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

月餅是有起源傳說的節令食物之一,而且傳說的“級別”還很高。據說朱元璋約定反元起義時間,就是將信息藏在餅中,起義成功後,吃月餅的習慣就流傳下來。

"

月餅是有起源傳說的節令食物之一,而且傳說的“級別”還很高。據說朱元璋約定反元起義時間,就是將信息藏在餅中,起義成功後,吃月餅的習慣就流傳下來。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這當然只能是傳說。中國最傳統的食用主食的方式,是以粒食為尚的,五穀——稻、黍、稷、麥、菽,都是可以蒸熟或煮熟,用手捻食的,所以最初的“餅”,當然和現在所說的面或米制成扁圓形食品有一些不同。

不同就在最早的磨面法,只能得到麵糊,不太成形狀,和後來用精麵粉加水、鹽精心揉制畢竟有區別,所以雖然中國很早就有了鏊,仰韶文化遺址就有出土,但它成為一種常見的主食,畢竟要到漢代,這是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

月餅是有起源傳說的節令食物之一,而且傳說的“級別”還很高。據說朱元璋約定反元起義時間,就是將信息藏在餅中,起義成功後,吃月餅的習慣就流傳下來。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這當然只能是傳說。中國最傳統的食用主食的方式,是以粒食為尚的,五穀——稻、黍、稷、麥、菽,都是可以蒸熟或煮熟,用手捻食的,所以最初的“餅”,當然和現在所說的面或米制成扁圓形食品有一些不同。

不同就在最早的磨面法,只能得到麵糊,不太成形狀,和後來用精麵粉加水、鹽精心揉制畢竟有區別,所以雖然中國很早就有了鏊,仰韶文化遺址就有出土,但它成為一種常見的主食,畢竟要到漢代,這是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

月餅是有起源傳說的節令食物之一,而且傳說的“級別”還很高。據說朱元璋約定反元起義時間,就是將信息藏在餅中,起義成功後,吃月餅的習慣就流傳下來。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這當然只能是傳說。中國最傳統的食用主食的方式,是以粒食為尚的,五穀——稻、黍、稷、麥、菽,都是可以蒸熟或煮熟,用手捻食的,所以最初的“餅”,當然和現在所說的面或米制成扁圓形食品有一些不同。

不同就在最早的磨面法,只能得到麵糊,不太成形狀,和後來用精麵粉加水、鹽精心揉制畢竟有區別,所以雖然中國很早就有了鏊,仰韶文化遺址就有出土,但它成為一種常見的主食,畢竟要到漢代,這是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而即便是在漢代,幾乎所有加工的麵食,不論什麼形態,都可以稱之為餅,按照揚雄在《方言》裡說說法,還可以叫飥、餦、餛,也就是說,餅、面片、麵條、餛飩在當時才開始被區分,但還沒有脫離一切被加工的麵食都可以叫餅的思維慣性。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都被稱為餅,形態可是千差萬別。

這種情況直到西晉才有所改觀,文學家束皙在《餅賦》中將各類餅食串講了一遍,有常見的如饅頭、蒸餅、湯餅、髓餅之類,也有完全不知道是在指什麼的粔籹、牢丸、起溲、薄壯,其中有一些雖然已不知為何物,但從原文推測是祭品,且有特定形狀,說明當時已經有用面製成各種形狀來敬神的習慣了,而且從名字來看,當時的麵食名稱各異,“餅”作為其中一類麵食的名稱,逐漸變為專用。

"

月餅是有起源傳說的節令食物之一,而且傳說的“級別”還很高。據說朱元璋約定反元起義時間,就是將信息藏在餅中,起義成功後,吃月餅的習慣就流傳下來。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這當然只能是傳說。中國最傳統的食用主食的方式,是以粒食為尚的,五穀——稻、黍、稷、麥、菽,都是可以蒸熟或煮熟,用手捻食的,所以最初的“餅”,當然和現在所說的面或米制成扁圓形食品有一些不同。

不同就在最早的磨面法,只能得到麵糊,不太成形狀,和後來用精麵粉加水、鹽精心揉制畢竟有區別,所以雖然中國很早就有了鏊,仰韶文化遺址就有出土,但它成為一種常見的主食,畢竟要到漢代,這是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而即便是在漢代,幾乎所有加工的麵食,不論什麼形態,都可以稱之為餅,按照揚雄在《方言》裡說說法,還可以叫飥、餦、餛,也就是說,餅、面片、麵條、餛飩在當時才開始被區分,但還沒有脫離一切被加工的麵食都可以叫餅的思維慣性。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都被稱為餅,形態可是千差萬別。

這種情況直到西晉才有所改觀,文學家束皙在《餅賦》中將各類餅食串講了一遍,有常見的如饅頭、蒸餅、湯餅、髓餅之類,也有完全不知道是在指什麼的粔籹、牢丸、起溲、薄壯,其中有一些雖然已不知為何物,但從原文推測是祭品,且有特定形狀,說明當時已經有用面製成各種形狀來敬神的習慣了,而且從名字來看,當時的麵食名稱各異,“餅”作為其中一類麵食的名稱,逐漸變為專用。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雖然晉代春夏秋冬四時之祭都用麵食,但專門用餅來祭祀月亮還沒有記載。根據文獻來判斷,最早的大概是在唐代,唐玄宗時期。唐玄宗44歲生日時,百官揣度上意,奏請舉辦千秋節,作為生日慶賀,這一天是八月初五。當時的千秋節,會高搭綵樓,賞月縱樂,還會賞賜金鏡,也就是千秋鏡,食物中,自然也就出現了象徵這種皇恩的圓餅。唐玄宗退位後,這一節日更名為天長節——如今日本天皇的生日也被定為天長節,日子也定在了八月十五。因為這個節日,唐玄宗因道士做法而遊歷廣寒宮的傳說也是頗為流行。

而這不是與唐朝和月餅有關的唯一傳說。另一個傳說是這樣的,某位大將帶兵打仗,大獲全勝,有一位經商的外國人,可能是波斯人、吐蕃人、粟特人,向他進獻了美味的餅,大將很高興,他拿著餅,看著天上的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這位大將的身份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李靖、有人說是李世民。當然這個故事是有問題的。

"

月餅是有起源傳說的節令食物之一,而且傳說的“級別”還很高。據說朱元璋約定反元起義時間,就是將信息藏在餅中,起義成功後,吃月餅的習慣就流傳下來。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這當然只能是傳說。中國最傳統的食用主食的方式,是以粒食為尚的,五穀——稻、黍、稷、麥、菽,都是可以蒸熟或煮熟,用手捻食的,所以最初的“餅”,當然和現在所說的面或米制成扁圓形食品有一些不同。

不同就在最早的磨面法,只能得到麵糊,不太成形狀,和後來用精麵粉加水、鹽精心揉制畢竟有區別,所以雖然中國很早就有了鏊,仰韶文化遺址就有出土,但它成為一種常見的主食,畢竟要到漢代,這是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而即便是在漢代,幾乎所有加工的麵食,不論什麼形態,都可以稱之為餅,按照揚雄在《方言》裡說說法,還可以叫飥、餦、餛,也就是說,餅、面片、麵條、餛飩在當時才開始被區分,但還沒有脫離一切被加工的麵食都可以叫餅的思維慣性。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都被稱為餅,形態可是千差萬別。

這種情況直到西晉才有所改觀,文學家束皙在《餅賦》中將各類餅食串講了一遍,有常見的如饅頭、蒸餅、湯餅、髓餅之類,也有完全不知道是在指什麼的粔籹、牢丸、起溲、薄壯,其中有一些雖然已不知為何物,但從原文推測是祭品,且有特定形狀,說明當時已經有用面製成各種形狀來敬神的習慣了,而且從名字來看,當時的麵食名稱各異,“餅”作為其中一類麵食的名稱,逐漸變為專用。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雖然晉代春夏秋冬四時之祭都用麵食,但專門用餅來祭祀月亮還沒有記載。根據文獻來判斷,最早的大概是在唐代,唐玄宗時期。唐玄宗44歲生日時,百官揣度上意,奏請舉辦千秋節,作為生日慶賀,這一天是八月初五。當時的千秋節,會高搭綵樓,賞月縱樂,還會賞賜金鏡,也就是千秋鏡,食物中,自然也就出現了象徵這種皇恩的圓餅。唐玄宗退位後,這一節日更名為天長節——如今日本天皇的生日也被定為天長節,日子也定在了八月十五。因為這個節日,唐玄宗因道士做法而遊歷廣寒宮的傳說也是頗為流行。

而這不是與唐朝和月餅有關的唯一傳說。另一個傳說是這樣的,某位大將帶兵打仗,大獲全勝,有一位經商的外國人,可能是波斯人、吐蕃人、粟特人,向他進獻了美味的餅,大將很高興,他拿著餅,看著天上的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這位大將的身份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李靖、有人說是李世民。當然這個故事是有問題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這個專名要到宋代才出現。宋代開始出現將“餅”與“月”相聯繫,如蘇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而“月餅”一詞見於南宋,如《夢粱錄》載“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菊花餅、月餅、梅花餅……”。此時的“月餅”並未與“中秋節”產生明顯關聯,且此處“月餅”形制應為彎月形,而非圓形。

宋朝的確已經有祭月的習慣,但似乎與胡餅一樣,有一些胡味兒,和波斯人的麥赫爾甘節有一些淵源,形式上也有類似之處,都是秋收月圓之時,閤家團圓,以水果等物祭月。不過當時祭月最拿得出手的,是和唐代千秋節時一樣的鏡子,《太宗紀》就載明,官員於八月十五“獻鏡及承露盤”。

"

月餅是有起源傳說的節令食物之一,而且傳說的“級別”還很高。據說朱元璋約定反元起義時間,就是將信息藏在餅中,起義成功後,吃月餅的習慣就流傳下來。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這當然只能是傳說。中國最傳統的食用主食的方式,是以粒食為尚的,五穀——稻、黍、稷、麥、菽,都是可以蒸熟或煮熟,用手捻食的,所以最初的“餅”,當然和現在所說的面或米制成扁圓形食品有一些不同。

不同就在最早的磨面法,只能得到麵糊,不太成形狀,和後來用精麵粉加水、鹽精心揉制畢竟有區別,所以雖然中國很早就有了鏊,仰韶文化遺址就有出土,但它成為一種常見的主食,畢竟要到漢代,這是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而即便是在漢代,幾乎所有加工的麵食,不論什麼形態,都可以稱之為餅,按照揚雄在《方言》裡說說法,還可以叫飥、餦、餛,也就是說,餅、面片、麵條、餛飩在當時才開始被區分,但還沒有脫離一切被加工的麵食都可以叫餅的思維慣性。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都被稱為餅,形態可是千差萬別。

這種情況直到西晉才有所改觀,文學家束皙在《餅賦》中將各類餅食串講了一遍,有常見的如饅頭、蒸餅、湯餅、髓餅之類,也有完全不知道是在指什麼的粔籹、牢丸、起溲、薄壯,其中有一些雖然已不知為何物,但從原文推測是祭品,且有特定形狀,說明當時已經有用面製成各種形狀來敬神的習慣了,而且從名字來看,當時的麵食名稱各異,“餅”作為其中一類麵食的名稱,逐漸變為專用。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雖然晉代春夏秋冬四時之祭都用麵食,但專門用餅來祭祀月亮還沒有記載。根據文獻來判斷,最早的大概是在唐代,唐玄宗時期。唐玄宗44歲生日時,百官揣度上意,奏請舉辦千秋節,作為生日慶賀,這一天是八月初五。當時的千秋節,會高搭綵樓,賞月縱樂,還會賞賜金鏡,也就是千秋鏡,食物中,自然也就出現了象徵這種皇恩的圓餅。唐玄宗退位後,這一節日更名為天長節——如今日本天皇的生日也被定為天長節,日子也定在了八月十五。因為這個節日,唐玄宗因道士做法而遊歷廣寒宮的傳說也是頗為流行。

而這不是與唐朝和月餅有關的唯一傳說。另一個傳說是這樣的,某位大將帶兵打仗,大獲全勝,有一位經商的外國人,可能是波斯人、吐蕃人、粟特人,向他進獻了美味的餅,大將很高興,他拿著餅,看著天上的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這位大將的身份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李靖、有人說是李世民。當然這個故事是有問題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這個專名要到宋代才出現。宋代開始出現將“餅”與“月”相聯繫,如蘇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而“月餅”一詞見於南宋,如《夢粱錄》載“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菊花餅、月餅、梅花餅……”。此時的“月餅”並未與“中秋節”產生明顯關聯,且此處“月餅”形制應為彎月形,而非圓形。

宋朝的確已經有祭月的習慣,但似乎與胡餅一樣,有一些胡味兒,和波斯人的麥赫爾甘節有一些淵源,形式上也有類似之處,都是秋收月圓之時,閤家團圓,以水果等物祭月。不過當時祭月最拿得出手的,是和唐代千秋節時一樣的鏡子,《太宗紀》就載明,官員於八月十五“獻鏡及承露盤”。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真的用月餅祭月,到明代了。《帝京景物略》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跌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這一段描寫又帶來了新問題,月餅居然和月光遍照菩薩出現在了一起,難道中秋節在明代時,是佛教節日?人們拜的不僅僅是那輪滿月,還是滿月所象徵的圓滿清淨境界,正所謂“復觀此定猶如滿月,一切妄想猶若浮雲。”這倒是能夠解釋為啥滿月就成了圓圓滿滿、閤家團圓的象徵,這意義是佛教意象中來的。

"

月餅是有起源傳說的節令食物之一,而且傳說的“級別”還很高。據說朱元璋約定反元起義時間,就是將信息藏在餅中,起義成功後,吃月餅的習慣就流傳下來。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這當然只能是傳說。中國最傳統的食用主食的方式,是以粒食為尚的,五穀——稻、黍、稷、麥、菽,都是可以蒸熟或煮熟,用手捻食的,所以最初的“餅”,當然和現在所說的面或米制成扁圓形食品有一些不同。

不同就在最早的磨面法,只能得到麵糊,不太成形狀,和後來用精麵粉加水、鹽精心揉制畢竟有區別,所以雖然中國很早就有了鏊,仰韶文化遺址就有出土,但它成為一種常見的主食,畢竟要到漢代,這是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而即便是在漢代,幾乎所有加工的麵食,不論什麼形態,都可以稱之為餅,按照揚雄在《方言》裡說說法,還可以叫飥、餦、餛,也就是說,餅、面片、麵條、餛飩在當時才開始被區分,但還沒有脫離一切被加工的麵食都可以叫餅的思維慣性。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都被稱為餅,形態可是千差萬別。

這種情況直到西晉才有所改觀,文學家束皙在《餅賦》中將各類餅食串講了一遍,有常見的如饅頭、蒸餅、湯餅、髓餅之類,也有完全不知道是在指什麼的粔籹、牢丸、起溲、薄壯,其中有一些雖然已不知為何物,但從原文推測是祭品,且有特定形狀,說明當時已經有用面製成各種形狀來敬神的習慣了,而且從名字來看,當時的麵食名稱各異,“餅”作為其中一類麵食的名稱,逐漸變為專用。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雖然晉代春夏秋冬四時之祭都用麵食,但專門用餅來祭祀月亮還沒有記載。根據文獻來判斷,最早的大概是在唐代,唐玄宗時期。唐玄宗44歲生日時,百官揣度上意,奏請舉辦千秋節,作為生日慶賀,這一天是八月初五。當時的千秋節,會高搭綵樓,賞月縱樂,還會賞賜金鏡,也就是千秋鏡,食物中,自然也就出現了象徵這種皇恩的圓餅。唐玄宗退位後,這一節日更名為天長節——如今日本天皇的生日也被定為天長節,日子也定在了八月十五。因為這個節日,唐玄宗因道士做法而遊歷廣寒宮的傳說也是頗為流行。

而這不是與唐朝和月餅有關的唯一傳說。另一個傳說是這樣的,某位大將帶兵打仗,大獲全勝,有一位經商的外國人,可能是波斯人、吐蕃人、粟特人,向他進獻了美味的餅,大將很高興,他拿著餅,看著天上的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這位大將的身份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李靖、有人說是李世民。當然這個故事是有問題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這個專名要到宋代才出現。宋代開始出現將“餅”與“月”相聯繫,如蘇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而“月餅”一詞見於南宋,如《夢粱錄》載“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菊花餅、月餅、梅花餅……”。此時的“月餅”並未與“中秋節”產生明顯關聯,且此處“月餅”形制應為彎月形,而非圓形。

宋朝的確已經有祭月的習慣,但似乎與胡餅一樣,有一些胡味兒,和波斯人的麥赫爾甘節有一些淵源,形式上也有類似之處,都是秋收月圓之時,閤家團圓,以水果等物祭月。不過當時祭月最拿得出手的,是和唐代千秋節時一樣的鏡子,《太宗紀》就載明,官員於八月十五“獻鏡及承露盤”。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真的用月餅祭月,到明代了。《帝京景物略》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跌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這一段描寫又帶來了新問題,月餅居然和月光遍照菩薩出現在了一起,難道中秋節在明代時,是佛教節日?人們拜的不僅僅是那輪滿月,還是滿月所象徵的圓滿清淨境界,正所謂“復觀此定猶如滿月,一切妄想猶若浮雲。”這倒是能夠解釋為啥滿月就成了圓圓滿滿、閤家團圓的象徵,這意義是佛教意象中來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但月餅一定是非教徒的發明,因為它從來少不得豬油,袁枚提供了一個很經典的月餅配方,是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冰糖、豬油製成的酥皮月餅,非常“五仁”,比蘇軾那時吃的還膩,但豬油是永恆的。但這不妨礙寺廟賣月餅,有生意大家做嘛。上海靜安寺,杭州靈隱寺,南京雞鳴寺,廣州光孝寺,我沒有都去過,但猜測說到月餅的起源,大約是一寺一種說法。

至於明代祭月其他習慣,多少還是暴露出一些佛教,尤其是西北地區佛教的特點,其中一句“分瓜必牙錯”,就是將瓜分成兩半,但刀口是參差的,是為了象徵菩薩的蓮花寶座,明朝的這個習慣至今在還有,被叫做剜月,西北人就對將西瓜切成這樣有謎之執念,而直徑特別大的月餅也常見於西北地區。可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也不全對,今人也多少收了古時月的庇佑之恩。

"

月餅是有起源傳說的節令食物之一,而且傳說的“級別”還很高。據說朱元璋約定反元起義時間,就是將信息藏在餅中,起義成功後,吃月餅的習慣就流傳下來。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這當然只能是傳說。中國最傳統的食用主食的方式,是以粒食為尚的,五穀——稻、黍、稷、麥、菽,都是可以蒸熟或煮熟,用手捻食的,所以最初的“餅”,當然和現在所說的面或米制成扁圓形食品有一些不同。

不同就在最早的磨面法,只能得到麵糊,不太成形狀,和後來用精麵粉加水、鹽精心揉制畢竟有區別,所以雖然中國很早就有了鏊,仰韶文化遺址就有出土,但它成為一種常見的主食,畢竟要到漢代,這是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而即便是在漢代,幾乎所有加工的麵食,不論什麼形態,都可以稱之為餅,按照揚雄在《方言》裡說說法,還可以叫飥、餦、餛,也就是說,餅、面片、麵條、餛飩在當時才開始被區分,但還沒有脫離一切被加工的麵食都可以叫餅的思維慣性。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都被稱為餅,形態可是千差萬別。

這種情況直到西晉才有所改觀,文學家束皙在《餅賦》中將各類餅食串講了一遍,有常見的如饅頭、蒸餅、湯餅、髓餅之類,也有完全不知道是在指什麼的粔籹、牢丸、起溲、薄壯,其中有一些雖然已不知為何物,但從原文推測是祭品,且有特定形狀,說明當時已經有用面製成各種形狀來敬神的習慣了,而且從名字來看,當時的麵食名稱各異,“餅”作為其中一類麵食的名稱,逐漸變為專用。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雖然晉代春夏秋冬四時之祭都用麵食,但專門用餅來祭祀月亮還沒有記載。根據文獻來判斷,最早的大概是在唐代,唐玄宗時期。唐玄宗44歲生日時,百官揣度上意,奏請舉辦千秋節,作為生日慶賀,這一天是八月初五。當時的千秋節,會高搭綵樓,賞月縱樂,還會賞賜金鏡,也就是千秋鏡,食物中,自然也就出現了象徵這種皇恩的圓餅。唐玄宗退位後,這一節日更名為天長節——如今日本天皇的生日也被定為天長節,日子也定在了八月十五。因為這個節日,唐玄宗因道士做法而遊歷廣寒宮的傳說也是頗為流行。

而這不是與唐朝和月餅有關的唯一傳說。另一個傳說是這樣的,某位大將帶兵打仗,大獲全勝,有一位經商的外國人,可能是波斯人、吐蕃人、粟特人,向他進獻了美味的餅,大將很高興,他拿著餅,看著天上的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這位大將的身份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李靖、有人說是李世民。當然這個故事是有問題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這個專名要到宋代才出現。宋代開始出現將“餅”與“月”相聯繫,如蘇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而“月餅”一詞見於南宋,如《夢粱錄》載“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菊花餅、月餅、梅花餅……”。此時的“月餅”並未與“中秋節”產生明顯關聯,且此處“月餅”形制應為彎月形,而非圓形。

宋朝的確已經有祭月的習慣,但似乎與胡餅一樣,有一些胡味兒,和波斯人的麥赫爾甘節有一些淵源,形式上也有類似之處,都是秋收月圓之時,閤家團圓,以水果等物祭月。不過當時祭月最拿得出手的,是和唐代千秋節時一樣的鏡子,《太宗紀》就載明,官員於八月十五“獻鏡及承露盤”。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真的用月餅祭月,到明代了。《帝京景物略》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跌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這一段描寫又帶來了新問題,月餅居然和月光遍照菩薩出現在了一起,難道中秋節在明代時,是佛教節日?人們拜的不僅僅是那輪滿月,還是滿月所象徵的圓滿清淨境界,正所謂“復觀此定猶如滿月,一切妄想猶若浮雲。”這倒是能夠解釋為啥滿月就成了圓圓滿滿、閤家團圓的象徵,這意義是佛教意象中來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但月餅一定是非教徒的發明,因為它從來少不得豬油,袁枚提供了一個很經典的月餅配方,是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冰糖、豬油製成的酥皮月餅,非常“五仁”,比蘇軾那時吃的還膩,但豬油是永恆的。但這不妨礙寺廟賣月餅,有生意大家做嘛。上海靜安寺,杭州靈隱寺,南京雞鳴寺,廣州光孝寺,我沒有都去過,但猜測說到月餅的起源,大約是一寺一種說法。

至於明代祭月其他習慣,多少還是暴露出一些佛教,尤其是西北地區佛教的特點,其中一句“分瓜必牙錯”,就是將瓜分成兩半,但刀口是參差的,是為了象徵菩薩的蓮花寶座,明朝的這個習慣至今在還有,被叫做剜月,西北人就對將西瓜切成這樣有謎之執念,而直徑特別大的月餅也常見於西北地區。可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也不全對,今人也多少收了古時月的庇佑之恩。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由這一點聯繫也可以看出,從明到今,中秋節的基本形態已經固定了。我們回過頭來說,月餅究竟是怎麼來的,是不是真的跟李靖、李世民、李隆基、蘇軾、朱元璋這麼多位名人中的一位或幾位有什麼關係,只能說有可能,只是可能,因為沒證據。專治物質文化的孫機先生猜測月餅是跟千秋節和唐玄宗賞賜的金鏡有些關係,也只是猜測,專門做節日文化研究的張勃則認為中秋節在唐代已經是世俗節日了,那起源就肯定比千秋節早,月餅當然也要早。此外,支持宋代起源和明代起源的,也大有人在,這中間還有支持佛教起源說和胡俗起源說的。

"

月餅是有起源傳說的節令食物之一,而且傳說的“級別”還很高。據說朱元璋約定反元起義時間,就是將信息藏在餅中,起義成功後,吃月餅的習慣就流傳下來。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這當然只能是傳說。中國最傳統的食用主食的方式,是以粒食為尚的,五穀——稻、黍、稷、麥、菽,都是可以蒸熟或煮熟,用手捻食的,所以最初的“餅”,當然和現在所說的面或米制成扁圓形食品有一些不同。

不同就在最早的磨面法,只能得到麵糊,不太成形狀,和後來用精麵粉加水、鹽精心揉制畢竟有區別,所以雖然中國很早就有了鏊,仰韶文化遺址就有出土,但它成為一種常見的主食,畢竟要到漢代,這是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而即便是在漢代,幾乎所有加工的麵食,不論什麼形態,都可以稱之為餅,按照揚雄在《方言》裡說說法,還可以叫飥、餦、餛,也就是說,餅、面片、麵條、餛飩在當時才開始被區分,但還沒有脫離一切被加工的麵食都可以叫餅的思維慣性。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都被稱為餅,形態可是千差萬別。

這種情況直到西晉才有所改觀,文學家束皙在《餅賦》中將各類餅食串講了一遍,有常見的如饅頭、蒸餅、湯餅、髓餅之類,也有完全不知道是在指什麼的粔籹、牢丸、起溲、薄壯,其中有一些雖然已不知為何物,但從原文推測是祭品,且有特定形狀,說明當時已經有用面製成各種形狀來敬神的習慣了,而且從名字來看,當時的麵食名稱各異,“餅”作為其中一類麵食的名稱,逐漸變為專用。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雖然晉代春夏秋冬四時之祭都用麵食,但專門用餅來祭祀月亮還沒有記載。根據文獻來判斷,最早的大概是在唐代,唐玄宗時期。唐玄宗44歲生日時,百官揣度上意,奏請舉辦千秋節,作為生日慶賀,這一天是八月初五。當時的千秋節,會高搭綵樓,賞月縱樂,還會賞賜金鏡,也就是千秋鏡,食物中,自然也就出現了象徵這種皇恩的圓餅。唐玄宗退位後,這一節日更名為天長節——如今日本天皇的生日也被定為天長節,日子也定在了八月十五。因為這個節日,唐玄宗因道士做法而遊歷廣寒宮的傳說也是頗為流行。

而這不是與唐朝和月餅有關的唯一傳說。另一個傳說是這樣的,某位大將帶兵打仗,大獲全勝,有一位經商的外國人,可能是波斯人、吐蕃人、粟特人,向他進獻了美味的餅,大將很高興,他拿著餅,看著天上的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這位大將的身份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李靖、有人說是李世民。當然這個故事是有問題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這個專名要到宋代才出現。宋代開始出現將“餅”與“月”相聯繫,如蘇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而“月餅”一詞見於南宋,如《夢粱錄》載“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菊花餅、月餅、梅花餅……”。此時的“月餅”並未與“中秋節”產生明顯關聯,且此處“月餅”形制應為彎月形,而非圓形。

宋朝的確已經有祭月的習慣,但似乎與胡餅一樣,有一些胡味兒,和波斯人的麥赫爾甘節有一些淵源,形式上也有類似之處,都是秋收月圓之時,閤家團圓,以水果等物祭月。不過當時祭月最拿得出手的,是和唐代千秋節時一樣的鏡子,《太宗紀》就載明,官員於八月十五“獻鏡及承露盤”。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真的用月餅祭月,到明代了。《帝京景物略》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跌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這一段描寫又帶來了新問題,月餅居然和月光遍照菩薩出現在了一起,難道中秋節在明代時,是佛教節日?人們拜的不僅僅是那輪滿月,還是滿月所象徵的圓滿清淨境界,正所謂“復觀此定猶如滿月,一切妄想猶若浮雲。”這倒是能夠解釋為啥滿月就成了圓圓滿滿、閤家團圓的象徵,這意義是佛教意象中來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但月餅一定是非教徒的發明,因為它從來少不得豬油,袁枚提供了一個很經典的月餅配方,是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冰糖、豬油製成的酥皮月餅,非常“五仁”,比蘇軾那時吃的還膩,但豬油是永恆的。但這不妨礙寺廟賣月餅,有生意大家做嘛。上海靜安寺,杭州靈隱寺,南京雞鳴寺,廣州光孝寺,我沒有都去過,但猜測說到月餅的起源,大約是一寺一種說法。

至於明代祭月其他習慣,多少還是暴露出一些佛教,尤其是西北地區佛教的特點,其中一句“分瓜必牙錯”,就是將瓜分成兩半,但刀口是參差的,是為了象徵菩薩的蓮花寶座,明朝的這個習慣至今在還有,被叫做剜月,西北人就對將西瓜切成這樣有謎之執念,而直徑特別大的月餅也常見於西北地區。可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也不全對,今人也多少收了古時月的庇佑之恩。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由這一點聯繫也可以看出,從明到今,中秋節的基本形態已經固定了。我們回過頭來說,月餅究竟是怎麼來的,是不是真的跟李靖、李世民、李隆基、蘇軾、朱元璋這麼多位名人中的一位或幾位有什麼關係,只能說有可能,只是可能,因為沒證據。專治物質文化的孫機先生猜測月餅是跟千秋節和唐玄宗賞賜的金鏡有些關係,也只是猜測,專門做節日文化研究的張勃則認為中秋節在唐代已經是世俗節日了,那起源就肯定比千秋節早,月餅當然也要早。此外,支持宋代起源和明代起源的,也大有人在,這中間還有支持佛教起源說和胡俗起源說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以上都只是猜測,因為缺少直接證據。不僅如此,如果略微查檢史料,就會發現不僅月餅是什麼時候起源的搞不清楚,餅是什麼時候也搞不清楚,古人也是一樣。假託范蠡的偽書《範子》大約是漢景帝時的書,因為裡面居然出現了“三輔”,這個詞漢景帝二年才有,書中說“餅出三輔”,那麼餅就是漢景帝時長安城裡最早出現的。《事物紺珠》又說蒸餅,也就是饅頭或包子,是秦昭王的手筆。《續漢書》則說麻餅是漢靈帝發明的。張岱就比較邪乎了,概括非常全面:“秦昭王作蒸餅,漢高祖作漢餅,金日磾作胡餅。魏作湯餅,晉作餺飥。”

"

月餅是有起源傳說的節令食物之一,而且傳說的“級別”還很高。據說朱元璋約定反元起義時間,就是將信息藏在餅中,起義成功後,吃月餅的習慣就流傳下來。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這當然只能是傳說。中國最傳統的食用主食的方式,是以粒食為尚的,五穀——稻、黍、稷、麥、菽,都是可以蒸熟或煮熟,用手捻食的,所以最初的“餅”,當然和現在所說的面或米制成扁圓形食品有一些不同。

不同就在最早的磨面法,只能得到麵糊,不太成形狀,和後來用精麵粉加水、鹽精心揉制畢竟有區別,所以雖然中國很早就有了鏊,仰韶文化遺址就有出土,但它成為一種常見的主食,畢竟要到漢代,這是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而即便是在漢代,幾乎所有加工的麵食,不論什麼形態,都可以稱之為餅,按照揚雄在《方言》裡說說法,還可以叫飥、餦、餛,也就是說,餅、面片、麵條、餛飩在當時才開始被區分,但還沒有脫離一切被加工的麵食都可以叫餅的思維慣性。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都被稱為餅,形態可是千差萬別。

這種情況直到西晉才有所改觀,文學家束皙在《餅賦》中將各類餅食串講了一遍,有常見的如饅頭、蒸餅、湯餅、髓餅之類,也有完全不知道是在指什麼的粔籹、牢丸、起溲、薄壯,其中有一些雖然已不知為何物,但從原文推測是祭品,且有特定形狀,說明當時已經有用面製成各種形狀來敬神的習慣了,而且從名字來看,當時的麵食名稱各異,“餅”作為其中一類麵食的名稱,逐漸變為專用。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雖然晉代春夏秋冬四時之祭都用麵食,但專門用餅來祭祀月亮還沒有記載。根據文獻來判斷,最早的大概是在唐代,唐玄宗時期。唐玄宗44歲生日時,百官揣度上意,奏請舉辦千秋節,作為生日慶賀,這一天是八月初五。當時的千秋節,會高搭綵樓,賞月縱樂,還會賞賜金鏡,也就是千秋鏡,食物中,自然也就出現了象徵這種皇恩的圓餅。唐玄宗退位後,這一節日更名為天長節——如今日本天皇的生日也被定為天長節,日子也定在了八月十五。因為這個節日,唐玄宗因道士做法而遊歷廣寒宮的傳說也是頗為流行。

而這不是與唐朝和月餅有關的唯一傳說。另一個傳說是這樣的,某位大將帶兵打仗,大獲全勝,有一位經商的外國人,可能是波斯人、吐蕃人、粟特人,向他進獻了美味的餅,大將很高興,他拿著餅,看著天上的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這位大將的身份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李靖、有人說是李世民。當然這個故事是有問題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月餅這個專名要到宋代才出現。宋代開始出現將“餅”與“月”相聯繫,如蘇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而“月餅”一詞見於南宋,如《夢粱錄》載“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菊花餅、月餅、梅花餅……”。此時的“月餅”並未與“中秋節”產生明顯關聯,且此處“月餅”形制應為彎月形,而非圓形。

宋朝的確已經有祭月的習慣,但似乎與胡餅一樣,有一些胡味兒,和波斯人的麥赫爾甘節有一些淵源,形式上也有類似之處,都是秋收月圓之時,閤家團圓,以水果等物祭月。不過當時祭月最拿得出手的,是和唐代千秋節時一樣的鏡子,《太宗紀》就載明,官員於八月十五“獻鏡及承露盤”。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真的用月餅祭月,到明代了。《帝京景物略》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跌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這一段描寫又帶來了新問題,月餅居然和月光遍照菩薩出現在了一起,難道中秋節在明代時,是佛教節日?人們拜的不僅僅是那輪滿月,還是滿月所象徵的圓滿清淨境界,正所謂“復觀此定猶如滿月,一切妄想猶若浮雲。”這倒是能夠解釋為啥滿月就成了圓圓滿滿、閤家團圓的象徵,這意義是佛教意象中來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但月餅一定是非教徒的發明,因為它從來少不得豬油,袁枚提供了一個很經典的月餅配方,是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冰糖、豬油製成的酥皮月餅,非常“五仁”,比蘇軾那時吃的還膩,但豬油是永恆的。但這不妨礙寺廟賣月餅,有生意大家做嘛。上海靜安寺,杭州靈隱寺,南京雞鳴寺,廣州光孝寺,我沒有都去過,但猜測說到月餅的起源,大約是一寺一種說法。

至於明代祭月其他習慣,多少還是暴露出一些佛教,尤其是西北地區佛教的特點,其中一句“分瓜必牙錯”,就是將瓜分成兩半,但刀口是參差的,是為了象徵菩薩的蓮花寶座,明朝的這個習慣至今在還有,被叫做剜月,西北人就對將西瓜切成這樣有謎之執念,而直徑特別大的月餅也常見於西北地區。可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也不全對,今人也多少收了古時月的庇佑之恩。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由這一點聯繫也可以看出,從明到今,中秋節的基本形態已經固定了。我們回過頭來說,月餅究竟是怎麼來的,是不是真的跟李靖、李世民、李隆基、蘇軾、朱元璋這麼多位名人中的一位或幾位有什麼關係,只能說有可能,只是可能,因為沒證據。專治物質文化的孫機先生猜測月餅是跟千秋節和唐玄宗賞賜的金鏡有些關係,也只是猜測,專門做節日文化研究的張勃則認為中秋節在唐代已經是世俗節日了,那起源就肯定比千秋節早,月餅當然也要早。此外,支持宋代起源和明代起源的,也大有人在,這中間還有支持佛教起源說和胡俗起源說的。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以上都只是猜測,因為缺少直接證據。不僅如此,如果略微查檢史料,就會發現不僅月餅是什麼時候起源的搞不清楚,餅是什麼時候也搞不清楚,古人也是一樣。假託范蠡的偽書《範子》大約是漢景帝時的書,因為裡面居然出現了“三輔”,這個詞漢景帝二年才有,書中說“餅出三輔”,那麼餅就是漢景帝時長安城裡最早出現的。《事物紺珠》又說蒸餅,也就是饅頭或包子,是秦昭王的手筆。《續漢書》則說麻餅是漢靈帝發明的。張岱就比較邪乎了,概括非常全面:“秦昭王作蒸餅,漢高祖作漢餅,金日磾作胡餅。魏作湯餅,晉作餺飥。”

月餅可能是佛教食物 可能是唐玄宗的發明 還可能是西域的舶來品

《事物紀原》則作了一番抗爭,認為既然《說苑》是這樣說,那麼餅肯定是戰國時就有了,可《說苑》是漢代的書。又考證說胡餅大概是靈帝時流行開的,所以胡餅應該誕生於此,有胡餅就有漢餅了,漢餅就是今天所說的餅,胡餅不知道是什麼樣子的,後來南北朝時後趙的建立者石勒諱胡,改為麻餅。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許多說法要麼不可信,要麼互相牴觸,顯然沒有明確統一的意見,自然也都不是很可信。所以餅,乃至月餅究竟是何時誕生的呢?沒有人知道,沒有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