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地理五訣之“點穴”

風水 地理 穴位 清朝 一見觀點 2017-06-09

陽穴的穴指的是住穴所立之基,稱作陽基。點穴便是確定陽基的範圍。

風水地理五訣之“點穴”

風水學中的穴位類似中醫鍼灸學中人體的穴位,是“取得氣出,收得氣來”的地方,正如人體的穴位與經絡相通一樣,風水學中的穴位與龍脈的生氣相通。要感受到龍脈的生氣,就必須找到真穴。根據風水學所強調的胎息孕育的原理可知,應以大地為場所,以人體為範式,進行穴位的選擇。穴的原型又是象徵“生生之根”的女陰為本宗。點穴在風水學中是最關鍵的一環,看過龍脈和明堂後就要點穴,點穴錯了則一切枉然。故有三年尋龍,十年點穴的說法。《玄女青囊海角經》卷三《點穴》雲:“定穴之法如人之有竅,當細審陰陽,熟辨形勢,若差毫釐,繆諸千里,非惟無福廕祜,抑且釀禍立至,可不慎歟屍點穴,首先是看山川,稱為看龍,龍要真。所謂真就是山川朝向著穴地,若人依偎有情狀。其次要得氣,《海角經》雲:“點穴無他法,只是取得氣出收得氣來,便是妙手。”什麼是氣,實際上就是有利於發展變化的生機,是物質因素,不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屬於抽象的概念,“氣不和,山不植,不可扦”、“氣未止”、“氣未會”、“氣不來”、“氣不行”、這些都不是單純地指空氣、土壤。

穴場講究“藏風、聚氣”為生態的最佳格局。認為高壠之地“藏風”,要特別防止生氣散蕩,其途徑是要求周圍的山川形勢環抱緊簇,從而達到“聚氣”和“避風寒”的目的,形成所謂的“穴暖而生萬物。”穴場周圍的水流,應能阻止生氣的散失,即所謂的“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水口緊鎖嚴實,而不直衝,是為了關住生氣等。總之,高壠之地是靠環境形勢來“藏風”、“聚氣”,而平曠之地是靠水龍來“聚氣”的。

“穴”是最富生氣之處;“點穴”不僅是相地的結尾,更是它的高潮,風水學的象徵意義在這裡達到最為集中的表達,也是“大地為母”和“女陰崇拜”的具體展現。清代黃妙應在《博山篇》中曾含蓄地用’圈‘來代指女性的外陰部,認為:“天下道理,陰陽五行,不離一’圈‘。這一’圈‘者,生死之竅。天地之間,有小的’圈‘,有大的’圈‘,認乃此’圈‘,處處皆’圈‘。偈曰:白玉團團一個’圈‘,乾旋坤轉任自然。誰知”圈“內百般趣,便是人間行地仙。”“這一’圈‘,天地’圈‘:圓不圓,方不方,扁不扁,長不長,短不短,闊不闊,尖不尖,禿不禿,在人意會,似有似無,目自然’圈‘也。陰陽此立,五行此出。’圈‘內微凹,似水非水;’圈‘外微起,假砂非砂。”明代繆希雍在所著的《葬經翼》中畫出的穴形圖和清代孟浩在《雪心賦正解》中畫出的穴形圖中都極為一致的表示了頗似女性的陰部。

陽基與陰宅之穴迥然不同。總的說,陽基“喜地勢寬平,局面闊大,前’不破碎,坐得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通常陽基又與明堂合而論之:“陽宅之穴場,宜鋪氈展席,明堂宜寬暢大聚,案山宜遠,分合宜寬,蓋鋪展則穴場闊大,寬聚則容納百川,案山遠則土牛脣厚,分合寬則界水不纏身”。這裡的明堂即陽宅大門之前方的範圍。《地理五訣》卷一“地理總論”中對明堂的定義是:明堂“乃眾砂聚會之所,後枕靠,前朝對,左龍砂,右虎砂,正中曰明堂。”

這種對陽基的要求實際是出於一種“環境容量”的考慮,卻限定了陽基的基址形狀--扁矩形,而忌縱深方向長的狹長形。此外對於穴位還要“龍首當鎮,龍尾當避”,故中國山地村落的建築群多佈置於半山腰或近山腳處的中心部位。

有趣的是形法派理論還附會禮制觀察,對上述幾大要素設立“三綱五常”的審理標準,所謂三綱即“一曰氣脈為富貴貧賤之綱;二日明堂為砂水美惡之綱;三日水口為生旺死絕之綱。”五常即“一日龍,龍要真;二日穴,穴要的;三日砂,砂要秀;四日水,水要抱;五日向,向要吉”。這其實是對形法理論的提要式總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