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附子“通行十二經”

附子“通行十二經”一說,見於清代醫家黃宮繡所著《本草求真》一書,其雲:“附子味辛大熱,純陽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為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劑。”黃氏對中藥附子功能持如此評價,確令人玩味。

一、關於“通行十二經”的含義

“通行十二經”者,應謂人身手足三陰三陽,其外而皮膚肌肉,內而五臟六腑、筋脈骨髓,當無所不賅,查閱本草諸書,藥性能有如此廣博者,鮮也,正出於此,古代醫家從長期之臨床實踐中觀察記述了附子這一藥理特性。

如《湯液本草》:“…浮中沉,無所不至,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別錄》:“…為百藥之長。”《本草正》:“附子,因其性走諸經,故曰與酒同功,能除表裡沉寒……回陽氣。”《本草經讀》:“附子,味辛氣溫,火性速發,無所不到…”“附子能使自上而下而脈生,周行通達而厥愈。”《本草正義》:“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要藥,外達皮毛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本草經疏》:“附子氣味,皆大辛大熱,…其性走而不守。”

《本草備要》:“附子辛甘有毒,大熱純陽,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裡之寒溼,治三陰傷寒,中風、中寒、氣厥、痰厥、咳逆、嘔噦、噎膈、脾洩、冷痢、寒瀉、霍亂轉筋、拘攣風痺、症瘕積聚、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小兒慢驚,痘瘡灰白,癰疽不斂,一切陳寒痼冷之徵,……。”

從以上部分醫藥學專書記載,可見中藥附子是一味潛力頗大的藥物。

二、以附子組方之方劑分析

中藥用之於臨床治療,多以組方的形式出現,為了反映附子之臨床藥理效應,尤其擅長“通行十二經”的特點,筆者收集了部分以附子組方的古方,作一粗略歸類,以茲佐證。

其歸類之出發點在於,附子一藥既能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那麼以附子組方用之臨床,必然能廣泛取效於人體內外上下不同病位,為此,分兩部歸類:第一部分以反映附子作用於人體各局部病變的方劑;第二部分以反映附子作用於人體整體陰陽的方劑。在第一部分中再歸類為:作用於人體體表病位與作用於人體體內病位之別。從臨床角度看,第一部分方劑之適應證病情一般不甚危重,而第二部分方劑之適應證病情較為危篤,具有“陰陽離絕”的危象。

(一)作用於人體局部病位

1.作用於體表:

皮膚腠理

附子作用於人體皮膚腠理部,古方如《傷寒論》桂枝附子湯主治過汗惡風、汗漏不止、身痛、骨節疼痛;《傷寒論》麻黃附子甘草湯主治表寒裡虛、惡寒身痛、無汗微熱、脈沉;《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主治兩感於寒,欲寐脈微,惡寒發熱,身體疼痛;《千金方》治疔瘡腫痛以附子為末合醋塗之;《聖惠方》治久生疥癬以川烏水煎洗患部;《薛已外科心法方》治癰疽久漏,瘡口冷膿用大附子切片置患處艾灸之。

頭顱

作用於人體頭顱部的有:《金匱》方頭風散主治頭風偏痛;《澹寮方》蠍附丸治氣虛頭痛;《三因方》必效散主治風寒流注,偏正頭痛,年久不愈;《傳家祕寶方》以附子、石膏、麝香主治頭痛走竄;《本草綱目》治冷風頭痛以附子(或川烏)配川芎、生薑、細茶主治;《外臺祕要》治頭風頭痛以烏頭合酒服治。

筋骨肌肉

《傷寒論》附子湯主治少陰陽虛,風溼相搏,身疼骨節疼痛;《金匱要略》三方,即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均以附子伍他藥主治溼淫於筋,關節痺痛、酸楚沉重,另有烏頭煎,治歷節疼痛,不可屈伸的記載;再如《本事方》治痺證麻木,手足不遂有川烏,豆汁,米粥合服法;《王氏簡易方》用生附子、木香、生薑治十指疼痛,麻木不仁。

五官口腔

“口”:《經驗方》治口瘡久不愈以生附子、醋、面調貼足心,日再換,且言男左女右云云。“牙”:《刪繁方》以炮附子末納齲齒孔中治風蟲牙痛。“眼”:《張文仲備急方》削附子赤皮末如蠶砂大著背中,取治眼暴赤腫,痛不得開,淚出不止。“耳”:《本草拾遺方》治耳卒聾閉以附子醋浸,削尖插之、上灸二十一壯。又《肘後方》以附子為末,蔥涕合納耳中,治聤耳膿血;“鼻”:《普濟方》治鼻淵腦洩以生附子末、蔥汁合如泥狀,置湧泉穴。“喉”:《近效方》喉痺丸(附子蜜灸)含咽其汁以治喉痺。《醫理真傳》潛陽丹治喉痛昏沉,上熱下寒;“舌”:《醫理真傳》姜附茯半湯治舌不能轉動升舉,口中流涎。

2.作用於體內

心(胸)

《傷寒論》真武湯主治心悸身瞤,振振欲擗地;《金匱》薏苡附子散取治胸痺緩急;《金匱》烏頭赤石脂丸治心痛徹背,背痛徹胸;《宣明論方》治厥胸痛用附子,鬱金、橘紅、硃辰砂。

胃脘

《經驗方》治嘔逆反胃以附子配生薑;《奇效方》用附子、半夏、生薑、溫酒主治胃冷有痰;《朱氏集驗方》治吐血以附子伍地黃。

《金匱》黃土湯主治脾絡受傷,遠血;《朱氏集驗醫方》附子、赤小豆、苡仁三味用治脾虛水腫;《本草綱目》治髒寒瀉久洩不愈以附子配肉蔻,蓮肉;《金匱》取術附湯治脾陽失運,腹脹便溏;《閻氏小兒方論》創附子理中丸治小兒中寒脾虛下利。

《金匱》方有大烏頭煎和烏頭桂枝湯主治寒疝腹痛;《濟生方》玄附丸主治七疝作痛,身寒自汗;《醫醇賸義》茱萸附桂湯治寒邪直中肝經,脅腹絞痛、下利肢冷,爪甲青紫。

《朱氏集驗醫方》沉附湯治喘滿肢腫,小便不利;《金匱》腎氣丸治痰飲內伏,喘逆短氣。

腎(膀胱)

《金匱》腎氣丸用以治腎虛下消;《本事方》椒附散治腎氣上攻,項背不能轉側;《普濟方》附子散用於主治小便不通,兩尺脈微,諸治淋通滑之劑不效者。

《金匱》薏苡附子敗醬散主治腸癰;《金匱》大黃附子湯用於寒實內結大腸,脅痛脈緊;《金匱》附子粳米湯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聖濟總錄》附子丸治休息痢,赤白痢,以及該書以附子心,白蜜治大腸冷祕。

衝任脈

《簡易方論》以附子,當歸組成之小溫經湯主治衝任虛寒,血髒冷痛,經候不調;《小品方》治斷產下胎用附子為末,溫酒塗右足心。

(二)作用於人體整體:

由於病邪的深入,正氣的衰減,病位往往由局部擴散,波及多個臟腑,使局部功能紊亂髮展為全身整體的陰陽失調,臨床出現較前危重的病態。此時,急當在辨證的指導下投藥以調治陰陽,以防出現二者離絕之危象,或出現危象用以挽危急救,而附子一藥在這方面亦顯示了優越的效能。

1.回陽救逆:

《傷寒論》四逆湯救治吐利,肢冷畏寒,口鼻氣冷,脣青苔滑,脈見微細;《傷寒論》乾薑附子湯主治手足厥逆,晝日煩躁,夜而安靜;《傷寒論》通脈四逆湯主治下利清谷,裡寒外熱,脈微欲絕;《傷寒論》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治大吐利後,危象頻頻,呃逆煩躁,肢急汗出,身冷脈微:《傷寒論》白通湯用於證見面赤煩躁,肢厥身熱,下利脈微;《傷寒論》白通加豬膽汁湯主治服上方利不止,反厥逆無脈;《傳家祕寶方》霹靂散主救陰盛格陽;《濟生方》回陽飲主治陰毒傷寒,面青肢厥;《經驗良方》治吐利陽脫以附子一枚,鹽一錢救急。

2.回陽固陰:

《傷寒論》四逆人蔘湯主救吐利大汗,亡血亡津,脈微欲絕;《傷寒論》茯苓四逆湯主治大汗下利,身冷肢厥,煩躁眩悸,脈現沉微;《景嶽全書》回陽四味飲主治元陽虛脫,危在傾刻;《婦人良方》參附湯治肢厥氣促,汗出脈微,或暴崩血脫,汗出身冷。

三、附子與命門、三焦:

附子一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廣泛的藥理效應,這與附子補命門入三焦以及命門三焦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分不開。

(一)附子與命門:

命門一說,首見於《難經》,雖然醫林為其解剖部位素有爭議,然對其於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的重要性皆能統一。趙獻可雲:“命門為十二經之主”。張景岳雲:“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五臟之陰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非此不能發。”黃宮繡雲:“為人生命之源。”陳士鐸雲:“五臟六腑無不惜命門之火以溫養也”。鄭欽安雲:“乃人立命之根,真種子也”。以上略舉數家之言,足以看出命門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命門(火),為人體陽氣之根,又稱元陽,真陽,是陽氣發源之地。顯然,命門火的衰損,必然影響人體陽氣功能而出現衰偏,進而導致機體陰陽的平衡失調,最終出現臨床病理變化。疾病的產生,每因內外致病因子的干擾,破壞了陰陽平衡之穩態,出現“陰盛則陽病”或“陽盛則陰病”之異常,臨床可統歸為“陽虛陰盛”或“陰虛陽盛”兩類(亦有陰陽兩虛類)。當陰陽出現以上失調狀態時,人體每每可反映出各種不同體位的臨床症狀,或表或裡,或寒或熱,或虛或實,或髒或腑,或氣或血等。實踐證明,只要善於辨識人體陰陽失調偏勝,及時地給予調整,往往能較快而有效地改善局部症狀以提高療效。《內經》強調指出:“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治病必求於本”“本於陰陽”此之謂也。

如前述,鑑於人體命門火與陽氣及陰陽平衡的關係,若臨床出現陽虛陰盛證類,治療處理的大法在於扶陽抑陰,而扶陽抑陰的重點,顯然離不開對命門火的補損,這可以說是“治病必求於本”於治療學中之體現。

附子一藥,擅長補益命門真火,早為臨證所驗,歷代醫家頗為稱頌。如金·張元素《珍珠囊藥性賦》雲:附子“補下焦(命門)之陽虛。”清·黃宮繡《本草求真》雲:“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劑。”清·張隱庵《本草崇源》雲:“助少陰之火熱。”清·黃元御《長沙藥解》雲:“補垂絕之火種。”清·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雲:“回陽救逆第一品。”清·鄭欽安雲:“能補先天欲絕之火種。”附子既能直達命門,溫助真陽以補損耗,而從根本上調整陰陽,那麼其在陽虛陰盛證類的治療中,不能不說是十分可取的。

(二)附子與三焦:

三焦,“六腑之一,是臟腑外圍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腑。”(《中醫大辭典》)。歷代對其實質之爭姑且不提,但對三焦通達表裡內外一說確持較為統一之見解。如《素問·五癃津液別論》雲:“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靈樞·營衛生會篇》雲:“上焦出於胃口,並咽於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景嶽全書》雲:“夫三焦者,五臟六腑之總司。”可見三焦作用之大,通達表裡內外,聯繫五臟六腑,頗有無所不到之勢。三焦與命門關係十分緊密,古稱“三焦為命門之別使”,“根系於命門”。命門為人體陽氣之源,命門火通過三焦布陽氣於全身,外溫肌肉充皮膚,內養五臟煦六腑,從而保持著整體的陰陽平衡,維繫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附子,性辛苦大溫,“入三焦、命門”(《湯液本草》)善補命門真火,其性走而不守。由於附子所具有的特性,決定了其藥性扶陽能求根,助命門而布三焦,可通達表裡內外,經絡臟腑,調整機體整體陰陽平衡,從而改善各局部的病理變化。大凡人體內外感傷,髒疾腑病,氣損血瘀,痰凝氣滯,只要性屬陽虛陰盛證類,均可用附子為主組方施治,必然能收到較好的療效,鑑之於此,言附子“通行十二經”者,決非虛談。

四、結語

1.附子入命門、三焦,補下焦元陽,其性走而不守。鑑於命門真陽在人體陰陽動態平衡中的重要性,三焦通達內外,維繫上下,又如命門之別使。附子—命門—三焦的聯繫決定了中藥附子施治於臨床,其藥理作用及適應證的廣泛性,故前人謂附子“通行十二經”。

2.附子雖具如此廣泛的臨床效應,但它僅是一味補火助陽之藥物,其治病調整陰陽,獨以扶陽抑陰見長,故陽虛陰盛證類為其適應證。臨證若不以辨證論治為指導,不辨陰陽而概用附子,顯然非屬科學求實之態度。

3.近代有關附子的強心擴冠作用、鎮痛抗炎作用、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作用、降壓作用以及促進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代謝作用等的研究,對附子的藥理效應作了可喜的揭示,但這仍不能完全解釋其廣泛的臨床效驗。可以相信,隨著現代科學的高速發展,人類對生命科學的深入探索,附子的藥理作用必將獲得更全面的認識,使之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4.本文通過古代醫學文獻對附子藥理作用的部分記載,討論了附子與人體命門、三焦的特殊關係,並對附子通行十二經進行了初步的理論探討,從中可看出附子是一味潛力很大的中藥。謬誤之處,祈閱者指正。

  • 本文摘自《雲南中醫雜誌》,1984年第1期,作者/吳榮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