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北部,簡稱新,首府烏魯木齊市。古稱西域,漢神爵二年(前60年)於輪臺設西域都護府。隋置伊吾、敦煌、鄯善、且末等郡。唐設北庭、安西二都護府。元先後設別失八里、阿力麻裡等行省。明設哈密衛。清乾隆時設伊犁將軍府,統轄天山南北路,以其故土新歸,故習慣上稱為“新疆”;光緒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轄4個地級市、5個地區、5個自治州,13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62個縣、6個自治縣。

【烏魯木齊市】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烏魯木齊廳,三十八年(1773年)升迪化直隸州,光緒十二年(1886年)改迪化府,並置迪化縣。1913年廢府為縣,1945年析迪化縣設迪化市,1953年改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

【天山區】1957年設天山區。以天山得名,“天山”意即聳入雲天之山。

【沙依巴克區】1957年改第三區為沙依巴克區。“沙依巴克”,維吾爾語意為“戈壁灘上的花園”。

【新市區】1980年由沙依巴克區析設新市區。

【水磨溝區】1961年設水磨溝區。以境內水磨溝得名。

【頭屯河區】1961年設頭屯河區。以西鄰頭屯河得名。

【達阪城區】2002年改南泉區為達阪城區。以駐地達阪城鎮得名。“達阪”,突厥語意為“山口”,因地在天山後溝峽谷之北口,故名。

【米東區】1928年設乾德縣,1953年改米泉縣,以地多泉水且盛產稻米而得名。1996年改米泉市,2007年與東山區合設米東區。

【烏魯木齊縣】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置迪化縣。1953年改烏魯木齊縣。

【克拉瑪依市】

1958年設市。以黑油山(瀝青丘)得名。“克拉瑪依”,維吾爾語意為“黑油”。1982年升地級市,後降縣級市,1990年復為地級市。

【克拉瑪依區】1990年設地級克拉瑪依市,原同名縣級市改置克拉瑪依區。

【獨山子區】1990年設獨山子區。以獨山得名,獨山因獨立於戈壁之中得名。獨山子,哈薩克語稱為“瑪依塔克”,意為“油山”。

【白鹼灘區】1956年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見遍地茫茫鹽鹼,因取名“白鹼灘”。1982年設白鹼灘區,1984年撤,1991年復設。

【烏爾禾區】該地從前草木叢生,當地蒙古族牧民以下套獲取獵物為生,因名該地為“烏爾禾”,蒙古語意為“套子”。1982年設烏爾禾區。

【吐魯番市】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交河縣。以交河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河水交流繞斷崖下。”後沒於吐蕃。元設吐魯番萬戶府,清光緒十二年(1786)改直隸廳。1913年改縣,1984年設市,2015年升地級市。《西域同文志》:吐魯番,“回語積水之謂”。

【高昌區】晉置高昌郡,北魏屬高昌國。2015年改縣級吐魯番市為高昌區。

【鄯善縣】西漢為樓蘭國,後為鄯善國。據《讀史方輿紀要》:“元鳳四年(前77年)大將軍霍光遣傅介子刺殺其王安歸,更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鄯善。”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鄯善縣。以鄯善國得名。

【托克遜縣】1929年析吐魯番縣置設治局,1944年改縣。《西域同文志》:“回語,托克三,九十數也。九十戶居之,故名。轉音為托克遜。”

【哈密市】

古稱昆莫,漢稱伊吾,北魏置伊吾郡,唐為伊州。蒙古憲宗時改哈密力。明永樂二年(1404年)設哈密衛,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哈密廳,光緒十年(1884年)改直隸廳。1950年改設哈密專區,1970年改哈密地區。以駐地哈密市得名。2016年改地級市。

【伊州區】隋為伊吾郡治,唐為伊州治,明置哈密衛,清改直隸廳。1913年改哈密縣,1977年設哈密市,1983年哈密縣併入。《西域同文志》:哈密“回語,哈勒密勒之轉音。哈勒,瞭望之謂;密勒,墩臺也。地有瞭臺,故名。”2016年改縣級哈密市設伊州區。

【伊吾縣】唐貞觀四年(630年)置伊吾縣,為伊州治,安史之亂後廢入吐蕃。1937年析哈密縣置伊吾設治局,1944年升伊吾縣。“伊吾”,哈薩克語意為“中間”。

【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唐屬蒲類縣,清置巴里坤廳,後改鎮西府(後又改廳)。1913年改鎮西縣,1953年改巴裡坤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巴里坤湖得名。“巴里坤”,突厥語意為“虎湖”。

【阿克蘇地區】

西漢時為姑墨國,魏晉南北朝時隸於龜茲。隋為西突厥所制。唐隸龜茲都督府。宋屬西州回鶻地。明為吐魯番王地。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阿克蘇道。1928年改阿克蘇行政區,1950年設阿克蘇地區。“阿克蘇”,維吾爾語意為“白水”。

【阿克蘇市】清光緒十年(1884年)設溫宿直隸州,1902年升溫宿府,1913年改阿克蘇縣。因阿克蘇河得名,河水呈青白色。1983年改設市。

【溫宿縣】漢姑墨國地。唐置姑墨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溫宿縣。以阿克蘇河流貫得名。“溫宿”,突厥語意為“白水”。

【庫車縣】漢龜茲國地。唐置龜茲都督府,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庫車直隸州。1913年改縣。以庫車河得名。“庫車”系“龜茲”異譯。

【沙雅縣】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以沙雁爾回莊置沙雅縣。

【新和縣】1930年析庫車縣置托克蘇縣,1944年改新和縣。取吉祥之意。

【拜城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拜城縣。“拜城”,維吾爾語為富有之城。

【烏什縣】漢為溫宿地。清光緒九年(1883年)設烏什直隸廳,1913年改烏什縣。“烏什”,維吾爾語意為“山石突出”,以境內烏赤山得名。

【阿瓦提縣】1930年析阿克蘇縣置阿瓦提縣。“阿瓦提”,突厥語意為“繁榮”。

【柯坪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柯坪縣佐,1930年置柯坪縣。以境內柯坪山得名。柯坪,傳說為“洪水”或“地窩子”之意。

【喀什地區】

漢初為疏勒、蒲犁、莎車等諸國地,後隸於西域都護府。五代至宋先後為喀喇汗王朝和西遼所轄。清光緒十年(1884年)置喀什噶爾道, 1956年設喀什專區,1971年改喀什地區。“喀什”系“喀什噶爾”之省音,突厥語意“玉山”。

【喀什市】1952年由疏附縣析置喀什市。“喀什”系“喀什噶爾”之省音,突厥語為“玉山”。

【疏附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疏附縣。“疏附”,維吾爾語意為“喀什舊城”。

【疏勒縣】漢為疏勒國地,清光緒八年置疏勒直隸州,二十八年(1902年)升為府。1913年改疏勒縣。以疏勒河得名。“疏勒”系“粟特”音轉,因途經絲綢之路的粟特人而得名,古伊朗語意為“聖地”。

【英吉沙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英吉沙爾直隸廳,1913年改設英吉沙縣。“英吉沙”,維吾爾語意為“新城”。

【澤普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析葉城縣置澤普縣,翌年改皮山縣,1922年復置澤普縣。以澤勒普善河得名,為葉爾羌河上、中游一段。

【莎車縣】漢為莎車國地。清光緒二十四年置莎車直隸州,二十八年(1902年)升莎車府,1913年改莎車縣。以古莎車國得名。

【葉城縣】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葉城縣。以葉爾羌河得名。據《西域水道記》,“葉爾羌”,突厥語意為“土地寬廣”。

【麥蓋提縣】1922年析巴楚縣置麥蓋提縣。以設治於麥蓋提莊而得名。

【嶽普湖縣】1940年析疏勒、英吉沙、伽師等縣置嶽普湖設治局,1943年改嶽普湖縣。以嶽普湖得名。

【伽師縣】漢為疏勒國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伽師縣。以伽師河得名。“伽師”似為“喀什”同詞異譯,突厥語意為“玉”。

【巴楚縣】唐建巴爾楚克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巴楚州,1913年改巴楚縣。《西域同文志》:“回語。楚克,全有也,地饒水草,故名。”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漢屬西域都護,唐設蔥嶺守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蒲犁廳。1913年改蒲犁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古城堡得名。“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語意為“石頭城”。

【和田地區】

漢初為皮山、于闐等國,後隸西域都護府。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元至元年間設宣慰司元帥府。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1920年設和闐道,1928年改和闐行政區。1950年改和闐專區。1971年改和田地區。

【和田市】1983年由和田縣析設和田市。

【和田縣】漢于闐國地,清設和闐直隸州。“和闐”或謂系藏語,意“玉邑”。1913改和闐縣,1959年簡改為和田縣。

【墨玉縣】1919年由和闐縣(今和田縣)析置墨玉縣。以喀拉喀什河而得名。“喀拉喀什”,突厥語意為“墨玉”。以產墨玉得名。

【皮山縣】漢皮山國地。唐設皮山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皮山縣。《西域同文志》:“皮什南,回語。物之熟者曰皮什南,餅餌之屬。”

【洛浦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洛浦縣。“洛浦”或為“羅布”同名異譯。

【策勒縣】1929年析于闐縣置策勒縣。以清代時縣城為齊爾拉村(又名策勒村)得名。《西域同文志》,“齊爾拉”為回語,意為“引水入境”。

【于田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於闐縣,以漢于闐國為名,于闐為古代尉遲部落名。1959年簡改為于田縣。

【民豐縣】1945年析和闐縣置民豐設治局,1946年改民豐縣。

【昌吉回族自治州】

漢屬西域都護,唐隸北庭都護府,清隸迪化府。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州。“昌吉”,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場圃”。

【昌吉市】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置昌吉縣,1983年改設市。據《西域水道記》,“昌吉”,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場圃”。

【阜康市】清初設阜康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縣,1992年改設市。

【呼圖壁縣】1913年析昌吉縣置呼圖壁縣,以呼圖壁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呼圖壁”,準噶爾語意為“吉祥”。

【瑪納斯縣】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置綏來縣,1953年改瑪納斯縣。以瑪納斯河得名。據《西域水道記》,“瑪納斯”,蒙古語意“巡邏者”。

【奇臺縣】清乾隆二十四年建奇台堡,四十一年(1776年)置奇臺縣。

【吉木薩爾縣】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置金滿縣,長安二年(702年)置北庭都護府。元置別失八里元帥府。清初設吉木薩爾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孚遠縣,1953年改吉木薩爾縣。“吉木”系“金滿”音譯;“薩爾”,突厥語意為“城”。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1930年析奇臺縣置木壘河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木壘河得名。“木壘”系匈奴語“蒲類”音轉。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漢屬西域都護府,唐設雙河都督府,清置精河廳。1955年設自治州,以博爾塔拉河得名。“博爾塔拉”,準噶爾語為“青色草原”。

【博樂市】公元12世紀耶律大石建西遼後築建勃羅城。1920年析精河縣置博樂縣,以博爾塔拉河得名。1985年改設博樂市。

【阿拉山口市】1990年設阿拉山口口岸,山口處阿拉套山與巴爾魯克山之間。“阿拉”,突厥語意為“花木”。2012年改阿拉山口市。

【精河縣】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置精河直隸廳,1913年改置精河縣。以精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精”系準噶爾語,意為“蒸甑”。

【溫泉縣】1938年設溫泉設治局,1942年升設縣。以境內多溫泉而得名。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北部,簡稱新,首府烏魯木齊市。古稱西域,漢神爵二年(前60年)於輪臺設西域都護府。隋置伊吾、敦煌、鄯善、且末等郡。唐設北庭、安西二都護府。元先後設別失八里、阿力麻裡等行省。明設哈密衛。清乾隆時設伊犁將軍府,統轄天山南北路,以其故土新歸,故習慣上稱為“新疆”;光緒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轄4個地級市、5個地區、5個自治州,13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62個縣、6個自治縣。

【烏魯木齊市】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烏魯木齊廳,三十八年(1773年)升迪化直隸州,光緒十二年(1886年)改迪化府,並置迪化縣。1913年廢府為縣,1945年析迪化縣設迪化市,1953年改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

【天山區】1957年設天山區。以天山得名,“天山”意即聳入雲天之山。

【沙依巴克區】1957年改第三區為沙依巴克區。“沙依巴克”,維吾爾語意為“戈壁灘上的花園”。

【新市區】1980年由沙依巴克區析設新市區。

【水磨溝區】1961年設水磨溝區。以境內水磨溝得名。

【頭屯河區】1961年設頭屯河區。以西鄰頭屯河得名。

【達阪城區】2002年改南泉區為達阪城區。以駐地達阪城鎮得名。“達阪”,突厥語意為“山口”,因地在天山後溝峽谷之北口,故名。

【米東區】1928年設乾德縣,1953年改米泉縣,以地多泉水且盛產稻米而得名。1996年改米泉市,2007年與東山區合設米東區。

【烏魯木齊縣】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置迪化縣。1953年改烏魯木齊縣。

【克拉瑪依市】

1958年設市。以黑油山(瀝青丘)得名。“克拉瑪依”,維吾爾語意為“黑油”。1982年升地級市,後降縣級市,1990年復為地級市。

【克拉瑪依區】1990年設地級克拉瑪依市,原同名縣級市改置克拉瑪依區。

【獨山子區】1990年設獨山子區。以獨山得名,獨山因獨立於戈壁之中得名。獨山子,哈薩克語稱為“瑪依塔克”,意為“油山”。

【白鹼灘區】1956年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見遍地茫茫鹽鹼,因取名“白鹼灘”。1982年設白鹼灘區,1984年撤,1991年復設。

【烏爾禾區】該地從前草木叢生,當地蒙古族牧民以下套獲取獵物為生,因名該地為“烏爾禾”,蒙古語意為“套子”。1982年設烏爾禾區。

【吐魯番市】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交河縣。以交河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河水交流繞斷崖下。”後沒於吐蕃。元設吐魯番萬戶府,清光緒十二年(1786)改直隸廳。1913年改縣,1984年設市,2015年升地級市。《西域同文志》:吐魯番,“回語積水之謂”。

【高昌區】晉置高昌郡,北魏屬高昌國。2015年改縣級吐魯番市為高昌區。

【鄯善縣】西漢為樓蘭國,後為鄯善國。據《讀史方輿紀要》:“元鳳四年(前77年)大將軍霍光遣傅介子刺殺其王安歸,更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鄯善。”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鄯善縣。以鄯善國得名。

【托克遜縣】1929年析吐魯番縣置設治局,1944年改縣。《西域同文志》:“回語,托克三,九十數也。九十戶居之,故名。轉音為托克遜。”

【哈密市】

古稱昆莫,漢稱伊吾,北魏置伊吾郡,唐為伊州。蒙古憲宗時改哈密力。明永樂二年(1404年)設哈密衛,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哈密廳,光緒十年(1884年)改直隸廳。1950年改設哈密專區,1970年改哈密地區。以駐地哈密市得名。2016年改地級市。

【伊州區】隋為伊吾郡治,唐為伊州治,明置哈密衛,清改直隸廳。1913年改哈密縣,1977年設哈密市,1983年哈密縣併入。《西域同文志》:哈密“回語,哈勒密勒之轉音。哈勒,瞭望之謂;密勒,墩臺也。地有瞭臺,故名。”2016年改縣級哈密市設伊州區。

【伊吾縣】唐貞觀四年(630年)置伊吾縣,為伊州治,安史之亂後廢入吐蕃。1937年析哈密縣置伊吾設治局,1944年升伊吾縣。“伊吾”,哈薩克語意為“中間”。

【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唐屬蒲類縣,清置巴里坤廳,後改鎮西府(後又改廳)。1913年改鎮西縣,1953年改巴裡坤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巴里坤湖得名。“巴里坤”,突厥語意為“虎湖”。

【阿克蘇地區】

西漢時為姑墨國,魏晉南北朝時隸於龜茲。隋為西突厥所制。唐隸龜茲都督府。宋屬西州回鶻地。明為吐魯番王地。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阿克蘇道。1928年改阿克蘇行政區,1950年設阿克蘇地區。“阿克蘇”,維吾爾語意為“白水”。

【阿克蘇市】清光緒十年(1884年)設溫宿直隸州,1902年升溫宿府,1913年改阿克蘇縣。因阿克蘇河得名,河水呈青白色。1983年改設市。

【溫宿縣】漢姑墨國地。唐置姑墨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溫宿縣。以阿克蘇河流貫得名。“溫宿”,突厥語意為“白水”。

【庫車縣】漢龜茲國地。唐置龜茲都督府,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庫車直隸州。1913年改縣。以庫車河得名。“庫車”系“龜茲”異譯。

【沙雅縣】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以沙雁爾回莊置沙雅縣。

【新和縣】1930年析庫車縣置托克蘇縣,1944年改新和縣。取吉祥之意。

【拜城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拜城縣。“拜城”,維吾爾語為富有之城。

【烏什縣】漢為溫宿地。清光緒九年(1883年)設烏什直隸廳,1913年改烏什縣。“烏什”,維吾爾語意為“山石突出”,以境內烏赤山得名。

【阿瓦提縣】1930年析阿克蘇縣置阿瓦提縣。“阿瓦提”,突厥語意為“繁榮”。

【柯坪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柯坪縣佐,1930年置柯坪縣。以境內柯坪山得名。柯坪,傳說為“洪水”或“地窩子”之意。

【喀什地區】

漢初為疏勒、蒲犁、莎車等諸國地,後隸於西域都護府。五代至宋先後為喀喇汗王朝和西遼所轄。清光緒十年(1884年)置喀什噶爾道, 1956年設喀什專區,1971年改喀什地區。“喀什”系“喀什噶爾”之省音,突厥語意“玉山”。

【喀什市】1952年由疏附縣析置喀什市。“喀什”系“喀什噶爾”之省音,突厥語為“玉山”。

【疏附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疏附縣。“疏附”,維吾爾語意為“喀什舊城”。

【疏勒縣】漢為疏勒國地,清光緒八年置疏勒直隸州,二十八年(1902年)升為府。1913年改疏勒縣。以疏勒河得名。“疏勒”系“粟特”音轉,因途經絲綢之路的粟特人而得名,古伊朗語意為“聖地”。

【英吉沙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英吉沙爾直隸廳,1913年改設英吉沙縣。“英吉沙”,維吾爾語意為“新城”。

【澤普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析葉城縣置澤普縣,翌年改皮山縣,1922年復置澤普縣。以澤勒普善河得名,為葉爾羌河上、中游一段。

【莎車縣】漢為莎車國地。清光緒二十四年置莎車直隸州,二十八年(1902年)升莎車府,1913年改莎車縣。以古莎車國得名。

【葉城縣】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葉城縣。以葉爾羌河得名。據《西域水道記》,“葉爾羌”,突厥語意為“土地寬廣”。

【麥蓋提縣】1922年析巴楚縣置麥蓋提縣。以設治於麥蓋提莊而得名。

【嶽普湖縣】1940年析疏勒、英吉沙、伽師等縣置嶽普湖設治局,1943年改嶽普湖縣。以嶽普湖得名。

【伽師縣】漢為疏勒國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伽師縣。以伽師河得名。“伽師”似為“喀什”同詞異譯,突厥語意為“玉”。

【巴楚縣】唐建巴爾楚克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巴楚州,1913年改巴楚縣。《西域同文志》:“回語。楚克,全有也,地饒水草,故名。”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漢屬西域都護,唐設蔥嶺守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蒲犁廳。1913年改蒲犁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古城堡得名。“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語意為“石頭城”。

【和田地區】

漢初為皮山、于闐等國,後隸西域都護府。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元至元年間設宣慰司元帥府。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1920年設和闐道,1928年改和闐行政區。1950年改和闐專區。1971年改和田地區。

【和田市】1983年由和田縣析設和田市。

【和田縣】漢于闐國地,清設和闐直隸州。“和闐”或謂系藏語,意“玉邑”。1913改和闐縣,1959年簡改為和田縣。

【墨玉縣】1919年由和闐縣(今和田縣)析置墨玉縣。以喀拉喀什河而得名。“喀拉喀什”,突厥語意為“墨玉”。以產墨玉得名。

【皮山縣】漢皮山國地。唐設皮山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皮山縣。《西域同文志》:“皮什南,回語。物之熟者曰皮什南,餅餌之屬。”

【洛浦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洛浦縣。“洛浦”或為“羅布”同名異譯。

【策勒縣】1929年析于闐縣置策勒縣。以清代時縣城為齊爾拉村(又名策勒村)得名。《西域同文志》,“齊爾拉”為回語,意為“引水入境”。

【于田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於闐縣,以漢于闐國為名,于闐為古代尉遲部落名。1959年簡改為于田縣。

【民豐縣】1945年析和闐縣置民豐設治局,1946年改民豐縣。

【昌吉回族自治州】

漢屬西域都護,唐隸北庭都護府,清隸迪化府。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州。“昌吉”,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場圃”。

【昌吉市】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置昌吉縣,1983年改設市。據《西域水道記》,“昌吉”,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場圃”。

【阜康市】清初設阜康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縣,1992年改設市。

【呼圖壁縣】1913年析昌吉縣置呼圖壁縣,以呼圖壁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呼圖壁”,準噶爾語意為“吉祥”。

【瑪納斯縣】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置綏來縣,1953年改瑪納斯縣。以瑪納斯河得名。據《西域水道記》,“瑪納斯”,蒙古語意“巡邏者”。

【奇臺縣】清乾隆二十四年建奇台堡,四十一年(1776年)置奇臺縣。

【吉木薩爾縣】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置金滿縣,長安二年(702年)置北庭都護府。元置別失八里元帥府。清初設吉木薩爾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孚遠縣,1953年改吉木薩爾縣。“吉木”系“金滿”音譯;“薩爾”,突厥語意為“城”。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1930年析奇臺縣置木壘河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木壘河得名。“木壘”系匈奴語“蒲類”音轉。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漢屬西域都護府,唐設雙河都督府,清置精河廳。1955年設自治州,以博爾塔拉河得名。“博爾塔拉”,準噶爾語為“青色草原”。

【博樂市】公元12世紀耶律大石建西遼後築建勃羅城。1920年析精河縣置博樂縣,以博爾塔拉河得名。1985年改設博樂市。

【阿拉山口市】1990年設阿拉山口口岸,山口處阿拉套山與巴爾魯克山之間。“阿拉”,突厥語意為“花木”。2012年改阿拉山口市。

【精河縣】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置精河直隸廳,1913年改置精河縣。以精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精”系準噶爾語,意為“蒸甑”。

【溫泉縣】1938年設溫泉設治局,1942年升設縣。以境內多溫泉而得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北部,簡稱新,首府烏魯木齊市。古稱西域,漢神爵二年(前60年)於輪臺設西域都護府。隋置伊吾、敦煌、鄯善、且末等郡。唐設北庭、安西二都護府。元先後設別失八里、阿力麻裡等行省。明設哈密衛。清乾隆時設伊犁將軍府,統轄天山南北路,以其故土新歸,故習慣上稱為“新疆”;光緒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轄4個地級市、5個地區、5個自治州,13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62個縣、6個自治縣。

【烏魯木齊市】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烏魯木齊廳,三十八年(1773年)升迪化直隸州,光緒十二年(1886年)改迪化府,並置迪化縣。1913年廢府為縣,1945年析迪化縣設迪化市,1953年改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

【天山區】1957年設天山區。以天山得名,“天山”意即聳入雲天之山。

【沙依巴克區】1957年改第三區為沙依巴克區。“沙依巴克”,維吾爾語意為“戈壁灘上的花園”。

【新市區】1980年由沙依巴克區析設新市區。

【水磨溝區】1961年設水磨溝區。以境內水磨溝得名。

【頭屯河區】1961年設頭屯河區。以西鄰頭屯河得名。

【達阪城區】2002年改南泉區為達阪城區。以駐地達阪城鎮得名。“達阪”,突厥語意為“山口”,因地在天山後溝峽谷之北口,故名。

【米東區】1928年設乾德縣,1953年改米泉縣,以地多泉水且盛產稻米而得名。1996年改米泉市,2007年與東山區合設米東區。

【烏魯木齊縣】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置迪化縣。1953年改烏魯木齊縣。

【克拉瑪依市】

1958年設市。以黑油山(瀝青丘)得名。“克拉瑪依”,維吾爾語意為“黑油”。1982年升地級市,後降縣級市,1990年復為地級市。

【克拉瑪依區】1990年設地級克拉瑪依市,原同名縣級市改置克拉瑪依區。

【獨山子區】1990年設獨山子區。以獨山得名,獨山因獨立於戈壁之中得名。獨山子,哈薩克語稱為“瑪依塔克”,意為“油山”。

【白鹼灘區】1956年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見遍地茫茫鹽鹼,因取名“白鹼灘”。1982年設白鹼灘區,1984年撤,1991年復設。

【烏爾禾區】該地從前草木叢生,當地蒙古族牧民以下套獲取獵物為生,因名該地為“烏爾禾”,蒙古語意為“套子”。1982年設烏爾禾區。

【吐魯番市】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交河縣。以交河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河水交流繞斷崖下。”後沒於吐蕃。元設吐魯番萬戶府,清光緒十二年(1786)改直隸廳。1913年改縣,1984年設市,2015年升地級市。《西域同文志》:吐魯番,“回語積水之謂”。

【高昌區】晉置高昌郡,北魏屬高昌國。2015年改縣級吐魯番市為高昌區。

【鄯善縣】西漢為樓蘭國,後為鄯善國。據《讀史方輿紀要》:“元鳳四年(前77年)大將軍霍光遣傅介子刺殺其王安歸,更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鄯善。”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鄯善縣。以鄯善國得名。

【托克遜縣】1929年析吐魯番縣置設治局,1944年改縣。《西域同文志》:“回語,托克三,九十數也。九十戶居之,故名。轉音為托克遜。”

【哈密市】

古稱昆莫,漢稱伊吾,北魏置伊吾郡,唐為伊州。蒙古憲宗時改哈密力。明永樂二年(1404年)設哈密衛,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哈密廳,光緒十年(1884年)改直隸廳。1950年改設哈密專區,1970年改哈密地區。以駐地哈密市得名。2016年改地級市。

【伊州區】隋為伊吾郡治,唐為伊州治,明置哈密衛,清改直隸廳。1913年改哈密縣,1977年設哈密市,1983年哈密縣併入。《西域同文志》:哈密“回語,哈勒密勒之轉音。哈勒,瞭望之謂;密勒,墩臺也。地有瞭臺,故名。”2016年改縣級哈密市設伊州區。

【伊吾縣】唐貞觀四年(630年)置伊吾縣,為伊州治,安史之亂後廢入吐蕃。1937年析哈密縣置伊吾設治局,1944年升伊吾縣。“伊吾”,哈薩克語意為“中間”。

【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唐屬蒲類縣,清置巴里坤廳,後改鎮西府(後又改廳)。1913年改鎮西縣,1953年改巴裡坤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巴里坤湖得名。“巴里坤”,突厥語意為“虎湖”。

【阿克蘇地區】

西漢時為姑墨國,魏晉南北朝時隸於龜茲。隋為西突厥所制。唐隸龜茲都督府。宋屬西州回鶻地。明為吐魯番王地。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阿克蘇道。1928年改阿克蘇行政區,1950年設阿克蘇地區。“阿克蘇”,維吾爾語意為“白水”。

【阿克蘇市】清光緒十年(1884年)設溫宿直隸州,1902年升溫宿府,1913年改阿克蘇縣。因阿克蘇河得名,河水呈青白色。1983年改設市。

【溫宿縣】漢姑墨國地。唐置姑墨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溫宿縣。以阿克蘇河流貫得名。“溫宿”,突厥語意為“白水”。

【庫車縣】漢龜茲國地。唐置龜茲都督府,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庫車直隸州。1913年改縣。以庫車河得名。“庫車”系“龜茲”異譯。

【沙雅縣】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以沙雁爾回莊置沙雅縣。

【新和縣】1930年析庫車縣置托克蘇縣,1944年改新和縣。取吉祥之意。

【拜城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拜城縣。“拜城”,維吾爾語為富有之城。

【烏什縣】漢為溫宿地。清光緒九年(1883年)設烏什直隸廳,1913年改烏什縣。“烏什”,維吾爾語意為“山石突出”,以境內烏赤山得名。

【阿瓦提縣】1930年析阿克蘇縣置阿瓦提縣。“阿瓦提”,突厥語意為“繁榮”。

【柯坪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柯坪縣佐,1930年置柯坪縣。以境內柯坪山得名。柯坪,傳說為“洪水”或“地窩子”之意。

【喀什地區】

漢初為疏勒、蒲犁、莎車等諸國地,後隸於西域都護府。五代至宋先後為喀喇汗王朝和西遼所轄。清光緒十年(1884年)置喀什噶爾道, 1956年設喀什專區,1971年改喀什地區。“喀什”系“喀什噶爾”之省音,突厥語意“玉山”。

【喀什市】1952年由疏附縣析置喀什市。“喀什”系“喀什噶爾”之省音,突厥語為“玉山”。

【疏附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疏附縣。“疏附”,維吾爾語意為“喀什舊城”。

【疏勒縣】漢為疏勒國地,清光緒八年置疏勒直隸州,二十八年(1902年)升為府。1913年改疏勒縣。以疏勒河得名。“疏勒”系“粟特”音轉,因途經絲綢之路的粟特人而得名,古伊朗語意為“聖地”。

【英吉沙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英吉沙爾直隸廳,1913年改設英吉沙縣。“英吉沙”,維吾爾語意為“新城”。

【澤普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析葉城縣置澤普縣,翌年改皮山縣,1922年復置澤普縣。以澤勒普善河得名,為葉爾羌河上、中游一段。

【莎車縣】漢為莎車國地。清光緒二十四年置莎車直隸州,二十八年(1902年)升莎車府,1913年改莎車縣。以古莎車國得名。

【葉城縣】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葉城縣。以葉爾羌河得名。據《西域水道記》,“葉爾羌”,突厥語意為“土地寬廣”。

【麥蓋提縣】1922年析巴楚縣置麥蓋提縣。以設治於麥蓋提莊而得名。

【嶽普湖縣】1940年析疏勒、英吉沙、伽師等縣置嶽普湖設治局,1943年改嶽普湖縣。以嶽普湖得名。

【伽師縣】漢為疏勒國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伽師縣。以伽師河得名。“伽師”似為“喀什”同詞異譯,突厥語意為“玉”。

【巴楚縣】唐建巴爾楚克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巴楚州,1913年改巴楚縣。《西域同文志》:“回語。楚克,全有也,地饒水草,故名。”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漢屬西域都護,唐設蔥嶺守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蒲犁廳。1913年改蒲犁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古城堡得名。“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語意為“石頭城”。

【和田地區】

漢初為皮山、于闐等國,後隸西域都護府。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元至元年間設宣慰司元帥府。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1920年設和闐道,1928年改和闐行政區。1950年改和闐專區。1971年改和田地區。

【和田市】1983年由和田縣析設和田市。

【和田縣】漢于闐國地,清設和闐直隸州。“和闐”或謂系藏語,意“玉邑”。1913改和闐縣,1959年簡改為和田縣。

【墨玉縣】1919年由和闐縣(今和田縣)析置墨玉縣。以喀拉喀什河而得名。“喀拉喀什”,突厥語意為“墨玉”。以產墨玉得名。

【皮山縣】漢皮山國地。唐設皮山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皮山縣。《西域同文志》:“皮什南,回語。物之熟者曰皮什南,餅餌之屬。”

【洛浦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洛浦縣。“洛浦”或為“羅布”同名異譯。

【策勒縣】1929年析于闐縣置策勒縣。以清代時縣城為齊爾拉村(又名策勒村)得名。《西域同文志》,“齊爾拉”為回語,意為“引水入境”。

【于田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於闐縣,以漢于闐國為名,于闐為古代尉遲部落名。1959年簡改為于田縣。

【民豐縣】1945年析和闐縣置民豐設治局,1946年改民豐縣。

【昌吉回族自治州】

漢屬西域都護,唐隸北庭都護府,清隸迪化府。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州。“昌吉”,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場圃”。

【昌吉市】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置昌吉縣,1983年改設市。據《西域水道記》,“昌吉”,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場圃”。

【阜康市】清初設阜康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縣,1992年改設市。

【呼圖壁縣】1913年析昌吉縣置呼圖壁縣,以呼圖壁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呼圖壁”,準噶爾語意為“吉祥”。

【瑪納斯縣】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置綏來縣,1953年改瑪納斯縣。以瑪納斯河得名。據《西域水道記》,“瑪納斯”,蒙古語意“巡邏者”。

【奇臺縣】清乾隆二十四年建奇台堡,四十一年(1776年)置奇臺縣。

【吉木薩爾縣】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置金滿縣,長安二年(702年)置北庭都護府。元置別失八里元帥府。清初設吉木薩爾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孚遠縣,1953年改吉木薩爾縣。“吉木”系“金滿”音譯;“薩爾”,突厥語意為“城”。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1930年析奇臺縣置木壘河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木壘河得名。“木壘”系匈奴語“蒲類”音轉。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漢屬西域都護府,唐設雙河都督府,清置精河廳。1955年設自治州,以博爾塔拉河得名。“博爾塔拉”,準噶爾語為“青色草原”。

【博樂市】公元12世紀耶律大石建西遼後築建勃羅城。1920年析精河縣置博樂縣,以博爾塔拉河得名。1985年改設博樂市。

【阿拉山口市】1990年設阿拉山口口岸,山口處阿拉套山與巴爾魯克山之間。“阿拉”,突厥語意為“花木”。2012年改阿拉山口市。

【精河縣】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置精河直隸廳,1913年改置精河縣。以精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精”系準噶爾語,意為“蒸甑”。

【溫泉縣】1938年設溫泉設治局,1942年升設縣。以境內多溫泉而得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北部,簡稱新,首府烏魯木齊市。古稱西域,漢神爵二年(前60年)於輪臺設西域都護府。隋置伊吾、敦煌、鄯善、且末等郡。唐設北庭、安西二都護府。元先後設別失八里、阿力麻裡等行省。明設哈密衛。清乾隆時設伊犁將軍府,統轄天山南北路,以其故土新歸,故習慣上稱為“新疆”;光緒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轄4個地級市、5個地區、5個自治州,13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62個縣、6個自治縣。

【烏魯木齊市】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烏魯木齊廳,三十八年(1773年)升迪化直隸州,光緒十二年(1886年)改迪化府,並置迪化縣。1913年廢府為縣,1945年析迪化縣設迪化市,1953年改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

【天山區】1957年設天山區。以天山得名,“天山”意即聳入雲天之山。

【沙依巴克區】1957年改第三區為沙依巴克區。“沙依巴克”,維吾爾語意為“戈壁灘上的花園”。

【新市區】1980年由沙依巴克區析設新市區。

【水磨溝區】1961年設水磨溝區。以境內水磨溝得名。

【頭屯河區】1961年設頭屯河區。以西鄰頭屯河得名。

【達阪城區】2002年改南泉區為達阪城區。以駐地達阪城鎮得名。“達阪”,突厥語意為“山口”,因地在天山後溝峽谷之北口,故名。

【米東區】1928年設乾德縣,1953年改米泉縣,以地多泉水且盛產稻米而得名。1996年改米泉市,2007年與東山區合設米東區。

【烏魯木齊縣】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置迪化縣。1953年改烏魯木齊縣。

【克拉瑪依市】

1958年設市。以黑油山(瀝青丘)得名。“克拉瑪依”,維吾爾語意為“黑油”。1982年升地級市,後降縣級市,1990年復為地級市。

【克拉瑪依區】1990年設地級克拉瑪依市,原同名縣級市改置克拉瑪依區。

【獨山子區】1990年設獨山子區。以獨山得名,獨山因獨立於戈壁之中得名。獨山子,哈薩克語稱為“瑪依塔克”,意為“油山”。

【白鹼灘區】1956年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見遍地茫茫鹽鹼,因取名“白鹼灘”。1982年設白鹼灘區,1984年撤,1991年復設。

【烏爾禾區】該地從前草木叢生,當地蒙古族牧民以下套獲取獵物為生,因名該地為“烏爾禾”,蒙古語意為“套子”。1982年設烏爾禾區。

【吐魯番市】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交河縣。以交河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河水交流繞斷崖下。”後沒於吐蕃。元設吐魯番萬戶府,清光緒十二年(1786)改直隸廳。1913年改縣,1984年設市,2015年升地級市。《西域同文志》:吐魯番,“回語積水之謂”。

【高昌區】晉置高昌郡,北魏屬高昌國。2015年改縣級吐魯番市為高昌區。

【鄯善縣】西漢為樓蘭國,後為鄯善國。據《讀史方輿紀要》:“元鳳四年(前77年)大將軍霍光遣傅介子刺殺其王安歸,更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鄯善。”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鄯善縣。以鄯善國得名。

【托克遜縣】1929年析吐魯番縣置設治局,1944年改縣。《西域同文志》:“回語,托克三,九十數也。九十戶居之,故名。轉音為托克遜。”

【哈密市】

古稱昆莫,漢稱伊吾,北魏置伊吾郡,唐為伊州。蒙古憲宗時改哈密力。明永樂二年(1404年)設哈密衛,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哈密廳,光緒十年(1884年)改直隸廳。1950年改設哈密專區,1970年改哈密地區。以駐地哈密市得名。2016年改地級市。

【伊州區】隋為伊吾郡治,唐為伊州治,明置哈密衛,清改直隸廳。1913年改哈密縣,1977年設哈密市,1983年哈密縣併入。《西域同文志》:哈密“回語,哈勒密勒之轉音。哈勒,瞭望之謂;密勒,墩臺也。地有瞭臺,故名。”2016年改縣級哈密市設伊州區。

【伊吾縣】唐貞觀四年(630年)置伊吾縣,為伊州治,安史之亂後廢入吐蕃。1937年析哈密縣置伊吾設治局,1944年升伊吾縣。“伊吾”,哈薩克語意為“中間”。

【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唐屬蒲類縣,清置巴里坤廳,後改鎮西府(後又改廳)。1913年改鎮西縣,1953年改巴裡坤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巴里坤湖得名。“巴里坤”,突厥語意為“虎湖”。

【阿克蘇地區】

西漢時為姑墨國,魏晉南北朝時隸於龜茲。隋為西突厥所制。唐隸龜茲都督府。宋屬西州回鶻地。明為吐魯番王地。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阿克蘇道。1928年改阿克蘇行政區,1950年設阿克蘇地區。“阿克蘇”,維吾爾語意為“白水”。

【阿克蘇市】清光緒十年(1884年)設溫宿直隸州,1902年升溫宿府,1913年改阿克蘇縣。因阿克蘇河得名,河水呈青白色。1983年改設市。

【溫宿縣】漢姑墨國地。唐置姑墨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溫宿縣。以阿克蘇河流貫得名。“溫宿”,突厥語意為“白水”。

【庫車縣】漢龜茲國地。唐置龜茲都督府,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庫車直隸州。1913年改縣。以庫車河得名。“庫車”系“龜茲”異譯。

【沙雅縣】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以沙雁爾回莊置沙雅縣。

【新和縣】1930年析庫車縣置托克蘇縣,1944年改新和縣。取吉祥之意。

【拜城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拜城縣。“拜城”,維吾爾語為富有之城。

【烏什縣】漢為溫宿地。清光緒九年(1883年)設烏什直隸廳,1913年改烏什縣。“烏什”,維吾爾語意為“山石突出”,以境內烏赤山得名。

【阿瓦提縣】1930年析阿克蘇縣置阿瓦提縣。“阿瓦提”,突厥語意為“繁榮”。

【柯坪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柯坪縣佐,1930年置柯坪縣。以境內柯坪山得名。柯坪,傳說為“洪水”或“地窩子”之意。

【喀什地區】

漢初為疏勒、蒲犁、莎車等諸國地,後隸於西域都護府。五代至宋先後為喀喇汗王朝和西遼所轄。清光緒十年(1884年)置喀什噶爾道, 1956年設喀什專區,1971年改喀什地區。“喀什”系“喀什噶爾”之省音,突厥語意“玉山”。

【喀什市】1952年由疏附縣析置喀什市。“喀什”系“喀什噶爾”之省音,突厥語為“玉山”。

【疏附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疏附縣。“疏附”,維吾爾語意為“喀什舊城”。

【疏勒縣】漢為疏勒國地,清光緒八年置疏勒直隸州,二十八年(1902年)升為府。1913年改疏勒縣。以疏勒河得名。“疏勒”系“粟特”音轉,因途經絲綢之路的粟特人而得名,古伊朗語意為“聖地”。

【英吉沙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英吉沙爾直隸廳,1913年改設英吉沙縣。“英吉沙”,維吾爾語意為“新城”。

【澤普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析葉城縣置澤普縣,翌年改皮山縣,1922年復置澤普縣。以澤勒普善河得名,為葉爾羌河上、中游一段。

【莎車縣】漢為莎車國地。清光緒二十四年置莎車直隸州,二十八年(1902年)升莎車府,1913年改莎車縣。以古莎車國得名。

【葉城縣】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葉城縣。以葉爾羌河得名。據《西域水道記》,“葉爾羌”,突厥語意為“土地寬廣”。

【麥蓋提縣】1922年析巴楚縣置麥蓋提縣。以設治於麥蓋提莊而得名。

【嶽普湖縣】1940年析疏勒、英吉沙、伽師等縣置嶽普湖設治局,1943年改嶽普湖縣。以嶽普湖得名。

【伽師縣】漢為疏勒國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伽師縣。以伽師河得名。“伽師”似為“喀什”同詞異譯,突厥語意為“玉”。

【巴楚縣】唐建巴爾楚克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巴楚州,1913年改巴楚縣。《西域同文志》:“回語。楚克,全有也,地饒水草,故名。”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漢屬西域都護,唐設蔥嶺守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蒲犁廳。1913年改蒲犁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古城堡得名。“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語意為“石頭城”。

【和田地區】

漢初為皮山、于闐等國,後隸西域都護府。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元至元年間設宣慰司元帥府。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1920年設和闐道,1928年改和闐行政區。1950年改和闐專區。1971年改和田地區。

【和田市】1983年由和田縣析設和田市。

【和田縣】漢于闐國地,清設和闐直隸州。“和闐”或謂系藏語,意“玉邑”。1913改和闐縣,1959年簡改為和田縣。

【墨玉縣】1919年由和闐縣(今和田縣)析置墨玉縣。以喀拉喀什河而得名。“喀拉喀什”,突厥語意為“墨玉”。以產墨玉得名。

【皮山縣】漢皮山國地。唐設皮山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皮山縣。《西域同文志》:“皮什南,回語。物之熟者曰皮什南,餅餌之屬。”

【洛浦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洛浦縣。“洛浦”或為“羅布”同名異譯。

【策勒縣】1929年析于闐縣置策勒縣。以清代時縣城為齊爾拉村(又名策勒村)得名。《西域同文志》,“齊爾拉”為回語,意為“引水入境”。

【于田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於闐縣,以漢于闐國為名,于闐為古代尉遲部落名。1959年簡改為于田縣。

【民豐縣】1945年析和闐縣置民豐設治局,1946年改民豐縣。

【昌吉回族自治州】

漢屬西域都護,唐隸北庭都護府,清隸迪化府。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州。“昌吉”,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場圃”。

【昌吉市】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置昌吉縣,1983年改設市。據《西域水道記》,“昌吉”,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場圃”。

【阜康市】清初設阜康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縣,1992年改設市。

【呼圖壁縣】1913年析昌吉縣置呼圖壁縣,以呼圖壁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呼圖壁”,準噶爾語意為“吉祥”。

【瑪納斯縣】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置綏來縣,1953年改瑪納斯縣。以瑪納斯河得名。據《西域水道記》,“瑪納斯”,蒙古語意“巡邏者”。

【奇臺縣】清乾隆二十四年建奇台堡,四十一年(1776年)置奇臺縣。

【吉木薩爾縣】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置金滿縣,長安二年(702年)置北庭都護府。元置別失八里元帥府。清初設吉木薩爾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孚遠縣,1953年改吉木薩爾縣。“吉木”系“金滿”音譯;“薩爾”,突厥語意為“城”。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1930年析奇臺縣置木壘河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木壘河得名。“木壘”系匈奴語“蒲類”音轉。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漢屬西域都護府,唐設雙河都督府,清置精河廳。1955年設自治州,以博爾塔拉河得名。“博爾塔拉”,準噶爾語為“青色草原”。

【博樂市】公元12世紀耶律大石建西遼後築建勃羅城。1920年析精河縣置博樂縣,以博爾塔拉河得名。1985年改設博樂市。

【阿拉山口市】1990年設阿拉山口口岸,山口處阿拉套山與巴爾魯克山之間。“阿拉”,突厥語意為“花木”。2012年改阿拉山口市。

【精河縣】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置精河直隸廳,1913年改置精河縣。以精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精”系準噶爾語,意為“蒸甑”。

【溫泉縣】1938年設溫泉設治局,1942年升設縣。以境內多溫泉而得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北部,簡稱新,首府烏魯木齊市。古稱西域,漢神爵二年(前60年)於輪臺設西域都護府。隋置伊吾、敦煌、鄯善、且末等郡。唐設北庭、安西二都護府。元先後設別失八里、阿力麻裡等行省。明設哈密衛。清乾隆時設伊犁將軍府,統轄天山南北路,以其故土新歸,故習慣上稱為“新疆”;光緒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轄4個地級市、5個地區、5個自治州,13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62個縣、6個自治縣。

【烏魯木齊市】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烏魯木齊廳,三十八年(1773年)升迪化直隸州,光緒十二年(1886年)改迪化府,並置迪化縣。1913年廢府為縣,1945年析迪化縣設迪化市,1953年改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

【天山區】1957年設天山區。以天山得名,“天山”意即聳入雲天之山。

【沙依巴克區】1957年改第三區為沙依巴克區。“沙依巴克”,維吾爾語意為“戈壁灘上的花園”。

【新市區】1980年由沙依巴克區析設新市區。

【水磨溝區】1961年設水磨溝區。以境內水磨溝得名。

【頭屯河區】1961年設頭屯河區。以西鄰頭屯河得名。

【達阪城區】2002年改南泉區為達阪城區。以駐地達阪城鎮得名。“達阪”,突厥語意為“山口”,因地在天山後溝峽谷之北口,故名。

【米東區】1928年設乾德縣,1953年改米泉縣,以地多泉水且盛產稻米而得名。1996年改米泉市,2007年與東山區合設米東區。

【烏魯木齊縣】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置迪化縣。1953年改烏魯木齊縣。

【克拉瑪依市】

1958年設市。以黑油山(瀝青丘)得名。“克拉瑪依”,維吾爾語意為“黑油”。1982年升地級市,後降縣級市,1990年復為地級市。

【克拉瑪依區】1990年設地級克拉瑪依市,原同名縣級市改置克拉瑪依區。

【獨山子區】1990年設獨山子區。以獨山得名,獨山因獨立於戈壁之中得名。獨山子,哈薩克語稱為“瑪依塔克”,意為“油山”。

【白鹼灘區】1956年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見遍地茫茫鹽鹼,因取名“白鹼灘”。1982年設白鹼灘區,1984年撤,1991年復設。

【烏爾禾區】該地從前草木叢生,當地蒙古族牧民以下套獲取獵物為生,因名該地為“烏爾禾”,蒙古語意為“套子”。1982年設烏爾禾區。

【吐魯番市】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交河縣。以交河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河水交流繞斷崖下。”後沒於吐蕃。元設吐魯番萬戶府,清光緒十二年(1786)改直隸廳。1913年改縣,1984年設市,2015年升地級市。《西域同文志》:吐魯番,“回語積水之謂”。

【高昌區】晉置高昌郡,北魏屬高昌國。2015年改縣級吐魯番市為高昌區。

【鄯善縣】西漢為樓蘭國,後為鄯善國。據《讀史方輿紀要》:“元鳳四年(前77年)大將軍霍光遣傅介子刺殺其王安歸,更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鄯善。”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鄯善縣。以鄯善國得名。

【托克遜縣】1929年析吐魯番縣置設治局,1944年改縣。《西域同文志》:“回語,托克三,九十數也。九十戶居之,故名。轉音為托克遜。”

【哈密市】

古稱昆莫,漢稱伊吾,北魏置伊吾郡,唐為伊州。蒙古憲宗時改哈密力。明永樂二年(1404年)設哈密衛,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哈密廳,光緒十年(1884年)改直隸廳。1950年改設哈密專區,1970年改哈密地區。以駐地哈密市得名。2016年改地級市。

【伊州區】隋為伊吾郡治,唐為伊州治,明置哈密衛,清改直隸廳。1913年改哈密縣,1977年設哈密市,1983年哈密縣併入。《西域同文志》:哈密“回語,哈勒密勒之轉音。哈勒,瞭望之謂;密勒,墩臺也。地有瞭臺,故名。”2016年改縣級哈密市設伊州區。

【伊吾縣】唐貞觀四年(630年)置伊吾縣,為伊州治,安史之亂後廢入吐蕃。1937年析哈密縣置伊吾設治局,1944年升伊吾縣。“伊吾”,哈薩克語意為“中間”。

【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唐屬蒲類縣,清置巴里坤廳,後改鎮西府(後又改廳)。1913年改鎮西縣,1953年改巴裡坤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巴里坤湖得名。“巴里坤”,突厥語意為“虎湖”。

【阿克蘇地區】

西漢時為姑墨國,魏晉南北朝時隸於龜茲。隋為西突厥所制。唐隸龜茲都督府。宋屬西州回鶻地。明為吐魯番王地。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阿克蘇道。1928年改阿克蘇行政區,1950年設阿克蘇地區。“阿克蘇”,維吾爾語意為“白水”。

【阿克蘇市】清光緒十年(1884年)設溫宿直隸州,1902年升溫宿府,1913年改阿克蘇縣。因阿克蘇河得名,河水呈青白色。1983年改設市。

【溫宿縣】漢姑墨國地。唐置姑墨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溫宿縣。以阿克蘇河流貫得名。“溫宿”,突厥語意為“白水”。

【庫車縣】漢龜茲國地。唐置龜茲都督府,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庫車直隸州。1913年改縣。以庫車河得名。“庫車”系“龜茲”異譯。

【沙雅縣】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以沙雁爾回莊置沙雅縣。

【新和縣】1930年析庫車縣置托克蘇縣,1944年改新和縣。取吉祥之意。

【拜城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拜城縣。“拜城”,維吾爾語為富有之城。

【烏什縣】漢為溫宿地。清光緒九年(1883年)設烏什直隸廳,1913年改烏什縣。“烏什”,維吾爾語意為“山石突出”,以境內烏赤山得名。

【阿瓦提縣】1930年析阿克蘇縣置阿瓦提縣。“阿瓦提”,突厥語意為“繁榮”。

【柯坪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柯坪縣佐,1930年置柯坪縣。以境內柯坪山得名。柯坪,傳說為“洪水”或“地窩子”之意。

【喀什地區】

漢初為疏勒、蒲犁、莎車等諸國地,後隸於西域都護府。五代至宋先後為喀喇汗王朝和西遼所轄。清光緒十年(1884年)置喀什噶爾道, 1956年設喀什專區,1971年改喀什地區。“喀什”系“喀什噶爾”之省音,突厥語意“玉山”。

【喀什市】1952年由疏附縣析置喀什市。“喀什”系“喀什噶爾”之省音,突厥語為“玉山”。

【疏附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疏附縣。“疏附”,維吾爾語意為“喀什舊城”。

【疏勒縣】漢為疏勒國地,清光緒八年置疏勒直隸州,二十八年(1902年)升為府。1913年改疏勒縣。以疏勒河得名。“疏勒”系“粟特”音轉,因途經絲綢之路的粟特人而得名,古伊朗語意為“聖地”。

【英吉沙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英吉沙爾直隸廳,1913年改設英吉沙縣。“英吉沙”,維吾爾語意為“新城”。

【澤普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析葉城縣置澤普縣,翌年改皮山縣,1922年復置澤普縣。以澤勒普善河得名,為葉爾羌河上、中游一段。

【莎車縣】漢為莎車國地。清光緒二十四年置莎車直隸州,二十八年(1902年)升莎車府,1913年改莎車縣。以古莎車國得名。

【葉城縣】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葉城縣。以葉爾羌河得名。據《西域水道記》,“葉爾羌”,突厥語意為“土地寬廣”。

【麥蓋提縣】1922年析巴楚縣置麥蓋提縣。以設治於麥蓋提莊而得名。

【嶽普湖縣】1940年析疏勒、英吉沙、伽師等縣置嶽普湖設治局,1943年改嶽普湖縣。以嶽普湖得名。

【伽師縣】漢為疏勒國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伽師縣。以伽師河得名。“伽師”似為“喀什”同詞異譯,突厥語意為“玉”。

【巴楚縣】唐建巴爾楚克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巴楚州,1913年改巴楚縣。《西域同文志》:“回語。楚克,全有也,地饒水草,故名。”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漢屬西域都護,唐設蔥嶺守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蒲犁廳。1913年改蒲犁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古城堡得名。“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語意為“石頭城”。

【和田地區】

漢初為皮山、于闐等國,後隸西域都護府。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元至元年間設宣慰司元帥府。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1920年設和闐道,1928年改和闐行政區。1950年改和闐專區。1971年改和田地區。

【和田市】1983年由和田縣析設和田市。

【和田縣】漢于闐國地,清設和闐直隸州。“和闐”或謂系藏語,意“玉邑”。1913改和闐縣,1959年簡改為和田縣。

【墨玉縣】1919年由和闐縣(今和田縣)析置墨玉縣。以喀拉喀什河而得名。“喀拉喀什”,突厥語意為“墨玉”。以產墨玉得名。

【皮山縣】漢皮山國地。唐設皮山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皮山縣。《西域同文志》:“皮什南,回語。物之熟者曰皮什南,餅餌之屬。”

【洛浦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洛浦縣。“洛浦”或為“羅布”同名異譯。

【策勒縣】1929年析于闐縣置策勒縣。以清代時縣城為齊爾拉村(又名策勒村)得名。《西域同文志》,“齊爾拉”為回語,意為“引水入境”。

【于田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於闐縣,以漢于闐國為名,于闐為古代尉遲部落名。1959年簡改為于田縣。

【民豐縣】1945年析和闐縣置民豐設治局,1946年改民豐縣。

【昌吉回族自治州】

漢屬西域都護,唐隸北庭都護府,清隸迪化府。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州。“昌吉”,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場圃”。

【昌吉市】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置昌吉縣,1983年改設市。據《西域水道記》,“昌吉”,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場圃”。

【阜康市】清初設阜康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縣,1992年改設市。

【呼圖壁縣】1913年析昌吉縣置呼圖壁縣,以呼圖壁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呼圖壁”,準噶爾語意為“吉祥”。

【瑪納斯縣】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置綏來縣,1953年改瑪納斯縣。以瑪納斯河得名。據《西域水道記》,“瑪納斯”,蒙古語意“巡邏者”。

【奇臺縣】清乾隆二十四年建奇台堡,四十一年(1776年)置奇臺縣。

【吉木薩爾縣】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置金滿縣,長安二年(702年)置北庭都護府。元置別失八里元帥府。清初設吉木薩爾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孚遠縣,1953年改吉木薩爾縣。“吉木”系“金滿”音譯;“薩爾”,突厥語意為“城”。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1930年析奇臺縣置木壘河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木壘河得名。“木壘”系匈奴語“蒲類”音轉。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漢屬西域都護府,唐設雙河都督府,清置精河廳。1955年設自治州,以博爾塔拉河得名。“博爾塔拉”,準噶爾語為“青色草原”。

【博樂市】公元12世紀耶律大石建西遼後築建勃羅城。1920年析精河縣置博樂縣,以博爾塔拉河得名。1985年改設博樂市。

【阿拉山口市】1990年設阿拉山口口岸,山口處阿拉套山與巴爾魯克山之間。“阿拉”,突厥語意為“花木”。2012年改阿拉山口市。

【精河縣】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置精河直隸廳,1913年改置精河縣。以精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精”系準噶爾語,意為“蒸甑”。

【溫泉縣】1938年設溫泉設治局,1942年升設縣。以境內多溫泉而得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北部,簡稱新,首府烏魯木齊市。古稱西域,漢神爵二年(前60年)於輪臺設西域都護府。隋置伊吾、敦煌、鄯善、且末等郡。唐設北庭、安西二都護府。元先後設別失八里、阿力麻裡等行省。明設哈密衛。清乾隆時設伊犁將軍府,統轄天山南北路,以其故土新歸,故習慣上稱為“新疆”;光緒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轄4個地級市、5個地區、5個自治州,13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62個縣、6個自治縣。

【烏魯木齊市】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烏魯木齊廳,三十八年(1773年)升迪化直隸州,光緒十二年(1886年)改迪化府,並置迪化縣。1913年廢府為縣,1945年析迪化縣設迪化市,1953年改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

【天山區】1957年設天山區。以天山得名,“天山”意即聳入雲天之山。

【沙依巴克區】1957年改第三區為沙依巴克區。“沙依巴克”,維吾爾語意為“戈壁灘上的花園”。

【新市區】1980年由沙依巴克區析設新市區。

【水磨溝區】1961年設水磨溝區。以境內水磨溝得名。

【頭屯河區】1961年設頭屯河區。以西鄰頭屯河得名。

【達阪城區】2002年改南泉區為達阪城區。以駐地達阪城鎮得名。“達阪”,突厥語意為“山口”,因地在天山後溝峽谷之北口,故名。

【米東區】1928年設乾德縣,1953年改米泉縣,以地多泉水且盛產稻米而得名。1996年改米泉市,2007年與東山區合設米東區。

【烏魯木齊縣】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置迪化縣。1953年改烏魯木齊縣。

【克拉瑪依市】

1958年設市。以黑油山(瀝青丘)得名。“克拉瑪依”,維吾爾語意為“黑油”。1982年升地級市,後降縣級市,1990年復為地級市。

【克拉瑪依區】1990年設地級克拉瑪依市,原同名縣級市改置克拉瑪依區。

【獨山子區】1990年設獨山子區。以獨山得名,獨山因獨立於戈壁之中得名。獨山子,哈薩克語稱為“瑪依塔克”,意為“油山”。

【白鹼灘區】1956年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見遍地茫茫鹽鹼,因取名“白鹼灘”。1982年設白鹼灘區,1984年撤,1991年復設。

【烏爾禾區】該地從前草木叢生,當地蒙古族牧民以下套獲取獵物為生,因名該地為“烏爾禾”,蒙古語意為“套子”。1982年設烏爾禾區。

【吐魯番市】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交河縣。以交河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河水交流繞斷崖下。”後沒於吐蕃。元設吐魯番萬戶府,清光緒十二年(1786)改直隸廳。1913年改縣,1984年設市,2015年升地級市。《西域同文志》:吐魯番,“回語積水之謂”。

【高昌區】晉置高昌郡,北魏屬高昌國。2015年改縣級吐魯番市為高昌區。

【鄯善縣】西漢為樓蘭國,後為鄯善國。據《讀史方輿紀要》:“元鳳四年(前77年)大將軍霍光遣傅介子刺殺其王安歸,更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鄯善。”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鄯善縣。以鄯善國得名。

【托克遜縣】1929年析吐魯番縣置設治局,1944年改縣。《西域同文志》:“回語,托克三,九十數也。九十戶居之,故名。轉音為托克遜。”

【哈密市】

古稱昆莫,漢稱伊吾,北魏置伊吾郡,唐為伊州。蒙古憲宗時改哈密力。明永樂二年(1404年)設哈密衛,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哈密廳,光緒十年(1884年)改直隸廳。1950年改設哈密專區,1970年改哈密地區。以駐地哈密市得名。2016年改地級市。

【伊州區】隋為伊吾郡治,唐為伊州治,明置哈密衛,清改直隸廳。1913年改哈密縣,1977年設哈密市,1983年哈密縣併入。《西域同文志》:哈密“回語,哈勒密勒之轉音。哈勒,瞭望之謂;密勒,墩臺也。地有瞭臺,故名。”2016年改縣級哈密市設伊州區。

【伊吾縣】唐貞觀四年(630年)置伊吾縣,為伊州治,安史之亂後廢入吐蕃。1937年析哈密縣置伊吾設治局,1944年升伊吾縣。“伊吾”,哈薩克語意為“中間”。

【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唐屬蒲類縣,清置巴里坤廳,後改鎮西府(後又改廳)。1913年改鎮西縣,1953年改巴裡坤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巴里坤湖得名。“巴里坤”,突厥語意為“虎湖”。

【阿克蘇地區】

西漢時為姑墨國,魏晉南北朝時隸於龜茲。隋為西突厥所制。唐隸龜茲都督府。宋屬西州回鶻地。明為吐魯番王地。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阿克蘇道。1928年改阿克蘇行政區,1950年設阿克蘇地區。“阿克蘇”,維吾爾語意為“白水”。

【阿克蘇市】清光緒十年(1884年)設溫宿直隸州,1902年升溫宿府,1913年改阿克蘇縣。因阿克蘇河得名,河水呈青白色。1983年改設市。

【溫宿縣】漢姑墨國地。唐置姑墨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溫宿縣。以阿克蘇河流貫得名。“溫宿”,突厥語意為“白水”。

【庫車縣】漢龜茲國地。唐置龜茲都督府,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庫車直隸州。1913年改縣。以庫車河得名。“庫車”系“龜茲”異譯。

【沙雅縣】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以沙雁爾回莊置沙雅縣。

【新和縣】1930年析庫車縣置托克蘇縣,1944年改新和縣。取吉祥之意。

【拜城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拜城縣。“拜城”,維吾爾語為富有之城。

【烏什縣】漢為溫宿地。清光緒九年(1883年)設烏什直隸廳,1913年改烏什縣。“烏什”,維吾爾語意為“山石突出”,以境內烏赤山得名。

【阿瓦提縣】1930年析阿克蘇縣置阿瓦提縣。“阿瓦提”,突厥語意為“繁榮”。

【柯坪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柯坪縣佐,1930年置柯坪縣。以境內柯坪山得名。柯坪,傳說為“洪水”或“地窩子”之意。

【喀什地區】

漢初為疏勒、蒲犁、莎車等諸國地,後隸於西域都護府。五代至宋先後為喀喇汗王朝和西遼所轄。清光緒十年(1884年)置喀什噶爾道, 1956年設喀什專區,1971年改喀什地區。“喀什”系“喀什噶爾”之省音,突厥語意“玉山”。

【喀什市】1952年由疏附縣析置喀什市。“喀什”系“喀什噶爾”之省音,突厥語為“玉山”。

【疏附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疏附縣。“疏附”,維吾爾語意為“喀什舊城”。

【疏勒縣】漢為疏勒國地,清光緒八年置疏勒直隸州,二十八年(1902年)升為府。1913年改疏勒縣。以疏勒河得名。“疏勒”系“粟特”音轉,因途經絲綢之路的粟特人而得名,古伊朗語意為“聖地”。

【英吉沙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英吉沙爾直隸廳,1913年改設英吉沙縣。“英吉沙”,維吾爾語意為“新城”。

【澤普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析葉城縣置澤普縣,翌年改皮山縣,1922年復置澤普縣。以澤勒普善河得名,為葉爾羌河上、中游一段。

【莎車縣】漢為莎車國地。清光緒二十四年置莎車直隸州,二十八年(1902年)升莎車府,1913年改莎車縣。以古莎車國得名。

【葉城縣】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葉城縣。以葉爾羌河得名。據《西域水道記》,“葉爾羌”,突厥語意為“土地寬廣”。

【麥蓋提縣】1922年析巴楚縣置麥蓋提縣。以設治於麥蓋提莊而得名。

【嶽普湖縣】1940年析疏勒、英吉沙、伽師等縣置嶽普湖設治局,1943年改嶽普湖縣。以嶽普湖得名。

【伽師縣】漢為疏勒國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伽師縣。以伽師河得名。“伽師”似為“喀什”同詞異譯,突厥語意為“玉”。

【巴楚縣】唐建巴爾楚克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巴楚州,1913年改巴楚縣。《西域同文志》:“回語。楚克,全有也,地饒水草,故名。”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漢屬西域都護,唐設蔥嶺守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蒲犁廳。1913年改蒲犁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古城堡得名。“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語意為“石頭城”。

【和田地區】

漢初為皮山、于闐等國,後隸西域都護府。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元至元年間設宣慰司元帥府。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1920年設和闐道,1928年改和闐行政區。1950年改和闐專區。1971年改和田地區。

【和田市】1983年由和田縣析設和田市。

【和田縣】漢于闐國地,清設和闐直隸州。“和闐”或謂系藏語,意“玉邑”。1913改和闐縣,1959年簡改為和田縣。

【墨玉縣】1919年由和闐縣(今和田縣)析置墨玉縣。以喀拉喀什河而得名。“喀拉喀什”,突厥語意為“墨玉”。以產墨玉得名。

【皮山縣】漢皮山國地。唐設皮山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皮山縣。《西域同文志》:“皮什南,回語。物之熟者曰皮什南,餅餌之屬。”

【洛浦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洛浦縣。“洛浦”或為“羅布”同名異譯。

【策勒縣】1929年析于闐縣置策勒縣。以清代時縣城為齊爾拉村(又名策勒村)得名。《西域同文志》,“齊爾拉”為回語,意為“引水入境”。

【于田縣】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於闐縣,以漢于闐國為名,于闐為古代尉遲部落名。1959年簡改為于田縣。

【民豐縣】1945年析和闐縣置民豐設治局,1946年改民豐縣。

【昌吉回族自治州】

漢屬西域都護,唐隸北庭都護府,清隸迪化府。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州。“昌吉”,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場圃”。

【昌吉市】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置昌吉縣,1983年改設市。據《西域水道記》,“昌吉”,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場圃”。

【阜康市】清初設阜康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縣,1992年改設市。

【呼圖壁縣】1913年析昌吉縣置呼圖壁縣,以呼圖壁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呼圖壁”,準噶爾語意為“吉祥”。

【瑪納斯縣】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置綏來縣,1953年改瑪納斯縣。以瑪納斯河得名。據《西域水道記》,“瑪納斯”,蒙古語意“巡邏者”。

【奇臺縣】清乾隆二十四年建奇台堡,四十一年(1776年)置奇臺縣。

【吉木薩爾縣】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置金滿縣,長安二年(702年)置北庭都護府。元置別失八里元帥府。清初設吉木薩爾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孚遠縣,1953年改吉木薩爾縣。“吉木”系“金滿”音譯;“薩爾”,突厥語意為“城”。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1930年析奇臺縣置木壘河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木壘河得名。“木壘”系匈奴語“蒲類”音轉。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漢屬西域都護府,唐設雙河都督府,清置精河廳。1955年設自治州,以博爾塔拉河得名。“博爾塔拉”,準噶爾語為“青色草原”。

【博樂市】公元12世紀耶律大石建西遼後築建勃羅城。1920年析精河縣置博樂縣,以博爾塔拉河得名。1985年改設博樂市。

【阿拉山口市】1990年設阿拉山口口岸,山口處阿拉套山與巴爾魯克山之間。“阿拉”,突厥語意為“花木”。2012年改阿拉山口市。

【精河縣】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置精河直隸廳,1913年改置精河縣。以精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精”系準噶爾語,意為“蒸甑”。

【溫泉縣】1938年設溫泉設治局,1942年升設縣。以境內多溫泉而得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漢隸西域都護,唐隸安西都護府,清屬焉耆府。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流域”。

【庫爾勒市】1944年析焉耆縣置庫爾勒縣,1979年設庫爾勒市。據《西域同文志》:庫爾勒“回語,觀望也。地形軒敞,可供眺覽,故名。”

【輪臺縣】漢為輪臺國,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布古爾縣,宣統時改輪臺縣。以古輪臺國得名。

【尉犁縣】漢為尉犁國地。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置新平縣,1914年因與雲南新平縣同名改尉犁縣。以古尉犁國為名。

【若羌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婼羌縣,以漢婼羌國得名。1959年簡改為若羌縣。

且末縣漢為且末國地,1914年設且末縣。“且末”意為“沙堆”。

【和靜縣】清為和碩特中路三旗駐地。1938年設和靖設治局,1944年升為和靖縣,1965年改和靜縣,取“和碩特寧靜”之意。

【和碩縣】清為蒙古族和碩特部駐地,1938年置和碩設治局,1944年改縣。

【博湖縣】1970年由和碩、焉耆二縣析置博湖縣,以臨博斯騰湖而得名。“博斯騰”,維吾爾語意為“綠洲”。

【焉耆回族自治縣】古焉耆國地。西漢屬西域都護府,西漢末屬匈奴,東漢又內屬。唐初附西突厥,後屬安西都護府。清設焉耆府,1913年改焉耆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漢隸西域都護府,唐隸安西都護府,清屬疏勒府。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州。以克孜勒蘇河貫境而得名。“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語意為“紅水”,以河水為紅壤所染呈紅色,故名。

【阿圖什市】1938年設阿圖什設治局,1943年改阿圖什縣。“阿圖什”,柯爾克孜語意為“兩山之間”,因地處天山南坡兩山之間而得名。

【阿克陶縣】1954年析置阿克陶縣。“阿克陶”,柯爾克孜語意為“白色雪峰”。

【阿合奇縣】1938年設阿合奇設治局,1944年置縣。“阿合奇”,柯爾克孜語意為“白芨芨草”,因其地多生芨芨草而得名。

【烏恰縣】1929年由疏附縣析置烏魯克恰提設治局,1944年改置烏恰縣。“烏魯克恰提”,柯爾克孜語意為“大山峽”。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漢屬西域都護府。唐隸北庭都護府。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設伊犁將軍,光緒十年(1884年)置伊塔道。1954年建立自治州。以伊犁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伊犁,準語也,取犁庭掃閭之義。”是中國唯一的副省級自治州。

【伊寧市】1952年析伊寧縣置伊寧市。取義“伊犁安寧”。

【奎屯市】1975年析克拉瑪依市置奎屯市,因奎屯河得名。“奎屯”,蒙古語意為“寒冷”,以地處天山之陰氣候奇寒而得名。

【霍爾果斯市】2014年析霍城縣設市。以霍爾果斯河得名。“霍爾果斯”, 準噶爾蒙古語意為“最佳遊牧地”。

【伊寧縣】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置寧遠縣,1914年因與湖南寧遠縣同名改伊寧縣。取伊犁、寧遠首字得名,取“伊犁安寧”之意。

【霍城縣】1914年析綏定縣置霍爾果斯縣,以霍爾果斯河得名。“霍爾果斯”,維吾爾語意為“畜牧地”。1947年改霍城縣。

【鞏留縣】1932年析伊寧縣置鞏留縣。因鞏乃斯河得名。

【新源縣】1939年設新源設治局,1945年改鞏乃斯縣。以鞏乃斯河得名。1946年改新源縣。

【昭蘇縣】1938年設昭蘇設治局,1942年改昭蘇縣。取“昭然復甦”之意。

【特克斯縣】1934年設特克斯設治局,1937年改特克斯縣。以特克斯河得名。“特克斯”,蒙古語意為“野山羊眾多”。

【尼勒克縣】1 1939年設鞏哈縣,1954年改尼勒克縣。以境內尼勒克河而得名。“尼勒克”,蒙古語意為“嬰兒”。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1939年置河南縣,1944年改寧西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今縣。以察布查爾渠得名。“察布查爾”,錫伯語意“糧倉”。

【塔城地區】

西漢隸西域都護府,隋為西突厥地,唐隸北庭都護府。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設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府。1916年改塔城道,1929年改塔城行政區,1950年成立塔城地區。

【塔城市】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設塔爾巴哈臺直隸廳。“塔爾巴哈臺”,蒙古語意為“旱獺”,以其地多獺得名。1913年改塔城縣,1984年改塔城市。

【烏蘇市】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設庫爾喀拉烏蘇直隸廳。“庫爾喀拉烏蘇”,蒙古語意為“黑雪水”,當地又稱西湖。1913年改烏蘇縣。1996年改設烏蘇市。

【額敏縣】1918年置額敏縣,以額敏河得名。據《西域同文志》,“額敏”,回語意為“清淨平安”。

【沙灣縣】1915年由綏來縣(今瑪納斯縣)析置。以境內多沙樑沙灣得名。

【托裡縣】1951年析額敏縣置托裡中心區,1953年改縣。據《西域水道記》:“準語,托裡,鏡也。”以有數眼水清如鏡得泉水而得名。

【裕民縣】1940年置裕民縣。取“民眾富裕”之義。

【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42年置和豐縣,1954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以和布克河與賽爾山得名。“和布克”,蒙古語意為“黃褐色的鹿”;“賽爾”,蒙古語意為“馬臀”。

【阿勒泰地區】

漢初為匈奴右地,後隸西域都護府。唐隸安西大都護府。清為蒙古各部封地。1919年歸併新疆,設阿山道。1954年改阿勒泰專區,1979年改阿勒泰地區。以阿爾泰山得名,蘊產金礦。

【阿勒泰市】1921年置承化縣,1953年改阿爾泰縣。因山得名,盛產金礦;“阿爾泰”,蒙古語意“金”。1954年改阿勒泰縣,1984年改市。

【布爾津縣】1919年設布爾津縣。以布爾津河得名。

【富蘊縣】1937年由布倫托海縣(今福海縣)析置可可托海設治局,1941年升縣,1944年改富蘊縣。“富蘊”,維吾爾語意為“綠色山谷”。

【福海縣】1914年析承化縣(今阿勒泰市)置布倫托海設治局,1922年升縣,1944年改福海縣。以布倫托海(湖)得名,居民稱為“福海”。

【哈巴河縣】1914年設哈巴河設治局,1930年升哈巴河縣,以哈巴河而得名。“哈巴”,蒙古語意為“鰟鮍魚”,以此河出鰟鮍,故名。

【青河縣】1937年設青格里河設治局,1944年改青河縣。以青格里河得名。

【吉木乃縣】1930年設吉木乃縣。以原駐地吉木乃得名。

【自治區直轄】

【石河子市】1976年析沙灣縣石河子鎮等地設市。據《新疆圖志》,石河子為綏來城西之湖,以該地多石而得名。

【阿拉爾市】2002年改阿拉爾墾區設市。“阿拉爾”,維吾爾語為“綠色島嶼”。

【圖木舒克市】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置圖木舒克臺,2002年設圖木舒克市。“圖木舒克”,維吾爾語意為“鳥嘴”。

【五家渠市】2002年析原米泉市與昌吉市設市,以五家渠得名。清末民初楊、馮、杜等五戶由老龍河引水渠種地,因稱其渠為“五家渠”。

【北屯市】1958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師師部選址時命名為“北屯”,意為兵團屯墾最北之地。2011年析阿勒泰市設北屯市。

【鐵門關市】2012年析庫爾勒市設鐵門關市。以鐵門關得名。晉代設關於此,以其形勢險固,故名鐵門關。

【雙河市】唐顯慶三年(658年)滅西突厥汗國,於博樂建置雙河都督府,以精河與博爾塔拉河得名。2014年析博樂市置雙河市。

【可克達拉市】2015年設可克達拉市。“可克達拉”,維吾爾語意“綠色的原野”。

【昆玉市】2016年設昆玉市。以駐昆玉大道得名。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下一篇:香港特別行政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