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也能套“公式”丨學會兩個,你中考高考作文就能輕鬆拿高分

寫作文也能套“公式”丨學會兩個,你中考高考作文就能輕鬆拿高分

獨門兵器

寫作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故而作為中學生,完全可以像練數學題套公式一樣,尋找寫作文的“框架”、“套路”和“格式”。

實戰心得

寫作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這一點早已被一些目光敏銳的一線教師注意到了。他們不約而同地利用這一點,總結出各自的獨特的“公式”。

一、“框架式”作文法:

浙江省嵊州市鄭風雷老師設計的“框架”式作文法,意在讓學生可以像利用理科公式一樣,去利用這些“框架”。例如:

“框架”一:人物+外貌式。

例句:我爸爸40多歲,高高的個子,寬寬的肩膀。

“框架”二:關係+特點式。

例句:我最佩服的人要數我的同桌王斌了。他是一個樂於助人的好學生。

“框架”三:人物+外貌+點題式。

例句:我的朋友張彥,長著一雙不大但頂靈活的眼睛,她是我中學幾年最知心的朋友。

……

有了這麼若干個“框架”,對作文感到無從人手的學生,至少知道怎麼開始去寫,敢於提筆了。

二、“套路式”作文法:

這一方法的首創者、河南省洛陽市第三中學的林永山老師指出:“所謂套路,實際上就是一個規律性的方法。它包括立意與立論的方法、佈局結構的方法、技巧運用的方法和組織語言的方法。”據林老師講,他從名家名篇中總結、歸納出來的作文套路,已多達七八十種。限於篇幅,下面僅擇要介紹一些:

(一)記人作文“套路”

1.引聯式

睹物思人→聯想回憶→睹物議人→總結全篇。

例如中學教科書選用的《一件珍貴的襯衫》,就是這一“套路”的範文。使用這一套路的關鍵有三:一是在於“睹物”的“物”要找好,如一張照片、一本日記、一封書信等,凡是一件記錄著被回憶者品格與某些特殊經歷的物品,均可作為引起聯想的觸發物。

其次,是所回憶的故事要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某些品質,並且要與引起你產生聯想的觸發物相照應。切莫寫成觸發物是觸發物,主體部分人物的行為與觸發物無干。

第三,是結尾“睹物議人”,它的作用之一是總結全篇點出文旨;作用之二是與開頭照應。因此,從什麼地方聯想開去還應再回到什麼地方去。這個思路實質上是一種倒敘的形式。只不過是因物而引出回想,不是因事而引起的回想。

2.轉情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恨的產生→恨的淡化→愛的萌生→ 愛的發展→愛的深化。或者反過來:愛的產生→愛的淡化→恨的萌生→恨的發展→恨的深化。

例如中學教科書所收的《荔枝蜜》,作者由於被蜂蜇而恨它,後來聽說蜜蜂以為人要傷害它才蜇人,它一蜇,也就耗盡生命而活不了多久了。於是就原諒了它——恨的感情淡化了。後來偶然喝了一杯荔枝蜜,覺得生活都是甜的,於是想去看看蜜蜂這個“小生靈”。由於吃了人家的蜜欠了情,於是關心之情隨之萌生。到了蜂場一看,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悔恨內疚與敬慕熱愛交織在一起,不禁嘆道:“多可愛的小生靈啊!”接下來以蜂喻人,並夢寐以求自己也變成了一隻小蜜蜂。在當時倡導知識分子勞動化的時代,恰切地表露了作者願做人民中普通一員的心跡。

運用這一式應注意四點:一、開始的貶抑應適度,為下文由恨轉愛留餘地,埋伏筆,不然下文就無法轉了。因此開始的恨一定是誤解,是偏見一類的東西。二、要注意以後的每次感情變化的原因要可信、自然。三、要注意結尾的褒揚升華要有方。楊朔是做了個夢,當別人都在做夢時,你就可以清醒地寫篇日記,沉思著凝望遠方等待。四、要注意加工題材,原有的材料不可能都是由五個階段構成,初學習時,一定要對材料進行補充。缺少的部分,可根據已佔有的材料所形成的思維定勢適當用虛構來補充。這一式,初、高中學生經過兩三次訓練就可以熟練掌握。掌握了這一式,學生作文的思路會有一個飛躍性的進步。

3.議證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闡明中心→敘寫事實→總結照應。

運用這一式的第一步是用抒情的筆調,表露對所寫人物的總評價,點明文旨。第二步是從三個不同方面具體敘寫人物事蹟,落實文旨。第三步是總結全文的記敘,照應文章開頭,再一次抒情議論、昇華中心。能集中代表本式的名篇是《誰是最可愛的人》。

4.尋訪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尋訪緣由→尋訪經過→尋訪結果→尋訪感想。

本式是以尋訪為由頭,用尋訪經過去歌頌主人翁。這一式又可細分為定點尋訪和移步尋訪。如《驛路梨花》就是定點尋訪,尋訪的場所就是小茅屋。作者因在小茅屋投宿的方便,產生尋訪小屋主人的念頭,這是尋訪由頭。作者經過尋訪找到了小屋主人——小姑娘。可是進一步尋訪才知這小屋是解放軍建的,小姑娘只是守屋人,這是尋訪結果。留下的懸念是尋訪感想。

移步尋訪的典型篇目是《獵戶》,本來要尋訪A——董昆,由此回憶起B——幼年記憶中的尚二叔,順路先訪百中老人,最後才去見打豹英雄董昆。由此引發出保衛家鄉、保衛豐收果實的感想。

這一式的特點是多線索,在一主線之上,支線橫生。

5.紀傳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簡介概況→重點記敘→今日概況或卒年,卒後有關情況→簡要評價。

簡介的概況包括:姓名、生平、籍貫、家境、學業建樹等。重點的記敘是介紹其主要成就,一個成就一段。如果所記之人尚存,就寫其今日概況,如果所寫之人已故,就寫卒年情況與逝後有關情況,如影響等。最後是對其一生做簡要評價。這一式的典範篇目很多:如《柔石小傳》《陳涉世家》《張衡傳》等等。

設計這一式,主要是為了實用,在日常工作中,時常會遇到記寫人物生平的情況,學會了這一式,對將來的實際工作很有意義。

(二)敘事作文套路

1.倒敘式

本式的特定含義不同於平常所說的倒敘,是專指以事開頭的倒敘,如《火刑》《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都是以事開頭的,而《一件珍貴的襯衫》平常人們也稱倒敘,但它是以物開頭的。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詳細介紹了。只強調兩點,一是從什麼地方開篇的,結尾仍要回到什麼地方;二是開篇之事要能帶動全篇。

2.領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親歷一事→悟出哲理。

劉白羽親歷長江三峽的航行之後,悟出了“人們只要從洶湧的浪濤中掌握了一條前進的途徑,也就戰勝大自然了”的道理;某小學三年級的林婧同學,寫她跟著爸爸去挖野菜,她自己搶在爸爸前面,專挑大棵的挖,爸爸卻不慌不忙地在後邊挖小的。可是一個鐘頭過去了,她自己挖的大菜才剛蓋住籃子底,爸爸挖的小菜竟有半籃子。於是向爸爸問疑,終於悟出了不停地積攢,能積小成大、積少成多的哲理。並且將它推廣到學知識上,又悟出應紮紮實實不停地積累,不要一味貪大貪多的道理。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為甲而去→因乙失甲→悵然若失→轉念領悟,所獲甚大。

本式的代表篇是《泰山極頂》和《雨中登泰山》。作者本為觀日出而去(甲),而由於天氣未見日出(乙),可是卻看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另一幅日出與雨中奇觀,有獨得之樂(收益甚大)。這一式往往可以別開生面地立出新意,開入眼界。

使用這一式要注意兩點: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決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棄本來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辦完再回到去辦甲事上,從甲事未辦成的失中尋得,應感情細膩而真實,自然合理。

4.懸念式(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設置懸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試》。陳伊玲初試成績優異,才氣過人,而複試為什麼落差極大,前後判若兩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是設置懸念,造成疑問。於是蘇林教授決定去探個究竟。一路所見,都是為突出陳伊玲的精神。這是探因的過程。原因找到了,原來她為救災,不顧自己明天就將考試的處境,寧肯失去個人的機遇,也不願置人民生死於不顧。疑問排除了,陳伊玲的品質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問題是開篇的懸念,一是懸念設置要自然,結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懸念要能帶動全篇。

5.集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

《任弼時同志二三事》《天山景物記》等都是這一式的典範篇目。其主要特點是開頭有個引子,引出話頭,然後從幾個不同角度記寫幾件事,這幾件事都能反映人物的品質,或反映開頭點明的文旨。

這一式無論記事、記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記人可用來寫《我的×××》一類文章,記事可寫《×××市場行》一類文章,抒情可寫景物,如《××景物記》。

6.對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①甲的高大等同於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個人行為幾個階段的對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如《變色龍》。

除以上常用的六式之外,像雙潮式,運用得當,可收到行文跌宕起伏的效果。它往往用一個高潮(實質上並非全文的高潮)引出故事,用另一高潮(全文真正的高潮)來表現中心,如《黨員登記表》。如果用這一式來寫各種比賽,可收到扣人心絃的效果。

(三)抒情作文套路

1.參遊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參遊起因→

本式的特點,作者是文中的穿線人,由作者的目擊聯想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典型篇目:《難老泉)《雨中登泰山》(兼有兩式特點)等等。

吳伯簫在《難老泉》中,首先交代參遊的原因是二十幾年前在這裡打過遊擊,帶著濃烈的懷想“踏進了山西”。然後移步換景,由山西到太原,由太原到晉祠,由晉祠再到難老泉,十分講究方位範圍。在大的方位順序上又虛實相間,實寫難老泉的現狀,虛寫難老泉的古代傳說,用聯想之法,串聯起古今的情景,表達出人民用智慧和血汗換來綠水常在,江山不老的主題。結尾用“最難忘的還是‘難老泉’”一語再點參遊收穫。

使用本式,題旨有的在行文中顯出,如《難老泉》,有的在文末點明,如《雨中登泰山》。選用哪種形式,主要據個人行文的習慣而定了。

使用本式應注意三點:一要注意眾多的景物應以作者行蹤為線串聯起來,移步換景,景不離步;二要注意每進一步,地點要交代明確,描寫要虛實相間,這樣才能清晰而深廣;三要注意描寫手法的使用,眾多的景物要詳略得當,詳處著力描寫,略處簡要概述。

2.靜賞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進入景點→依次靜賞→賞景聯想→離開景點。

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荷塘月色》。作者由於心裡不寧靜而想起荷塘,經過小煤屑路進入荷塘,這是進入靜景的欣賞地點。接下來依次先賞月下荷塘,次觀塘上月色,再覽塘周樹影。這是從下到上,從中間到四周地賞景。賞景之後觸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又由江南水鄉的採蓮,想起《西洲曲》中的句子,相比今天遊荷塘,卻沒有當年採蓮的生氣。這是賞景的聯想,以加深寫景的含義。作者想著走著,一抬頭已經到了家門。這是離開靜景的欣賞點。開頭是進入,結尾是走出,有進有出,首尾呼應。

用這一式應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進入景點的緣由要自然,最好能點到主題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寫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個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聯想,旨在與開頭所交代的緣由相照應,用抒發情感的方式來深化主題。忽視了這三點,這篇文章就成為一張簡單的多鏡頭照片了。

本式多用於寫靜景,故稱靜賞式。可用來寫山寫水,畫雨繪雲,草原樹林都可如此法去寫。

3.象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本式的代表篇目是《白楊禮讚》《茶花賦》等。其主要特徵是用物來象徵人,形在寫物,旨在象徵之人;二是卒意顯志,篇末點旨。用白楊象徵抗日精神,用童子面象徵祖國新貌。

4.情索式

所謂情索,就是以情為線索,來連綴景物。本式的套路模式為:情的緣起→情的積蓄→由情至人→情的歸結。

如朱自清的《春》,先寫人們盼春的熱切心情,在人們盼望之中,春的腳步近了。用一個“盼”字濃烈地寫出人們的情感。次寫四幅春光圖:有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和春雨圖。這四幅圖中都凝結著對春的摯愛之情,將情融進四幅圖中。再由景物到人物,繪了第五幅圖,即人們的迎春圖,完成了由景到人的過渡。最後用三個排比句來總結熱愛春天,珍惜時光,奮發向上的情思。這是感情的昇華。

這一式看似處處寫景物,實是處處借景抒情,只是為情感找一個假託物而已。運用這一式的關鍵是要善於將景物特徵分解成若干個方面,從若干個點上來抒情。

這一式還可稱並列式,因為幾幅畫或幾個方面是平列關係。如《井岡翠竹》。

5.懷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睹眼前景→思從前景→抒懷念情。

這一式實質上是借聯想來寫懷念中的景物,表達寄寓在這一景物上的情思。鄭振鐸的《海燕》先寫家鄉的兩幅春燕圖,再寫眼前的海上飛燕圖,從而表達對家鄉的懷念。其思路實際上是由今日觀海燕而想起舊時家鄉的燕,雖然海燕與家燕並非同種,一個“燕”字的相關點,勾起了他的聯想,借聯想去表達思鄉之情。

應用這一式時應抓住它的主要特點,即從一景聯想到相關、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著作者的主要情感。這樣,就使文章內容的含量增大,不至於無話可說,寥寥幾語就把話說完。

6.敘史式

這一式難度較大,只作為一般瞭解,其套路模式為:一語統篇→分敘史實→撫今抒情。

《土地》和《內蒙訪古》等都是本式的典型篇目。

總的說來,抒情套路旨在教給學生在行文思路和結構框架上紮實地學會怎樣將感情寄託於景物中。

三、“入格式”作文法:

湖北省武漢市文華中學王先海老師,是風靡全國的“人格式”作文法的創立者。他認為,雖說文無定法,很難強求一律。但萬變不離其宗,各類文體大都有一定的基本結構——“格式”。作為中學生的作文基本訓練,倘能循“規”蹈“矩”,由人“格”到出“格”,“死”中求活,當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便是王老師總結出的一些常用作文“格式”。

甲、記敘文類:

(一)一般記敘文圖示:

解說:所謂睹物思人法,即由一件或兩件有意義的“物”(①②),引出一位或多位與該物有關的“人”(③)。再進而聯想到與該人(個體或群體)相關聯的典型的一件(或幾件)“事”(④⑤⑥),從“事”中體現出(或概括出)該“人”的性格、品質(⑦),最後迴應點題,昇華中心(⑧)。如《一件珍貴的襯衫》。

所謂議論法,即通過對曾經對你的人生道路或思想轉折有過較大影響或啟發的某件事或某言某行(①)生髮議論,引發所記的“人”(②),再進而聯想到最能體現該“人”的性格、品質的幾件“事”(③④⑤),從而概括出該“人”的性格及思想品質(⑥),最後迴應、昇華(⑦)。如魏巍(我的老師》。

(二)複雜記敘文圖示:

1.聯想法:

解說:所謂“聯想法”,即由“人甲”(①)聯想到“事甲”(②)。再聯想到“人乙”(③),“事乙”(④),再進而聯想到“人丙”(⑤)、“事丙”(⑥),而後或同中比異,或異中求同,突出某個體或概括出其共同特徵(⑦),最後迴應、昇華(⑧)。形象間往往表現為因果聯繫。

所謂“介紹法”,即由甲(①)介紹(或引出)乙(②),由乙介紹(或引出)丙(③),類推,最後仍歸結到甲(①)。形象間並不一定相互熟悉或有直接聯繫。如《獵戶》:去訪董昆,聯想:董昆可像家鄉的尚二叔?便介紹尚二叔;場長提議去訪“百中老人”,又介紹“百中老人”,而“百中老人”又“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引出一部“獵經”,而後董昆方“千呼萬喚始出來”。

所謂“直觀法”,是將你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見到的幾個不同人物自然地引入文章中來。作者(或“我”)即文章線索。如:“我”(①)準備回家,在路邊某公共汽車停靠點等車,正“過盡千帆皆不是”而焦躁時,“嘀嘀”兩聲喇叭響,原來是同學(或同鄉)甲(②)開著一輛中巴車停在跟前;“我”喜出望外,登車與甲話舊,甲說出“我”與甲都熟悉而與“我”久無聯繫的乙(③);中途有丙(④,甲之同學或同鄉)搭車(或攔車與甲說話),由甲再介紹丙;“我”回家後去訪問丙,卻意外地遇上了丁(⑤),丁又誇甲和丙(⑥),穿連成一個故事,表現一個主題(⑦):或生活的浪花,或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山鄉人民帶來的經濟的、精神面貌的變化;或謳歌某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的好領路人。如《巾幗群中領頭雁》。

(三)遊記體散文圖示:

解說:所謂“定點換景”或“移步換景”,是從選好觀察點多角度描繪景物而考慮文章結構的兩種基本方法。它們往往交融使用。現分述如次:

定點換景,即觀察者選定一個觀察點後立定觀察(看、問、聽、聞、觸)某一景物,通過視角、視野的改換,從而多角度多層次地層示某景物的全貌。開頭部分(①)交待寫作背景、起因、目的或概述所寫景物的總特點(如美麗、雄奇、險秀等),或點明心境、主題(迷人、難忘、神往等);主體部分先描寫從第一個觀察角度所獲得的景物印象,即表觀察角度的詞語+景物及其特點(②),接著描寫從第二、三個觀察角度所獲得的景物印象(③④),格式同(②)……結尾部分(⑤)照應開篇,抒發感受,深化中心。如{我的空中樓閣)一文,作者在主體部分按時空交融的順序,不斷改換角度,或仰望,或平視,或側看,或斜睨,或遠眺,或近覷,或左顧右盼,或瞻前顧後,在多角度的描寫中充分展示了小屋的美:白天美妙的綠色背景下的小屋形

象的清晰美;夜幕深垂的晚上小屋影子的朦朧曼妙美;破曉或人暮時,由於光線變化而導致的色彩變化的浪漫美……無不畢現了小屋的景物特徵。

移步換景,即動點觀察,一般按作者實際遊覽的行蹤,或以作者刻意設計的行蹤為線索,有目的地選擇觀賞重點。以所見所聞所感的先後順序,依次展現景物特徵。如《雨中登泰山》《難老泉》《荷塘月色》《內蒙訪古》等皆是。

三)抒情作文套路

1.參遊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參遊起因→

本式的特點,作者是文中的穿線人,由作者的目擊聯想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典型篇目:《難老泉)《雨中登泰山》(兼有兩式特點)等等。

吳伯簫在《難老泉》中,首先交代參遊的原因是二十幾年前在這裡打過遊擊,帶著濃烈的懷想“踏進了山西”。然後移步換景,由山西到太原,由太原到晉祠,由晉祠再到難老泉,十分講究方位範圍。在大的方位順序上又虛實相間,實寫難老泉的現狀,虛寫難老泉的古代傳說,用聯想之法,串聯起古今的情景,表達出人民用智慧和血汗換來綠水常在,江山不老的主題。結尾用“最難忘的還是‘難老泉’”一語再點參遊收穫。

使用本式,題旨有的在行文中顯出,如《難老泉》,有的在文末點明,如《雨中登泰山》。選用哪種形式,主要據個人行文的習慣而定了。

使用本式應注意三點:一要注意眾多的景物應以作者行蹤為線串聯起來,移步換景,景不離步;二要注意每進一步,地點要交代明確,描寫要虛實相間,這樣才能清晰而深廣;三要注意描寫手法的使用,眾多的景物要詳略得當,詳處著力描寫,略處簡要概述。

2.靜賞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進入景點→依次靜賞→賞景聯想→離開景點。

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荷塘月色》。作者由於心裡不寧靜而想起荷塘,經過小煤屑路進入荷塘,這是進入靜景的欣賞地點。接下來依次先賞月下荷塘,次觀塘上月色,再覽塘周樹影。這是從下到上,從中間到四周地賞景。賞景之後觸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又由江南水鄉的採蓮,想起《西洲曲》中的句子,相比今天遊荷塘,卻沒有當年採蓮的生氣。這是賞景的聯想,以加深寫景的含義。作者想著走著,一抬頭已經到了家門。這是離開靜景的欣賞點。開頭是進入,結尾是走出,有進有出,首尾呼應。

用這一式應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進入景點的緣由要自然,最好能點到主題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寫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個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聯想,旨在與開頭所交代的緣由相照應,用抒發情感的方式來深化主題。忽視了這三點,這篇文章就成為一張簡單的多鏡頭照片了。

本式多用於寫靜景,故稱靜賞式。可用來寫山寫水,畫雨繪雲,草原樹林都可如此法去寫。

3.象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本式的代表篇目是《白楊禮讚》《茶花賦》等。其主要特徵是用物來象徵人,形在寫物,旨在象徵之人;二是卒意顯志,篇末點旨。用白楊象徵抗日精神,用童子面象徵祖國新貌。

4.情索式

所謂情索,就是以情為線索,來連綴景物。本式的套路模式為:情的緣起→情的積蓄→由情至人→情的歸結。

如朱自清的《春》,先寫人們盼春的熱切心情,在人們盼望之中,春的腳步近了。用一個“盼”字濃烈地寫出人們的情感。次寫四幅春光圖:有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和春雨圖。這四幅圖中都凝結著對春的摯愛之情,將情融進四幅圖中。再由景物到人物,繪了第五幅圖,即人們的迎春圖,完成了由景到人的過渡。最後用三個排比句來總結熱愛春天,珍惜時光,奮發向上的情思。這是感情的昇華。

這一式看似處處寫景物,實是處處借景抒情,只是為情感找一個假託物而已。運用這一式的關鍵是要善於將景物特徵分解成若干個方面,從若干個點上來抒情。

這一式還可稱並列式,因為幾幅畫或幾個方面是平列關係。如《井岡翠竹》。

5.懷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睹眼前景→思從前景→抒懷念情。

這一式實質上是借聯想來寫懷念中的景物,表達寄寓在這一景物上的情思。鄭振鐸的《海燕》先寫家鄉的兩幅春燕圖,再寫眼前的海上飛燕圖,從而表達對家鄉的懷念。其思路實際上是由今日觀海燕而想起舊時家鄉的燕,雖然海燕與家燕並非同種,一個“燕”字的相關點,勾起了他的聯想,借聯想去表達思鄉之情。

應用這一式時應抓住它的主要特點,即從一景聯想到相關、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著作者的主要情感。這樣,就使文章內容的含量增大,不至於無話可說,寥寥幾語就把話說完。

6.敘史式

這一式難度較大,只作為一般瞭解,其套路模式為:一語統篇→分敘史實→撫今抒情。

《土地》和《內蒙訪古》等都是本式的典型篇目。

總的說來,抒情套路旨在教給學生在行文思路和結構框架上紮實地學會怎樣將感情寄託於景物中。

三、“入格式”作文法:

湖北省武漢市文華中學王先海老師,是風靡全國的“人格式”作文法的創立者。他認為,雖說文無定法,很難強求一律。但萬變不離其宗,各類文體大都有一定的基本結構——“格式”。作為中學生的作文基本訓練,倘能循“規”蹈“矩”,由人“格”到出“格”,“死”中求活,當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便是王老師總結出的一些常用作文“格式”。

甲、記敘文類:

(一)一般記敘文圖示:

解說:所謂睹物思人法,即由一件或兩件有意義的“物”(①②),引出一位或多位與該物有關的“人”(③)。再進而聯想到與該人(個體或群體)相關聯的典型的一件(或幾件)“事”(④⑤⑥),從“事”中體現出(或概括出)該“人”的性格、品質(⑦),最後迴應點題,昇華中心(⑧)。如《一件珍貴的襯衫》。

所謂議論法,即通過對曾經對你的人生道路或思想轉折有過較大影響或啟發的某件事或某言某行(①)生髮議論,引發所記的“人”(②),再進而聯想到最能體現該“人”的性格、品質的幾件“事”(③④⑤),從而概括出該“人”的性格及思想品質(⑥),最後迴應、昇華(⑦)。如魏巍(我的老師》。

(二)複雜記敘文圖示:

1.聯想法:

解說:所謂“聯想法”,即由“人甲”(①)聯想到“事甲”(②)。再聯想到“人乙”(③),“事乙”(④),再進而聯想到“人丙”(⑤)、“事丙”(⑥),而後或同中比異,或異中求同,突出某個體或概括出其共同特徵(⑦),最後迴應、昇華(⑧)。形象間往往表現為因果聯繫。

所謂“介紹法”,即由甲(①)介紹(或引出)乙(②),由乙介紹(或引出)丙(③),類推,最後仍歸結到甲(①)。形象間並不一定相互熟悉或有直接聯繫。如《獵戶》:去訪董昆,聯想:董昆可像家鄉的尚二叔?便介紹尚二叔;場長提議去訪“百中老人”,又介紹“百中老人”,而“百中老人”又“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引出一部“獵經”,而後董昆方“千呼萬喚始出來”。

所謂“直觀法”,是將你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見到的幾個不同人物自然地引入文章中來。作者(或“我”)即文章線索。如:“我”(①)準備回家,在路邊某公共汽車停靠點等車,正“過盡千帆皆不是”而焦躁時,“嘀嘀”兩聲喇叭響,原來是同學(或同鄉)甲(②)開著一輛中巴車停在跟前;“我”喜出望外,登車與甲話舊,甲說出“我”與甲都熟悉而與“我”久無聯繫的乙(③);中途有丙(④,甲之同學或同鄉)搭車(或攔車與甲說話),由甲再介紹丙;“我”回家後去訪問丙,卻意外地遇上了丁(⑤),丁又誇甲和丙(⑥),穿連成一個故事,表現一個主題(⑦):或生活的浪花,或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山鄉人民帶來的經濟的、精神面貌的變化;或謳歌某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的好領路人。如《巾幗群中領頭雁》。

(三)遊記體散文圖示:

解說:所謂“定點換景”或“移步換景”,是從選好觀察點多角度描繪景物而考慮文章結構的兩種基本方法。它們往往交融使用。現分述如次:

定點換景,即觀察者選定一個觀察點後立定觀察(看、問、聽、聞、觸)某一景物,通過視角、視野的改換,從而多角度多層次地層示某景物的全貌。開頭部分(①)交待寫作背景、起因、目的或概述所寫景物的總特點(如美麗、雄奇、險秀等),或點明心境、主題(迷人、難忘、神往等);主體部分先描寫從第一個觀察角度所獲得的景物印象,即表觀察角度的詞語+景物及其特點(②),接著描寫從第二、三個觀察角度所獲得的景物印象(③④),格式同(②)……結尾部分(⑤)照應開篇,抒發感受,深化中心。如{我的空中樓閣)一文,作者在主體部分按時空交融的順序,不斷改換角度,或仰望,或平視,或側看,或斜睨,或遠眺,或近覷,或左顧右盼,或瞻前顧後,在多角度的描寫中充分展示了小屋的美:白天美妙的綠色背景下的小屋形象的清晰美;夜幕深垂的晚上小屋影子的朦朧曼妙美;破曉或人暮時,由於光線變化而導致的色彩變化的浪漫美……無不畢現了小屋的景物特徵。

移步換景,即動點觀察,一般按作者實際遊覽的行蹤,或以作者刻意設計的行蹤為線索,有目的地選擇觀賞重點。以所見所聞所感的先後順序,依次展現景物特徵。如《雨中登泰山》《難老泉》《荷塘月色》《內蒙訪古》等皆是。

乙、議論文類:

解說:一般議論文指一般立語型命題議論文。首段(起)釋題意,亮出觀點,即“是什麼”(引論:①),接著正面例證論述(承)“為什麼”(②;詳),再從反面例證論述(轉)不“如此”將會導致什麼後果(③;略),正反(②③)比較、對照,互為印證,以突出正面觀點(本論);然後(合)說明應“怎麼樣”(結論;④),最後引申迴應、深化中心(⑤)。

(二)特殊議論文圖示:

解說:讀(觀)後感重在“感”。首段為“讀(觀)”(①)所感知的內容;接著是“議(析)”(②)對你感受最深、啟迪最大的內容。提煉出觀點;然後是“聯”(③),即聯繫社會、思想或生活實際,展開聯想,正反例議發感;最後是“結”(⑤),歸結引申。“讀(觀)”是“議(析)”的基礎,“聯”是“議(析)”的引申發揮,“結”則是對前述內容的綜合概括,引申深化。

解說:文學評論是對文學現象及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研究、評價的文章。中學生寫作文學評論,主要是針對文學作品的內容或形式方面的特點,或兩者兼而顧之,進行分析評價。其基本評論方法是“敘、析、評-”三者有機結合;首段(①)應交待所讀作品及其作者,概述其內容、特色,即總的評價或總的感受。主體部分(②③④),對原作品展開分析評論,其基本步驟為:首先分析評論原作晶的第一方面的特點(②),即原作品特點(分論點一)+引述原作品有關材料作論據十分析得出小結論;依次(③④)類推,步驟基本同(②)。

需要說明的是,若(②)的分論點在段首提出,以下敘、析,那麼(③)的分論點則可在該段末歸納得出;第(④)的分論點又可在段首亮出。如此,則可避免呆板而使行文搖曳多姿。結尾部分(⑤)歸結全文,進一步強調突出作者對原作品的總評價、總感受。

解說:思想評論是針對在日常生活、工作或學習中反映出來的“思想問題”進行分析、評議,以幫助人們明辨是非、弘揚正氣、糾正錯誤的文章。其基本結構是:文章的開頭(①),引述材料,略加分析,有的放矢地提出評論的中心論點,接著(②)由此及彼,引發聯想,列舉出類似的思想及其表現,揭示其普遍性;然後具體分析,辯證說理(③④);若是正確的思想,就應指出它好在哪裡,以及產生這些思想的動因何在;倘是錯誤的思想,則應挖根源,找危害,揭實質。該部分的文章重點,最好是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以增強說服教育的效果。最後回扣材料(⑤),提出解決思想問題的辦法,或發出號召,都來摒棄這種錯誤思想,或都能弘揚這種正確思想,總結全文。

4.供料作文

解說:引申型議論文基本寫法為:首段概引材料(①),可在首段段末也可獨立成段鮮明地亮出觀點(②);承上啟下,由點及面,正反結合,舉例論證(③④);聯繫實際,深化中心(⑤);總結迴應,畫龍點睛(⑥)。

比較賞析型議論文實則屬文學評論,但與一般文學評論不同的是該類文章在比較(優與劣;同質比異)中賞析,涉及知識面較寬泛,鑑賞層次較高。1996年全國高考作文對兩幅漫畫(《給六指做整形手術》《截錯了》)的比較賞析即是。下面就以此為例簡要說明該類文章的幾種基本結構式:

在文字表述上,可用“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數詞“第一”“第二”“第三”,最後綜述以顯層次;也可用“在內容(主題)

上”,“在形式(畫功)上”、“綜上所述”等以明條理。無疑地,比

較分析的過程即為比較賞析型作文的論證過程。

最後說明兩點:其一,文中的“(①)(②)……”僅僅為了顯示結構層次,可能有時與段重合,但並不完全等於自然段的標識;其二,上述結構程式便於操作,易於掌握,考試時不易失大分,對未人(或剛人)“門徑”的中學生確有裨益。但畢竟“死”了一些,要達到由人“格”到出“格”到“死”去“活”來的寫作高境界,尚待在實踐中靈活掌握,反覆訓練,不斷創新。

限於篇幅,上面僅介紹了記敘文、議論文兩大類10餘種寫作“格式”,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參閱羅威老師主編的《人格作文指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一書,該書詳細介紹了23種寫作“格式”。

老師的話

不管是“框架”也好,“套路”也罷,還是“格式”,其實基本

思路大同小異,無非是有的細一些,有的粗一些。但其宗旨或者說目的,應該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想為初學作文的同學提供一種規範,一個思路。同學們不妨借用這些“公式”入門,然後再力爭用活“公式”,並最終達到拋開“公式”的目的。

二)敘事作文套路

1.倒敘式

本式的特定含義不同於平常所說的倒敘,是專指以事開頭的倒敘,如《火刑》《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都是以事開頭的,而《一件珍貴的襯衫》平常人們也稱倒敘,但它是以物開頭的。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詳細介紹了。只強調兩點,一是從什麼地方開篇的,結尾仍要回到什麼地方;二是開篇之事要能帶動全篇。

2.領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親歷一事→悟出哲理。

劉白羽親歷長江三峽的航行之後,悟出了“人們只要從洶湧的浪濤中掌握了一條前進的途徑,也就戰勝大自然了”的道理;某小學三年級的林婧同學,寫她跟著爸爸去挖野菜,她自己搶在爸爸前面,專挑大棵的挖,爸爸卻不慌不忙地在後邊挖小的。可是一個鐘頭過去了,她自己挖的大菜才剛蓋住籃子底,爸爸挖的小菜竟有半籃子。於是向爸爸問疑,終於悟出了不停地積攢,能積小成大、積少成多的哲理。並且將它推廣到學知識上,又悟出應紮紮實實不停地積累,不要一味貪大貪多的道理。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為甲而去→因乙失甲→悵然若失→轉念領悟,所獲甚大。

本式的代表篇是《泰山極頂》和《雨中登泰山》。作者本為觀日出而去(甲),而由於天氣未見日出(乙),可是卻看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另一幅日出與雨中奇觀,有獨得之樂(收益甚大)。這一式往往可以別開生面地立出新意,開入眼界。

使用這一式要注意兩點: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決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棄本來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辦完再回到去辦甲事上,從甲事未辦成的失中尋得,應感情細膩而真實,自然合理。

4.懸念式(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設置懸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試》。陳伊玲初試成績優異,才氣過人,而複試為什麼落差極大,前後判若兩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是設置懸念,造成疑問。於是蘇林教授決定去探個究竟。一路所見,都是為突出陳伊玲的精神。這是探因的過程。原因找到了,原來她為救災,不顧自己明天就將考試的處境,寧肯失去個人的機遇,也不願置人民生死於不顧。疑問排除了,陳伊玲的品質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問題是開篇的懸念,一是懸念設置要自然,結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懸念要能帶動全篇。

5.集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

《任弼時同志二三事》《天山景物記》等都是這一式的典範篇目。其主要特點是開頭有個引子,引出話頭,然後從幾個不同角度記寫幾件事,這幾件事都能反映人物的品質,或反映開頭點明的文旨。

這一式無論記事、記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記人可用來寫《我的×××》一類文章,記事可寫《×××市場行》一類文章,抒情可寫景物,如《××景物記》。

6.對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①甲的高大等同於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個人行為幾個階段的對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如《變色龍》。

除以上常用的六式之外,像雙潮式,運用得當,可收到行文跌宕起伏的效果。它往往用一個高潮(實質上並非全文的高潮)引出故事,用另一高潮(全文真正的高潮)來表現中心,如《黨員登記表》。如果用這一式來寫各種比賽,可收到扣人心絃的效果。

(三)抒情作文套路

1.參遊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參遊起因→

本式的特點,作者是文中的穿線人,由作者的目擊聯想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典型篇目:《難老泉)《雨中登泰山》(兼有兩式特點)等等。

吳伯簫在《難老泉》中,首先交代參遊的原因是二十幾年前在這裡打過遊擊,帶著濃烈的懷想“踏進了山西”。然後移步換景,由山西到太原,由太原到晉祠,由晉祠再到難老泉,十分講究方位範圍。在大的方位順序上又虛實相間,實寫難老泉的現狀,虛寫難老泉的古代傳說,用聯想之法,串聯起古今的情景,表達出人民用智慧和血汗換來綠水常在,江山不老的主題。結尾用“最難忘的還是‘難老泉’”一語再點參遊收穫。

使用本式,題旨有的在行文中顯出,如《難老泉》,有的在文末點明,如《雨中登泰山》。選用哪種形式,主要據個人行文的習慣而定了。

使用本式應注意三點:一要注意眾多的景物應以作者行蹤為線串聯起來,移步換景,景不離步;二要注意每進一步,地點要交代明確,描寫要虛實相間,這樣才能清晰而深廣;三要注意描寫手法的使用,眾多的景物要詳略得當,詳處著力描寫,略處簡要概述。

2.靜賞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進入景點→依次靜賞→賞景聯想→離開景點。

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荷塘月色》。作者由於心裡不寧靜而想起荷塘,經過小煤屑路進入荷塘,這是進入靜景的欣賞地點。接下來依次先賞月下荷塘,次觀塘上月色,再覽塘周樹影。這是從下到上,從中間到四周地賞景。賞景之後觸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又由江南水鄉的採蓮,想起《西洲曲》中的句子,相比今天遊荷塘,卻沒有當年採蓮的生氣。這是賞景的聯想,以加深寫景的含義。作者想著走著,一抬頭已經到了家門。這是離開靜景的欣賞點。開頭是進入,結尾是走出,有進有出,首尾呼應。

用這一式應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進入景點的緣由要自然,最好能點到主題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寫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個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聯想,旨在與開頭所交代的緣由相照應,用抒發情感的方式來深化主題。忽視了這三點,這篇文章就成為一張簡單的多鏡頭照片了。

本式多用於寫靜景,故稱靜賞式。可用來寫山寫水,畫雨繪雲,草原樹林都可如此法去寫。

3.象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本式的代表篇目是《白楊禮讚》《茶花賦》等。其主要特徵是用物來象徵人,形在寫物,旨在象徵之人;二是卒意顯志,篇末點旨。用白楊象徵抗日精神,用童子面象徵祖國新貌。

4.情索式

所謂情索,就是以情為線索,來連綴景物。本式的套路模式為:情的緣起→情的積蓄→由情至人→情的歸結。

如朱自清的《春》,先寫人們盼春的熱切心情,在人們盼望之中,春的腳步近了。用一個“盼”字濃烈地寫出人們的情感。次寫四幅春光圖:有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和春雨圖。這四幅圖中都凝結著對春的摯愛之情,將情融進四幅圖中。再由景物到人物,繪了第五幅圖,即人們的迎春圖,完成了由景到人的過渡。最後用三個排比句來總結熱愛春天,珍惜時光,奮發向上的情思。這是感情的昇華。

這一式看似處處寫景物,實是處處借景抒情,只是為情感找一個假託物而已。運用這一式的關鍵是要善於將景物特徵分解成若干個方面,從若干個點上來抒情。

這一式還可稱並列式,因為幾幅畫或幾個方面是平列關係。如《井岡翠竹》。

5.懷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睹眼前景→思從前景→抒懷念情。

這一式實質上是借聯想來寫懷念中的景物,表達寄寓在這一景物上的情思。鄭振鐸的《海燕》先寫家鄉的兩幅春燕圖,再寫眼前的海上飛燕圖,從而表達對家鄉的懷念。其思路實際上是由今日觀海燕而想起舊時家鄉的燕,雖然海燕與家燕並非同種,一個“燕”字的相關點,勾起了他的聯想,借聯想去表達思鄉之情。

應用這一式時應抓住它的主要特點,即從一景聯想到相關、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著作者的主要情感。這樣,就使文章內容的含量增大,不至於無話可說,寥寥幾語就把話說完。

6.敘史式

這一式難度較大,只作為一般瞭解,其套路模式為:一語統篇→分敘史實→撫今抒情。

《土地》和《內蒙訪古》等都是本式的典型篇目。

總的說來,抒情套路旨在教給學生在行文思路和結構框架上紮實地學會怎樣將感情寄託於景物中。

三、“入格式”作文法:

湖北省武漢市文華中學王先海老師,是風靡全國的“人格式”作文法的創立者。他認為,雖說文無定法,很難強求一律。但萬變不離其宗,各類文體大都有一定的基本結構——“格式”。作為中學生的作文基本訓練,倘能循“規”蹈“矩”,由人“格”到出“格”,“死”中求活,當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便是王老師總結出的一些常用作文“格式”。

甲、記敘文類:

(一)一般記敘文圖示:

解說:所謂睹物思人法,即由一件或兩件有意義的“物”(①②),引出一位或多位與該物有關的“人”(③)。再進而聯想到與該人(個體或群體)相關聯的典型的一件(或幾件)“事”(④⑤⑥),從“事”中體現出(或概括出)該“人”的性格、品質(⑦),最後迴應點題,昇華中心(⑧)。如《一件珍貴的襯衫》。

所謂議論法,即通過對曾經對你的人生道路或思想轉折有過較大影響或啟發的某件事或某言某行(①)生髮議論,引發所記的“人”(②),再進而聯想到最能體現該“人”的性格、品質的幾件“事”(③④⑤),從而概括出該“人”的性格及思想品質(⑥),最後迴應、昇華(⑦)。如魏巍(我的老師》。

(二)複雜記敘文圖示:

1.聯想法:

解說:所謂“聯想法”,即由“人甲”(①)聯想到“事甲”(②)。再聯想到“人乙”(③),“事乙”(④),再進而聯想到“人丙”(⑤)、“事丙”(⑥),而後或同中比異,或異中求同,突出某個體或概括出其共同特徵(⑦),最後迴應、昇華(⑧)。形象間往往表現為因果聯繫。

所謂“介紹法”,即由甲(①)介紹(或引出)乙(②),由乙介紹(或引出)丙(③),類推,最後仍歸結到甲(①)。形象間並不一定相互熟悉或有直接聯繫。如《獵戶》:去訪董昆,聯想:董昆可像家鄉的尚二叔?便介紹尚二叔;場長提議去訪“百中老人”,又介紹“百中老人”,而“百中老人”又“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引出一部“獵經”,而後董昆方“千呼萬喚始出來”。

所謂“直觀法”,是將你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見到的幾個不同人物自然地引入文章中來。作者(或“我”)即文章線索。如:“我”(①)準備回家,在路邊某公共汽車停靠點等車,正“過盡千帆皆不是”而焦躁時,“嘀嘀”兩聲喇叭響,原來是同學(或同鄉)甲(②)開著一輛中巴車停在跟前;“我”喜出望外,登車與甲話舊,甲說出“我”與甲都熟悉而與“我”久無聯繫的乙(③);中途有丙(④,甲之同學或同鄉)搭車(或攔車與甲說話),由甲再介紹丙;“我”回家後去訪問丙,卻意外地遇上了丁(⑤),丁又誇甲和丙(⑥),穿連成一個故事,表現一個主題(⑦):或生活的浪花,或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山鄉人民帶來的經濟的、精神面貌的變化;或謳歌某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的好領路人。如《巾幗群中領頭雁》。

(三)遊記體散文圖示:

解說:所謂“定點換景”或“移步換景”,是從選好觀察點多角度描繪景物而考慮文章結構的兩種基本方法。它們往往交融使用。現分述如次:

定點換景,即觀察者選定一個觀察點後立定觀察(看、問、聽、聞、觸)某一景物,通過視角、視野的改換,從而多角度多層次地層示某景物的全貌。開頭部分(①)交待寫作背景、起因、目的或概述所寫景物的總特點(如美麗、雄奇、險秀等),或點明心境、主題(迷人、難忘、神往等);主體部分先描寫從第一個觀察角度所獲得的景物印象,即表觀察角度的詞語+景物及其特點(②),接著描寫從第二、三個觀察角度所獲得的景物印象(③④),格式同(②)……結尾部分(⑤)照應開篇,抒發感受,深化中心。如{我的空中樓閣)一文,作者在主體部分按時空交融的順序,不斷改換角度,或仰望,或平視,或側看,或斜睨,或遠眺,或近覷,或左顧右盼,或瞻前顧後,在多角度的描寫中充分展示了小屋的美:白天美妙的綠色背景下的小屋形

象的清晰美;夜幕深垂的晚上小屋影子的朦朧曼妙美;破曉或人暮時,由於光線變化而導致的色彩變化的浪漫美……無不畢現了小屋的景物特徵。

移步換景,即動點觀察,一般按作者實際遊覽的行蹤,或以作者刻意設計的行蹤為線索,有目的地選擇觀賞重點。以所見所聞所感的先後順序,依次展現景物特徵。如《雨中登泰山》《難老泉》《荷塘月色》《內蒙訪古》等皆是。

乙、議論文類:

解說:一般議論文指一般立語型命題議論文。首段(起)釋題意,亮出觀點,即“是什麼”(引論:①),接著正面例證論述(承)“為什麼”(②;詳),再從反面例證論述(轉)不“如此”將會導致什麼後果(③;略),正反(②③)比較、對照,互為印證,以突出正面觀點(本論);然後(合)說明應“怎麼樣”(結論;④),最後引申迴應、深化中心(⑤)。

(二)特殊議論文圖示:

解說:讀(觀)後感重在“感”。首段為“讀(觀)”(①)所感知的內容;接著是“議(析)”(②)對你感受最深、啟迪最大的內容。提煉出觀點;然後是“聯”(③),即聯繫社會、思想或生活實際,展開聯想,正反例議發感;最後是“結”(⑤),歸結引申。“讀(觀)”是“議(析)”的基礎,“聯”是“議(析)”的引申發揮,“結”則是對前述內容的綜合概括,引申深化。

解說:文學評論是對文學現象及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研究、評價的文章。中學生寫作文學評論,主要是針對文學作品的內容或形式方面的特點,或兩者兼而顧之,進行分析評價。其基本評論方法是“敘、析、評-”三者有機結合;首段(①)應交待所讀作品及其作者,概述其內容、特色,即總的評價或總的感受。主體部分(②③④),對原作品展開分析評論,其基本步驟為:首先分析評論原作晶的第一方面的特點(②),即原作品特點(分論點一)+引述原作品有關材料作論據十分析得出小結論;依次(③④)類推,步驟基本同(②)。

需要說明的是,若(②)的分論點在段首提出,以下敘、析,那麼(③)的分論點則可在該段末歸納得出;第(④)的分論點又可在段首亮出。如此,則可避免呆板而使行文搖曳多姿。結尾部分(⑤)歸結全文,進一步強調突出作者對原作品的總評價、總感受。

解說:思想評論是針對在日常生活、工作或學習中反映出來的“思想問題”進行分析、評議,以幫助人們明辨是非、弘揚正氣、糾正錯誤的文章。其基本結構是:文章的開頭(①),引述材料,略加分析,有的放矢地提出評論的中心論點,接著(②)由此及彼,引發聯想,列舉出類似的思想及其表現,揭示其普遍性;然後具體分析,辯證說理(③④);若是正確的思想,就應指出它好在哪裡,以及產生這些思想的動因何在;倘是錯誤的思想,則應挖根源,找危害,揭實質。該部分的文章重點,最好是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以增強說服教育的效果。最後回扣材料(⑤),提出解決思想問題的辦法,或發出號召,都來摒棄這種錯誤思想,或都能弘揚這種正確思想,總結全文。

4.供料作文

解說:引申型議論文基本寫法為:首段概引材料(①),可在首段段末也可獨立成段鮮明地亮出觀點(②);承上啟下,由點及面,正反結合,舉例論證(③④);聯繫實際,深化中心(⑤);總結迴應,畫龍點睛(⑥)。

比較賞析型議論文實則屬文學評論,但與一般文學評論不同的是該類文章在比較(優與劣;同質比異)中賞析,涉及知識面較寬泛,鑑賞層次較高。1996年全國高考作文對兩幅漫畫(《給六指做整形手術》《截錯了》)的比較賞析即是。下面就以此為例簡要說明該類文章的幾種基本結構式:

在文字表述上,可用“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數詞“第一”“第二”“第三”,最後綜述以顯層次;也可用“在內容(主題)

上”,“在形式(畫功)上”、“綜上所述”等以明條理。無疑地,比

較分析的過程即為比較賞析型作文的論證過程。

最後說明兩點:其一,文中的“(①)(②)……”僅僅為了顯示結構層次,可能有時與段重合,但並不完全等於自然段的標識;其二,上述結構程式便於操作,易於掌握,考試時不易失大分,對未人(或剛人)“門徑”的中學生確有裨益。但畢竟“死”了一些,要達到由人“格”到出“格”到“死”去“活”來的寫作高境界,尚待在實踐中靈活掌握,反覆訓練,不斷創新。

限於篇幅,上面僅介紹了記敘文、議論文兩大類10餘種寫作“格式”,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參閱羅威老師主編的《人格作文指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一書,該書詳細介紹了23種寫作“格式”。

老師的話

不管是“框架”也好,“套路”也罷,還是“格式”,其實基本

思路大同小異,無非是有的細一些,有的粗一些。但其宗旨或者說目的,應該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想為初學作文的同學提供一種規範,一個思路。同學們不妨借用這些“公式”入門,然後再力爭用活“公式”,並最終達到拋開“公式”的目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