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像作家那樣閱讀,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讀書的三種方式

亨利·詹姆斯 蠹魚 文化 推理小說 科幻小說 郝慶軍創意寫作 2019-04-03

閱讀提示:

  • 作家都是書蟲:閱讀與學歷無關,悟性決定讀書的深廣度。
  • 沉浸式閱讀:將喜歡的作品敲骨吸髓,融入自己的血液。
  • 劫掠型閱讀:實用主義態度與黑瞎子掰棒子式的即用即扔。
  • 竭澤而漁型讀書:老學究一樣閱讀和查考資料。
只有像作家那樣閱讀,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讀書的三種方式

有趣的古人讀書

一、作家都是書蟲:閱讀與學歷無關,悟性決定讀書的深廣度。

愛讀書的人無數,成為作家者寥寥;作家都是書蟲,可他們讀書的方式確實有異於常人。一般而言,作家讀書的關注點與普通讀書人確實不一樣。

多數人讀書是為了學歷、學養、學問,提高自己的身份,更多的是為了進身之階,改變命運。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之類,其實這是大多數人讀書的目的,倒是無可厚非。

而作家讀書——其實說到底最終也是為了進階——一般不是以獲取知識為指歸,也不一定是為增長見識,更不是為了提高所謂的修養,吸引他們的,往往是讀書給他們帶來的巨大沖擊力,是書中神奇的世界給他們的精神享受。一句話,作家讀書重體驗,輕知識,重趣味,輕內容,重內在啟發,輕形式和門面。

還有,作家們讀書不太關注誰寫的,是否經典,有沒有社會認可的價值,而是拿過來就讀,讀不下去就扔;再有名的書,再流行的讀物,只要他不喜歡,堅決扔掉,絕無掛懷。反而有些不知名、不流行、甚至不入流的書成為作家的最愛。

換句話說,作家讀書不太關注書裡承載什麼樣的文化、有著什麼傳統,作家讀書只有一個標準——是否喜歡。

再有,就是作家讀書不是用來炫耀的,往往默默消化,獨自品嚐,不太喜歡"分享",不願意談讀書體會。更多的作家也不太想讓人知道他讀了什麼書,書有多迷人。吹不吹噓自己讀過的書,是鑑定是否真正作家讀書的試金石。

另外,就是晒書房,那也是作家不願意做的;願意晒自己豪華書房的,往往不是真正的讀書人,起碼不是真正的作家。據我所知,作家的真實書房十之八九都是髒亂差,堆放無序,到處是書,橫七豎八,像爆炸現場。

只有像作家那樣閱讀,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讀書的三種方式

日本作家阪口安吾的書房,垃圾場一般髒亂差

讀書需要悟性,作家的讀書都是領悟性、感悟性、參悟性的讀書。

村上春樹回憶自己讀中學時候最大的收穫就是讀了很多自己喜歡的書,而且讀得如痴如醉,出神入化。但是他的學業卻不怎麼好,學業成績平平。

比如英語成績,村上春樹在班上考試總是考不好,考不到高分,但是他卻能夠讀了許多英文原版書。他自己對這種現象也很好奇:

我高中唸到一半時,開始閱讀英文原版小說。倒不是特別擅長英語,只是一心想通過原文閱讀小說,或者是想讀尚未譯成日文的小說,於是跑到神戶港旁邊的舊書店裡,把按堆論價的英文簡裝本小說買回來,也不管看不看得懂,一本又一本貪得無厭地亂讀一通。大概最初是始於好奇心,然後就慢慢"習以為常"了,或者說對閱讀外文書不再有牴觸了。當時神戶住著很多外國人,又有一個很大的港口,所以常有船員來來往往,這些人成批地拋售外文書,到舊書店就能看到許多。我當時讀的幾乎都是封面花哨的偵探小說和科幻小說,所以並不是很艱深的英語。不用說,像詹姆斯·喬伊斯和亨利·詹姆斯那樣高深的東西,一個高中生肯定是啃不動的。但不管怎麼說,我能把一本英文書從頭到尾大致讀下來了。須知好奇心就是一切。然而要問英語考試成績是否有所提高,那倒沒有,英語成績照舊不見起色。(村上春樹《我的職業是小說家》P152-153)

據村上春樹說,那些英文成績一流的同學,倒不能通讀這樣的英文書,他們讀書只是為了考試,考個高分,而真正的閱讀和會話卻不怎麼在行。

只有像作家那樣閱讀,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讀書的三種方式

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的這個故事,講的恰恰就是作家讀書和常人讀書的區別。常人讀書太功利,目的性太強,而作家卻是憑興趣,沒有太多目的,因此就能入腦入心。當然,作家讀書也有功利目的的,那是另一回事,那是以寫作為目的的功利。

一般而言,作家讀書分三種:沉浸式、劫掠型、竭澤而漁式。

二、沉浸式閱讀:將喜歡的作品敲骨吸髓,融入自己的血液。

什麼是沉浸式閱讀?上面提及的村上春樹少年時代的讀書,就是沉浸式的閱讀。他這樣描述自己的沉浸式閱讀:

閱讀當時在我心中重於一切。不必說,人世間遠比教科書更刺激,內容深刻的書應有盡有。逐頁翻看這樣的書,我會產生一種實際的感觸,覺得那些內容隨著閱讀化作了自己的血肉。……任憑時間流逝卻能留存心間永不消亡的東西,才更為重要——這話等於沒說吧。然而這一類知識卻不會有什麼立竿見影的作用。要輪到這類知識真正發揮價值,還得等上很長時間。十分遺憾,與眼前的考試成績不能直接掛鉤。這就是即時見效與非即時見效,打個比方,就像燒水用的小鐵壺與大鐵壺的差別。小鐵壺能很快把水燒開,非常方便,但是馬上就會冷掉。相比之下,大鐵壺雖然得多花點時間把水燒開,可一旦燒開了,就不那麼容易變涼。並不是說哪一種更好,而是說它們各有用途與特長,重要的是巧妙地區分開來使用。(村上春樹《我的職業是小說家》P152)

只有像作家那樣閱讀,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讀書的三種方式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書影

由村上的這段話,我們可知,所謂沉浸式閱讀至少具備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體驗的迷狂性。

這是沉浸式閱讀最主要的特點,即無條件把自己投入到書中,按照村上春樹的說法是"閱讀化作了自己的血肉"。痴迷、著迷、沉醉、代入感等對閱讀體驗的描述,都是說這種閱讀具備某種迷醉性特點。惟其如此,閱讀才能成為讀者的心靈伴侶,成為一種精神寄託,最終成為作家心理結構的一部分。

第二,目的的非功利性。

閱讀都有功利性,即便是為了審美體驗,為了愉悅身心,也是一種功利,但我說的非功利性,只是相對於為了暫時獲取某種即時利益,為了實現某種現實好處的閱讀。比如考試、入職、學習某種技能、獲取某種證書等的閱讀,這是知識性閱讀,記憶性閱讀,與作家的沉浸式閱讀大相徑庭。

第三,記憶的持久性。

沉浸式閱讀由於進入讀者的精神深處,對讀者的大腦皮層衝擊力較大,因此這樣的閱讀記憶較為持久。村上春樹用燒水壺來比喻這種閱讀的性質。他說,沉浸式閱讀就是大壺燒水,與用小壺燒水相比,沸騰需要的時間較長,但變涼的速度也相對較慢。沉浸式閱讀雖然不能立刻見效,但是因為它的持久性,對作家的影響力也更久遠一些。

第四,影響的無意識性。

還有一點,就是這種閱讀對讀者的影響不是顯現的,而是隱藏式的。許多作家之所以在成熟期或爆發期,創作能夠持續噴湧,作品源源不斷地問世,很大程度是由於他的青少年時代或平時的閱讀是沉浸式的,都化為寫作的素材,沉澱在自己的無意識中,一旦觸媒啟動,必然引爆那些平時不彰顯的東西。

只有像作家那樣閱讀,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讀書的三種方式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插圖

通過觀察一些著名作家的寫作經歷,我發現,作家少年時代的沉浸式閱讀會直接影響他將來的創作,甚至影響他的一生。比如福克納。

引發福克納沉浸式閱讀的作品是麥爾維爾的《白鯨》。這部作品是在他14歲的時候發現的,一旦得到這本書便愛不釋手,反覆閱讀,幾近背過。通過《白鯨》的沉浸式閱讀,福克納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讀書給他帶來巨大的精神衝擊,之後,他如痴如狂地閱讀了《堂吉訶德》《包法利夫人》《卡拉馬作福兄弟》,還有狄更斯、康拉德、巴爾扎克的小說,這些作品伴隨他一生,反覆閱讀,經常閱讀,據他說,有時候,他會隨手拿起其中的一本,隨意翻開一頁,讀上一陣子,像與老朋友會面一樣,讓他感到親切。

除了這些書之外,對福克納影響最大的是《舊約全書》。

美國學者弗萊德里克·R.卡爾這樣評價《舊約全書》對福克納的影響:

《舊約全書》影響了福克納的思想。在1955年的日本訪談中,他談到《舊約全書》對土地決定性影響:"……《舊約全書》是我所知的最優秀、最健康、最有趣的民間故事。《新約全書》是哲學和思想,還具有詩歌的性質。我也讀《新約全書》,但我讀《舊約全書》是為了觀察那些令人驚訝的人都做了什麼。……我讀書是為了觀察人們都在做什麼。"福克納建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就具有《舊約全書》的特徵,在藝術家眼中,社會的創造類似於《舊約全書》中上帝給文化的定義。在幾乎全部讀物中,年輕和年老的比利(福克納乳名)著重於"創造了"一個世界的小說,在這些書中,一個作家塑造和重塑了一種文化。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文化同主流相脫離,自成體系,正如麥爾維爾、塞萬提斯、福樓拜和康拉德的作品一樣。(弗萊德里克·R.卡爾《福克納傳·上》P93)

這就充分說明沉浸式閱讀對作家創作的影響。不僅影響作家的具體創作,還影響作家的世界觀,不僅給予作家寫作的動力,還給予作家精神上的滋養。

只有像作家那樣閱讀,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讀書的三種方式

《舊約全書》插圖

三、劫掠型閱讀:實用主義態度與黑瞎子掰棒子式的即用即扔。

作家的閱讀也不都是非功利的,不是對所有的書都採用沉浸式閱讀。對於作家來說,許多書只是翻一翻,挑著自己感興趣或有用的地方讀。作家對這些書大多采用實用主義態度,像黑瞎子掰棒子那樣,即用即扔,我稱之為劫掠型閱讀。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是位著名的書痴,他在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地都有自己的住宅,而每一個住宅裡都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書。毛姆讀書很快,一天能讀幾本,他的祕訣就是不同時間讀不同的書,或同時讀四五本書。

在他著名文章《讀書是一種享受》中,毛姆如此介紹他"劫掠式"的閱讀方式:

我想,你最好還是隨你自己的興趣來讀,我甚至都不認為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再讀另一本。我自己就喜歡同時讀四五本書。因為我們的心情畢竟天天都在變化,即便在一天裡,也不是每小時都熱切地想讀某本書的。我們必須適應這樣的情況。 我當然採取了最適合我自己的辦法。早晨開始工作前,我總是讀一會兒科學或者哲學方面的著作,因為讀這類書需要頭腦清醒、思想集中,這有助於我一天的工作。等工作做完後,我覺得很輕鬆,就不想再進行緊張的腦力活動了,這時我便讀歷史、散文、評論或者傳記;晚上,我看小說。此外,我手邊總有一本詩集,興之所至就讀上一段,而在我床頭,則放著一本既可以隨便從哪裡開始讀、又可以隨便讀到哪裡都能放得下的書。可惜的是,這樣的書非常少見。(《毛姆讀書隨筆》P5-6)

這是典型的劫掠式的閱讀:按照自己的需求,不分先後順序,不用全文閱讀,只是閱讀自己需要的部分,只取所需,讀完即棄。

只有像作家那樣閱讀,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讀書的三種方式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魯迅先生是大學問家,他讀的書之多,之深,你只需讀一讀他的文章就知道,可以說旁徵博引,考據精當,雄辯有力,不容置疑。他的博學在當時罕有人能與之匹敵,拿到現在,我們這些晚輩後生終難望其項背。

但是,魯迅先生卻說,他的學問,並不是什麼苦讀的結果,而是因為"隨便翻翻"所致。

怎樣翻呢?他說:

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到得現在,還是如此,不用心,不費力,往往在作文或看非看不可的書籍之後,覺得疲勞的時候,也拿這玩意來作消遣了,而且它也的確能夠恢復疲勞。(《魯迅全集》第6卷P136)

"隨便翻翻"也是一種劫掠式的閱讀。對一個作家來說,按照魯迅的說法,這種閱讀方式有一些幾點好處:

第一,可以使人知識豐富,變得博雅;

第二,可以見多識廣,防止被騙;

第三,可以恢復疲勞,休養心性。

最重要的是通過劫掠式閱讀,知識豐富,心明眼亮之後,作家的寫作便不會縮小在一定的範圍內,坐井觀天,知道世界之大,宇宙之闊,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虛心向人學習,改進寫作技藝。

只有像作家那樣閱讀,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讀書的三種方式

魯迅

四、竭澤而漁型讀書:老學究一樣閱讀和查考資料。

作家讀書是為了寫出高質量的作品,不像學者那樣充分佔有資料,查考更多的文獻。

但是有時候,作家為了寫作,也會像老學究那樣查考資料,甚至比寫論文專著查資料那樣還要精細。這方面表現突出的作家很多,國內的作家如陳忠實,為寫作《白鹿原》不惜跑到縣裡,細細抄寫《藍田縣誌》;國外的作家如博爾赫斯,幾乎每篇小說背後,都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的書目清單。

1986年前後,陳忠實寫了《藍袍先生》,忽然覺得自己應該對腳下的關中地區進行必要的歷史考察,於是,他開始對自己熟悉長安、咸寧、藍田縣域進行歷史回溯。

陳忠實第一站就是走進藍田,查詢《藍田縣誌》,他採取的辦法很笨,不是摘錄,而是原原本本地手抄:

我住在藍田縣城,平心靜氣地抄錄著一切感興趣的資料,絕大所屬東西都沒有直接的用處,我仍然興趣十足地抄寫著,竟然有厚厚的一大本,即一個硬皮活頁筆記本的每一頁紙抄了正面又抄背面,字跡比稿紙上的小說寫得還工整。我說不清為什麼要攤著工夫抄寫這些明知無用的資料,而且顯示出少見的耐心和靜氣,後來似乎意識到心理上的一種需要,需要某種沉浸,某種陳紙舊墨裡的咀嚼和領悟,才能進入一種業已成為過去的鄉村的氛圍,才能感應到一種真實真切的社會秩序的質地。在我幼年親歷過的鄉村生活的膚淺印象不僅復活了,而且豐富了。(陳忠實《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P24-25)

只有像作家那樣閱讀,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讀書的三種方式

陳忠實實地考察

作家進行竭澤而漁型的讀書,不是為了考據,也不是為了學問,而是為了在寫作中找到感覺,在陳紙舊墨中咀嚼和領悟一種從未有過的歷史感。

陳忠實抄寫《藍田縣誌》中的材料,很大程度不是為了材料本身,而是在材料的背後尋找一種心理需要,進入一種生活氛圍,讓自己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存在感,一邊在寫作中復活這種感覺,讓生命的精魂浸入寫作之中。

正是這種竭澤而漁型的閱讀,陳忠實完成了《白鹿原》的創作構思。通過抄寫《藍田縣誌》等原始文獻,朱先生、白嘉軒、田小娥、黑娃等形象在他的閱讀中日漸清晰。經過近兩年的查考資料,陳忠實確立了《白鹿原》的主題,故事情節也大致成型,於是,一部傳世經典馬上就要破繭而出。

只有像作家那樣閱讀,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讀書的三種方式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