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什麼?618年中大促,99元任選10本繪本?”聽到這個消息,媽媽欣喜若狂,刷刷刷的滑動著手機屏幕,趕緊選了自己對得上眼的10本繪本,提交訂單,付款,搞定。

這一刻,媽媽像是完成了任務那般輕鬆,心想著:大家都在說寶寶讀繪本好,這回給寶寶買了那麼多的繪本,可以讓她自己去讀個夠了。

幾天之後,快遞到了,媽媽趕緊拆開快遞,取出繪本。寶寶面對各種花裡胡哨的繪本,一臉欣喜:“哇~”還左翻翻右挑挑,愉快的瀏覽了起來。

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天,寶寶就把繪本當玩具,各種撕,各種扔,就像玩膩了一樣。媽媽也因此特別煩惱,“這不剛開始還看得起勁的嗎?”

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說到給寶寶讀繪本的好處,有了前面的文章做了詳細的說明,相信爸爸媽媽都是瞭解的了。可是很多爸爸媽媽都有一個誤解,那就是覺得只要給寶寶買了繪本,寶寶就會自己主動讀繪本,愛上讀繪本了。事情哪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繪本適合親子共讀

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者對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做了個實驗,結果發現:比起給孩子一堆書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有家長帶著孩子互動閱讀,孩子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

爸爸媽媽要明白,書是寶寶和爸爸媽媽在一起親子交流的工具。讀繪本的正確方式應該是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讀,而不是讓寶寶自己讀。

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讓寶寶自己看繪本,只能是一個單方面的輸入,寶寶只能獲取到繪本的知識,或因為沒有爸爸媽媽的引導,根本看不懂。而當有了爸爸媽媽帶著寶寶互動閱讀,寶寶不僅能在爸爸媽媽的講述和引導下理解並獲取到繪本中的知識,還能和爸爸媽媽進行互動,感受到爸爸媽媽語言中的語音語調,還能體會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愛。可以說,這不僅是在讀書,更像是一個親子游戲,豐富了寶寶的閱讀體驗。

爸爸媽媽每天可以抽一個固定的時間,找個適合閱讀的地方坐下,把寶寶抱在胸前,把繪本放在寶寶的正前方,和寶寶一起讀繪本,每次讀1-2本或10-20分鐘為宜(具體看寶寶的年齡)。

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爸爸媽媽不能只充當故事的講述者

說到親子共讀,我相信,當爸爸媽媽面對一本美得像藝術作品一樣的繪本,肯定也會忍不住想看看吧。因此,很多爸爸媽媽都是願意陪寶寶讀繪本的。

不過,這讀繪本該怎麼讀呢?很多爸爸媽媽都表示,自己會照著圖畫上的文字念出來。比如像下面這本《猜猜我有多愛你》,每一頁圖畫上都會附上一小段文字,讓寶寶邊聽著爸爸媽媽念文字,邊看圖。

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不過,像這種照著繪本讀故事的方式,在我看來,不像是在親子共讀,更像是爸爸媽媽在自顧自的讀。

在之前的文章裡提到繪本是什麼的時候,就有詳細的指出一點,那就是爸爸媽媽別錯把圖文並茂的插畫故事書當成繪本,繪本應該是“圖茂文稀”的圖畫故事書。

很多繪本中(尤其是供小月齡寶寶讀的繪本)基本上是沒什麼文字的,如果爸爸媽媽用這種照著繪本讀故事的方式給寶寶讀繪本,很容易在寶寶還來不及把圖看完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已經把繪本讀完合上準備換下一本了。

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除此之外,繪本是由專業的有名的繪畫大師或作者完成的藝術作品,在繪本有限的篇幅裡,會極具藝術性和邏輯性的呈現出內容豐富,具有教育價值的圖畫。換句話說,濃縮就是精華。繪本中隱藏著很多方面的信息,如果沒有經過多次仔細的閱讀和觀察,而只是走馬觀花的看一下,是很難獲取到那些具有教育價值的信息。

再者,想要讓活潑好動的寶寶願意和爸爸媽媽一起安靜下來讀繪本,也得讓寶寶能從中發現些什麼新鮮的東西或覺得這是件有趣好玩的事兒,寶寶才會願意參與。而如果爸爸媽媽只是粗略的給寶寶念念文字就合上繪本,寶寶就會認為讀繪本這件事很沒勁。沒過幾次,寶寶也會抗議——“我不讀了。”“不好玩的。”

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爸爸媽媽應該充當故事的聆聽者、引導者和協助者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Grover. J. Whitehurst教授,提出了一種名為對話式閱讀的親子閱讀方法。

對話式閱讀,顧名思義,就是爸爸媽媽和寶寶有交流,有討論的互動閱讀。在這種閱讀方式中,爸爸媽媽就不再只是故事的講述者了。爸爸媽媽可以在幫助寶寶理清故事中的客觀事實之後,合理的運用一些提問技巧,引導寶寶去想去說,自己則做一個積極的聆聽者。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親子共讀。

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可能有的爸爸媽媽會認為,寶寶還那麼小,平時要他說話都說不清了,還怎麼進行對話式閱讀呢?說到這裡,我想先說幾句題外話。

為什麼有的爸爸媽媽會苦惱:自家的寶寶說話比別人晚?說話總說不清?或許就是家庭成員給寶寶提供表達的機會太少了。平日裡,爸爸媽媽要多和寶寶說話,多鼓勵寶寶用言語表達自己的需求。通過親子共讀,是可以幫助寶寶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

接下來,迴歸正題。

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爸爸媽媽該如何引導寶寶進行對話式閱讀呢?

  • 運用提問技巧

對於1歲以內會說一些重疊的單音字的寶寶,爸爸媽媽可以利用指讀的方式,指著一些寶寶日常容易見到的,認識的事物,問寶寶“這是什麼?”讓寶寶回答。當寶寶回答對了,爸爸媽媽應該表揚寶寶。而當寶寶回答錯了,爸爸媽媽可以糾正寶寶。條件允許的話,爸爸媽媽還可以用實物讓寶寶和繪本中的圖案進行比對和確認,這樣更能加深寶寶的印象。

對於1-2歲的寶寶,爸爸媽媽除了問寶寶“這是什麼?”還可以提問其他“什麼”類型的問題,如:“什麼地方(在哪裡)?”“在做什麼?”“什麼時間?”等。還可以提問補充型的問題,如:“寶寶在…(吃飯)”、“小兔已經…(睡著了)”等。

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對於2歲以上的寶寶,基本已經掌握了不少口語詞彙,開始會嘰裡呱啦說個不停了(比如我家寶寶)。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可以繼續增加難度,讓寶寶正式和我們進行對話式閱讀了。

爸爸媽媽可以讓寶寶閱讀繪本封面,或打開繪本中的圖畫問寶寶:“你看到了什麼?”“畫面發生了什麼?”等相對開放的問題。通常,寶寶需要(在爸爸媽媽的引導協助下)說出好幾句才能把問題答上。另外,在準備翻到下一頁之前,爸爸媽媽還可以問寶寶:“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事呢?”等預測型問題,並引導寶寶進行聯想。當故事讀完,合上繪本之後,爸爸媽媽還可以幫助寶寶回憶一下故事的內容,鼓勵寶寶說出來,或表達自己的觀點。

當然,寶寶在一開始可能還無法回答那麼多問題,別急,一步一步來,爸爸媽媽先從最簡單的開始嘗試。

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在對話式閱讀中,爸爸媽媽除了要學會運用一些提問技巧外,還要配合生動的語言和靈活的體態,加深寶寶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 配合生動的語言

爸爸媽媽在給寶寶講故事時,要避免單一的朗讀。如果故事中有多個角色,爸爸媽媽則可以一人分飾多個角色,用多種不同的聲音去搭配不同的角色。如果是讀到帶有感情的語句(如:開心、難過),爸爸媽媽也可以搭配一些音效,這樣會讓寶寶感覺故事更加的豐富和有趣。

  • 配合靈活的體態

爸爸媽媽在給寶寶講故事時,還要注意模仿故事中各種不同角色的動作和神態,把角色的形象生動的“演繹”出來。

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就拿《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本繪本來舉例。繪本中有小栗色兔子和大栗色兔子2個角色,爸爸媽媽則可以用甜美清脆的聲音來模仿小兔子,用成熟沉重的聲音來模仿大兔子。故事中,小栗色兔子對大栗色兔子做出各種寬而大、長而高、遠而廣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大栗色兔子的愛。在讀故事時,爸爸媽媽也要模仿小兔子的動作,在寶寶面前把動作做出來,並引導寶寶也跟著自己一起做出動作(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

爸媽還在照著繪本讀故事?這並不是親子共讀!試試對話式閱讀吧

沒有不愛讀書的寶寶,只有不知道如何引導寶寶讀書的爸爸媽媽。試試這種對話式閱讀的親子閱讀方法,引導寶寶一起交流和討論,協助寶寶一起“演”故事。很快,爸爸媽媽就會發現,閱讀已經變成了“悅讀”。


我是@膩膩媽,堅持更新育兒知識。想了解更多養育寶寶的知識,請關注我。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向拍攝者致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