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宋離婚,一輪熱搜。

范冰冰李晨分手,又來一輪(還把微博癱瘓了)。

但Sir想說點不一樣。

它的愈演愈烈,才是娛樂影視圈該重視的事。

前兩天,Sir在評論區看到一條評論。

琢磨了老半天......

來,一起幫Sir琢磨琢磨。

可我感覺玩具4三觀太不正了啊,胡迪為了自己的主人不惜犧牲朋友還都被原諒理解?蓋比為了找個主人不惜傷害別人還得到所有人的幫助?

什麼黑暗童話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是的。

《玩具總動員4》被說三觀不正

剛開始,Sir哭笑不得。

皮克斯,世界閤家歡動畫片第一輸出者,沒想到啊沒想到,連濃眉大眼的他都“叛變”了。

但Sir笑著笑著,就笑不動了......

如果連主旋律,正能量到如此的皮克斯都會被指“三觀不正”,那麼,還有什麼電影是“三觀正”?

Sir細思恐極。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三觀不正”。

2007年8月,被教育局承認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

百度百科,它指的是“在社會中帶來的腐敗現象嚴重”

但具體到互聯網上,含義就多了。

在Sir長期的觀察下,關於“三觀”一詞,翻譯大致有以下幾種——

“毀三觀”:這也太扯了哈哈哈哈哈......

“三觀正”:你的觀點和我一樣(好)哎。

“三觀不正”:我就是看不慣。

(如果還有別的,歡迎補充......)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這薛定諤的“三觀”就像一個千變萬化的筐,大到一個人的行為品性,小到一句話,一個表情,什麼都可以往裡裝。

僅談影視作品。

不說遠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今年唯一一部華語 9.5。

Sir安利過兩次。

它以一場悲痛的血案,勾連出由加害者、受害者,報道媒體,圍觀群眾組成的社會圖景。

它的尖刀既刺向惡的腫瘤,也不放過滋生惡的土壤。

尤其每集片頭,那些言辭激烈、以偏概全的網絡輿論,為我們做出了一次次警示。

這傢伙還沒死,我們還要花多少納稅錢養他

屎尿人渣代言人

(被潑糞)大快人心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前幾天,《與惡》上架騰訊視頻。

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看正版。

但切記,關閉彈幕

否則,前方大量“三觀黨”將徹底帶偏節奏。

不用專門挑,就找點贊高。

作為法律援助的王赦律師,因為殺人凶手辯護,與妻子產生矛盾——

“這種男人就不配結婚”

“寧願嫁個凡夫俗子,也不要嫁這種聖人”

“你賺錢就好了,幹嘛要結婚禍害別人呢!”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凶手李曉明的父母去到受害者的葬禮致歉——

“你兒子殺人了難道父母就沒有一點責任嗎?”

“看看受害者家屬,犯罪者家屬受到譴責不應該嗎?”

“你們可以拿命賠償。”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諷刺嗎?

電視劇片頭拿來敲打觀眾的惡言惡語,幾乎在現實原樣重現。

只要打開彈幕,你就能清晰地看見“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些言語,帶著不容置疑的正義,發言背後的人,一會警察,一會法官,一會上帝,對劇中人物一一定罪。

你不該,你不配,你不行。

千言無語彙成一句——

你怎麼還不死。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這就是今天網絡無處不在的“三觀黨”。

他們數量龐大,卻難以追查。

他們說著一些所有人都認同的世俗常識,高高在上,以為手握真理。

看電影對他們來說不是看電影。

是審判(注意,是審判,不是評價)。

他們表現出的特徵,大致有三。

一,穿透力強

無視作品中人物的時代環境,以單一情節表達自己的觀點。

比如下面這樣的評論。

父親價值觀簡直令人作嘔,以夢想、金錢、冠軍強制女兒人生,所謂父女情不如說是滿足私慾後的獎勵。電影講述打破性別偏見,其實自己已經偏見得無可救藥......

明顯價值觀有問題,這麼高分也是醉了

是什麼作品代言父權權威,激化性別偏見?

答案:《摔跤吧!爸爸》。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Sir不知道,這些對爸爸破開大罵的人,是否知道故事這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印度。

在當地,大部分女性地位低下,“養女孩就像是榨甘蔗”。

父親逼女兒摔跤“三觀不正”。

難道父親也像別人一樣粗糙地養到十幾歲,就廉價地把“賣”給當地某個毫無感情基礎的男人就“三觀正”?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三觀黨第二特徵,共情力差

無論作品多麼優秀,只要觸碰到(他本人)倫理禁忌,對不起,拍得再好也只配一星。

兩人只在船上認識幾天就xxoo了?沒有留下遺腹子?上世紀初太open!

個人感覺三觀有點歪掉了,露絲那樣做在現在看來就是出軌啊,雖然露絲和傑克的愛情確實很偉大,但是出軌就是出軌。……導演是想歌頌一夜情嗎?

答案不難猜。

這部令他們義憤填膺的出軌大片,叫《泰坦尼克號》。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Sir不知道,這些對傑克露絲破開大罵的人,是否知道看到在此之前露絲對母親買辦婚姻的厭惡,對上流社會的裝蛋不屑,甚至於,當傑克為她犧牲,許諾好好活著,她真的“幸福”地過完餘生……

出軌“三觀不正”。

心甘情願地為了母親的虛榮,嫁給一個打心底嫌棄的男人就“三觀正”?

三觀黨第三特徵,標籤感重

簡單說,影視作品的人物在他們眼裡,沒有情感,只是符號。

男人不是屌絲就是霸道總裁。

女人不是傻白甜就是綠茶婊。

還有大奶與小三,直男與女權,再怎麼複雜多變的人性,都可以用網絡詞彙概括之。

於是。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部集合了海天盛筵、逆襲、肇事逃逸、喜當爹的神奇大片”。

《英國病人》是“一部給婚外情立牌坊的電影”。

《甜蜜蜜》是“大時代大背景裡的渣男與小三”。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甩了一堆看似正確其實粗暴的標籤後,大手一揮,認證蓋戳,“三觀不正”。

當評判“三觀正/不正”變成了電影的頭等大事:

評的人手裡攥著刀,聽的人頭上冒著汗。

看片看劇,還有什麼樂趣?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以前,我們好像不是這樣的。

2001年《流星花園》,新世紀少年的懵懂初戀。

一句歌詞隨時打開那段美好青澀——

“難以忘記初次見你,一雙迷人的眼睛。”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去年復播。

當初的懵懂與青澀,就被冠上綠茶名字,成為眾矢之的。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逼得“杉菜”大S微博迴應。

“我承認,杉菜就是個綠茶……但我還是很努力地美化了她”。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且不說“杉菜”是不是真的綠茶。

——《Sir電影》曾撰文反駁,《杉菜不是綠茶婊》。

就算“杉菜”真的是綠茶,一部20年前的影視經典,復播後因為爭議,逼得創作者不得不讓網絡聲音低頭。

這難道是一件好事?

是當年的我們“不正確”了。

還是現在的我們太“正確”了。

近幾年,你總能看到這樣的標題:“當時的經典,如今如此三觀不正”。

瓊瑤男主們被集體冠上渣男名號;《奮鬥》變成了富二代的劈腿故事......連經典愛情《梁山伯與祝英臺》也被拉出來批鬥。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這讓Sir害怕。

害怕什麼?

當好人必須一直“好”,壞人必須一直“壞”,真正的“人”,就會在銀幕上消失。

人是什麼?

“人是神性和動物性的總和。就是它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惡,沒有對錯,這就是人。”

來自《烈日灼心》。

即是說,行為有對錯,但人,別輕易評斷“好壞對錯”。

但,在“簡單二元論”的創作指導下,真正的創作將無從下手(連皮克斯都三觀不正,那還怎麼拍電影)。

且,在“簡單二元論”的創作指導下,投機者也會渾身摸魚。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你改編不好,我三觀正啊。

你表演不好,我三觀正啊。

你****,我三觀正啊。

“三觀正”,成為了品質的遮羞布。

“三觀正”,成為了評論的擋箭牌。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楊德昌的《一一》。

8歲的兒子向父親問過一個最簡單的問題。

爸比,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我怎麼知道你在看什麼呢?

我們是不是隻能知道一半的事情?

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這樣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嗎?

楊德昌想說什麼?

這個世界上不只有一種視角,一種正確。

哪怕每個正確/不正確的背面,也藏著“另一半的事情”。

而真正的,優秀的電影,就是要呈現出這“一半”。

看《辛德勒的名單》。

我們看到一個納粹軍官,惡事做盡,卻對他的猶太女僕人留著一份情感。

最終,他留給她一條生路。

原來,惡人也有善念。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看《指環王》。

霍比特人弗拉多,以最純真的力量突破艱難險阻,挽救中土世界。

可毀滅戒指前,他的邪惡被喚醒了。

——扔了戒指,我的價值是不是一瞬間歸零。

原來,英雄也可能墮落。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一個是在極致的黑暗中提供微光。

一個是在極致的燦爛中呈現斑駁。

一個是希望,一個是警戒。

李安這句話,Sir常常引用——

“電影不是把大家帶到黑暗裡,而是把大家帶過黑暗,在黑暗裡檢驗一遍,再回到陽光底下,你會明白該如何面對生活。”

聽上去,這是對正能量的呼喚?

恰恰相反。

事實上,李安一直用他東方式內斂,撬動政治正確下沉默的個體慾望。

不論《臥虎藏龍》的李慕白,《色,戒》的王佳芝,甚至早期“家庭三部曲”中郎雄的父親形象。

這些人,他們的共性,就是不自由。

或者受制於禮教傳統,或者限制於家國主義,他們的形象越高大,他們的內心就越掙扎。

於是,在生存與信仰之間,在情感和道德之間,在慾望和使命之間,人性就這樣真實而酸澀地掙脫出來。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而電影的意義正在於此。

電影不是用來指導人性,是用來理解人性。

因為理解,所以寬容了。

因為寬容,所以悲憫了。

因為悲憫了,所以回到現實中,我們不再輕易用對錯去界定,用是非去評判,用自以為是主流三觀去碾碎那些少數的,不起眼的,甚至可憐的,矛盾的情感。

如此,一個更開闊,更自由的(世界)人生就會為你展開。

三觀。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人人都有,人人不同。

但Sir理解的“三觀正”,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追求,沒有統一的路徑,更沒有指標與卡尺。

你相信你的。

我篤定我的。

一個真正良善的社會,應該多談規則,少談三觀。多談豐富個體性,少說絕對正確性。

電影。

那更需要包容,傾聽。

一部真正經久的傑作,就應該衝擊你的原有認知,情感,公開種種陰暗的祕密,讓你不恥的慾望得到精神上的告解。

真的,別動不動就被“毀三觀”。

芥川龍之介說得好——

諸君害怕青年為藝術而墮落。但請暫且放心好了,他們並不像諸君那麼容易墮落。

換句話說。

如果一部電影就能“毀三觀”。

那這一碰即毀的玩意兒,你還留著幹嘛?


我要第一次罵這種「三觀正」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