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習俗源自對太陽之死的拯救,與屈原之死無關

“端午”習俗源自對太陽之死的拯救,與屈原之死無關

與其他傳統節日不同,“端午節”名字的含義就很難懂?如果在網上檢索,會看到兩種解釋,實際都是不通的。第一種解釋將“端”解釋成“初”,將“午”解釋成“五”,因此,“端午”就是“初五”。另一種解釋將“端”解釋成“正”,將“午”解釋成“陽”,“端午”就是“正陽”。如果是這樣,北京南城的正陽橋也可叫“端午橋”了,

這裡的關鍵是對“午”的解釋。這個字看似熟悉,但實際非常陌生;看似淺顯,實際非常深奧。非常熟悉、非常淺顯,是因為每天都會用它,是個日常詞,下午、中午、上午。這導致人們會想當然地認為“午”的本意就是指中午那段時刻,其實,中午的“午”並非其本意,而只是引申義。“午”的字源背景非常古老,而且已經消失,因此而深奧。

“午”和“五”的確有相同的義項,其實它們讀音也相同,但是,兩者的偏重還是不同的,不能將兩者直接等同。將“端午”直接解成“初五”是淺陋的。上午、中午、下午,的確是以一天中太陽的位置來確定的,但是直接將“午”解釋成“陽”,將“端午”解釋成“正陽”卻是非常錯誤的。“午”字就本源來說與太陽無關,“端午”的實際含義也與“正陽”恰恰相反。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午的解釋是:“牾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

古代,的確將“五月”稱之為“午月”。“五”是數字、數學之“五”,其主要含義也是數字上的。其實“午”也是屬於數字、數學系統。“五”的數字系統是“十進位制”數學,而“午”的則是“十二進位制”的“地支數學”。

數學的進位制就是循環制度。幾進位,就是實際上就包括幾個數,數完那些數,就開始重新數,進入下一次循環。十進制就是隻有十個數,十二進制則是有十二個數。十二地支,實際也是十二個數: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顯然,“十二進位制”數學就起源於一年中的十二個月。“十二地支”作為數字,被髮明出來,就是為了表達十二個月的。後來又做了推廣。十二進制數學,不僅用來表示一年的是二個月,而且也表示一天中的十二時辰,60年一甲子中5個十二年的每一個十二年。

一年中的是二個月,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一天中的是二個時辰,60年甲子中的5個十二年,則是人為劃分的。之所以這麼劃分,是受到一年十二個月的影響,受到十二進位制數學思想的影響。

十二生肖是用來表示60年一甲子中的每一個十二年的,因此,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相配,實際也是“十二進位制”的十二個數字。

許慎將“五月”等同與“午月”,也可以看成是一種進位制換算。即用十進制數學的“五月”,等於十二進位制地支數學的“午月”。

但是,地支數學與十進位制數學的不同,不僅是進位制的不同,還在於,它並不是一種純粹的抽象數學。十進制數學的數字,是抽象數字,其含義也主要數數字的。但是,十二地支,除了數字含義之外,還有數字之外的具體的特殊含義。

“五月”所表達的意思只是數字上的順序,是一年十二個月的第五個月。但是“午月”所表達的意思就不僅僅是數字上的順序了,還有數字之外的特殊含義。許慎對“午”的解釋,就是對“午月”特殊含義的解釋,就是“牾也”。

“牾”的意思就是忤逆之忤。接下來許慎又給出了具體的解釋:“五月,陰氣午逆陽”。也就是說,“午月”,是發生陰氣開始忤逆、沖銷陽氣的月份。但是“陰氣午逆陽”這個解釋本身,看起來同樣讓人費解,需要進一步的解釋。

實際上,“午月”之所以“陰氣午逆陽”,是因為這個月存在一個特殊的日子:夏至。夏至一般出現在五月,在這一天,太陽開始從北向南移動,白天的長度開始變短,日影也開始漸漸拉長。概而言之,夏至就是一年中太陽最強盛的那一天,從此之後,由盛而衰。至冬至衰弱到達極致。冬至過後,開始相反過程,由衰而強。

基督教的聖誕節其實就來自“冬至”,聖誕之“聖”最初並非是指耶穌,而是指太陽。冬至被看成太陽誕生的日子,這是古兩河、古埃及多神教固有的觀念,遠比基督教古老,後起的基督教只是對此進行了重新包裝,將太陽換成了耶穌。

如果,冬至可以被視作太陽誕生的日子,那麼與之相對的夏至,就是太陽死亡的日子。這不是推論,古兩河、古埃及文明的確這麼認為。他們設計出了各種祭祀儀式,對太陽進行拯救。

目前北歐依然保留著“仲夏節”習俗,仲夏節就是“夏至節”、“五月節”,其中最核心的活動是燃放篝火,其用意是通過為太陽補充能量,挽救太陽,因為太陽也是火,是天上之火。

“端午”習俗源自對太陽之死的拯救,與屈原之死無關

古代的中國不僅也將夏至直接看成太陽的死亡,而且還給出病因,是太陽被陰氣忤逆。也就是把一年中太陽的運行過程看成了一個陰陽的相剋相生過程。從夏至起,開始因克陽,逐漸陰盛陽衰;從冬至起,開始陽克陰,逐漸陽盛而陰衰。夏至和冬至是兩個轉折點。

現在漢語中的日常用語“上午、中午、下午”之“午”,來自十二時辰的“午時”。“午時”之“午”與“午月”之“午”是同一個“午”,含義相同。

但是,從發生學上來說,是先有的“午月”之午,後有的“午時”之午,因為十二地支是起源於十二個月。一年有十二個月是自然的,而一天有十二個準確的時辰則是人為區分的。

為什麼“午月”和“午時”都可以用“午”,原因在於,在一年中的“午月”,和一天中的“午時”,太陽的運行都發生了由盛而衰的轉折性變化。包含夏至的“午月”是一年中太陽運行發生由盛而衰大轉折的月份,而包含12點的午時則是一天中太陽發生由盛而衰大轉折的時辰。

因此,“午”的真正含義不是指太陽本身,而是指太陽運行過程中所發生重大轉折點,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無論一年,還是一天,太陽的運行過程被分為兩大階段,一個階段是太陽逐漸變強的過程,一個階段則是太陽逐漸變弱的過程。而“午”則是兩個階段的交接之處。“午月”是一年中兩個階段的交接點,而“午時”則是一天中兩個階段的交接點。更準確地說,一年的交接點是“午月”中的夏至,一天中的交接點是“午時”中的12點。12點是一天中的夏至,夏至是一年的中的12點。

從字源上來說,“午”的本意就是交錯、交接。《玉篇 午部》:“午,交也”。

“端午”習俗源自對太陽之死的拯救,與屈原之死無關

“午”的甲骨文字形最初是“糸”字結構,指的是繩子。郭沫若指出,甲骨文“午”的字源是繩索,這是對的。但關鍵問題是,繩索為何有“交”的義項,這個目前在學界還是個迷。其實原因很簡單,這裡繩子不是一般的繩子,而是“結繩”。

《周易 繫辭》說:“上古結繩而治”,《老子》說:“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結繩在上古中國是一種契約形態,所指的是契約。結繩是中國最原始的契約形態,也是契約符號。

在結繩機制中,結繩是由一對相同的繩子組成,打上相同繩結。繩結相當於後來的算盤珠子,是數字符號,表示標的物的數量或價值。結繩製作好之後,為契約雙方所持有。一般債務方持左繩,債權方持右繩。到期後,債權方持右繩找債務方要賬。債務方會將前來討債之人所持有的繩子與自己的相對比,檢測是否為原初那條繩子。在對比時,債權方所持有的繩子擺在右邊,債務方自己的擺在左邊。

結繩關係,就是契約關係,也是“交”的關係。“交”這個字的甲骨字形就源自契約,就是契約之交,“交”的很多義項也都是源自契約,譬如“交付”、“交錢”之“交”,宋朝管紙幣叫“交子”。這個我在此前專門對“交”考釋的文章中有更詳細的介紹。

“午”的字形就是一隻結繩,指代契約之交的“交”。契約之交,是契約雙方兩個人的交,“午”則一般化為兩個部分的交,尤其指代一天或一年太陽運行過程的兩個部分的交接。

“午”的交的意思也被包含在其在十二地支所處的排序之中。“午”在十二地支中處於第七位: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如果均分成兩半,前半段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午”就處於後半段的第一位,也是兩個半段的交接之處。

其實“五”也有“交”的意思,而且同樣是契約之交。“五”的甲骨文字形最早就直接用“乂”表示,代表交叉。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五被用來指代數字5。如果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分成前後兩段,前半段就是“一二三四五”,後半段則是“六七八九十”,“五”也處於前後兩個半段的交接之處。從這個意義上“五”、“午”的確相同,“五月”就是“午月”,其內涵都是指“交接之月”。

“端午”習俗源自對太陽之死的拯救,與屈原之死無關

因此,“端午”如果是指具體的哪一天,就應該是夏至那一天,這是由“午”字本身的含義所決定的。

明白了這些,就很容易理解為何端午節還叫“中天節”。

不僅如此,端午節的核心習俗,吃粽子和賽龍舟,原本也的確都源自夏至節。這都是有文獻記載的,網上有具體考證,這裡不再贅述。

之所以後來將端午定為五月五日,可能與以十進制計日期的日曆的推廣有關。在十進位制日曆中,端午節的具體日子是不確定的,但是,一般會落在5月。而“五”在內涵上又的確與“午”同意,因此就用確定的“五月五日”,去替代不確定的“五月午日”。

因此,端午節與屈原之死無關,正如聖誕節與基督降生無關。是先有的端午節,後有的屈原之死,先有的聖誕節,後有的耶穌降生。

“端午”習俗源自對太陽之死的拯救,與屈原之死無關

但是,將屈原之死與端午掛鉤,也的確包含了重要的歷史信息。屈原是楚人,這意味著端午節的起源地在中國南方。另外,端午節包含著死亡的含義,不過不是屈原的死亡,而是太陽的死亡。

因此,包粽子和賽龍舟也不是為拯救屈原,而是為拯救太陽,是以拯救太陽為目的的祭祀儀式。

大米是南方的珍貴的食物,粽子在當時應該是食物中的珍品,獻給太陽是為增強太陽的能量。

以體育競賽作為祭祀儀式,是多神教很普遍的做法,古巴比倫有,每週的阿茲特克文明也有,古希臘文明也有。事實上,體育競賽的最初形態就是祭祀儀式,體育源自祭祀。

那麼祭祀儀式為何採取體育競賽的形式?其神學原理是這樣的。在競賽中存在一股力量,誰獲勝,誰就被這個力量所支持,也代表著這股力量。同時,太陽的運行,植物的生長,動物和人類的生殖,也是被這股力量所支配。以競賽作為祭祀儀式,實質上就是以支持競賽獲勝的力量獻給太陽,以增強太陽,增強神的力量。

正是因為五月和夏至是太陽死亡的日子,是太陽受陰氣忤逆的日子,因此,五月也被稱為“毒月”、“惡月”,夏至則被稱為之為“惡日”。

“端午”之“端”的含義,與孟子“心之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相同,是根基、發端的意思。“心之四端”是說“仁義禮智”四者的根基存在於人心之中,“仁義禮智”是由人心中所發端出來的。

“端午”是作為“午”之根基的“午”,作為“午”之母體的“午”。因為除了“午月”之“午”,還有一天中的“午時”之“午”,所有的“午”都發端於“端午”。前面已經指出,“午時”之“午”,的確源自“午月”之“午”,源自“端午”之“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