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聲觀察】廣汽蔚來如何“合”“創”


【吳聲觀察】廣汽蔚來如何“合”“創”


文 | 李響

來自吳聲汽車報道


【吳聲觀察】廣汽蔚來如何“合”“創”



5月20日晚,廣汽蔚來正式發佈了新品牌HYCAN合創,品牌首款概念車也正式亮相,根據相關規劃,新車的量產版將於今年年底正式發佈,並於明年上半年開啟交付。在業內看來,這樣快速的產品上線速度已經超過了新品牌的平均水平,一系列快速推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入場晚的劣勢。

廣汽+蔚來=HYCAN合創


在2019年5月20日,廣汽與蔚來宣佈HYCAN合創成立,或許對這一品牌有著特別的寄託。事實上,雙方在2017年就已透露出合作意向。

2017年12月27日晚間,廣汽集團發佈公告,宣佈經董事會會議決議,廣汽集團、廣汽新能源與上海蔚來汽車及湖北長江蔚來新能源產業發展基金將共同出資設立廣汽蔚來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致力於研發、銷售及服務。

轉年4月10日,廣汽蔚來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宣佈成立,合資公司的規劃總投資 12.8 億元,註冊資本5億元,分期出資,首期註冊資本 2 億元。在合創公司裡,整體的股比佔率分別是廣汽集團45%,蔚來汽車45%,廣州開創共進投資合夥企業10%。

隨後的時間裡依次完成了公司總部落戶南沙、首款產品評審、試製車間動工等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吳聲汽車通過天眼查APP發現,在廣汽蔚來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項目中並沒有汽車製造這一環節,由此也就打破了外界盛傳的“蔚來尋找另一代工”的說法。


【吳聲觀察】廣汽蔚來如何“合”“創”



在活動現場,廣汽蔚來創始人CEO廖冰表示,“我們不是要創造一家汽車製造商,而是要構建一個開放,共享的智聯+出行生態平臺。全新LOGO兩道弧形交匯所形成的視野,寓意為行業、為用戶開啟一個新的世界。希望今天不僅是廣汽蔚來的新開始,也會成為行業的一個新起點。”同時,廖兵著重強調,合創是一家典型的輕資產運營型企業。

分析人士認為,“簡單來說,廣汽蔚來的模式就是資源共享,各取所需。”

合:思維、資源


在汽車領域中,新實力作為後期之秀彷彿與傳統造車企業不步入了不同的發展方向。

廣汽集團在2017年投入開工建設新能源產業園,希望在新能源方面能佔得市場先機。然而,在行業專家看來,廣汽新能源第一步已經慢了。

資料顯示,廣汽新能源的純電車型、插電式混動車型在2018年共計銷售了20045輛,相比於其他傳統車企的新能源產品序列,廣汽新能源表現欠佳。同時有分析人士表示,廣汽與比亞迪合作的不順利也導致了廣汽新能源再向上困難。

在合創一事上,廣汽集團相對於蔚來汽車擁有足夠的資金儲備以及未來的完整規劃,尤其在生產層面,廣汽集團擁有造車資質,而這一資質也是目前新勢力車企難以獲得的。反觀蔚來汽車,自身擁有三電技術,並且在蘇州等地已經建立了自己的電池、電控、電驅等核心零部件工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蔚來在新能源領域有了屬於自己的不少積累。

傳統車企雖然具有多年的製造經驗、產業鏈以及技術優勢,但行業風向變化,這些優勢將不再具備唯一性,在新的趨勢之下,對於用戶的理解、使用場景的把握、軟件以及智能互聯的技術儲備需求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蔚來汽車在業內已經成為了新勢力造車的頭部企業,蔚來擁有更多的“新”元素。而“新”體現在創新靈活的思維、銷售、運營。有專家稱,“新勢力如果可以加上傳統車企在品控上面的優勢,那麼將會對汽車產業提供新的思路。”

在業內看來,“合創”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融合了傳統與創新的兩種思維,既有國企的平臺、民企的靈活,又有現代化企業管理組織架構。總的來說,傳統車企與新勢力車企的合作在某種方面是雙贏,廣汽不僅可以藉此機會擴大新能源相關產業,蔚來也可以通過廣汽解決生產、銷售問題。實際上,廣汽與蔚來的合創帶來的並不止這些。

創:生態、發展模式


通過天眼查APP瞭解到,廣汽蔚來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在股權方面還有10%由廣州開創共進投資合夥企業代持。據瞭解,未來將逐步過給團隊,官方解釋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調動團隊的積極性,探索出一條與眾不同的創新之路。

本次品牌發佈會,HYCAN合創也在現場公佈了首款概念車型,據瞭解,這臺SUV不僅是廣汽自身的助推器,可以擴大廣汽新能源的產品線,也可以將蔚來品牌進一步下探,進而滿足二、三線城市的需求。

與此同時,藉助“合創”模式,廣汽蔚來打造了以開放、共享、獨立的平臺,整合全價值鏈資源,從資產、資源、用戶等多元維度創新,打造完成成熟的出行生態圈。

此外,有專家表示,“在合創模式下,國企與私企的合作,是汽車工業的新嘗試,在代工、入股、收購後的一種新的融合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私企蔚來與國企廣汽已經捆綁,並且在持股比例上相同,在這種模式下,甚至說這起合作可以算是另一種版本的‘國企混改’。”

廣汽蔚來認為,汽車產業未來的競爭,比的不再是規模,也不再是單純的資本,比的是發展“速度”和“質量”,而決定“速度”的是科技成果的創發速率和迭代能力,影響“質量”的是系統性的業務能力、服務縱深與細節。歸根到底,競爭就是“發展模式的抉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