臣。他獻海澄歸順清廷,感新主隆恩而戮力征戰,上《平海五策》,舉薦施琅,為其後擊敗鄭氏收復臺灣、實現國家版圖統一可謂居功至偉。但相比之下,清廷對他如此慷慨如此厚愛卻讓人有點匪夷所思。能說得通的可能就是黃梧的確撞了大運。也就是說,黃梧是恰逢其時選擇了大清,同時大清也恰逢其時選擇了黃梧。依當時的形勢,一是清入關之初順治二年(1645年)發生“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大屠殺的事件,即使事過十餘年,漢人的反清情緒仍然高漲不衰,民族間的融合仍然是個大問題;二是對馬上得天下的大清而言,水陸殊途,軍事強弱易勢,對東南沿海頻仍的戰事甚至成了最為撓頭的大難題。據此推斷,清廷無疑時刻不忘尋找能剋制前有東南沿海戰線、後有臺灣大本營的“鄭家軍”者,適時歸順清廷的黃梧於是成了不二人選。更深一層的原因是,上面提到的漢人“五王”,個個擁兵自重,個個成了清廷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黃梧不同,他叛鄭獻海澄,上《平海五策》,掘鄭氏祖墳,全都是傳統的漢人社會所不容的行為,絲毫不為自己留後路,對清廷是絕對的赤膽忠心。而且他手無重兵,最少時其標下被額定一千二百官兵,對清廷不構成任何威脅。但黃梧仍然有能力起著百倍人馬才能做到的靖邊作用。順治、康熙兩帝看在眼裡,能做的就是對黃梧及其家人的極力嘉獎。

黃梧是一代梟雄。有機會到霄嶺看一看高規格的“黃梧宗祠”,看一看黃梧建造的既可當民居又可以是戰略防禦的藩垣樓、仰星樓,說不定你會在油然間覺得,他就是那樣一個可以觸摸到的頑強的存在,他還沒有走遠。

平和記憶:“海澄公”黃梧

作者簡介:何也,原名何元傑,平和縣崎嶺鄉人,1962年生。現為漳州市《閩南風》雜誌主編、漳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二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代表作品長篇小說《嘎山》。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繫微信號:DONGE110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