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渭源縣

《郡縣釋名》:“以渭河源於此名也。”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讀史方輿紀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併入。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渭源縣

《郡縣釋名》:“以渭河源於此名也。”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讀史方輿紀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併入。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渭源縣

《郡縣釋名》:“以渭河源於此名也。”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讀史方輿紀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併入。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渭源縣

《郡縣釋名》:“以渭河源於此名也。”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讀史方輿紀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併入。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臨洮縣

西漢置狄道縣,金置臨洮府,清改狄道州。1913年復改狄道縣,1928年改臨洮縣,以城臨洮河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洮河,出洮州衛西傾山,經衛南,東北流經岷州衛北,又折而北入臨洮府西南境。盤束山中千數百里,始經府城南,又西北入蘭州境,合湟水注於黃河。”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渭源縣

《郡縣釋名》:“以渭河源於此名也。”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讀史方輿紀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併入。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臨洮縣

西漢置狄道縣,金置臨洮府,清改狄道州。1913年復改狄道縣,1928年改臨洮縣,以城臨洮河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洮河,出洮州衛西傾山,經衛南,東北流經岷州衛北,又折而北入臨洮府西南境。盤束山中千數百里,始經府城南,又西北入蘭州境,合湟水注於黃河。”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渭源縣

《郡縣釋名》:“以渭河源於此名也。”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讀史方輿紀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併入。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臨洮縣

西漢置狄道縣,金置臨洮府,清改狄道州。1913年復改狄道縣,1928年改臨洮縣,以城臨洮河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洮河,出洮州衛西傾山,經衛南,東北流經岷州衛北,又折而北入臨洮府西南境。盤束山中千數百里,始經府城南,又西北入蘭州境,合湟水注於黃河。”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渭源縣

《郡縣釋名》:“以渭河源於此名也。”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讀史方輿紀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併入。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臨洮縣

西漢置狄道縣,金置臨洮府,清改狄道州。1913年復改狄道縣,1928年改臨洮縣,以城臨洮河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洮河,出洮州衛西傾山,經衛南,東北流經岷州衛北,又折而北入臨洮府西南境。盤束山中千數百里,始經府城南,又西北入蘭州境,合湟水注於黃河。”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漳縣

東漢置障縣,以地處塞上險要處,築城以為障蔽也。北魏改彰縣,唐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改武陽縣,中宗神龍初復故,廣德後陷入吐蕃,北宋置鹽川鎮,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漳縣。明洪武年間因“漳水瀠洄潤地、寶井便民裕國”而改名漳縣至今。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渭源縣

《郡縣釋名》:“以渭河源於此名也。”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讀史方輿紀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併入。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臨洮縣

西漢置狄道縣,金置臨洮府,清改狄道州。1913年復改狄道縣,1928年改臨洮縣,以城臨洮河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洮河,出洮州衛西傾山,經衛南,東北流經岷州衛北,又折而北入臨洮府西南境。盤束山中千數百里,始經府城南,又西北入蘭州境,合湟水注於黃河。”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漳縣

東漢置障縣,以地處塞上險要處,築城以為障蔽也。北魏改彰縣,唐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改武陽縣,中宗神龍初復故,廣德後陷入吐蕃,北宋置鹽川鎮,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漳縣。明洪武年間因“漳水瀠洄潤地、寶井便民裕國”而改名漳縣至今。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渭源縣

《郡縣釋名》:“以渭河源於此名也。”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讀史方輿紀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併入。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臨洮縣

西漢置狄道縣,金置臨洮府,清改狄道州。1913年復改狄道縣,1928年改臨洮縣,以城臨洮河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洮河,出洮州衛西傾山,經衛南,東北流經岷州衛北,又折而北入臨洮府西南境。盤束山中千數百里,始經府城南,又西北入蘭州境,合湟水注於黃河。”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漳縣

東漢置障縣,以地處塞上險要處,築城以為障蔽也。北魏改彰縣,唐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改武陽縣,中宗神龍初復故,廣德後陷入吐蕃,北宋置鹽川鎮,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漳縣。明洪武年間因“漳水瀠洄潤地、寶井便民裕國”而改名漳縣至今。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渭源縣

《郡縣釋名》:“以渭河源於此名也。”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讀史方輿紀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併入。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臨洮縣

西漢置狄道縣,金置臨洮府,清改狄道州。1913年復改狄道縣,1928年改臨洮縣,以城臨洮河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洮河,出洮州衛西傾山,經衛南,東北流經岷州衛北,又折而北入臨洮府西南境。盤束山中千數百里,始經府城南,又西北入蘭州境,合湟水注於黃河。”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漳縣

東漢置障縣,以地處塞上險要處,築城以為障蔽也。北魏改彰縣,唐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改武陽縣,中宗神龍初復故,廣德後陷入吐蕃,北宋置鹽川鎮,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漳縣。明洪武年間因“漳水瀠洄潤地、寶井便民裕國”而改名漳縣至今。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岷縣

古稱岷州,因境內有岷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後,改岷州為岷縣。岷縣盛產當歸等多種中藥材,素有“千年藥鄉”之稱。

西魏置溢樂縣,並置岷州,1913年改岷縣。以岷山得名,岷山為長江、黃河分水嶺。“岷”通“泯”,《集韻》:“泫泯,混合也。”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渭源縣

《郡縣釋名》:“以渭河源於此名也。”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讀史方輿紀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併入。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臨洮縣

西漢置狄道縣,金置臨洮府,清改狄道州。1913年復改狄道縣,1928年改臨洮縣,以城臨洮河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洮河,出洮州衛西傾山,經衛南,東北流經岷州衛北,又折而北入臨洮府西南境。盤束山中千數百里,始經府城南,又西北入蘭州境,合湟水注於黃河。”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漳縣

東漢置障縣,以地處塞上險要處,築城以為障蔽也。北魏改彰縣,唐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改武陽縣,中宗神龍初復故,廣德後陷入吐蕃,北宋置鹽川鎮,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漳縣。明洪武年間因“漳水瀠洄潤地、寶井便民裕國”而改名漳縣至今。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岷縣

古稱岷州,因境內有岷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後,改岷州為岷縣。岷縣盛產當歸等多種中藥材,素有“千年藥鄉”之稱。

西魏置溢樂縣,並置岷州,1913年改岷縣。以岷山得名,岷山為長江、黃河分水嶺。“岷”通“泯”,《集韻》:“泫泯,混合也。”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渭源縣

《郡縣釋名》:“以渭河源於此名也。”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讀史方輿紀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併入。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臨洮縣

西漢置狄道縣,金置臨洮府,清改狄道州。1913年復改狄道縣,1928年改臨洮縣,以城臨洮河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洮河,出洮州衛西傾山,經衛南,東北流經岷州衛北,又折而北入臨洮府西南境。盤束山中千數百里,始經府城南,又西北入蘭州境,合湟水注於黃河。”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漳縣

東漢置障縣,以地處塞上險要處,築城以為障蔽也。北魏改彰縣,唐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改武陽縣,中宗神龍初復故,廣德後陷入吐蕃,北宋置鹽川鎮,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漳縣。明洪武年間因“漳水瀠洄潤地、寶井便民裕國”而改名漳縣至今。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岷縣

古稱岷州,因境內有岷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後,改岷州為岷縣。岷縣盛產當歸等多種中藥材,素有“千年藥鄉”之稱。

西魏置溢樂縣,並置岷州,1913年改岷縣。以岷山得名,岷山為長江、黃河分水嶺。“岷”通“泯”,《集韻》:“泫泯,混合也。”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定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金皇統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設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所轄各縣區的名稱的來歷也是各有不同。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安定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陶縣,後改隴西縣。唐末沒於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置。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渭源縣

《郡縣釋名》:“以渭河源於此名也。”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讀史方輿紀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併入。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臨洮縣

西漢置狄道縣,金置臨洮府,清改狄道州。1913年復改狄道縣,1928年改臨洮縣,以城臨洮河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洮河,出洮州衛西傾山,經衛南,東北流經岷州衛北,又折而北入臨洮府西南境。盤束山中千數百里,始經府城南,又西北入蘭州境,合湟水注於黃河。”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漳縣

東漢置障縣,以地處塞上險要處,築城以為障蔽也。北魏改彰縣,唐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改武陽縣,中宗神龍初復故,廣德後陷入吐蕃,北宋置鹽川鎮,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漳縣。明洪武年間因“漳水瀠洄潤地、寶井便民裕國”而改名漳縣至今。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岷縣

古稱岷州,因境內有岷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後,改岷州為岷縣。岷縣盛產當歸等多種中藥材,素有“千年藥鄉”之稱。

西魏置溢樂縣,並置岷州,1913年改岷縣。以岷山得名,岷山為長江、黃河分水嶺。“岷”通“泯”,《集韻》:“泫泯,混合也。”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定西市各縣區的歷史得名由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