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擺放的黃河流域全圖。

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進行調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肅考察調研時曾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專程看黃河,再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一眼千年,在司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來說說其他三個考察點。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他首先來到光山縣考察。

光山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縣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令,因此給他起名“光”。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擺放的黃河流域全圖。

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進行調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肅考察調研時曾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專程看黃河,再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一眼千年,在司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來說說其他三個考察點。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他首先來到光山縣考察。

光山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縣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令,因此給他起名“光”。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小學語文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光山縣。幼時的司馬光博聞強識,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資料圖片)

一千年之後,在司馬光的誕生地,這片被油茶樹覆蓋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踏訪的就是司馬光油茶園。據瞭解,當地種油茶已有上千年曆史。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擺放的黃河流域全圖。

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進行調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肅考察調研時曾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專程看黃河,再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一眼千年,在司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來說說其他三個考察點。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他首先來到光山縣考察。

光山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縣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令,因此給他起名“光”。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小學語文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光山縣。幼時的司馬光博聞強識,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資料圖片)

一千年之後,在司馬光的誕生地,這片被油茶樹覆蓋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踏訪的就是司馬光油茶園。據瞭解,當地種油茶已有上千年曆史。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央視記者鬱振一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擺放的黃河流域全圖。

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進行調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肅考察調研時曾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專程看黃河,再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一眼千年,在司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來說說其他三個考察點。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他首先來到光山縣考察。

光山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縣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令,因此給他起名“光”。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小學語文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光山縣。幼時的司馬光博聞強識,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資料圖片)

一千年之後,在司馬光的誕生地,這片被油茶樹覆蓋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踏訪的就是司馬光油茶園。據瞭解,當地種油茶已有上千年曆史。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央視記者鬱振一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在槐店鄉的6個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2.7萬畝油茶,並形成產業,實現年產值近億元。(央視記者王波濤 潘巍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擺放的黃河流域全圖。

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進行調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肅考察調研時曾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專程看黃河,再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一眼千年,在司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來說說其他三個考察點。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他首先來到光山縣考察。

光山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縣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令,因此給他起名“光”。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小學語文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光山縣。幼時的司馬光博聞強識,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資料圖片)

一千年之後,在司馬光的誕生地,這片被油茶樹覆蓋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踏訪的就是司馬光油茶園。據瞭解,當地種油茶已有上千年曆史。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央視記者鬱振一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在槐店鄉的6個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2.7萬畝油茶,並形成產業,實現年產值近億元。(央視記者王波濤 潘巍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擺放的黃河流域全圖。

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進行調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肅考察調研時曾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專程看黃河,再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一眼千年,在司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來說說其他三個考察點。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他首先來到光山縣考察。

光山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縣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令,因此給他起名“光”。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小學語文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光山縣。幼時的司馬光博聞強識,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資料圖片)

一千年之後,在司馬光的誕生地,這片被油茶樹覆蓋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踏訪的就是司馬光油茶園。據瞭解,當地種油茶已有上千年曆史。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央視記者鬱振一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在槐店鄉的6個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2.7萬畝油茶,並形成產業,實現年產值近億元。(央視記者王波濤 潘巍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和油茶籽。果實經過晾晒裂開,其中的油茶籽用來榨油。晒乾的茶殼可以提取木糖醇、活性炭、有機肥等。(央視記者許達拍攝)

當地人稱茶油為“油中茅臺”。它的不飽和脂肪酸甚至高於橄欖油,其中茶多酚、角鯊烯、黃酮等一些抗氧化因子的含量也比較多,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珍稀的食用油類。

油茶樹與油棕、椰子、油橄欖,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油茶樹是中國特有的木本油料,全世界油茶籽油產量的90%以上來自中國。油茶大多生長在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高山和丘陵。光山縣栽種的油茶樹大多五年掛果,六年進入盛果期,樹齡在百年以上。豐產能達到一畝田產約100斤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擺放的黃河流域全圖。

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進行調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肅考察調研時曾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專程看黃河,再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一眼千年,在司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來說說其他三個考察點。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他首先來到光山縣考察。

光山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縣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令,因此給他起名“光”。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小學語文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光山縣。幼時的司馬光博聞強識,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資料圖片)

一千年之後,在司馬光的誕生地,這片被油茶樹覆蓋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踏訪的就是司馬光油茶園。據瞭解,當地種油茶已有上千年曆史。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央視記者鬱振一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在槐店鄉的6個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2.7萬畝油茶,並形成產業,實現年產值近億元。(央視記者王波濤 潘巍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和油茶籽。果實經過晾晒裂開,其中的油茶籽用來榨油。晒乾的茶殼可以提取木糖醇、活性炭、有機肥等。(央視記者許達拍攝)

當地人稱茶油為“油中茅臺”。它的不飽和脂肪酸甚至高於橄欖油,其中茶多酚、角鯊烯、黃酮等一些抗氧化因子的含量也比較多,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珍稀的食用油類。

油茶樹與油棕、椰子、油橄欖,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油茶樹是中國特有的木本油料,全世界油茶籽油產量的90%以上來自中國。油茶大多生長在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高山和丘陵。光山縣栽種的油茶樹大多五年掛果,六年進入盛果期,樹齡在百年以上。豐產能達到一畝田產約100斤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擺放的黃河流域全圖。

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進行調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肅考察調研時曾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專程看黃河,再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一眼千年,在司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來說說其他三個考察點。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他首先來到光山縣考察。

光山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縣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令,因此給他起名“光”。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小學語文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光山縣。幼時的司馬光博聞強識,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資料圖片)

一千年之後,在司馬光的誕生地,這片被油茶樹覆蓋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踏訪的就是司馬光油茶園。據瞭解,當地種油茶已有上千年曆史。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央視記者鬱振一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在槐店鄉的6個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2.7萬畝油茶,並形成產業,實現年產值近億元。(央視記者王波濤 潘巍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和油茶籽。果實經過晾晒裂開,其中的油茶籽用來榨油。晒乾的茶殼可以提取木糖醇、活性炭、有機肥等。(央視記者許達拍攝)

當地人稱茶油為“油中茅臺”。它的不飽和脂肪酸甚至高於橄欖油,其中茶多酚、角鯊烯、黃酮等一些抗氧化因子的含量也比較多,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珍稀的食用油類。

油茶樹與油棕、椰子、油橄欖,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油茶樹是中國特有的木本油料,全世界油茶籽油產量的90%以上來自中國。油茶大多生長在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高山和丘陵。光山縣栽種的油茶樹大多五年掛果,六年進入盛果期,樹齡在百年以上。豐產能達到一畝田產約100斤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成熟要經歷五個季節,經常呈現花果同樹的景象,當地人稱為“抱子懷胎”。除了觀賞,油茶花還是很好的蜜源。(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當地人時常說,“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現在,光山縣有43家油茶公司和合作社,種植油茶麵積達到22.7萬畝,產業輻射帶動了3689戶貧困戶增收,解決了6000多名農民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2800元。9月8日,縣裡還舉辦了光山茶油品牌日活動,通過網絡直播促銷茶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擺放的黃河流域全圖。

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進行調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肅考察調研時曾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專程看黃河,再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一眼千年,在司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來說說其他三個考察點。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他首先來到光山縣考察。

光山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縣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令,因此給他起名“光”。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小學語文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光山縣。幼時的司馬光博聞強識,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資料圖片)

一千年之後,在司馬光的誕生地,這片被油茶樹覆蓋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踏訪的就是司馬光油茶園。據瞭解,當地種油茶已有上千年曆史。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央視記者鬱振一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在槐店鄉的6個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2.7萬畝油茶,並形成產業,實現年產值近億元。(央視記者王波濤 潘巍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和油茶籽。果實經過晾晒裂開,其中的油茶籽用來榨油。晒乾的茶殼可以提取木糖醇、活性炭、有機肥等。(央視記者許達拍攝)

當地人稱茶油為“油中茅臺”。它的不飽和脂肪酸甚至高於橄欖油,其中茶多酚、角鯊烯、黃酮等一些抗氧化因子的含量也比較多,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珍稀的食用油類。

油茶樹與油棕、椰子、油橄欖,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油茶樹是中國特有的木本油料,全世界油茶籽油產量的90%以上來自中國。油茶大多生長在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高山和丘陵。光山縣栽種的油茶樹大多五年掛果,六年進入盛果期,樹齡在百年以上。豐產能達到一畝田產約100斤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成熟要經歷五個季節,經常呈現花果同樹的景象,當地人稱為“抱子懷胎”。除了觀賞,油茶花還是很好的蜜源。(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當地人時常說,“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現在,光山縣有43家油茶公司和合作社,種植油茶麵積達到22.7萬畝,產業輻射帶動了3689戶貧困戶增收,解決了6000多名農民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2800元。9月8日,縣裡還舉辦了光山茶油品牌日活動,通過網絡直播促銷茶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園工作人員袁明永和陳文珍。他們從2009年開始在司馬光油茶園工作。春秋兩季除草施肥,每天收入50~100元,採摘季節每天能收入200元左右。(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在司馬光油茶園,習近平考察調研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看望慰問老區群眾。今年正好是司馬光誕辰1000年。習近平曾經多次引用這位史學家在《資政通鑑》裡的名言:“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一個小小的油茶園,正是千年滄桑鉅變的見證者。

“光山十寶”,讓這個貧困村化身多彩田園

離開司馬光油茶園,習近平來到當天考察的第二站——光山縣文殊鄉東嶽村——考察調研。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擺放的黃河流域全圖。

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進行調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肅考察調研時曾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專程看黃河,再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一眼千年,在司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來說說其他三個考察點。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他首先來到光山縣考察。

光山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縣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令,因此給他起名“光”。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小學語文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光山縣。幼時的司馬光博聞強識,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資料圖片)

一千年之後,在司馬光的誕生地,這片被油茶樹覆蓋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踏訪的就是司馬光油茶園。據瞭解,當地種油茶已有上千年曆史。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央視記者鬱振一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在槐店鄉的6個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2.7萬畝油茶,並形成產業,實現年產值近億元。(央視記者王波濤 潘巍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和油茶籽。果實經過晾晒裂開,其中的油茶籽用來榨油。晒乾的茶殼可以提取木糖醇、活性炭、有機肥等。(央視記者許達拍攝)

當地人稱茶油為“油中茅臺”。它的不飽和脂肪酸甚至高於橄欖油,其中茶多酚、角鯊烯、黃酮等一些抗氧化因子的含量也比較多,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珍稀的食用油類。

油茶樹與油棕、椰子、油橄欖,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油茶樹是中國特有的木本油料,全世界油茶籽油產量的90%以上來自中國。油茶大多生長在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高山和丘陵。光山縣栽種的油茶樹大多五年掛果,六年進入盛果期,樹齡在百年以上。豐產能達到一畝田產約100斤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成熟要經歷五個季節,經常呈現花果同樹的景象,當地人稱為“抱子懷胎”。除了觀賞,油茶花還是很好的蜜源。(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當地人時常說,“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現在,光山縣有43家油茶公司和合作社,種植油茶麵積達到22.7萬畝,產業輻射帶動了3689戶貧困戶增收,解決了6000多名農民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2800元。9月8日,縣裡還舉辦了光山茶油品牌日活動,通過網絡直播促銷茶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園工作人員袁明永和陳文珍。他們從2009年開始在司馬光油茶園工作。春秋兩季除草施肥,每天收入50~100元,採摘季節每天能收入200元左右。(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在司馬光油茶園,習近平考察調研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看望慰問老區群眾。今年正好是司馬光誕辰1000年。習近平曾經多次引用這位史學家在《資政通鑑》裡的名言:“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一個小小的油茶園,正是千年滄桑鉅變的見證者。

“光山十寶”,讓這個貧困村化身多彩田園

離開司馬光油茶園,習近平來到當天考察的第二站——光山縣文殊鄉東嶽村——考察調研。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東嶽村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和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河南省特色景觀旅遊名村。這是東嶽村文化中心。(央視記者潘巍 王波濤拍攝)

東嶽村所屬的光山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2015年9月,中央辦公廳定點幫扶光山縣,先後派出四批12名幹部到光山縣扶貧掛職。同時,中辦149個黨支部與光山縣74個村結對幫扶,開展各類脫貧攻堅工作。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擺放的黃河流域全圖。

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進行調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肅考察調研時曾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專程看黃河,再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一眼千年,在司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來說說其他三個考察點。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他首先來到光山縣考察。

光山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縣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令,因此給他起名“光”。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小學語文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光山縣。幼時的司馬光博聞強識,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資料圖片)

一千年之後,在司馬光的誕生地,這片被油茶樹覆蓋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踏訪的就是司馬光油茶園。據瞭解,當地種油茶已有上千年曆史。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央視記者鬱振一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在槐店鄉的6個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2.7萬畝油茶,並形成產業,實現年產值近億元。(央視記者王波濤 潘巍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和油茶籽。果實經過晾晒裂開,其中的油茶籽用來榨油。晒乾的茶殼可以提取木糖醇、活性炭、有機肥等。(央視記者許達拍攝)

當地人稱茶油為“油中茅臺”。它的不飽和脂肪酸甚至高於橄欖油,其中茶多酚、角鯊烯、黃酮等一些抗氧化因子的含量也比較多,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珍稀的食用油類。

油茶樹與油棕、椰子、油橄欖,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油茶樹是中國特有的木本油料,全世界油茶籽油產量的90%以上來自中國。油茶大多生長在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高山和丘陵。光山縣栽種的油茶樹大多五年掛果,六年進入盛果期,樹齡在百年以上。豐產能達到一畝田產約100斤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成熟要經歷五個季節,經常呈現花果同樹的景象,當地人稱為“抱子懷胎”。除了觀賞,油茶花還是很好的蜜源。(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當地人時常說,“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現在,光山縣有43家油茶公司和合作社,種植油茶麵積達到22.7萬畝,產業輻射帶動了3689戶貧困戶增收,解決了6000多名農民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2800元。9月8日,縣裡還舉辦了光山茶油品牌日活動,通過網絡直播促銷茶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園工作人員袁明永和陳文珍。他們從2009年開始在司馬光油茶園工作。春秋兩季除草施肥,每天收入50~100元,採摘季節每天能收入200元左右。(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在司馬光油茶園,習近平考察調研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看望慰問老區群眾。今年正好是司馬光誕辰1000年。習近平曾經多次引用這位史學家在《資政通鑑》裡的名言:“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一個小小的油茶園,正是千年滄桑鉅變的見證者。

“光山十寶”,讓這個貧困村化身多彩田園

離開司馬光油茶園,習近平來到當天考察的第二站——光山縣文殊鄉東嶽村——考察調研。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東嶽村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和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河南省特色景觀旅遊名村。這是東嶽村文化中心。(央視記者潘巍 王波濤拍攝)

東嶽村所屬的光山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2015年9月,中央辦公廳定點幫扶光山縣,先後派出四批12名幹部到光山縣扶貧掛職。同時,中辦149個黨支部與光山縣74個村結對幫扶,開展各類脫貧攻堅工作。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擺放的黃河流域全圖。

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進行調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肅考察調研時曾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專程看黃河,再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一眼千年,在司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來說說其他三個考察點。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他首先來到光山縣考察。

光山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縣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令,因此給他起名“光”。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小學語文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光山縣。幼時的司馬光博聞強識,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資料圖片)

一千年之後,在司馬光的誕生地,這片被油茶樹覆蓋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踏訪的就是司馬光油茶園。據瞭解,當地種油茶已有上千年曆史。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央視記者鬱振一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在槐店鄉的6個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2.7萬畝油茶,並形成產業,實現年產值近億元。(央視記者王波濤 潘巍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和油茶籽。果實經過晾晒裂開,其中的油茶籽用來榨油。晒乾的茶殼可以提取木糖醇、活性炭、有機肥等。(央視記者許達拍攝)

當地人稱茶油為“油中茅臺”。它的不飽和脂肪酸甚至高於橄欖油,其中茶多酚、角鯊烯、黃酮等一些抗氧化因子的含量也比較多,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珍稀的食用油類。

油茶樹與油棕、椰子、油橄欖,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油茶樹是中國特有的木本油料,全世界油茶籽油產量的90%以上來自中國。油茶大多生長在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高山和丘陵。光山縣栽種的油茶樹大多五年掛果,六年進入盛果期,樹齡在百年以上。豐產能達到一畝田產約100斤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成熟要經歷五個季節,經常呈現花果同樹的景象,當地人稱為“抱子懷胎”。除了觀賞,油茶花還是很好的蜜源。(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當地人時常說,“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現在,光山縣有43家油茶公司和合作社,種植油茶麵積達到22.7萬畝,產業輻射帶動了3689戶貧困戶增收,解決了6000多名農民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2800元。9月8日,縣裡還舉辦了光山茶油品牌日活動,通過網絡直播促銷茶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園工作人員袁明永和陳文珍。他們從2009年開始在司馬光油茶園工作。春秋兩季除草施肥,每天收入50~100元,採摘季節每天能收入200元左右。(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在司馬光油茶園,習近平考察調研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看望慰問老區群眾。今年正好是司馬光誕辰1000年。習近平曾經多次引用這位史學家在《資政通鑑》裡的名言:“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一個小小的油茶園,正是千年滄桑鉅變的見證者。

“光山十寶”,讓這個貧困村化身多彩田園

離開司馬光油茶園,習近平來到當天考察的第二站——光山縣文殊鄉東嶽村——考察調研。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東嶽村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和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河南省特色景觀旅遊名村。這是東嶽村文化中心。(央視記者潘巍 王波濤拍攝)

東嶽村所屬的光山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2015年9月,中央辦公廳定點幫扶光山縣,先後派出四批12名幹部到光山縣扶貧掛職。同時,中辦149個黨支部與光山縣74個村結對幫扶,開展各類脫貧攻堅工作。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中辦掛職幹部在光山縣開展幫扶活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東嶽村利用種植、養殖優勢,大力推進“多彩田園”產業扶貧,成立了電商服務中心。村民們足不出戶,就把綠茶、乾菜、生態大米、黑豬臘肉等農副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

截至目前,東嶽村電商服務中心的營業額已超過200萬元,帶動本村26戶貧困戶118人脫貧。如今,東嶽村和光山縣都已實現脫貧。富起來的鄉親們更加註重精神生活和文明傳承。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9月17日,習近平河南之行進入第二天。這次赴河南考察,是總書記半年以來與河南的第二次零距離接觸。今年3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六點要求。繼前一天在信陽市新縣考察後,17日這一天,習近平輾轉信陽、鄭州兩地,連續看了五個考察點。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習近平去看過的黃河博物館,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鄭州濛濛細雨。習近平在鄭州的最後兩個考察點都與黃河有關。《時政新聞眼》就先來觀察這個重點。在鄭州,總書記先後來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我們的母親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建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習近平到訪的新館建成於2012年,坐落在鄭州迎賓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博物館起源於1955年4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當年7月,為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治理黃河規劃,治理黃河展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辦。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參觀展覽。(黃河博物館提供)

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六個展區。

母親河黃河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但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至今仍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黃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裡,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登封東漢啟母闕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記錄大禹治水的實物資料。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潘季馴是明代治黃專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黃經歷,編繪成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全卷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在黃河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鄭州石橋清代鄭工合龍處碑。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花園口鄉石橋村)決口,清廷命吳大澂接辦堵口工程,終於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龍。合龍後吳大澂親筆撰文立碑以示紀念。這次堵口工程規模宏大,花費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藏於黃河博物館的鄭工合龍處碑。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親筆題寫的這塊石碑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碑銘最後兩句是:“兵伕力作勞苦久,費帑千萬堵茲口。國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行政公署成立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從此掀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利綜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的第一個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起閉機搖把。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三門峽、小浪底壩址巖芯。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修建大壩之前的三門峽。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1957年動工,1960年完成。

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為了減少下游河道淤積,從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從2002年開始,黃河已連續多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通過不同模式的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約2米,過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鄭州黃河南岸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了解黃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當天習近平憑欄遠眺的地方。(央視記者米鶴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的黃河碑石。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臨河廣場擺放的黃河流域全圖。

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進行調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肅考察調研時曾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專程看黃河,再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一眼千年,在司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來說說其他三個考察點。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他首先來到光山縣考察。

光山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縣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令,因此給他起名“光”。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小學語文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光山縣。幼時的司馬光博聞強識,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資料圖片)

一千年之後,在司馬光的誕生地,這片被油茶樹覆蓋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踏訪的就是司馬光油茶園。據瞭解,當地種油茶已有上千年曆史。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央視記者鬱振一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司馬光油茶園在槐店鄉的6個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2.7萬畝油茶,並形成產業,實現年產值近億元。(央視記者王波濤 潘巍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和油茶籽。果實經過晾晒裂開,其中的油茶籽用來榨油。晒乾的茶殼可以提取木糖醇、活性炭、有機肥等。(央視記者許達拍攝)

當地人稱茶油為“油中茅臺”。它的不飽和脂肪酸甚至高於橄欖油,其中茶多酚、角鯊烯、黃酮等一些抗氧化因子的含量也比較多,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珍稀的食用油類。

油茶樹與油棕、椰子、油橄欖,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油茶樹是中國特有的木本油料,全世界油茶籽油產量的90%以上來自中國。油茶大多生長在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高山和丘陵。光山縣栽種的油茶樹大多五年掛果,六年進入盛果期,樹齡在百年以上。豐產能達到一畝田產約100斤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果成熟要經歷五個季節,經常呈現花果同樹的景象,當地人稱為“抱子懷胎”。除了觀賞,油茶花還是很好的蜜源。(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當地人時常說,“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現在,光山縣有43家油茶公司和合作社,種植油茶麵積達到22.7萬畝,產業輻射帶動了3689戶貧困戶增收,解決了6000多名農民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2800元。9月8日,縣裡還舉辦了光山茶油品牌日活動,通過網絡直播促銷茶油。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油茶園工作人員袁明永和陳文珍。他們從2009年開始在司馬光油茶園工作。春秋兩季除草施肥,每天收入50~100元,採摘季節每天能收入200元左右。(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在司馬光油茶園,習近平考察調研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看望慰問老區群眾。今年正好是司馬光誕辰1000年。習近平曾經多次引用這位史學家在《資政通鑑》裡的名言:“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一個小小的油茶園,正是千年滄桑鉅變的見證者。

“光山十寶”,讓這個貧困村化身多彩田園

離開司馬光油茶園,習近平來到當天考察的第二站——光山縣文殊鄉東嶽村——考察調研。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東嶽村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和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河南省特色景觀旅遊名村。這是東嶽村文化中心。(央視記者潘巍 王波濤拍攝)

東嶽村所屬的光山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2015年9月,中央辦公廳定點幫扶光山縣,先後派出四批12名幹部到光山縣扶貧掛職。同時,中辦149個黨支部與光山縣74個村結對幫扶,開展各類脫貧攻堅工作。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這是中辦掛職幹部在光山縣開展幫扶活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東嶽村利用種植、養殖優勢,大力推進“多彩田園”產業扶貧,成立了電商服務中心。村民們足不出戶,就把綠茶、乾菜、生態大米、黑豬臘肉等農副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

截至目前,東嶽村電商服務中心的營業額已超過200萬元,帶動本村26戶貧困戶118人脫貧。如今,東嶽村和光山縣都已實現脫貧。富起來的鄉親們更加註重精神生活和文明傳承。

時政新聞眼丨半年之後又“豫”見,習近平一天連看五個考察點

△光山花鼓戲是流行於豫南地區的戲曲劇種,花鼓戲唱腔豐富,分慢板、行板、快板、散板四類。2014年光山花鼓戲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是花鼓戲演出道具。(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欄目主編:陶峰 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新華網 圖片編輯:朱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