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合理避稅十四個知識點,值得收藏!

法律 經濟 市場營銷 建築 福州慧算賬財稅 2017-05-19

企業合理避稅十四個知識點,值得收藏!

合法避稅是指在尊重稅法、依法納稅的前提下,納稅人採取適當的手段對納稅義務的規避,減少稅務上的支出。

合理避稅並不是逃稅漏稅,她是正常合法的活動;合理避稅也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事,還需要市場、商務等各個部門的合作,從合同簽訂、款項收付等各個方面入手。

以下總結企業節稅十四個小知識:

(一)模擬評稅試一試

稅務機關實行納稅評估,企業應該按稅務機關的評稅方法自行評估,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做好應對準備。下面以增值稅為例說明。

稅務機關對增值稅從四個方面進行評估。

稅負率:將稅負率與預警值對比。

增加值稅負率:用(工資+利潤+折舊+稅金)*增值稅稅率,將得到的結果與企業實際應繳納的增值稅對比,以發現是否少繳增值稅。

進項控制額:企業進項最大抵扣額=(銷售成本+存貨本年增加+應付本年減少)*主要進貨的稅率+運費*7%,如果企業抵扣大於上述值,暗示可能進項有問題。

投入產出率:用投入原料除以材料消耗定額,測算處可以生產的成品,對算出企業收入,並與報表對比。

企業運用以上指標分析,如果發現異常,就應及時分析原因。

(二)存款少可遲繳稅

企業申報以後就應該及時繳稅,但如果由於存款少可以申請遲繳。存款少到什麼情況可以遲繳稅?可動用的銀行存款不足以支付當期工資,或者支付工資以後不足以支付應交稅金。

注意可動用的銀行存款不包括企業不能支付的公積金存款,國家指定用途的存款,各項專用存款。

當期工資是企業根據工資制度計算出的應付工資。

如果出現以上情況,企業應及時申請,辦理延期繳納稅款的手續。

(三)沒有生意也申報

企業納稅申報是一項義務,不論企業是否有稅要交。企業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稅款要繳納,例如企業處於籌建期間;企業處於免稅期間;企業處於清算期間;清算還沒有結束;企業由於經營不理想,沒有納稅收入或者收益。

這些情況下,企業可能沒有稅款要繳納,但都要按時納稅申報,沒有應納稅稅款的申報就是所謂的零申報。零申報只是一個簡單的程序。一項簡單的手續,如果不辦理,稅務機關可以每次處以罰款2000元。

(四)這也是生產企業

外資生產企業“兩免三減半”的規定大家很熟悉:只有生產企業才能享受,服務企業不能享受。到底什麼是生產企業?可能心裡很模糊。

根據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建築、貨物運輸、產業資訊、精密儀器設備維修、城市汙水處理等行業都屬於生產性企業。

眾所周知,從事建築、貨物運輸繳納營業稅,但在所得稅法規中又屬於生產性企業,看起來有點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稅不同規定不同。

(五)不發補貼發雙薪

中國企業福利制度的特點是有人情味,逢年過節都會有發一點所謂的過節費,根據個人所得稅政策的規定,過節費需要併入當月工資繳納個人所得稅。

稅務政策的規定是發放年終雙薪可以單獨作為一個月的工資薪金計算個人所得稅,由於不需要與當月工資合併繳納個稅,因此可以降低稅率,減少員工的個人所得稅負擔。都是發點錢,過節費交稅多,雙薪繳稅少,所以為了少繳稅,應該改變那種過年發點過節費的做法,改成年底發雙薪的方式。

千萬不要固執己見,認為雙薪是外資企業的玩意,我不玩,我還是發過節費,這樣就會費力不討好。節稅其實很簡單,只要順著稅務規定去安排就可以了。

(六)旅遊就要繳個稅

現在一些企業財務人員一聽說單位要安排旅遊就恐懼。因為一些稅務機關解釋:旅遊要扣個人所得稅。旅遊要不要扣個稅?稅務規定要扣個稅的包括兩種情況:

一是以現金髮放旅遊費用,應併入當月工資薪金繳納個人所得稅;一是對於單位的營銷人員,以旅遊形式進行獎勵,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其他形式並無規定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也不必聞旅遊色變,安排好了,儘管遊得痛快。

(七)不拿發票多繳稅

稅務機關實施“以票控稅”,企業所有的支出都要取得合法憑證,否則不能稅前列支。能夠取得合法憑證成了企業節稅的重要方法。

有些人不以為然,不開發票對方收得便宜,要開發票對方收得貴,羊毛出在羊身上,結果是一回事。

是不是一回事,看看例子:購買1000元的文具,不開發票給900元,開發票給1000元,相差100元。多給100元,所得稅少交330元,少給100元,所得稅多交330元。多給100元獲得發票,實際上還是能給企業帶來收益。

企業人員應該明白:不拿發票就會多繳稅。

(八)到底幾年算壞帳

企業經營不能收回的款項變成壞帳,壞帳是企業經營難以避免的損失。到底經過多長時間不能收回的款項才算是壞帳?兩年?三年?

兩年也對,三年也對。對於外資企業而言,兩年不能收回的款項屬於壞帳,對於內子企業而言,三年不能收回的款項作為壞帳。這又是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的一個詫異。

另外,外資企業稅前不能計提壞帳準備,內資企業稅前可以按規定計提壞帳準備,這也是一個差異。

瞭解規則,才能合理利用規則。

(九)出租就不能免稅

單位租賃房屋需要按租金繳納房產稅,房產稅率為12%,外資企業適用城市房產稅稅率為18%。除了房產稅還有營業稅,出租房屋的收入稅負不輕。

對外資企業,廣東規定:新購置的房產可以銷售免徵房產稅三年的優惠政策。

有家公司購買了一層辦公樓,一半自用,一半出租,去申請免稅被稅務機關退了回來:房屋出租部分不能免房產稅。

企業無奈,只好咬緊牙關繳納了18%的房產稅。真是冤枉到家。廣東規定的免稅條件是不分自用還是出租。企業多繳了稅還被矇在鼓裡。

(十)多拿進項多抵扣

作為一般納稅人,銷項減去進項就是要繳的稅,因此,多拿進項就可以少繳稅。這些進項包括多個方面:購買辦公用品的進項,購買低值易耗品的進項,汽車加油的進項,購買修理備件的進項。積少成多,日積月累,企業就能降低稅負。修理備件不是固定資產,所以進項也可以抵扣。

建議企業在管理人員的名片背面印上企業一般納稅人資料,在採購的時候出示資料儘量要求對方開具專用發票,這也是企業節稅的一個好方法。

(十一)合同作廢也納稅

有些企業的領導喜歡籤合同,也喜歡變來變去,簽了以後發現不行就作廢以後重新來過。簽了合同要繳印花稅,即使合同作廢。

例如:公司本月簽訂了合同,申報的時候繳了印花稅。領導作廢了該合同,不簽了,由於印花稅已經繳納,並且不能退還,因此,由於作廢合同導致多繳了稅。

還有一個是變更合同,如果合同金額增加了,就要補繳印花稅,如果合同金額減少了,不退印花稅。

所以,如果合同金額一時不能確定,應該先簽訂金額未定的合同,等到金額確定以後再補充進去,這樣就可以避免多繳稅。

(十二)代理還是非代理

現在很多企業都與事務所簽訂稅務代理合同,大家都認為屬於代理業務,既然是代理業務,那就應該按差額繳稅。其實,稅務代理合同應該按服務業中的其他服務繳納稅金,應該按全額納稅。稅務上對代理的認定不是看合同的名稱,而是看經濟實質。

稅務代理實質上是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的服務,與代理不同,代理有第三方出現,例如:企業委託一家公司採購一批產品,業務中有賣方,買方還有中間方,因此屬於代理,而稅務代理是中介機構直接為企業服務,沒有出現第三方,因此,不屬於代理合同,在執行合同中發生的墊付、代收都需要計入應稅收入納稅,不能按差額納稅。

稅務上的代理概念和日常生活中的理解有差異。

(十三)對方違法對方陪

簽訂合同是對雙方的一個法律約束,現在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對方履行了合同,但對方提供的發票存在問題,例如:有一些提供的是從第三方購買的發票、有些是請其他單位開發票、有些購買失控發票、有些直接使用假髮票。

稅務機關查出發票有問題,購貨方就要承擔責任。對方違規提供發票,購貨者要承擔法律責任。如果想追究對方的責任,還難以找到合適的法律依據。

所以建議企業在合同中加上保護條款:由於對方提供的發票不符合稅法規定,給甲方造成的損失由乙方承擔賠償責任。保護條款一方面可以給對方施加壓力,一方面如果真出問題了,可以根據合同條款直接找對方賠償,無需為法律依據煩惱。

(十四)對方偷稅你遭殃

有個房地產公司,在廣告裡承諾:買房子送契稅。業主買房子,在合同中寫明:契稅由房產公司承擔。業主們搬進了新屋,開始了新的生活。等到去辦房產證,對方告知:你們還沒有繳契稅,先繳了再辦證。業主們與房管部門理論:房產公司答應送契稅。

其實,契稅的納稅人是購買房子的業主,房管部門根本無需理會房產公司與業主的合同,只要按法律規定辦即可。業主與房產公司的合同糾紛由雙方按法律途徑解決。業主無奈,只好先繳了契稅辦證,回頭再找房產公司算帳。

對方包稅,對方如果不納稅還是你承擔法律責任,對方不承擔偷稅的責任,對方只承擔違背合同的責任,屬於合同糾紛,因此,包稅合同之後還要關注對方是否真的納稅了。

如想了解更多財稅諮詢,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萬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