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閱讀」王蒙:忘卻的魅力'

""「全民閱讀」王蒙:忘卻的魅力

王蒙:忘卻的魅力

全民閱讀

"「全民閱讀」王蒙:忘卻的魅力

王蒙:忘卻的魅力

全民閱讀

「全民閱讀」王蒙:忘卻的魅力

★★★★★

散文就是渴望自由。自由的表達,自由的形式,自由的來來去去。

記憶是美麗的。我相信我有出色的記憶力。我記得三歲時候夜宿鄉村客店聽到的馬匹嚼草的聲音。我記得我的小學老師的面容,她後來到臺灣去了,四十六年以後,我們又在北京重逢。我特別喜歡記詩,寂寞時便默誦少年時候便已背下來的李白、李商隱、白居易、元稹、孟浩然、蘇東坡、辛棄疾、溫庭筠……還有劉大白的新詩:

歸巢的鳥兒,

儘管是倦了,

還馱著斜陽回去。

雙翅一翻,

把斜陽掉在江上;

頭白的蘆葦,

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記憶就是人。記憶就是自己。愛情就是一連串共同的、只有兩個人能共享分享的刻骨銘心的記憶。只有死亡,才是一系列記憶的消失。記憶是活著的同義語。活著而忘卻等於沒活。忘卻了的朋友等於沒有這個朋友。忘卻了的敵意等於沒有這個敵意。忘卻了的財產等於失去了這個財產。忘卻了自己也就等於沒有自己。

我已不再年輕,我仍然得意於自己的記憶力。我仍然敢與你打賭,拿一首舊體詩來,讀上兩遍我就可以背誦。我仍然不拒絕學習與背誦新的外文單詞。

然而我同樣也驚異於自己的忘卻。我的"忘性"正在與"記性"平分秋色。

一九七八年春,在新疆工作的我出差去伊寧市,中間還去了一趟以天然牧場而聞名中外的鞏乃斯河畔的新源縣。一九八二年,當我再去新疆伊犁的時候,我斷然回答朋友的詢問說:"不,我沒有去過新源。"

"你去過。"朋友說。

"我沒去過。"我搖頭。

"你是一九七八年去的。"朋友堅持。

"不,我的記憶力很好……"我斬釘截鐵。

"請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記憶,那一年你剛到伊犁,住在農四師的招待所即第三招待所,從新源回來,你住在第二招待所--就是早先的蘇聯領事館。"朋友提醒說。我一下子懵了。果真有這麼一回事?當然。先住在第三招待所,後住在第二招待所,絕對沒錯兒!連帶想起的還有凌晨趕乘長途公共汽車,微明的天色與眾多的旅客眾多的行李。那種熙熙攘攘的情狀是不可能忘記的。但那是到哪裡去呢?到哪裡去了又回來了呢?似乎看到了幾間簡陋的鋪面式的房子。那又是什麼房子呢?那是新源?我去了新源?我去做什麼去了呢?為什麼竟一點兒也不記得?

一片空白,全忘卻了。

不可思議。然而,這是真的。新源就是這樣一個我去過又忘了等於沒有去過的地方。這比沒有去過,或者去了牢牢記住然而沒有機會再去的地方還要神祕。

我忘卻的東西越來越多了。一篇稿子寫完,寄到編輯部,還沒有發表出來,已經連題目都忘了(年輕時候我甚至能背誦得下自己剛剛完成的長篇小說)。當別人敘述一年前或者半年前在某個場合與我打交道的經過的時候,我會眨一眨眼睛,拉長聲音說:"噢……"而當我看到一張有我的形象的照片的時候,我感到的常常只是茫然。

感謝忘卻:人們來了,又走了。記住了,又忘卻了,有的壓根兒就沒有記。誰,什麼事能夠永遠被記住呢?世界和內心已經都夠擁擠的了,而我們,已經記得夠多的啦。幸虧有忘卻,還帶來一點好奇,一點天真,一點莫名的釋然和寬慰。待到那一天,我們把一切都忘卻,一切也都把我們忘卻的時候,那就是天國啦。

1989年5月

(王蒙: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文化部原部長)

注:授權發佈,轉載須統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臺:changanjie-read。

本期責編:胡慧倩

"「全民閱讀」王蒙:忘卻的魅力

王蒙:忘卻的魅力

全民閱讀

「全民閱讀」王蒙:忘卻的魅力

★★★★★

散文就是渴望自由。自由的表達,自由的形式,自由的來來去去。

記憶是美麗的。我相信我有出色的記憶力。我記得三歲時候夜宿鄉村客店聽到的馬匹嚼草的聲音。我記得我的小學老師的面容,她後來到臺灣去了,四十六年以後,我們又在北京重逢。我特別喜歡記詩,寂寞時便默誦少年時候便已背下來的李白、李商隱、白居易、元稹、孟浩然、蘇東坡、辛棄疾、溫庭筠……還有劉大白的新詩:

歸巢的鳥兒,

儘管是倦了,

還馱著斜陽回去。

雙翅一翻,

把斜陽掉在江上;

頭白的蘆葦,

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記憶就是人。記憶就是自己。愛情就是一連串共同的、只有兩個人能共享分享的刻骨銘心的記憶。只有死亡,才是一系列記憶的消失。記憶是活著的同義語。活著而忘卻等於沒活。忘卻了的朋友等於沒有這個朋友。忘卻了的敵意等於沒有這個敵意。忘卻了的財產等於失去了這個財產。忘卻了自己也就等於沒有自己。

我已不再年輕,我仍然得意於自己的記憶力。我仍然敢與你打賭,拿一首舊體詩來,讀上兩遍我就可以背誦。我仍然不拒絕學習與背誦新的外文單詞。

然而我同樣也驚異於自己的忘卻。我的"忘性"正在與"記性"平分秋色。

一九七八年春,在新疆工作的我出差去伊寧市,中間還去了一趟以天然牧場而聞名中外的鞏乃斯河畔的新源縣。一九八二年,當我再去新疆伊犁的時候,我斷然回答朋友的詢問說:"不,我沒有去過新源。"

"你去過。"朋友說。

"我沒去過。"我搖頭。

"你是一九七八年去的。"朋友堅持。

"不,我的記憶力很好……"我斬釘截鐵。

"請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記憶,那一年你剛到伊犁,住在農四師的招待所即第三招待所,從新源回來,你住在第二招待所--就是早先的蘇聯領事館。"朋友提醒說。我一下子懵了。果真有這麼一回事?當然。先住在第三招待所,後住在第二招待所,絕對沒錯兒!連帶想起的還有凌晨趕乘長途公共汽車,微明的天色與眾多的旅客眾多的行李。那種熙熙攘攘的情狀是不可能忘記的。但那是到哪裡去呢?到哪裡去了又回來了呢?似乎看到了幾間簡陋的鋪面式的房子。那又是什麼房子呢?那是新源?我去了新源?我去做什麼去了呢?為什麼竟一點兒也不記得?

一片空白,全忘卻了。

不可思議。然而,這是真的。新源就是這樣一個我去過又忘了等於沒有去過的地方。這比沒有去過,或者去了牢牢記住然而沒有機會再去的地方還要神祕。

我忘卻的東西越來越多了。一篇稿子寫完,寄到編輯部,還沒有發表出來,已經連題目都忘了(年輕時候我甚至能背誦得下自己剛剛完成的長篇小說)。當別人敘述一年前或者半年前在某個場合與我打交道的經過的時候,我會眨一眨眼睛,拉長聲音說:"噢……"而當我看到一張有我的形象的照片的時候,我感到的常常只是茫然。

感謝忘卻:人們來了,又走了。記住了,又忘卻了,有的壓根兒就沒有記。誰,什麼事能夠永遠被記住呢?世界和內心已經都夠擁擠的了,而我們,已經記得夠多的啦。幸虧有忘卻,還帶來一點好奇,一點天真,一點莫名的釋然和寬慰。待到那一天,我們把一切都忘卻,一切也都把我們忘卻的時候,那就是天國啦。

1989年5月

(王蒙: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文化部原部長)

注:授權發佈,轉載須統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臺:changanjie-read。

本期責編:胡慧倩

「全民閱讀」王蒙:忘卻的魅力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蔘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