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農業你做不到這幾點,會虧的血本無歸'

"

有不少新農人或農場主,或者在工商業、服務業成功創業積累出第一桶金後,之所以跨行投入到農業中來,往往是因為自己出身鄉村或在鄉村成長生活多年,確實對三農抱著一份感情,甚至情懷;不單單是為了盈利。

抱著這樣一種初衷,不少新農人投入到了農業當中,然而往往收穫的是困惑。“在農業生產中,尤其是前兩年,我們確確實實是用了很大的心思,我們少用化肥,不用農藥,用生物肥生產的東西,但是市場不去認可。加上物流倉儲損耗大,有時我們就懷疑:我們是不是做錯了?這麼好產品怎麼人們就不相信呢?”

一、原因在哪裡

一個是市場,一個是種養

我們往往自己先生產東西,然後去想象,拿去市場上賣。不瞭解市場到底是需要什麼?不瞭解我們的客戶群真正在哪裡?相不相信我們?設想出的高端人群,設想我種的好東西大家肯定認可,這是我們很大的一個誤區。

有人認為自己有銷路,做些自己的有機蔬菜、雜糧就不用買禮品了;有人更一廂情願:我做高端產品有很多客戶;全社會都需要,肯定供不應求,大家都想要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做好了農產品,不是東西一生產出來,就振臂一呼應者雲集、自然供不應求人們搶著要的。你要看看:當地吃得起的消費人群有多少,是否願意長期吃?所以,做農業,不要做出來之後再去找市場,這樣十有八九會吃虧。而是:在生態農產品出來之前,就找對了市場,設計好了銷售的渠道和模式。

市場難做的另一面,是園區種養難做

另外一個誤區就是包了更多的地,圈了更大的園區,還是跟傳統農民一樣的模式,無非是規模大了一點啊,但是同樣我們種出來的東西沒有比原來更好,我們拿出來以後跟散戶一樣,拿出來東西去市場上賣,這樣成本很高,利潤很低,風險非常大......

生產成本過高,人工成本高,運營成本高,結果發現,農業投資遠遠超過預期,且必須持續投資;如果包地很多園區很大,就更難受。導致投資不下去,大面積土地撂荒;最終,外表紅紅火火,實際上虧損嚴重,銷售業績很差。資金嚴重不足:內心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二、怎麼解決

必須懂農業,又不能只懂農業。比如要認識到消費客戶的真實需求,不要被假象所矇蔽。要和當地生態農業的消費大勢結合起來。防止對市場估計過於樂觀,走得太超前,成了先烈。

做這一塊的時候我們有機結合起來,也不要走極端,要根據市場的需求,適當調整自己的步伐,不能過於超前,過於領先也是不對的,我跟著別人走也是不是很提倡的,我們要適當提前,這樣的話,農業的生產有一個很長的週期。

所有做農業的人都很清楚,農業風險大,投資也大,週期也長,利潤也低,設想不到的事情也多。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新管理方法就能產生高效益?也未必。

做農業風險高,要抓兩頭去中間,抓好銷售,把種植風險去除了。

企業建議種植上最好不要跟農民競爭。因為你競爭不過農民,你經驗不如農民豐富,成本比農民高,因為你有的成本,農民沒有。(土地流轉費、人工成本、管理成本)。最好按一定的標準,以合作社或訂規範、訂標準訂單農業的名義,搞好種子與種苗培育,提供軟硬件輔導和幫助,幫農民種更好的菜。

農產品的銷售,關鍵是銷售和價格。

“除了天災,賣不起價,賣不出去,歸根到底還是市場問題。為什麼農業項目失敗的多?現在農業困惑--增產不增收?實際現在種不是很大的問題,賣是很大的問題,很多地方會種不會賣,種的好不一定賣的好,甚至出現賣不了,收割之後爛在了地裡,有些甚至不收割,收割的成本會更高,這就是因為生產的東西不是市場所真正需要的。”

三、兩個參考技巧

1.提前賣

通過預售、眾籌、認購等訂單農業的方式,把農產品預先售出去。不少家庭農場或CSA農場,就是這麼賣的。

2.把銷售的時間拉長

比如以會員卡的形式,按季賣,按年賣,實現對消費者的長期銷售——反正消費者每天都要吃糧食,每天都要吃新鮮蔬菜瓜果的。

消費者為什麼願意長期購買?

對消費者的好處在於兩點:新鮮,價格恆定。關鍵是你要給他們說明白,讓他們知道(想想“蒜你狠”“姜你軍”,當下的水果漲價,你就知道,保持一個常年恆定的價格,吃到新鮮生態的蔬菜瓜果,對消費者是有好處的,)

總之,做新農人不光要有情懷,還要有理性和方法。有了方法,你就會發現,單價20-30一斤的蔬菜瓜果,也是能夠賣出去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