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26個戰神,僅明朝就出現了6個

關於神靈的崇拜,在很多宗教中都是存在的。但神的崇拜並不一定完全是宗教意義上的,有很多時候體現的是一種道德標準和文化選擇。

例如在中國歷史上就曾經出現過很多“生而為人,死而為神”的人。一個凡人是如何成為享受人們的朝拜和敬仰的神靈的呢?這就體現出古人“造神”的一系列價值體系。

唐代的柳宗元在《罵屍蟲文》這篇文章裡就說:“聰明正直而為神”,《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就有“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的句子,《太上感應篇》裡也有“聰明正直謂之神”的說法。可見,中國古人“選神”、“造神”的最基本的標準包含兩個方面:一個屬於能力因素,要求富有智慧,有一定的才幹;另一個屬於道德範疇,要求身有正氣、公正無私。

這種由人而成的神,不是代表某種神祕的自然力,更不是憑空想象和捏造出來的精神臆造,而是某種功績、品德或文化選擇的象徵。這種將人放在祠堂、供桌上享受香火和崇拜的信仰,並不見得全是迷信活動。相反,因為對由人而成神者的祭拜,等於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弘揚某種做人準則和道德尺度,從而起到常規的教育方式難以企及的“教化”、指引作用。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26個戰神,僅明朝就出現了6個

關於神靈的崇拜,在很多宗教中都是存在的。但神的崇拜並不一定完全是宗教意義上的,有很多時候體現的是一種道德標準和文化選擇。

例如在中國歷史上就曾經出現過很多“生而為人,死而為神”的人。一個凡人是如何成為享受人們的朝拜和敬仰的神靈的呢?這就體現出古人“造神”的一系列價值體系。

唐代的柳宗元在《罵屍蟲文》這篇文章裡就說:“聰明正直而為神”,《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就有“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的句子,《太上感應篇》裡也有“聰明正直謂之神”的說法。可見,中國古人“選神”、“造神”的最基本的標準包含兩個方面:一個屬於能力因素,要求富有智慧,有一定的才幹;另一個屬於道德範疇,要求身有正氣、公正無私。

這種由人而成的神,不是代表某種神祕的自然力,更不是憑空想象和捏造出來的精神臆造,而是某種功績、品德或文化選擇的象徵。這種將人放在祠堂、供桌上享受香火和崇拜的信仰,並不見得全是迷信活動。相反,因為對由人而成神者的祭拜,等於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弘揚某種做人準則和道德尺度,從而起到常規的教育方式難以企及的“教化”、指引作用。

武聖廟祭祀的不只是關羽一人,其餘配祀25人你知道是哪些名將嗎?

在眾多的神靈體系裡,對孔子等一系列文化人物的崇拜是大眾所熟悉的,但那些以“武功”而成為神靈的崇拜,在歷朝歷代乃至老百姓的心目中也是非常受重視的。孔廟在各地被稱作“文聖”廟,祭拜那些以武功名世者的“神靈”的廟則被稱作“武聖廟”。

從古至今,被人尊稱為“武聖”的當然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他的戰鬥力當然是勇冠三軍的“萬人敵”,人們尊崇他為“武之聖者”的最根本原因是他義薄雲天,堪稱古代武將裡的道德楷模。從朝廷或者帝王的角度,關羽被歷朝歷代的皇帝當作忠義愛君的楷模,從而“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地晉級崇拜規格;從民間的角度來說,關羽的“信義”是人們最為推崇的,所以很多行業都將關羽當作守護神和幸運之神。臺灣人稱關羽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東南亞地區的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以及美國、英國的華人區域,關羽又被作為武財神崇祀。

“武聖廟”的主祭是關羽,副祭則是人們都相當熟悉的南宋名將岳飛。岳飛才兼文武,是南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他的歷史功績經過史書記載和民間演繹,精彩絕倫、慷慨悲壯,是一個在功業和道德上都令人敬仰的英雄。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觀看了岳飛親筆抄寫的《前後出師表》之後,欣然命筆,給岳飛題下了“純正不曲,書如其人”的讚語。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26個戰神,僅明朝就出現了6個

關於神靈的崇拜,在很多宗教中都是存在的。但神的崇拜並不一定完全是宗教意義上的,有很多時候體現的是一種道德標準和文化選擇。

例如在中國歷史上就曾經出現過很多“生而為人,死而為神”的人。一個凡人是如何成為享受人們的朝拜和敬仰的神靈的呢?這就體現出古人“造神”的一系列價值體系。

唐代的柳宗元在《罵屍蟲文》這篇文章裡就說:“聰明正直而為神”,《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就有“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的句子,《太上感應篇》裡也有“聰明正直謂之神”的說法。可見,中國古人“選神”、“造神”的最基本的標準包含兩個方面:一個屬於能力因素,要求富有智慧,有一定的才幹;另一個屬於道德範疇,要求身有正氣、公正無私。

這種由人而成的神,不是代表某種神祕的自然力,更不是憑空想象和捏造出來的精神臆造,而是某種功績、品德或文化選擇的象徵。這種將人放在祠堂、供桌上享受香火和崇拜的信仰,並不見得全是迷信活動。相反,因為對由人而成神者的祭拜,等於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弘揚某種做人準則和道德尺度,從而起到常規的教育方式難以企及的“教化”、指引作用。

武聖廟祭祀的不只是關羽一人,其餘配祀25人你知道是哪些名將嗎?

在眾多的神靈體系裡,對孔子等一系列文化人物的崇拜是大眾所熟悉的,但那些以“武功”而成為神靈的崇拜,在歷朝歷代乃至老百姓的心目中也是非常受重視的。孔廟在各地被稱作“文聖”廟,祭拜那些以武功名世者的“神靈”的廟則被稱作“武聖廟”。

從古至今,被人尊稱為“武聖”的當然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他的戰鬥力當然是勇冠三軍的“萬人敵”,人們尊崇他為“武之聖者”的最根本原因是他義薄雲天,堪稱古代武將裡的道德楷模。從朝廷或者帝王的角度,關羽被歷朝歷代的皇帝當作忠義愛君的楷模,從而“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地晉級崇拜規格;從民間的角度來說,關羽的“信義”是人們最為推崇的,所以很多行業都將關羽當作守護神和幸運之神。臺灣人稱關羽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東南亞地區的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以及美國、英國的華人區域,關羽又被作為武財神崇祀。

“武聖廟”的主祭是關羽,副祭則是人們都相當熟悉的南宋名將岳飛。岳飛才兼文武,是南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他的歷史功績經過史書記載和民間演繹,精彩絕倫、慷慨悲壯,是一個在功業和道德上都令人敬仰的英雄。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觀看了岳飛親筆抄寫的《前後出師表》之後,欣然命筆,給岳飛題下了“純正不曲,書如其人”的讚語。

武聖廟祭祀的不只是關羽一人,其餘配祀25人你知道是哪些名將嗎?

關羽和岳飛

在“武聖廟”的排位裡,由於中國傳統上以北方為尊,所以關羽、岳飛兩人一主一次,牌位都擺放在北面。但“武聖廟”並不僅僅只供奉他們兩人,在東西兩面,還有24位歷朝歷代的名將,分別排列兩邊,享受人們的崇拜和敬仰,這24個名將叫“配祀”。嚴格意義上說,岳飛也是屬於“配祀”系列的。不過也不必過於計較排位和主次關係,“武聖廟”裡的這26個名將,他們生前用武功保護國家疆土和黎民百姓,是正義和勇武的化身。如果說文人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骨氣,那麼這些軍人就是國家的血性。

在“武聖廟”的東面,分別排列著12個“戰神”,他們依次是:

明代開國大將馮勝。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馮勝為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殘餘勢力。後來因軍功受封宋國公。在明朝的開國功臣裡,馮勝是排名第三的武將。在常遇春、徐達、李文忠去世後,馮勝成為朱元璋最為倚重的帥才。馮勝後來被朱元璋賜死,沒有進入功臣廟。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馮勝被追封為寧陵王,算是恢復了名譽和地位。

宋朝的開國名將曹彬。曹彬是真定靈壽人(今天的河北省境內),在宋太祖趙匡胤開創基業、穩固江山的征戰中,曹彬治軍嚴格、屢立戰功,但又不胡亂殺人,深受宋太祖器重。

隋朝名將韓擒虎。韓擒虎原名韓擒豹,相傳在13歲的時候曾經空手製伏了一隻老虎,從此以後就改命“擒虎”。史書記載他身材魁梧,有膽略,還愛好讀書。公元588年,他作為主力軍攻打陳國,夜渡長江,接連攻克採石、姑孰、新林,佔領陳國國都建康,俘虜了陳主陳叔寶。韓擒虎是一個非常富於傳奇色彩的名將,據魏徵編撰的《隋書》記載,韓擒虎死後被封為閻羅王。

晉代的名將王浚。王浚小名叫阿童,他出身仕宦之家,從小博學多聞而且善於謀略。最重要的是,他長相玉樹臨風,是一個顏值非常高的將領。晉武帝咸寧六年(公元280年)正月,王浚率領軍隊從成都出發,水陸大軍順流而下,以大木筏和火炬破解了吳軍設置在長江中之鐵錐和鐵鏈,然後勢如破竹,接連攻克丹陽、西陵、夷道、樂鄉、武昌。最後,王浚率先攻入建業西石頭城,接受了孫吳政權的皇帝孫皓投降,西晉由此完成了統一大業。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26個戰神,僅明朝就出現了6個

關於神靈的崇拜,在很多宗教中都是存在的。但神的崇拜並不一定完全是宗教意義上的,有很多時候體現的是一種道德標準和文化選擇。

例如在中國歷史上就曾經出現過很多“生而為人,死而為神”的人。一個凡人是如何成為享受人們的朝拜和敬仰的神靈的呢?這就體現出古人“造神”的一系列價值體系。

唐代的柳宗元在《罵屍蟲文》這篇文章裡就說:“聰明正直而為神”,《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就有“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的句子,《太上感應篇》裡也有“聰明正直謂之神”的說法。可見,中國古人“選神”、“造神”的最基本的標準包含兩個方面:一個屬於能力因素,要求富有智慧,有一定的才幹;另一個屬於道德範疇,要求身有正氣、公正無私。

這種由人而成的神,不是代表某種神祕的自然力,更不是憑空想象和捏造出來的精神臆造,而是某種功績、品德或文化選擇的象徵。這種將人放在祠堂、供桌上享受香火和崇拜的信仰,並不見得全是迷信活動。相反,因為對由人而成神者的祭拜,等於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弘揚某種做人準則和道德尺度,從而起到常規的教育方式難以企及的“教化”、指引作用。

武聖廟祭祀的不只是關羽一人,其餘配祀25人你知道是哪些名將嗎?

在眾多的神靈體系裡,對孔子等一系列文化人物的崇拜是大眾所熟悉的,但那些以“武功”而成為神靈的崇拜,在歷朝歷代乃至老百姓的心目中也是非常受重視的。孔廟在各地被稱作“文聖”廟,祭拜那些以武功名世者的“神靈”的廟則被稱作“武聖廟”。

從古至今,被人尊稱為“武聖”的當然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他的戰鬥力當然是勇冠三軍的“萬人敵”,人們尊崇他為“武之聖者”的最根本原因是他義薄雲天,堪稱古代武將裡的道德楷模。從朝廷或者帝王的角度,關羽被歷朝歷代的皇帝當作忠義愛君的楷模,從而“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地晉級崇拜規格;從民間的角度來說,關羽的“信義”是人們最為推崇的,所以很多行業都將關羽當作守護神和幸運之神。臺灣人稱關羽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東南亞地區的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以及美國、英國的華人區域,關羽又被作為武財神崇祀。

“武聖廟”的主祭是關羽,副祭則是人們都相當熟悉的南宋名將岳飛。岳飛才兼文武,是南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他的歷史功績經過史書記載和民間演繹,精彩絕倫、慷慨悲壯,是一個在功業和道德上都令人敬仰的英雄。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觀看了岳飛親筆抄寫的《前後出師表》之後,欣然命筆,給岳飛題下了“純正不曲,書如其人”的讚語。

武聖廟祭祀的不只是關羽一人,其餘配祀25人你知道是哪些名將嗎?

關羽和岳飛

在“武聖廟”的排位裡,由於中國傳統上以北方為尊,所以關羽、岳飛兩人一主一次,牌位都擺放在北面。但“武聖廟”並不僅僅只供奉他們兩人,在東西兩面,還有24位歷朝歷代的名將,分別排列兩邊,享受人們的崇拜和敬仰,這24個名將叫“配祀”。嚴格意義上說,岳飛也是屬於“配祀”系列的。不過也不必過於計較排位和主次關係,“武聖廟”裡的這26個名將,他們生前用武功保護國家疆土和黎民百姓,是正義和勇武的化身。如果說文人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骨氣,那麼這些軍人就是國家的血性。

在“武聖廟”的東面,分別排列著12個“戰神”,他們依次是:

明代開國大將馮勝。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馮勝為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殘餘勢力。後來因軍功受封宋國公。在明朝的開國功臣裡,馮勝是排名第三的武將。在常遇春、徐達、李文忠去世後,馮勝成為朱元璋最為倚重的帥才。馮勝後來被朱元璋賜死,沒有進入功臣廟。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馮勝被追封為寧陵王,算是恢復了名譽和地位。

宋朝的開國名將曹彬。曹彬是真定靈壽人(今天的河北省境內),在宋太祖趙匡胤開創基業、穩固江山的征戰中,曹彬治軍嚴格、屢立戰功,但又不胡亂殺人,深受宋太祖器重。

隋朝名將韓擒虎。韓擒虎原名韓擒豹,相傳在13歲的時候曾經空手製伏了一隻老虎,從此以後就改命“擒虎”。史書記載他身材魁梧,有膽略,還愛好讀書。公元588年,他作為主力軍攻打陳國,夜渡長江,接連攻克採石、姑孰、新林,佔領陳國國都建康,俘虜了陳主陳叔寶。韓擒虎是一個非常富於傳奇色彩的名將,據魏徵編撰的《隋書》記載,韓擒虎死後被封為閻羅王。

晉代的名將王浚。王浚小名叫阿童,他出身仕宦之家,從小博學多聞而且善於謀略。最重要的是,他長相玉樹臨風,是一個顏值非常高的將領。晉武帝咸寧六年(公元280年)正月,王浚率領軍隊從成都出發,水陸大軍順流而下,以大木筏和火炬破解了吳軍設置在長江中之鐵錐和鐵鏈,然後勢如破竹,接連攻克丹陽、西陵、夷道、樂鄉、武昌。最後,王浚率先攻入建業西石頭城,接受了孫吳政權的皇帝孫皓投降,西晉由此完成了統一大業。

武聖廟祭祀的不只是關羽一人,其餘配祀25人你知道是哪些名將嗎?

郭子儀和徐達

唐代名將郭子儀。郭子儀出身武狀元,一生侍奉了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7個皇帝,是名副其實的“七朝元老”。他出將入相,力挽乾坤,戰功顯赫、位高權重,但卻享壽85歲,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少見的功高蓋主但卻善終的名臣。

明朝的開國大將徐達。徐達字天德,是濠州(今天的安徽省鳳陽縣)人,是朱元璋的同鄉。徐達是明朝的開國時期的主要軍事統帥,在元末消滅地方割據勢力張士誠,推翻元廷,肅清元朝殘餘勢力方面戰功顯赫,死後被追封為中山王,是明朝開國“六王”之首,也是開國第一功臣。

元朝名將旭烈兀。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兒子。拖雷的正妻唆魯合貼尼生下了忽必烈、旭烈兀、蒙哥、阿里不哥四個兒子,這四個兒子都曾經稱帝,而旭烈兀則西南亞的征服者,並且揮動“上帝之鞭”,建立了伊利汗國。值得一提的是,旭烈兀是“武聖廟”26將裡面唯一一個蒙古族人,也就是古代人眼裡的異族人。旭烈兀的能夠入祀武聖廟,一方面是其軍事才能和戰功的確令人敬佩;另一方面則說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認為雖然異族人在軍事上佔領了漢人的土地,但漢人的文化卻征服了異族。不管是哪個民族,最終都融入了中華民族,他們的功業和精神都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鑑於這些“戰神”人數共計有26位之多,倘若一一列舉,則篇幅會過於冗長。考慮到讀者朋友的閱讀體驗,其餘名將則僅僅列名而不論述其生平事蹟。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相關歷史資料予以瞭解。

東面配祀的依次還有:唐代名將蘇定方、漢代名將張飛、唐代名將李靖、宋代名將韓世忠、明代名將戚繼光。西面配祀的依次有:明代開國名將藍玉、宋代名將狄青、隋代名將賀若弼、晉代名將謝玄、五代時期後梁名將王彥章、明代開國名將常遇春、元代名將郭侃(郭子儀的後代,曾經跟隨旭烈兀西征,獨自在西亞破伊斯蘭軍隊120多座城市、十字軍180多城市,對手稱為“神人”)、唐代名將尉遲敬德、漢朝名將趙雲、唐代名將李光弼、宋代名將劉琦、明代名將周遇吉。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26個戰神,僅明朝就出現了6個

關於神靈的崇拜,在很多宗教中都是存在的。但神的崇拜並不一定完全是宗教意義上的,有很多時候體現的是一種道德標準和文化選擇。

例如在中國歷史上就曾經出現過很多“生而為人,死而為神”的人。一個凡人是如何成為享受人們的朝拜和敬仰的神靈的呢?這就體現出古人“造神”的一系列價值體系。

唐代的柳宗元在《罵屍蟲文》這篇文章裡就說:“聰明正直而為神”,《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就有“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的句子,《太上感應篇》裡也有“聰明正直謂之神”的說法。可見,中國古人“選神”、“造神”的最基本的標準包含兩個方面:一個屬於能力因素,要求富有智慧,有一定的才幹;另一個屬於道德範疇,要求身有正氣、公正無私。

這種由人而成的神,不是代表某種神祕的自然力,更不是憑空想象和捏造出來的精神臆造,而是某種功績、品德或文化選擇的象徵。這種將人放在祠堂、供桌上享受香火和崇拜的信仰,並不見得全是迷信活動。相反,因為對由人而成神者的祭拜,等於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弘揚某種做人準則和道德尺度,從而起到常規的教育方式難以企及的“教化”、指引作用。

武聖廟祭祀的不只是關羽一人,其餘配祀25人你知道是哪些名將嗎?

在眾多的神靈體系裡,對孔子等一系列文化人物的崇拜是大眾所熟悉的,但那些以“武功”而成為神靈的崇拜,在歷朝歷代乃至老百姓的心目中也是非常受重視的。孔廟在各地被稱作“文聖”廟,祭拜那些以武功名世者的“神靈”的廟則被稱作“武聖廟”。

從古至今,被人尊稱為“武聖”的當然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他的戰鬥力當然是勇冠三軍的“萬人敵”,人們尊崇他為“武之聖者”的最根本原因是他義薄雲天,堪稱古代武將裡的道德楷模。從朝廷或者帝王的角度,關羽被歷朝歷代的皇帝當作忠義愛君的楷模,從而“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地晉級崇拜規格;從民間的角度來說,關羽的“信義”是人們最為推崇的,所以很多行業都將關羽當作守護神和幸運之神。臺灣人稱關羽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東南亞地區的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以及美國、英國的華人區域,關羽又被作為武財神崇祀。

“武聖廟”的主祭是關羽,副祭則是人們都相當熟悉的南宋名將岳飛。岳飛才兼文武,是南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他的歷史功績經過史書記載和民間演繹,精彩絕倫、慷慨悲壯,是一個在功業和道德上都令人敬仰的英雄。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觀看了岳飛親筆抄寫的《前後出師表》之後,欣然命筆,給岳飛題下了“純正不曲,書如其人”的讚語。

武聖廟祭祀的不只是關羽一人,其餘配祀25人你知道是哪些名將嗎?

關羽和岳飛

在“武聖廟”的排位裡,由於中國傳統上以北方為尊,所以關羽、岳飛兩人一主一次,牌位都擺放在北面。但“武聖廟”並不僅僅只供奉他們兩人,在東西兩面,還有24位歷朝歷代的名將,分別排列兩邊,享受人們的崇拜和敬仰,這24個名將叫“配祀”。嚴格意義上說,岳飛也是屬於“配祀”系列的。不過也不必過於計較排位和主次關係,“武聖廟”裡的這26個名將,他們生前用武功保護國家疆土和黎民百姓,是正義和勇武的化身。如果說文人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骨氣,那麼這些軍人就是國家的血性。

在“武聖廟”的東面,分別排列著12個“戰神”,他們依次是:

明代開國大將馮勝。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馮勝為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殘餘勢力。後來因軍功受封宋國公。在明朝的開國功臣裡,馮勝是排名第三的武將。在常遇春、徐達、李文忠去世後,馮勝成為朱元璋最為倚重的帥才。馮勝後來被朱元璋賜死,沒有進入功臣廟。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馮勝被追封為寧陵王,算是恢復了名譽和地位。

宋朝的開國名將曹彬。曹彬是真定靈壽人(今天的河北省境內),在宋太祖趙匡胤開創基業、穩固江山的征戰中,曹彬治軍嚴格、屢立戰功,但又不胡亂殺人,深受宋太祖器重。

隋朝名將韓擒虎。韓擒虎原名韓擒豹,相傳在13歲的時候曾經空手製伏了一隻老虎,從此以後就改命“擒虎”。史書記載他身材魁梧,有膽略,還愛好讀書。公元588年,他作為主力軍攻打陳國,夜渡長江,接連攻克採石、姑孰、新林,佔領陳國國都建康,俘虜了陳主陳叔寶。韓擒虎是一個非常富於傳奇色彩的名將,據魏徵編撰的《隋書》記載,韓擒虎死後被封為閻羅王。

晉代的名將王浚。王浚小名叫阿童,他出身仕宦之家,從小博學多聞而且善於謀略。最重要的是,他長相玉樹臨風,是一個顏值非常高的將領。晉武帝咸寧六年(公元280年)正月,王浚率領軍隊從成都出發,水陸大軍順流而下,以大木筏和火炬破解了吳軍設置在長江中之鐵錐和鐵鏈,然後勢如破竹,接連攻克丹陽、西陵、夷道、樂鄉、武昌。最後,王浚率先攻入建業西石頭城,接受了孫吳政權的皇帝孫皓投降,西晉由此完成了統一大業。

武聖廟祭祀的不只是關羽一人,其餘配祀25人你知道是哪些名將嗎?

郭子儀和徐達

唐代名將郭子儀。郭子儀出身武狀元,一生侍奉了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7個皇帝,是名副其實的“七朝元老”。他出將入相,力挽乾坤,戰功顯赫、位高權重,但卻享壽85歲,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少見的功高蓋主但卻善終的名臣。

明朝的開國大將徐達。徐達字天德,是濠州(今天的安徽省鳳陽縣)人,是朱元璋的同鄉。徐達是明朝的開國時期的主要軍事統帥,在元末消滅地方割據勢力張士誠,推翻元廷,肅清元朝殘餘勢力方面戰功顯赫,死後被追封為中山王,是明朝開國“六王”之首,也是開國第一功臣。

元朝名將旭烈兀。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兒子。拖雷的正妻唆魯合貼尼生下了忽必烈、旭烈兀、蒙哥、阿里不哥四個兒子,這四個兒子都曾經稱帝,而旭烈兀則西南亞的征服者,並且揮動“上帝之鞭”,建立了伊利汗國。值得一提的是,旭烈兀是“武聖廟”26將裡面唯一一個蒙古族人,也就是古代人眼裡的異族人。旭烈兀的能夠入祀武聖廟,一方面是其軍事才能和戰功的確令人敬佩;另一方面則說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認為雖然異族人在軍事上佔領了漢人的土地,但漢人的文化卻征服了異族。不管是哪個民族,最終都融入了中華民族,他們的功業和精神都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鑑於這些“戰神”人數共計有26位之多,倘若一一列舉,則篇幅會過於冗長。考慮到讀者朋友的閱讀體驗,其餘名將則僅僅列名而不論述其生平事蹟。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相關歷史資料予以瞭解。

東面配祀的依次還有:唐代名將蘇定方、漢代名將張飛、唐代名將李靖、宋代名將韓世忠、明代名將戚繼光。西面配祀的依次有:明代開國名將藍玉、宋代名將狄青、隋代名將賀若弼、晉代名將謝玄、五代時期後梁名將王彥章、明代開國名將常遇春、元代名將郭侃(郭子儀的後代,曾經跟隨旭烈兀西征,獨自在西亞破伊斯蘭軍隊120多座城市、十字軍180多城市,對手稱為“神人”)、唐代名將尉遲敬德、漢朝名將趙雲、唐代名將李光弼、宋代名將劉琦、明代名將周遇吉。

武聖廟祭祀的不只是關羽一人,其餘配祀25人你知道是哪些名將嗎?

尉遲敬德和謝玄

從這26個“戰神”所處的年代看,其中6位是明朝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神聚會明朝,一方面說明明朝從開創江山到保衛國土,是一個歷經艱難、浴血奮戰的過程;而那些被奉為神靈的將領在明朝出現那麼多,也從側面反映出明朝將領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品德,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讚許和敬仰的。

也許會有人發出疑問,為什麼史書有明確事蹟記載的樂毅、白起、廉頗等將領不能入祀武聖廟呢?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古人的統一觀。這26個名將,都是漢代以後的人。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華夏一統的概念就從此成為基本的民族感情和信念,那些以屠殺同胞、製造內戰的將領,不論其戰鬥力多麼強悍、軍功多麼顯赫,是很難被正統文化所認可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也特別在意“仁德”,哪怕是一個職業軍人,哪怕他是出於何種理由去戰鬥,人們心目中真正的名將依然是那些內心充滿仁慈和正義的,一個以殺人為樂甚至嗜血成性的戰爭狂魔,永遠不會被膜拜,只能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仔細分析武聖廟26戰神的生平事蹟,就會發現愛國和仁德這兩條標準,在這些人身上是普遍存在的。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號並參與互動;文中配圖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