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佛教那些事兒(第九部分)

神秀與惠能的故事我們就講到這,本系列到此也就結束了,之所以不再往下寫,並不是佛教到此結束,而是因為佛教自惠能以後,沒有再出現革命性的思想和人物,慧能就像王陽明一樣,成為各自領域中的最後一位大宗師。

惠能以後,新派禪宗躲過了兩次滅佛浩劫,在兩宋期間大放異彩,可是元明清時期卻歸於平庸,變成了統治者維繫邊疆和奴化民眾的精神力量,沒有人再去鑽研佛理,最後影響力最大的禪宗和淨土宗互相融合,稱為“禪淨合一”,宗派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同時也在和儒、道以及世俗不斷地交融,終於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佛教的模樣。

中國佛教簡史,以及一些佛教小知識

對於今天佛教面貌的形成過程,我現在已經幫大家梳理出了大致的脈絡,總結一下:

1、佛教起源於印度,誕生於反對婆羅門教的“沙門思潮”中。

2、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出“緣起性空”的真諦,進而從反對婆羅門教的教義中提煉出了“三法印”作為鑑別佛法真偽的標誌。

3、佛陀圓寂後,佛教內部大分裂,對舊的思想進行了許多修補,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思想。

4、佛教傳入中國後,迅速地世俗化。

5、淨土宗的始祖慧遠大師為我們確立了“三世報應”“靈魂轉世”“西天淨土”等世俗化的基本佛教概念,唐朝的《地藏菩薩本願經》為我們確立了燒香拜佛、佈施功德、超度亡靈等世俗化的基本佛教行為。

6、竺道生從《大般涅槃經》中提煉出了“佛性”“頓悟”等概念,慧能在此基礎上又糅合了《金剛經》的“無相”,開創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新派禪宗,《六祖壇經》也因此成為中國佛教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一部經典。

7、宋朝以後,佛教逐漸從宗派分裂走向了宗派融合,其中淨土宗和禪宗逐漸成為兩個最大的宗派,最後這兩派也互相融合,再加上儒家和道家還有世俗的影響,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佛教面貌。

中國佛教簡史,以及一些佛教小知識

最後用一則小故事來收尾吧,佛經之中有一部叫《雜阿含經》的經書,雖然知名度不高,但卻是認識佛教的一部必讀經典,它是最早結集的佛教經典之一,“阿含”是梵文的音譯,意譯過來就是“歷代師徒相傳的教義”。這部書裡有個“阿能訶鼓”的故事,大意是說從前有一隻戰鼓,名叫阿能訶鼓,聲音非常響亮,可是天長日久,戰鼓不斷地被毀壞重修,聲音雖然依舊響亮,但已經不是當年的聲音了,佛陀這時候問眾弟子:現在的阿能訶鼓還是阿能訶鼓嗎?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哲學問題,古希臘也有同樣的故事,說的是“忒修斯之船”,和“阿能訶鼓”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佛陀這是在拿阿能訶鼓比喻佛法,表示佛法在世間傳播也像阿能訶鼓一樣經歷成、住、壞、滅的過程,各種修補雖然會讓佛法看上去依然光輝燦爛,但暗中卻損毀著佛法的本質,換句話說,佛陀講萬事萬物都不可能永恆,連佛法也一樣,事實證明佛陀的話是對的,佛法歷經2500年,就像那隻阿能訶鼓一樣,從摩訶迦葉與阿難等“十弟子”開始,到龍樹與世親等“六莊嚴”,再到法顯與鳩摩羅什、慧遠與竺道生、達摩與玄奘,最後是神秀與惠能,以及無數位佛學大師們的修補,這隻戰鼓已經不是當年的模樣了!

不由得佩服佛陀的遠見,如果佛陀還活著,看到如今佛法的模樣,不知會做何感想呢?也許會是拈花微笑吧。

中國佛教簡史,以及一些佛教小知識

在本系列的最後,我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和佛教有關的小知識,算是一些小彩蛋吧:

1、佛教與儒家的瓜葛:公元819年,唐憲宗李純從法門寺恭迎佛骨,正文裡提到過,這是世界上僅有一枚的佛指骨舍利,李純的這個舉動把唐朝人的崇佛熱情推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卻看不慣這個舉國瘋狂的場面,提筆寫下了那篇著名的《諫迎佛骨表》,結果觸怒了唐憲宗,被貶潮州,在經過藍關時寫下了千古名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送韓愈到藍關的是他的侄孫,名叫韓湘,即“八仙”之一韓湘子的原型),為了對抗日益式微的局勢,儒家陣營借用佛教的“法統”概念,為自己編織出了儒家的“道統”譜系,開先河的便是韓愈,接過大旗的是北宋的“四子”(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後來直到南宋朱熹手中,終於完成了整個理論學說,這就是“理學”,朱熹也由於對儒家做出了興滅繼絕的突出貢獻,而被後世奉為聖人。

2、關於佛像:我們看佛教寺廟的佛像好像都長得差不多,這是因為佛像是有確定標準的,所謂“三十二大相”和“八十小相”,佛教徒希望通過形象的佛像來感化世人,可是《金剛經》卻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等於明確告訴你拜佛像沒有任何用處,見不到如來,那麼你還要不要去拜佛像呢?

3、地獄的位置:根據《長阿含經》記載,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圍繞著須彌山的外海有四個大洲,分別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和北俱蘆洲,《西遊記》中的花果山就是在東勝神洲,而印度就是南贍部洲的中心,所以古印度人也把自己叫“中國”,至於我們的中國,坐落在南贍部洲的邊緣,叫“支那”,後來歐洲人把位於印度和中國之間的中南半島叫做“印度支那”就是從這來的,而地獄就位於南贍部洲之下,一共有八層,佛教傳入中國後改成了十八層,最下面的一層叫阿鼻地獄,也叫無間地獄,電影《無間道》的名字就來自無間地獄,意思是通往無間地獄的道路。

中國佛教簡史,以及一些佛教小知識

4、禮佛的最高規格:提到燒香拜佛,大家是不是覺得燒三炷香然後三跪九叩就是禮佛的最高規格呢?其實不是,《法華經》,全名叫《妙法蓮華經》,是中國佛教天台宗和日本佛教日蓮宗的重要經典,在這部書中有記載,藥王菩薩的禮佛規格才是最高的,叫“焚頂燒指”,就是把頭皮和手指頭點燃,是不是聽起來毛骨悚然!

5、彌勒佛:我們現在看到的彌勒佛的形象並不是他最原始的形象,而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契此和尚,也叫布袋和尚,在此之前的彌勒佛形像是威嚴肅穆的,可參看唐朝時期修建的樂山大佛形象。

6、韋馱杵:大家如果去較大的佛教寺廟,進入山門後,第一座寶殿就是天王殿,裡面供奉著6位神祇,正對著大門口的是彌勒佛,背後是韋馱護法,兩邊靠著牆分列著四大天王,其中韋馱手中降魔杵的位置暗示著這座寺院的大小:

(1)降魔杵靠在韋馱肩上的,代表這座寺院是個大寺。

(2)降魔杵橫託在韋馱手中的,代表這座寺院是個中寺。

(3)降魔杵杵在地上的,代表這座寺院是個小寺。

中國佛教簡史,以及一些佛教小知識

圖:橫託在韋陀手中的降魔杵

7、七殿伽藍:正文裡提到了一點,沒有展開,現在我展開說一下:

(1)山門:也叫三門殿,即踏入佛寺的第一道檻,總共並排三道門,兩邊的叫無相門和無作門,中間的叫空門,所以管出家叫“遁入空門”,這三道門合稱“三解脫門”。

(2)天王殿:佈局和韋馱杵已經講過了,再說一個關於多聞天王的事,我們現在看到的多聞天王的形像是手持一把寶傘,但其實他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並不是這個形象,而是手持一座寶塔,他有三個兒子,其中第三子名叫那吒,此子極為叛逆,最後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是不是很熟悉?正文裡我提到過,多聞天王在婆羅門教那叫毘沙門天,他傳入中國後最開始的名字叫托塔天王,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持寶傘的多聞天王,而那吒也逐漸演變成了哪吒,至於托塔天王這個稱號,我們知道,被套在李靖的頭上了。

(3)大雄寶殿:天王殿之後,就是大雄寶殿,所謂“大雄”是佛陀的尊號之一,進門後正大廳供奉著三尊佛像,按時間、方位、空間等等會有不同的名字,在這裡就不細說了,大廳四周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或者是二十四諸天,在佛像的背後一般還會供奉四大菩薩之一,比較常見的是觀音。

(4)法堂:在大雄寶殿之後,是僧人演說佛法的地方,法堂內一般不供奉佛和菩薩,中央設法臺,臺上設法座,供法師說法,臺下是聽法席,法座背後的牆上一般會掛一副獅吼圖,因為佛經中常以獅子吼比喻佛陀說法,當然,有些小的寺廟不設法堂,而是直接在大雄寶殿誦經。

(5)藏經樓:在法堂之後,相當於寺廟的圖書館,那個“藏”字正確的讀音是第四聲zang。

(6)祖師殿:位於大雄寶殿西側,屬於配殿之一,供奉這個寺廟宗派的祖師爺,比如如果是唯識宗的,那麼就供奉玄奘和窺基,如果是禪宗的,那麼就供奉達摩,少林寺屬於禪宗,並且還是發源地,所以他們為此增做了一個六祖堂,供奉禪宗六祖,而把專門供奉達摩的殿宇叫達摩亭,也叫立雪亭,名字取自二祖慧可立於雪地中,自斷左臂向達摩求法的典故。

(7)羅漢堂:位於大雄寶殿東側,屬於配殿之一,供奉五百羅漢,俗稱千佛殿,但是也有寺廟不設羅漢堂,而是設置伽藍殿,裡面供奉關公,這一般是天台宗的做法,在江南比較常見。

(8)以上就是七個主要的殿宇,其他還有一些小的建築,比如僧人打坐的禪房,吃飯的齋堂,山門兩邊的鐘鼓樓,律宗還會專門有戒壇,有些還會專門設觀音殿、藥師殿,寺廟的最北邊一般還會修一座佛塔等等。

8、開光與加持:朋友們經常會在寺廟裡見到一些佛珠,宣稱是某某大師開過光的,如果以後還有人向大家倒賣這類“開光”佛器,建議拒絕,因為那個人不懂什麼叫開光。所謂“開光”,全名叫“開光點眼”,是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儀式,給佛像賦予神聖性,之後這尊佛像才可以擺入殿宇接受朝拜和香火,說白了,就是新佛像的啟用典禮,由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師來主持(一般都是寺院的方丈),參加開光儀式的僧人必須是受過具足戒的正式僧人,然後大家一起唸誦一部完整的佛經來為佛像開光,所以說,如此莊嚴肅穆的儀式,不可能用在佛珠這種小物件上,只能用於佛像,並且還是大殿佛像,不是我們日常供在家裡的小佛像。大家現在所認為的開光,其實是“加持”,法師針對除了佛像以外的任何物品給出特定的咒語或祝福的話,使得這件物品有了不一樣的能量,這就是加持,玩過魔獸世界或王者榮耀這類網遊對戰的朋友一定立馬就懂了。當然,也有人會反駁說,我的佛珠是參加過法師開光典禮的,法師在為佛像開光的同時,邊上放著我的佛珠,所以我的佛珠也沾了光。這個嘛,見仁見智吧。

中國佛教簡史,以及一些佛教小知識

圖:開光儀式

9、戒疤:也叫香疤,用香在頭頂燒出的疤痕,是漢傳佛教獨有的一種受戒儀式,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已經不可考了,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從宋朝開始的,1983年被中國佛教協會廢止,現在出家的僧人都不需要燒戒疤了。戒疤的個數對應著這位僧人所受戒律的等級,受沙彌戒的燒3個戒疤,受優婆塞戒(也叫居士戒)的燒6個戒疤,受比丘戒(也就是具足戒)的燒9個戒疤,受菩薩戒的燒12個戒疤,菩薩戒是佛教戒律中最高級別的戒律。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大器晚橙”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