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老子後來去了印度?

漢朝 老子 國學 尹喜 我真的在修仙 2017-05-20

周朝將衰之時,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應關令尹喜之請,寫下了《道德經》,其後不知所終。幾百年後,佛教自西域傳入。一個先往西去,一個隨後東來,再觀二教教義,好像也有不少可以互相附會的地方。這樣的“巧合”,不禁使信息閉塞的古人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老子去哪兒了?他是不是到了印度?他跟釋迦牟尼有什麼關係?他會不會就是佛祖本人?

為什麼有人說老子後來去了印度?

圖片來自網絡

早在佛教初為華夏所識的東漢,就有人對皇帝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後漢書》),“浮屠”即佛陀。也就是說,老子出了函谷關後,經西域、到天竺,重新創業,成了夷狄所謂的佛陀;佛與道異名而同源。

將佛教說成道教的分支,固然有利於消除國人對這種異族宗教的隔閡心理,但畢竟降低了佛教的地位,所以後世的佛教信徒通常對“佛教起源於道教,老子即是佛陀”的理論嗤之以鼻,甚至曾幾次與道士展開辯論,希望官方出面,杜絕這種缺乏根據的腦洞。不過呢,雖然“老子化胡為佛”的猜測在後世屢遭禁絕,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直到明朝吳承恩寫作《西遊記》時,它都還很有市場——

小說中的太上老君曾對觀音菩薩提起過自己“化胡為佛”的經歷,而觀音菩薩居然也沒有提出異議。

老君……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個圈子,說道:“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一名‘金鋼琢’,又名‘金鋼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西遊記》)

《西遊記》本身就是一部世界觀炸裂的奇幻小說,它在中國太家喻戶曉了,加之老少咸宜,很多人在還沒認真讀過佛道相關書籍的年幼時期,就率先見識了電視裡玉帝請如來降服妖猴的經典橋段。一邊是菩薩羅漢、如來佛祖,一邊是天兵天將、三清道祖,兩個宗教系統中的神祇竟然能夠和平共存,還對對方十分友好、尊敬,這難道不是一種奇觀麼?然而我們習以為常。

為什麼有人說老子後來去了印度?

電視劇《西遊記後傳》截圖

我們真的習以為常。如果有人說耶和華要找靈寶天尊幫忙,人們一聽就會覺得荒誕,但講到觀音菩薩舉薦二郎神去降服孫悟空,我們可能就得在腦子裡轉上一圈才能反應過來——觀音和二郎神分明不是一條道上的人啊!

有人覺得《西遊記》這部小說崇佛抑道,因為比起如來佛祖的法力無邊,太上老君的手段好像相對遜色。可老君一句俺曾經“化胡為佛”,卻使作者的三觀顯得迷離了起來……如果太上老君也是佛,還是第一個佛,那他的地位應該比如來高?

為什麼有人說老子後來去了印度?

關於《西遊記》作者究竟是不是吳承恩,學界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孫悟空的傳奇絕非來自一個人的奇思妙想,而是綜合了歷史人物、佛經故事和諸多民間傳說而成。民間傳說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宗教在某地區傳播的一個相當真實的側面。嚴肅的佛教徒固然是反對佛道同源者居多,但普通老百姓可不這麼想。大家都沒受過系統的宗教教育,編起故事來當然就容易有各種混亂的交織了。

如前文所提,老子化胡為佛的說法於東漢時已有之,不過在史書上留下的痕跡不多,直到西晉時期,才有一個叫王浮的道士潛心創作了一本《老子化胡經》,有鼻子有眼睛地敘述了老子化胡的始末。

據他所說,老子出了函谷關後,來到了于闐國。他以法力招來各路神仙與西域各國的國王及其眷屬,然後開始講法。至於其演講的內容呢,聽起來好像有一點歧視色彩。比如老子說,你們胡人鬚髮捲曲,不容易洗乾淨,不如把頭髮都剃了,比較衛生。所以道教之所以到西域後轉變為需要剃度的佛教,其實是因地制宜,為胡人特別定出了一些漢人無需遵守的教規咯?

爾時老君告諸國王:“汝等……鬚髮拳鞠,梳洗至難。性既羶腥,體多垢穢。使其修道,煩惱行人。是故普令剔除鬚髮,隨汝本俗而衣氈裘。”(《老子化胡經》)

至於釋迦牟尼為何人,《老子化胡經》裡的創作可能會讓佛教徒更生氣。王浮沒有說老子就是釋迦牟尼,他說釋迦牟尼為尹喜受老君之命托胎而生。尹喜是誰?就是老子過函谷關時,請他寫下五千文的邊疆守官啊。

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國,入乎白淨夫人口中,託蔭而生,號為悉達。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無上道,號為佛陀。(《老子化胡經》)

王浮的做法,其實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爭先”的一種極端表現。彼時大家都競相創作偽書,挺道派指釋迦牟尼為老子門生,挺佛派則把釋迦牟尼的出生年月拼命往前提,誰也不肯讓誰。然而信口胡說的東西終究經不起推敲,《老子化胡經》中的許多措辭,實際上完全抄襲了佛教的說法,而歪曲了道家原本的教義。北周甄鸞所寫的《笑道論》,曾系統批駁“老子化胡”之說,稱其“雖曰尊崇,翻成辱道”,是很有道理的。所謂一粉抵十黑,指的大概就是王浮這種豬隊友了。

……然佛陀生年,謝承之說當為最早。迨其後釋老因化胡之說,互爭先後,釋迦、老子之生年,各愈推愈遠……(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老子著述五千字,當中無一語言及神通,卻被後世神化成無所不能的太上老君,似乎一種“信仰”想要在平民中開拓市場,非藉助超自然的力量不可。如湯用彤先生所說,兩漢時期的神仙方術,均託名於黃帝,再加上老子,併為黃老之術,後來發展成道教。彼時佛教西來,也需依附最受平民喜愛的怪力亂神,才能得以推廣。那兩種自詡高明無上的宗教相遇,究竟誰技高一籌呢?好像也只能各自吹牛了,於是越編越離譜。

梁啟超曾這樣批判佛教:“起信者,禁人之懷疑,窒人思想自由也;伏魔者,持門戶以排外也。”其實不只是佛教,很多宗教都有禁人懷疑、指斥異教為魔的做法。相比之下,儒教則顯得寬容許多。

“孔子則不然,其所教者,專在世界國家之事,倫理道德之原,無迷信, 無禮拜,不禁懷疑,不仇外道,孔教所以特異於群教者在是。”(梁啟超)

一句“子不語怪力亂神”,基本杜絕了後人將孔子神化成超人的可能。然而沒有那些荒誕不經的故事,有損於他的千載聖名嗎?恰恰相反,專注於人性、道德的論述,反而使儒家思想歷久彌新。如果儒學真能算是一種宗教,那它應算是十分清流了吧。

為什麼有人說老子後來去了印度?

為什麼有人說老子後來去了印度?

為什麼有人說老子後來去了印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